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95|回复: 0

清肺良药,一味药经方皂荚丸,治"咳而上气有痰"效果却很好!

[复制链接]

7824

主题

2681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9616
发表于 2025-2-8 14:14: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金匮要略》里曾记载:“咳逆上气,时时吐浊,但坐,不得眠,皂荚丸主之。”

该方组成非常简单,由皂荚一味药组成,为豆科植物皂荚的干燥成熟果实。

皂荚丸主要用于痰浊壅肺所致的咳嗽气喘,胸闷,痰多胶粘,咳吐不爽,难以平卧者。

清代名医徐大椿亦曰:“稠痰黏肺,不能清涤,非此不可”。

说皂荚丸不得不说射干麻黄汤。现在治疗因外感诱发冷哮常用的是射干麻黄汤,这两者又有什么不同呢?

射干麻黄汤虽也能治疗咳而上气,这种上逆之气,是要在咳的时候才有,不咳的时候便没有这种感觉。但皂荚丸证的咳而上气,是这种感觉一直都会存在,而且喘息一时半会儿也停不下来。患了这种病的人,就算是睡觉的时候,身后必定得放上几张被子垫背,才能稍稍睡着一会儿。倘若身后的被子放少了,一定会整夜都呛咳,而且常常吐痰,吐的痰大多为黄浊胶质样的黏痰。这种病症,名医曹颖甫还治疗过不少,而他治疗的第一例便是他自己的母亲。

曹颖甫的母亲,平时就喜欢吃一些肥甘厚腻的东西,平时又喜欢抽烟,这样一来,厚味被火气熏蒸,变成浊痰,气向上逆,则大小便不通。看见母亲这样难受,曹颖甫虽然以前不曾治过这样的病例,但从前他父亲在世的时候也得过相似的病症,当时请医生来治的的时候,用的也是皂荚丸,何况当时曹颖甫已经对《伤寒论》有了一些自己的理解。于是便开了药,抓药回来后自己做成了丸剂。

药丸是由曹颖甫的女儿做的,嘱咐一整天需服下四颗药丸。但因药丸稍微有些大,曹颖甫的母亲服不下去,于是又重新弄成绿豆大小的样子,一次服药九颗。就这样连服了四副药,第二天早上大小便都通了,到了晚上竟可以不要垫被子,直接躺下睡了。
总的来说,曹颖甫说的是如法服用,意思就是按照《伤寒论》中的记载服用。而《伤寒论》中所说的服用方法为“服三丸,日三夜一服”,意思就是一整天要服用12粒丸药。于是曹颖甫的母亲第一日服下12丸,第二日因丸太大又改成绿豆大小,同样是白天三次,晚上一次,一次吃九粒,这样一来一整天就服下了三十六粒丸药。这些丸药服下后,症状便减轻了,睡觉也不再需要在身后放上几床被子了。

《金匮要略》中关于皂荚丸是这样写的:“皂荚八两,刮去皮用,酥炙。上一味,末之,蜜丸,桐子大,以枣膏和汤,服三丸,日三夜一服。”

曹颖甫这次治病,完全就是按照《伤寒论》上来做的。说明这些经典的中医书上,记载的方其实都是经典有用的方,但要想充分发挥它的药性,就必须熟悉药物的具体适用病症。

服用皂荚丸注意事项:

皂荚有小毒,里面含的化学成分皂荚苷对胃黏膜有强烈的刺激和腐蚀作用,过量服用可导致胃黏膜被破坏而吸收中毒。

为了减少皂荚对胃黏膜的刺激,制备皂荚丸时以蜂蜜和丸,枣汤送服,达到祛痰而不伤正的作用。

然而这个药药性峻猛,尽量医生指导下,遵医嘱使用。

文源    岐伯有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