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中医认为舌苔禀胃气而生,十二经也禀气于胃,故脏腑之病气皆可通过经络直接或间接地与舌联系而出现黑苔。《舌鉴辨证·黑舌总论》认为:“凡舌苔见黑色,病必不轻,寒热虚实各证皆有之。”国医大师徐景藩从湿出发,对黑霉苔有独到治法,今介绍如下,供医者效法。
气机不畅,湿泛于舌案:
患者丁某,男,77岁,退休工人。初诊日期:1989年4月17日。主诉:舌苔黑3月余。
病史:
患者自诉舌苔黑,食欲不振,少饮少食,形渐以瘦,胃中痞胀。
经检查为慢性浅表性胃炎,但服中、西药历3月余,症状未见减轻,舌上黑苔未化。
阅前医曾用平胃、香砂之类多剂,论理尚无不合。寻思再三,取芳香宣通温化之法。
处方:
藿香15g,佩兰10g,炒陈皮6g,法半夏10g,石菖蒲6g,通草3g,云茯苓20g,益智仁10g,白杏仁10g,炙鸡内金8g,石见穿30g。
嘱服7剂,每日1剂,2次煎服。
复诊甚喜,谓饮与食均有增加,胃中渐觉舒服。视其舌苔,黑色约化1/3。仍守原方嘱再服7剂,药后尚合。
藿香改为10g,续服下剂,舌黑基本消退,诸症均获改善。高年之人,浅表性胃炎难期治愈,然症已显著改善,苔黑已化,应属有效之例。
按语:
慢性胃病见黑霉舌苔者,临床并不少见。徐老强调首先应询问是否服用过何种药物,如具有胃黏膜保护功能的铋剂,服用后会出现黑苔,此乃药物因素,停药旬日后常可自行消退。
其次要排除食物染苔,因食物染黑者,苔色浮,漱洗即可清洁。
若非上述两种情况而见黑苔,应按病机分析,舌黑而润者,常由于胃中湿浊所致,舌黑而干者,良由里热熏蒸,此其大概。
联系患者表现的其他症状,四诊合参,随证而治之。舌为胃之镜。舌上黑苔渐化薄而渐消退者则病情好转,舌黑不化或加深加厚则病变发展。
故黑苔之消长对诊断和判测预后具有一定意义。
舌黑而润,内有湿积。湿之形成,由于胃津不归正化,并由脾失运化之权,升降失常,气机不畅,湿泛于舌,出现舌黑。
治法当以化湿为主。药用芳香,性应属温,再应考虑宣通气机,使湿随气化,湿从温化。
分析本案处方:
藿香、佩兰芳香化湿;陈皮、半夏、茯苓亦属常用而已服过多剂,鸡内金亦非主药。杏仁是上焦药,与前几味化湿药相伍,旨在宣通气机。
石菖蒲辛而微温,具有开窍、豁痰、理气、祛湿之功,《别录》谓其“温肠胃”。据徐老经验,通草亦有宣通作用,石菖蒲与通草同用,意在宣窍通络,《灵枢》早就提出胃也有窍。二药与他药相配,化胃湿,通胃窍,气化得利,升降得运而湿浊得以逐渐祛除。
用益智仁入脾、胃与肾,温脾胃而暖肾火,摄涎祛饮,醒脾益胃,在本例方中虽非主药,却能化湿除饮之本,杜绝生湿之源。
全方药性平和,善为相互协调,因而奏效满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