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9|回复: 1

您有胆怯惊悸,心烦失眠吗?不要怕!千古名方——温胆汤一方治好您的焦虑失眠!

[复制链接]

7672

主题

2633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8966
发表于 2024-10-26 09:54: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温胆汤,见于唐代孙思邈所著的《千金要方》,用以治疗“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后世医家通过临床实践,发现温胆汤的疗效极佳,治病范围又广,在《千金要方》的基础上加减化裁,又有新的发展。今天我们谈谈温胆汤的运用和随证加减的方法。

一、温胆汤证总论

温胆汤是治疗胆经痰热的方剂。对于《千金要方》自注的“此胆寒故也”的“寒”字应当作“痰”字解,与《伤寒论》所说的“此为胸中有寒也”,“寒”作“痰”解的意思相同。

从温胆汤的半夏、橘皮、生姜、竹茹、枳实、甘草六药的组成来看,应属于化痰、清热、和肝胆、除虚烦、定惊悸的方剂。与温寒、暖胆的方剂迥然有别。

那么,为什么不叫清胆汤而称温胆汤呢?这似应从胆的生理方面加以说清。

古人认为肝属刚脏,性喜条达,而忌抑郁;胆喜宁静,而恶烦扰。《千金要方》说:“胆腑者,主肝也。肝合气于胆,胆者中清之腑也。”可见肝与胆为脏腑表里,在生理上互相沟通,在习惯上往往肝胆相提并论。

由于肝胆之气具有生、升的特点,以舒畅条达为平。古人将肝胆之气比类如春气之温和,温则胆气乃达,故方名叫温胆汤,义在复少阳胆气之常,恐怕就是这个意思。

二、温胆汤证病因

构成温胆汤证(胆痰热证)的原因,概括起来,可分以下几个方面:

1、情志因素:

举凡恼怒、抑郁、思虑不决等,影响肝胆之气,导致疏泄不利时,则湿邪中生,因湿生痰,痰则动火,形成痰热,而内扰肝胆。

恼怒、抑郁、思虑不决等↓肝胆之气疏泄不利↓湿邪中生↓因湿生痰↓痰则动火,形成痰热↓内扰肝胆

2、内伤饮食: 如嗜食肥甘,过于饮酒喝茶,日久脾胃湿热变而为痰,内犯肝胆为病。

3、外邪所伤: 如外受湿热或被暑湿所伤;或大病之后,痰热扰于肝胆而为病。

综合以上三种病因,尤以情志因素更为临床所多见。

三、温胆汤的主证及兼证

《千金要方》所载的温胆汤证,原文略而不详,使人难于辨认。今据诸家之说,参以个人临床所见,将温胆汤证分为两类,提纲挈领,以便于临证参考。

1、温胆汤的主证

症状:

口苦、呕涎、虚烦、惊悸不眠、痰气上逆;以及头目眩晕、幻见、幻闻、幻觉等证象。脉弦或弦滑,舌质红、苔白腻,面颊或见黑斑。

证候分析:

口苦反映胆热。《伤寒论》说:“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可见口苦与头目眩晕,皆是少阳病的提纲证候,是少阳胆经有热的表现。
痰热迫使胃气上逆,则见呕吐痰涎;

痰热上扰于心,则见心烦不寐;

胆主决断,肝主藏魂,今被痰热所迫,所以胆小易惊,多有怕梦;

心主神志,若痰热扰心,神志受蒙,故有心悸不安,惊怯不能自主。

若神明失守,痰热上迷,则可出现幻见、幻闻、幻觉之“三幻”证候。

脉弦反映肝胆为病,弦滑则主痰气内蕴;

舌质红主有热,苔白腻则主痰湿不化。

至于面生黑斑,乃痰饮使血气不华之象。

治法:清化肝胆痰热。

组成:竹茹、枳实、茯苓、橘皮、半夏、生姜、甘草。

按:《千金要方》温胆汤内无茯苓,后世医家沿二陈汤之制,则加茯苓于其中,借以健脾利湿,宁心安神而疗效方著。

方义:

元·罗谦甫说:“方以‘二陈’治一切痰饮,加竹茹以清热,加生姜以止呕,加枳实以破逆,相济相须,虽不治胆而胆自和,盖所谓胆之痰热去故也。命名温者,乃温和之温,非谓温凉之温也……不但方中无温胆之品,且更有凉胃之药也。” 结合上述,则对方义更加明了。

2、温胆汤的兼证

痰偏盛者:

症状:头目眩晕为重,胃中痞满,呕吐痰涎不止,每见各种“幻证”,舌苔厚腻,脉弦滑,多见于肥胖体质。

可于温胆汤内,加重半夏、竹茹剂量,另加胆南星、竹沥、海蛤、青黛、风化硝、海浮石等清化痰热药。

热偏盛者:

症状:口苦较重,心烦而躁,小便黄赤,舌质绛而苔黄,脉弦滑数。

可于温胆汤内,加入山栀子、黄连、黄芩、连翘、竹叶等清心解热药。

兼气郁者:

症状:胁胀,心胸憋闷,噫气不畅,叹息觉舒,舌红苔腻,脉沉弦。

可于温胆汤内,加入柴胡、香附、郁金、佛手、橘叶等疏肝解郁药。

痰热兼伤阴:

症状:五心烦热,或低烧持续不退,日晡面部烘热,头晕耳鸣,舌质红绛,苔薄黄。

可于温胆汤内,加入牡丹皮、地骨皮、青蒿、生地黄、白芍、龟板等滋阴凉血药。

痰热兼阳亢:

症状:头目眩晕,或头痛而胀,面红目赤,性急易怒,耳鸣如潮,下肢无力,舌绛苔黄,脉滑大充盈有力。

可于温胆汤内,加入龙胆、夏枯草、益母草、石决明、珍珠母、牡丹皮、白芍、牛膝、桑寄生等平肝潜阳药。

7672

主题

2633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8966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6 09:54:48 | 显示全部楼层

温胆汤治抑郁症失眠案

主诉:失眠8年,加重1月

现病史:睡眠不安,醒后难以入眠,情绪低落,自责自卑,烦躁恐惧,舌质暗红,苔薄黄,脉细。

既往史:抑郁症

过敏史:无

体格检查:心肺腹查体未见明显异常

辅助检查:无

中医诊断:郁证

证候诊断:心气不足、肝气不疏

西医诊断:抑郁症

治    法:疏肝解郁、养心安神

处    方:北柴胡 16g,郁金10g,麸炒枳实10g,竹茹10g,炙甘草10g,小麦30g,大枣10g,肉苁蓉15g,炒酸枣仁20g,盐知母 15g,蜜百合15g,黄芩10g,陈皮10g,茯苓20g清半夏10g,丹参15g。15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复诊:情绪好转,自责自卑感减轻,睡眠较前稍改善,二便正常,口腔溃疡,舌质暗红,苔薄黄,脉细。患者久病,多思多虑伤脾,脾气亏虚,阴气不足,原方去枣仁,加党参15g、太子参15g,白芍30g益气健脾养阴。

心得体会:老师认为神志精神病变皆因“心”病所致,治当以养心安神为主。然神志活动也与五脏有关,最为密切的当数肝,治时应加疏肝理气之品。此外,无邪不作病,引起神志异常者,最常见的病理因素为痰,痰迷心窍,故又应加化痰之品,以温胆汤化裁,选用枳实、竹茹最为恰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