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1|回复: 3

甘草麻黄汤

[复制链接]

7688

主题

263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9030
发表于 2024-10-16 15:28: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甘草麻黄汤出自《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里水,越婢加术汤主之;甘草麻黄汤也主之。

甘草麻黄汤方

甘草二两 麻黄四两

上二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甘草,煮取三升,温服一升,重覆汗出,不汗再服。慎风寒。

经方大师胡希恕说这条有误,是治疗风水,不能治里水,我认为并没什么错,因为它就是越婢汤的简版,能治里水。甘草麻黄汤在张仲景著作里单独治病机会就这一条,通常都加味。但后世有些书里有,《千金.卷二十一》以此方治气急,积久不瘥,遂成水肿。《外台.卷一》鸡子汤,以此方麻黄一两,甘草一分,水煎,加鸡子白,治伤寒发汗后,二、三日不解,头痛肉热。

“甘草麻黄汤”按张仲景的取名惯例应该叫“麻黄甘草汤”。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除了黄汗,皮水、风水、里水治疗方剂都有甘草麻黄,防己黄芪汤,有喘加麻黄,就包含了甘草麻黄;越婢汤里有甘草麻黄;麻黄附子汤也有甘草麻黄。在《伤寒论》很多方里也有。

但为什么要定义它是“治喘专方”呢?水肿和伤寒发病原理是一样,这两种证都是汗腺出问题了,导致人体水分难以通过皮肤正常代谢,外症有的出现“喘”,有的出现“水肿”。治疗基本方都一样,用甘草麻黄汤来发汗。古人能看出这个异病同治道理,聪明智慧在这里完美体现了。

麻黄和桂枝在《伤寒论》里是治疗太阳病的两大发汗主药。古人常说“开鬼门”,就是发汗,这两个药单用或合用都能“开鬼门”,这个“鬼”是“魄”字的剥文了,异体字。通俗的说就是能把皮肤汗孔扩张,能正常代谢。由于饮食习惯、生活环境和工作性质的不同,人的汗腺功能有差异,到底缺少什么神秘物质我们不知道,也没必要强加解释,有人喜欢出汗,有人就怎么都难出汗,现代医学说人体有控制汗腺的神经。

看看《神农本草经》怎么解释麻黄。

麻黄:味苦,温。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逆上气,除寒热,破癥坚积聚。

这里可以看出麻黄药性是“发汗,止逆上气”,上气就是“喘”了,通过发汗的方式来治喘。

人体遇到外界恶劣的寒冷环境或感染了细菌病毒后,会产生强烈反应和抵抗,想通过发汗来驱赶,但由于有一部人汗腺不发达,人体正常水分一部分不能正常代谢出去,就要寻找其他出路,那么口腔是最大出路,往上涌的多,必然会喘,如果再有小便不顺畅,不及时正确治疗,是要命的。民国当年上海名医恽铁樵就因为几个孩子都得了伤寒,医生不会治,死了几个,逼迫他自己看中医书使用了麻黄汤救下最后一个孩子,血淋淋的医学悲剧呀!这个悲剧一直有,现代也多的是,小病不会治拖成大病甚至发展到癌症,还是不会治。

桂枝汤证,因为人能出汗,所以不喘,麻黄汤证由于无汗才出现喘。

为什么“无汗而喘”?通过上面解释应该很好理解了。人体皮肤具有排泄和调节体温功能,如果一点汗都不出,那就是死人了。“无汗”也是相对的,不可能一点汗都不出,只是你感受不到而已,但肯定皮肤功能失常了,你如果几天后洗澡身体都没什么污垢,说明你这个汗腺功能就很差。这样体质的人一旦虚弱得了病毒性感冒,就可能会出现“喘”或“水肿”。

从麻黄最简单配伍方子解析,能很好体会麻黄的主作用。

甘草麻黄汤证就是喘或水肿,治喘专方。

7688

主题

263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9030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6 15:28:59 | 显示全部楼层
【组成用法】

炙甘草6~12g、麻黄12~24g。上二味,水煎服,加被促汗出;不出汗,再服。

[方证]

剧烈喘息或一身及面目浮肿,腰以上为甚者。

[现代应用]

1. 以浮肿为特征的疾病,如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盂肾炎、血管神经性水肿等。

2. 以喘息为主症者,如支气管哮喘。

[经验参考]

治疗上半身浮肿是本方的主要应用。如《备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十一》。“有人患气虚损久不瘥,遂成水肿,如此者众,诸皮中浮水攻面目,身体从腰以上肿,皆经此汤发悉愈。”《济生方》也说,人有患气促,积久瘥,遂成水肿者服之有效。《金匮要略》说腰以上肿当以发汗为治,麻黄发汗,故本方之用当以无汗为是。根据仲景原意,本方以汗出为取效标准。本方所主之水肿,以肾性及过敏性最为多见,心性、肝性及营养不良性水肿均应慎用。

关于麻黄,其临床应用相当广泛,涉及临床各科。如五官科的角膜炎、结膜炎、过敏性鼻炎、耳聋、风寒失音;呼吸系统的上感、支气管炎、肺炎、哮喘;循环系统的突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雷诺氏病;泌尿生殖系统的肾小球肾炎、神经性尿频、尿失禁、小儿遗尿、阳痿、子宫脱垂、功能性不射精;消化系统的湿泻、老年便秘、黄疽、脱肛、纳呆腹胀;皮肤科的脂溢性皮炎、斑秃、荨麻疹、顽癣、硬皮病、久汗、无汗、阴疽以及外伤肿胀、痹证、中风后遗症、眼睑下垂、疲劳综合征、嗜睡多寐、失眠等均可在辨证沦治基础上酌加麻黄,以提高疗效,也可作为兴奋剂以提神。麻黄有较好的中枢神经兴奋作用,在神经系统疾病中应用很广,如治疗感觉和运动障碍的《古今录验》续命汤,《千金要方》中的大小续命汤,还有治疗神志障碍性疾病的还魂汤,都离不开麻黄。古人治学严谨,所载多为临床亲见,“续命”、“还魂”之语绝非空穴来风。

麻黄的主要成分为麻黄碱,并含有少量伪麻黄碱、挥发油等。其发汗作用来源于挥发油和麻黄碱;麻黄碱和伪麻黄碱均可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而起到平喘的作用。伪麻黄碱则具有显著的利尿作用,是麻黄剂治疗水肿的药理基础。大剂量运用麻黄可致汗多亡阳,也可引起心悸及失眠等兴奋症状,尤其老人、虚人不町轻易使用。麻黄被前人列为“六陈”药之一,但其饮片放置过久,挥发油可减少,从而影响发汗疗效。临证疗效不佳时不可忽视这一环节而误认为辨证有误。麻黄有升压作用,原则上对于高血压病人要慎用本方。不过,中医强调的是“有是证用是药”,临证也不该套用西医思维。比如,越婢汤治疗的“风水”可见于现代医学的急性肾小球肾炎。该病以水肿、血尿、高血压为三大主症,用越婢汤后不论发汗还是利尿,其血压均可随血容量的降低而相应下降。再说,临床上也并不是单纯使用麻黄一味药,经过配伍,麻黄的升压作用也可能会发生变化的。

[原文点睛]

1.里水,越婢加术汤主之,甘草麻黄汤亦主之。(《金匮要略》第十四篇第二十五条)(按;此处“里水”乃皮水之误。)

2.汤本求真认为《金匮要略》第十四篇第一条中“皮水,其脉亦浮,外证浮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也属本方证的条文。

甘草二两、麻黄四两,上二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甘草,煮取三升,温服一升,重覆汗出,不汗,再服。慎风寒。

[注论精选]

吉益南涯:凡防己所治者为虚肿,而自下起也。麻黄所治者为实肿,而自上起也。

莫枚士:依全书通例当云麻黄甘草汤,此方不专治水,实则治喘之专方。

《要略》防己黄芪汤加减法曰:喘者,加麻黄二两,此明证也。大抵水肿与喘,皆是气结所生,故此方治两症皆效……(《经方例释》)。

矢数道明:本方能调节里水,但常用于喘息发作,顿服之立刻轻快。喘息而伴有全身特别是上半身浮肿,呼吸困难者用之效佳(《临床应用汉方处方解说》)。

7688

主题

263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9030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6 15:29:57 | 显示全部楼层

牙周脓肿与甘草麻黄汤

上周,我的牙周脓肿又发作了,连续两天服用附子理中丸。上周三开始,右边的下磨牙龈漫肿无头,疼痛绵绵遍及左侧头部,牙齿浮出,说话不小心咬到便痛得钻心,右腮肿,本来不白的脸皮变得暗红。周四天晚上又逢喜事,喝点茅台酒,回家便更觉疲惫。我冲了点葛根汤颗粒便上床睡觉,但右侧面部无法着枕,两小时后身上依然滴汗全无。我想这不行,必须发汗!便起身,抓生麻黄一把,生甘草一撮,放铁锅内,嘱咐家人翻炒几下,然后放水煎煮数沸后递我。药液麻、涩嘴,我只喝两口。因牙痛齿浮,晚饭没吃啥,又进食热粥一碗,便盖被躺下。不久,心率加快,心搏颇强,脉约近百,迷迷糊糊睡去。至半夜,浑身出汗如水,衣被尽湿,但让我高兴的是,牙痛也大好,只是无睡意,直到凌晨方小时片刻。晨起精神好,但见右腮肿依然,不过讲话和吃饭已经无大碍。去北京开会和在海口讲课均顺利。

我用的是中医外科的温散法,方是经方甘草麻黄汤。甘草麻黄汤方载《金匮要略》,药仅麻黄、甘草两味,治疗浮肿无汗者。后世用麻黄甘草,炒至微黄,研为细末,每服三钱,用水盅半,锅内滚一大沸,温服后盖被,不使透风,汗出为度。可治疗诸风寒感冒头痛,疔疮初起,风痹不仁,手足麻木,皮肤癣等。因起效甚捷,方名走马通圣汤。牙周脓肿,在我身上是属于阴疽之类,用清热泻火往往无效。我服用过黄连上清丸,腹痛便溏,人反而不舒服,用附子理中丸则腹内温暖,全身舒服。不过,牙周脓肿光温中不够,还需要温散,麻黄不可少。甘草麻黄汤发汗甚灵,我的亲身试验可以见得。发汗是现象,温散是实质。发汗的背后,有全身机能的振奋,有头面部血液循环的加速,这些都有利于深部感染的控制和吸收。外科著名的治疗阴疽的阳和汤,就是这种思路。

7688

主题

263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9030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6 15:31:16 | 显示全部楼层

经方辨治眼睑水肿

跟随全国著名经方大师王付教授学习《伤寒杂病论》理论研究,结合临床经验,跟师抄方,分析医案,全面继承和发扬仲景文化,学经方,用经方,传承经方,发展经方。传承精华,守正创新。

全国著名经方大师王付首届杰出弟子传承人刘丹

王付大师医案集选

1

刘某,女,27岁。1年来经常眼睑水肿,伴眼皮跳动,经检查血细胞分析以及尿常规,均未发现异常变化。刻诊:眼睑水肿,眼皮跳动,无汗,口淡不渴,舌淡,苔、脉无变化。辨为脾肺阳郁水气证,给予甘草麻黄汤加味:甘草6g,麻黄12g,生姜15g,茯苓15g。6剂,1日1剂,水煎2次合并分3服。二诊:眼睑水肿除,又以前方治疗12剂。随访1年,未再复发。

用方辩治思路

根据肺主宣发与通调水道,肺郁不能宣发水津而为水气,且上行溢于眼睑,再根据脾主肌肉与运化水津,脾郁不能运化水津而为水气,且上行溢于皮肤,又因无汗辨为阳郁不通,更因口淡不渴,舌淡辨为寒,以此选用甘草麻黄汤发汗通阳消肿,加生姜发散行水,茯苓健脾益气,渗利水气。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