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11|回复: 6

泄泻治疗方

[复制链接]

7824

主题

2681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9616
发表于 2024-8-1 08:57: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五更泻方

组成

白芍15g,山药24g,芡实15g,莲子12g,补骨脂9g,黄柏9g,广木香4.5g,甘草3g。水煎服。

方解

本方所治乃肝木乘脾,脾虚运化失常,致大便泄泻,泻常腹痛肠鸣,所谓脾虚肝实之证。脾虚或与肾阳虚衰,命火不足有关,其不能温煦脾土故也。补骨脂温暖水土,收敛大便滑泄故用之。

7824

主题

2681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9616
 楼主| 发表于 2024-8-1 08:58:35 | 显示全部楼层

五苓散治疗秋泻

组成

泽泻15g,猪苓9g,茯苓9g,白术9g,桂枝6g

用法

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现代多做散剂吞服,每服3—6g,或作汤剂水煎服。小儿可根据体重、病情等控制剂量,但一般不宜过轻。

此方出自《伤寒论》,为石氏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简称秋泻)之专用方。

考秋泻系小儿秋冬季最常见之腹泻,为感染轮状病毒所致,常见于6、24个月之婴幼儿,临床表现为“三多”(即大便量多、水分多、次数多),为自限性疾病。然处理不及时,亦常出现脱水和酸中毒。目前西医尚无特殊治疗方法。中医学认为小儿“脾常不足"、“肾常不足”,最易感受湿邪,使脾胃功能发生障碍,而引起泄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湿胜则濡泄”,《难经》云“湿多成五泄”,皆直言病因。然,小儿秋冬季脾胃每易为寒湿所困,故而秋泻系小儿脾肾两虚复感寒湿入侵,导致肾虚无以暖脾,而致脾运失常发生腹泻,与一般的小儿腹泻有着显著区别。因五苓散能温肾健脾,化气利水,故用治该病,似切实用。方中以泽泻渗湿利水为主,猪苓、茯苓帮助利湿,复以白术健脾,则能更好发挥运化水湿之作用;桂枝一药,宣通阳气,助全身气化以利水。然临床运用时,石氏常在此方基础上辅以葛根升清降浊,鼓舞脾胃清阳之气上行,同时配合车前子利小便实大便。亦常根据小儿脾肾不足之生理特点及《本草纲目》云其可“治肾泄”之记载,增入补骨脂一药,疗效有所加强。,五苓散不惟治秋泻有殊效,随症加减,治四时之腹泻,亦能获取良效。如呕吐明显者加盐香、竹茹;高热烦渴加知母、木瓜;大便腐臭加山楂、谷芽四肢发凉加制附片、官肉桂等。

7824

主题

2681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9616
 楼主| 发表于 2024-8-1 09:00:20 | 显示全部楼层

乌梅丸治疗泄泻(慢性肠炎)

泄泻(慢性肠炎)

郭某某,女,51岁,演员。2001年5月3日初诊。

有5年之久的慢性肠炎病史,大便稀溏,多伴白色黏液,每日3~5次,曾在本市及外地多所医院诊疗,不断服中西药物,但一直未能治愈。查其形体偏瘦,形寒肢冷,心烦口渴,欲冷饮,神惫,食欲不振。舌红,苔黄,脉弦而虚。诊为泄泻(慢性肠炎),证属寒热错杂,虚实互见。治当寒热并用,扶正祛邪。用乌梅汤,处方:乌梅10克,黄连10克,黄柏6克,当归10克,细辛3克,炮姜10克,炮附片10克(先煎),蜀椒4克,桂枝10克,党参10.克。水煎服。服10剂,大便减少至每日1~2次,欲将成形,前药继服10剂,大便成形,每1~2日大便一次,所有临床表现均消失。2年后随访,病未复发。

按:本例泄泻(慢性肠炎)已达5年之久,如症见形寒肢冷为寒;口渴心烦,大便带黏液,舌红,苔黄,则属热象;神惫,脉虚,表示正气已虚。故辨证为寒热错杂、虚实互见。治疗取乌梅汤,以附子、干姜、蜀椒、细辛温阳而散寒邪,黄连、黄柏清热,乌梅止泻生津,当归补血养肝,党参扶正益脾胃。上药寒热并用,攻补兼施,取得良效。

【现代应用选录】

休克型肺炎:杨氏治疗黄某,男,59岁。感冒3日,继之寒战胸痛,住入某院内科,经多项检查,确诊为休克型肺炎。诊见:形寒肢冷,汗出尿少,口干心烦,脉滑数无力。证属风寒之邪,深入厥阴,正虚邪实。急以乌梅丸酸苦泄热,辛甘化阳,扶正祛邪。处方:乌梅、川椒、黄连、黄芩、当归、制附子,甘草各10克,干姜、桂枝各6克,细辛3克。

二诊:服3剂后,寒战除,汗出止,尿量多,继续调治后痊愈出院。(杨家茂.乌梅丸治哮喘、肺炎:四川中医,1988,(12):24)

按:乌梅丸尚用于下列系统及妇、儿、五官等科疾病。

循环系统:高血压病、肺源性心脏病、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心肌炎、脉管炎、心绞痛、雷诺氏综合征等。辨证要点为寒热错杂、本虚标实、气血失调,症如形寒肢冷,口渴心烦,心悸,眩晕,胸闷胸痛,或见肢体疼痛,舌红,苔黄,脉弦硬,久按则虚。

呼吸系统: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炎、肺气肿、高热等。辨证要点为邪入厥阴,寒热错杂,症见形寒肢冷,心烦口渴,喘咳,咯痰,舌红苔黄,脉弦细或弦滑无力。

运动系统:腰肌劳损症、踝关节扭伤肿痛等。辨证要点为寒热错杂,正虚邪实,症如畏寒肢冷,心烦口渴,神惫,周身关节疼痛,舌淡红或红,苔黄,脉弦而虚。

泌尿生殖系统:慢性肾炎、男性不育症、乳糜尿、遗尿、前列腺肥大、慢性前列腺炎、睾丸痛、遗精等。辨证要点为厥阴寒热错杂、正虚邪实,症如形寒肢冷,心烦口渴,多见水液代谢障碍或精液不能固摄,以及肾不能作强。

精神神经系统:癔病、神经性头痛、巅顶痛、血管性头痛、肋间神经痛、三叉神经痛、带状疱疹所致的腹痛、奔豚气、中毒性脑病、癫痫、乙型脑炎后遗症、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颅内压增高综合征等。辨证要点为寒热错杂、虚实夹杂,症如形寒肢冷,口渴烦躁,呕吐,神志失常,或见某些部位疼痛,舌淡红或红,苔黄腻,脉弦滑无力。

寄生虫病:蛔厥、胆道蛔虫症、肠道蛔虫病、蛔虫性肠梗阻、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感冒夹蛔虫)、钩虫病、胆囊鞭毛虫症、血吸虫病、肠道滴虫等。辨证要点为寒热错杂、正虚邪实,症如四肢厥冷,口干心烦,呕吐,吐蛔,便蛔等。

妇科:痛经、闭经、功能性子宫出血、人流后阴道流血不止、带下病、慢性盆腔炎、附件炎、阴道炎、阴吹、房事后会阴疼痛、妊娠恶阻、更年期综合征、不孕症、子宫脱垂等。辨证要点为寒热错杂,阴阳失调,气血逆乱,有经带胎产诸病。

儿科:小儿腹泻或痢疾、婴幼儿迁延性腹泻等。辨证要点为儿科疾病出现寒热夹杂、正虚邪实者。

五官科:牙痛、眼球疼痛、化脓性中耳炎、复发性口疮、胬肉攀睛、慢性角膜炎、角膜溃疡、慢性咽炎、青光眼、慢性扁桃体炎等。辨证要点为五官科疾病出现寒热错杂、虚实互见者。

其他:荨麻疹、不明高热、脱肛、胆汁性肝硬化继发肝肾综合征、糖尿病、夜半寒栗症、寅时脑门凉症、破伤风、跌打损伤、感染性休克、息肉及肿瘤等。

乌梅丸的应用,仲圣原主治厥阴上热下寒、蛔厥、久痢,而现代临床应用,不拘外感杂病,举凡寒热错杂,肝胃不和虚实互见,阴阳乖逆,气血不调等疑难病症,皆可以本方加减而获效。上述乌梅丸的应用范围及病机即为乌梅丸证总的辨证要点。临床应用时尚须注意,病情缓者用丸剂(成人每次20克左右,每日2~3次,儿童酌减),病情急者宜汤剂(汤剂不用蜜及苦酒),治疗蛔虫症忌香甜滑臭之物,尤不宜甜食。

7824

主题

2681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9616
 楼主| 发表于 2024-8-1 09:01: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防己黄芪汤治疗泄泻

防己黄芪汤

【药物组成】

防己~两(9~15克)甘草半两(3~6克),炙白术七钱半(9~12克)黄芪一两一分(10~15克),去芦

【用法】

上到麻豆大,每抄五钱匕(15克),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盏半,煎八分,去滓,温服,良久再服。喘者加麻黄半两(2克),胃中不和者加芍药三分(6克),气上冲者加桂枝三分(6克),下有陈寒者加细辛三分(2~3克)。服后当如虫行皮中,从腰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绕腰以下,温令微汗,差。

泄泻

沈某某,男,46岁,工人。1990年5月21日初诊。

患者自述:1年前因感口鼻气热,自服三黄片,数天后症状消失,此后每隔月余就出现此症,即服三黄片以缓解症状,因多次服用该药,于两月前出现大便稀溏,每日2~3次,经服中西药治疗月余,罔效。查其面色萎黄,形体消瘦,自汗恶风,下肢轻度浮肿。舌淡,苔薄白,脉虚弱。辨证为脾虚停水,卫气不固。治宜益气固卫,健脾利水,止泻消肿。拟防己黄芪汤合参苓白术散,处方:汉防己12克,生黄芪15克,白术10克,炙甘草3克,党参10克,茯苓15克,炒扁豆15克,陈皮2克,炒山药12克,莲米10克,炒苡米20.克,砂仁5克(后下),桔梗6克,生姜4片,大枣4枚。服6剂,大便已成形,下肢浮肿消退,继以前药又服10.剂,所有症状均消失。

按:本例泄泻,其病因为多次服用三黄片,因该药性寒,且有大黄,以致损伤脾胃之气,脾失健运,水谷不化,出现大便稀溏,久之肺气亦虚,肺卫气虚不能外固而见自汗恶风,脾虚不能制水而表现下肢浮肿。以防己黄氏汤合参苓白术散治之,前方有益气固卫利水之效,后方为治疗脾虚停湿泄泻的有效方剂,故两方合用疗效显著。

防己黄芪汤,现代主要应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瘛疭(风湿壅滞经络),慢性风湿性心脏病、肥胖病合并高脂血症、结节性血管炎、狐臭、慢性结肠炎、妇女更年期综合征、庆大霉素毒副反应等。辨证要点为卫气虚兼风湿在表或水气潴留等,症如全身关节沉重疼痛,汗出恶风,或头面浮肿而渐及四肢,舌淡,苔白,脉浮。

【现代应用选录】

慢性肾炎:岳美中治疗傅某某,男性,40岁。患风水证,久而不愈,于1973年6月25日来就诊。患者主诉,下肢沉重,胫部浮肿,累则足跟痛,汗出恶风。切其脉浮虚而数,视其舌质淡白,有齿痕,认为是“风水”。尿蛋白(++++),红白细胞(+),诊断属慢性肾炎。下肢沉重,是寒湿下注;浮肿,为水湿停滞;汗出恶风,是卫气虚,风伤肌腠;脉浮虚数,是患病日久体虚表虚脉亦虚的现象。选用防己黄芪汤,处方:汉防己18克,生黄芪24克,生白术9克,炙甘草9克,生姜9克,大枣4枚(擘),水煎服。嘱长期坚持服之。

1974年7月3日复诊:患者坚持服前方10个月,检查尿蛋白(+)。又坚持服两个月,蛋白尿基本消失,一切症状全愈。现惟体力未复,为疏补卫阳,兼利水湿,用黄芪30克,白芍12克,桂枝9克,茯苓24克,以巩固疗效,并恢复健康。(中医研究院主编。岳美中医案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23)

7824

主题

2681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9616
 楼主| 发表于 2024-8-1 09:52:04 | 显示全部楼层

己椒苈黄丸治疗泄泻(慢性肠炎)


己椒苈黄丸

【药物组成】

防己 椒目 葶苈(熬)大黄各一两(适量)

【用法】

上四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先食(饭前)饮服一丸,日三服,稍增,口中有津液。渴者加芒硝半两(适量)。

泄泻(慢性肠炎)

朱某某,男,38岁,农民。1997年5月3日初诊。

两年前因误食不洁之食物,出现下利,大便呈黏液状,每日3~4次,乡医院西医诊为急性肠炎,以西药治疗后病情缓解,但易于复发,两年来曾复发6次,均在乡医院以西药控制。一周前又复发作,且伴腹部胀满,西药治疗无效。查其面色赤红,按压腹部疼痛,口干苦,不欲饮,不思饮食,尿黄,大便稀而不爽。舌红,苔黄腻,脉沉弦有力。诊为泄泻(慢性肠炎);辨证为饮热交结于肠道。治疗首当利水消饮、泻热通便,以除其饮热交结:后治其肠道湿热:先以己椒苈黄丸为汤剂,处方:汉防己10克,椒目10克,葶苈子10克(包煎),生大黄12克。水煎服。服1剂,二便通畅,大便3次,泻下黏液秽物约一脸盆许,腹部胀满疼痛顿失,按之柔软,食欲改善。停用前药,继以中成药香连丸,服一月整。病愈。

按:本例两年前因误食不洁食物(蕴含湿热),使湿热停于肠道,出现黏液状大便,久之热灼津液为痰饮,饮热交结于肠道,又形成腹部胀满。腹部胀满为标,急则治标,故以己椒苈黄丸为汤剂应急,方中防己、椒目、葶苈子辛宣苦泄、利水消饮由小便而去,大黄荡热通腑、逐饮热从大便而出,使饮热前后分消。因有慢性肠炎,肠道尚存湿热,故继以香连丸清热燥湿以治之。

己椒历黄丸,现代主要应用于胸腔积液、心包积液、急慢性肾炎、水肿、肝硬化腹水、哮喘、肺心病、肺性脑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全心衰、消化性溃疡所致幽门梗阻、不全性幽门梗阻(包括溃疡、癌症等)、胃下垂、肠功能紊乱、痰饮闭经、小儿咳喘(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哮喘性支气管炎、肺炎等属痰热型者)等。辨证要点宜掌握其病机为饮热或水湿结聚。

【现代应用选录】

痰饮水湿急重症:梁氏整理老中医张文礼应用己椒苈黄汤(丸剂改为汤剂)的经验:治疗痰饮水湿急重症,不拘何病,有是证即用是方,如渗出性胸膜炎、心源性水肿、急性肾炎、脾功能亢进腹水等,每能收效,经辨证调理收全功。(梁仲民.老中医张文礼用己椒苈黄汤治疗急重症举隅.新中医,1985,(1):35)

7824

主题

2681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9616
 楼主| 发表于 2024-8-1 09:54:39 | 显示全部楼层

刘含堂经方治验——​葛根芩连汤治疗泄泻(急性肠炎)

泄泻(急性肠炎)

刘某某,男,56岁,退休工人。1998年7月26日初诊。

2天前外出办事,感时令之暑湿,返回后出现泄泻如稀水,一夜达10余次,伴发热,急来求治。查其面赤,心烦,身灼热(体温39.1℃),尿少而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浮细数。西医诊为急性肠炎,中医辨证为暑湿侵入肠道。治宜清暑燥湿,退热止泻。拟葛根芩连汤加味,处方:葛根15克,黄芩10克,黄连10克,生甘草6克,淡竹叶10克,金银花30克,飞滑石20.克(包煎)。水煎服。服3剂,诸症悉退。

按:本例急性肠炎,中医诊为暑湿泄,是由时令之暑湿浸入肠道所致。治以葛根芩连汤加味,葛根解肌热,兼有升提止泻之效,芩:连苦寒以清热燥湿止泻,加淡竹叶、滑石、金银花以清暑利湿,亦有助于止泻。

葛根芩连汤用于消化系统疾病,现代主要应用于急慢性胃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过敏性结肠炎、出血性结肠炎、腹泻、菌痢、食物中毒、上消化道出血、急性坏死性肠炎、伤寒、副伤寒等。辨证要点为胃肠湿热属实证者。

【现代应用选录】

《伤寒论译释》载其应用范围:

1.细菌性痢疾。

2.急性肠炎,中毒性肠炎。

3.婴幼儿消化不良腹泻。

4.口舌生疮,齿龈红肿。

5.肠伤寒。

6.小儿麻痹证。

7.烫火伤。

8.湿热上熏喘证,酒渣鼻。

按:葛根芩连汤尚用于下列系统及外科、肛肠科、妇科、儿科等多种疾病。

呼吸系统:病毒性肺炎、支气管肺炎、大叶性肺炎、上呼吸道炎证、高热等。辨证要点为肺胃炽热,症状如发热,喘咳,咯黄色黏痰,舌红,脉数等。

神经系统:口眼歪斜、内耳眩晕、头痛、病毒性脑炎、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下肢瘫痪等。辨证要点为湿热壅遏,症如头痛、眩晕、抽搐、昏迷、肢体功能障碍等。

外科、肛肠科:肺脓肿、膀胱炎、脱肛、肛裂、痔疮下血等。辨证宜掌握其病机要点为湿热偏盛且蕴毒。

妇科:黄带、妇女更年期综合征等。审证要点为湿热内蕴或偏盛于下焦。

儿科:婴幼儿腹泻、小儿病毒性肠炎、小儿麻痹证、小儿肺炎、痿躄、麻疹、鹅口疮、小儿发热、尿布皮炎、川畸病等。辨证要点为湿热盛于小儿肺、肠道、皮肤、口腔等部位。其他:慢性前列腺炎急性发作、五更泄、盗汗、牙痈、牙痛、口舌生疮、烫火伤、感染性高热、流行性结膜炎等。

7824

主题

2681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9616
 楼主| 发表于 2024-8-1 09:56:49 | 显示全部楼层

刘含堂经方治验——​苓桂术甘汤治疗泄泻

泄泻

刘某某,男,45岁,干部。2001年7月21日初诊。

3年前因小便频数而求医治疗,本市某医院老中医让其服金匮肾气丸,服至月余,小便频数好转;但出现了大便稀溏。患者再次求此老中医治疗,让停服金匮肾气丸,予参苓白术散为汤剂,约服10余剂,罔效。后辗转各地,服中西药物,终无疗效。现症:大便色黄稀溏,每日2~3次,消瘦(体重由原来150斤减至130斤),腹中沥沥有声,口干不欲饮,饮食喜热畏寒。舌淡,苔白腻,脉弦细。诊为泄泻,辨证为脾胃虚寒,痰湿停聚。前人论泄泻,本有痰泄的证型,现多未予重视,此是患者泄泻3年未能治愈的主要原因。治当温化水饮,健脾消痰。拟苓桂术甘汤合二陈汤,处方:茯苓15.克,桂枝10克,白术10克,炙甘草6克,陈皮10克,清半夏10克,乌梅10克,生姜6克。水煎服。

二诊:上药服5剂,大便已成形,继服15剂,诸症消失。追访2年未复发。

按:此例因服金匮肾气丸月余,损伤脾之健运(地黄黏腻,最易妨碍脾运),脾虚则聚湿生痰,以致形成痰湿泄泻。如患者口干不欲饮,腹中沥沥有声,苔白腻,脉弦细,均为脾虚停饮生痰的脉症。投苓桂术甘汤合二陈汤,以苓桂术甘汤健脾、温化水饮,二陈汤燥湿化痰,生姜有助化饮,乌梅有收敛止泻的效用。

苓桂术甘汤应用于消化系统疾病,现代主要用于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肠炎、消化系统溃疡、胃痛、胃下垂、胃弛缓症、肝硬化腹水、胃肠神经官能症、腹泻、胆石症、黄疸、多种原因引起的胃潴留、食后困顿等。辨证要点为脾阳不振,水饮停聚于胃肠。

【现代应用选录】

冠心病心肌梗塞:刘渡舟教授治疗陆某某,男,42岁。患冠心病心肌梗塞,经治疗两月,病情未减,症状为心前区疼痛,憋气,心悸,恐怖欲死。每当心痛发作,自觉有气止冲于喉,气窒殊甚,周身出冷汗。脉弦而结,舌淡苔白。证系心阳虚衰,坐镇无权,水气上冲,阴来搏阳,而使胸阳痹塞,而心胸作痛,其他症状亦随之而生。治以通阳下气,利水宁心。药用:茯苓六钱桂枝三钱白术炙甘草各二钱龙骨牡蛎各四钱服三剂,心神转安,气逆得平。但脉仍结,自觉畏寒腿冷。说明心脾之阳得复而肾阳尚虚。治当扶阳消阴,驱寒镇水。方用附子、白术、生姜、白芍、桂枝各三钱,茯苓四钱,炙甘草二钱。服三剂,下肢转温,已不畏寒,但脉结代与心悸未复,胸痛有时发。证属心阳不足而使血脉不利。宜补心阳兼化饮。方用:茯苓四钱、桂枝三钱、肉桂一钱、五味子、炙甘草各二钱。

上方连服六剂,脉不结而心不悸,胸痛亦止,经心电图检查,已大有好转,乃出院服药调理。(刘渡舟,等.伤寒挈要.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114~115)

按:苓桂术甘汤尚用于内科下列系统及儿科、五官科等一些疾病。

呼吸系统: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百日咳、咳而遗尿、结核性胸膜炎、胸腔积液、肺痿喜唾等。辨证要点为脾阳虚而痰饮上泛于肺,症状如咳清稀痰、苔白薄、舌淡、脉滑等。泌尿、生殖系统:慢性肾小球肾炎、难治性肾病综合征、肾结石、肾积水、特发性水肿、遗尿证、癃闭、睾丸鞘膜积液、血精、血尿、尿频症、尿路感染等。辨证要点为脾阳虚不能温化,土不制水,水温泛滥而潴留,小便排泄异常。儿科、五官科等:儿科如婴幼儿腹泻、小儿虚寒性秋季腹泻;小儿支气管炎、百日咳、小儿盗汗和厌食、小儿狐疝、儿童舌舐皮炎、小儿急性肾炎和肾病综合征等;五官科如梅尼埃综合征、病毒性角膜炎、中心性视网膜病变、神经性耳聋、视神经乳头水肿、白内障、慢性轴性视神经炎、.夜盲症、副鼻窦炎、中耳炎!迷路神经病变、颈椎病引起的耳鸣等;其他如白细胞减少或增多、产后尿潴留、闭经、带下、羊水过多、银屑病、'妊娠水肿、脑震荡后遗症、链霉素中毒、奔豚气并发癫狂症、颅内高压症、癫痫、嗜睡、乳腺小叶增生、风湿性关节炎、输卵管阻塞、倾倒综合征、湿疹、庆大霉素中毒、有机磷中毒伴发神经中毒综合征等。以上疾病,辨证宜掌握其病机要点为脾阳不足、痰湿中阻、升降失常。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