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4-6-4 21:41:12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治疗三叉神经痛经验汇辑(下)
15、董氏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
其部位在面颊及额颧部 , 主要为三阳经。特别是与足阳明胃经关系最大。阳明胃经与少阳胆经均循绕侧头面部 ,另外小肠经「…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其之者,别颊上拙,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此一部分与三叉神经痛亦有密切关系。
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特效穴很多,我个人习惯远处针刺,基本上以1、后溪、大白为主,可取健侧的大白穴(作治疗针)及患侧的后溪穴(作牵引针),或取健侧的后溪穴配患侧大白穴双穴共治,效果都不错。2、间而用侧三里、肾关为主,效果也不错。这几组穴对治疗三叉神经痛都是非常好的。三叉神经痛有时候非常严重,可是针刺起来可以马上止住疼痛。一般两穴即可达到镇痛效果。
取侧三里之之机理及经验:侧三里穴介于阳明经(土经)与少阳经(木经)之间,善治木土不和之病,对于阳明经及少阳经之病变皆有疗效,尤善治 阳明少阳两经合病之疼痛,因此对于牵涉少阳阳明经之间的偏头痛及三叉神经痛皆有显效。若因情绪所致(木土不和即肝脾不和)或加重者,疗效尤佳。若久病偏正头痛及三叉神经痛,配肾关穴疗效尤佳,一则久病入肾,针肾关可补肾,一则肾关在脾经上,透过脾与小肠通治三叉神经痛亦有效,如此双穴相辅,疗效尤佳。
取后溪之之机理及经验:后溪为小肠经穴位,小肠经「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其之者,别颊上出页,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这段经文指出颊颧鼻目内外眦皆小肠经所过,与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大致相合,经脉所过,主治所在,后溪为手太阳小肠经之俞(木)穴,俞主体重节痛,尤其是阵发性疼痛更为有效(俞主时间时甚之病),本穴五行属木,与风相应,风之性常突如其来,三叉神经痛常突发而至,有风之突发性。因此本穴治疗三叉神经痛甚为有效。
取三间(大白)之之机理及经验:三间为手阳明大肠经之俞穴,俞穴主体重节痛,为治痛最常用之穴位,头面阳明部位与三叉神经区域有关。经脉所过,主治所在。本穴五行亦属木,与风相应,风之性常突如其来,三叉神经痛常突发而至,有风之突发性。因此本穴治疗三叉神经痛甚为有效。如系多年疼痛,中医认为久病多兼肾虚,本穴再向前贴骨,即大白穴,大白穴接近第二掌骨侧,属全息点之头点,因此亦为治疗头面痛特效点,刺之效果尤佳。
取肾关之机理及经验:肾关为脾经之穴位,治疗本经脾经之病疗效甚佳。透过脾与小肠通能治小肠病,小肠经循行经过三叉神经痛之部位,透过脾与小肠通,兼之本穴兼有土水二性,善治先后天能健脾益气,补肾袪寒,治疗三叉神经痛有效,久病尤宜用之。
16、朱进忠老中医治疗三叉神经痛验案
由于三叉神经痛常常表现为颊部、上齿剧烈疼痛,所以往往被诊为一般的牙痛而久治不效。余深研十年一直未得其法,偶读立斋、景岳之书才使我恍然大悟。薛立斋云:“齿痛……若因郁火所致用越鞠丸。”徐用诚云:“有诸经错杂之邪为患者。”张景岳说:“牙痛外传之药,惟辛温可以散热。”始知此病之难效者,正因解郁、散寒、清热之法未具备耳。
例如:郜××,女,45岁。右上齿、颊部疼痛3年,先在某医院诊为龋齿拔牙3个不效,后在某医院诊为三叉神经痛,中西药物,针灸治疗亦无效。邀余诊视。察其右上牙疼痛不止,不敢刷牙、洗脸、说话,舌苔白,脉弦紧。余云:此阳明胃热于内,寒邪闭塞于外所致也。法宜白虎清胃热,乌头搜风散寒以破阴霾:川乌10克,草乌10克,知母10克,玄参15克,生石膏30克,甘草6克,粳米15克。进药1剂疼痛果减,5剂即消失大半,15剂后疼痛消失,后果愈。
又如:董××,女,38岁。左颊及上齿疼痛,时轻时重3年多,先在某院拔牙2个不效,后在某院诊为三叉神经痛,中、西药物治疗1个多月仍不效。察其前方或以泻火,或以散寒;审其证见剧痛阵作,齿龈正常,头晕,头痛,心烦易怒,烧心泛酸,口苦口干,舌苔黄白,脉沉弦而涩。证脉合参,诊为寒热并见,肝木失达,乃以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服之。处方:柴胡10克,半夏10克,黄芩10克,党参10克,桂枝10克,茯苓10克,生姜3片,甘草6克,大黄6克,龙骨10克,牡蛎15克,大枣5枚,仅进2剂,疼痛顿减,又进6剂,一直未作,再进6剂,果愈。
三叉神经痛,参上病例还是第二副方子比较见效快。其实第二个方子是化痰的。三叉神经痛就要还是痰饮堵塞经络,证见:头晕,头痛,心烦易怒,烧心泛酸,口苦口干,舌苔黄白,诊脉小弦滑沉而涩,心境沉闷,意愿不遂,近因患疟,多饮烧酒,小便短赤,大便不通,渴欲饮冷,昏昏默默,不知病之所在,因思疟必有痰,酒能助火,痰火内扰,神明不安,此少阳阳明同病而连及厥阴也。少阳为进出之枢,阳明为藏邪之薮。今邪并阳明,弥漫心包。
证脉合参,诊为寒热并见,肝木失达,乃以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服之。
各家论述
①《内台方义》:用柴胡为君,以通表里之邪而除胸满,以人参、半夏为臣辅之,加生姜、大枣而通其津液;加龙骨、牡蛎、铅丹,收敛神气而镇惊为佐,加茯苓以利小便而行津液;加大黄以逐胃热、止谵语;加桂枝以行阳气而解身重错杂之邪,共为使。以此11味之剂,共救伤寒坏逆之法也。
②《伤寒来苏集》:取柴胡之半,以除胸满心烦之半里;加铅丹、龙、牡,以镇心惊,茯苓以利小便,大黄以止谵语;桂枝者,甘草之误也,身无热无表证,不得用桂枝,去甘草则不成和剂矣;心烦谵语而不去人参者,以惊故也。
③《医方集解》:柴胡汤以除烦满,加茯苓、龙骨、牡蛎、铅丹,收敛神气而镇惊;而茯苓、牡蛎又能行津液、利小便,加大黄以逐胃热、止谵语;加桂枝以行阳气,合柴胡以散表邪而解身重,因满故去甘草。
④《古方选注》:柴胡引阳药升阳,大黄就阴药就阴,人参、炙草助阳明之神明,即所以益心虚也;茯苓、半夏、生姜启少阳三焦之枢机,即所以通心机也;龙骨、牡蛎入阴摄神,镇东方甲木之魂,即所以镇心惊也;龙、牡顽钝之质,佐桂枝即灵;邪入烦惊,痰气固结于阴分,用铅丹即坠。至于心经浮越之邪,借少阳枢转出于太阳,即从兹收安内攘外之功矣。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药物组成
柴胡(60克)4两,龙骨(25克)1两半,黄芩(25克)1两半,生姜(25克切片)1两半,铅丹1两半(现在药方已经不卖,没有也可以),人参(25克)1两半,桂枝(25克)1两半,茯苓(25克)1两半,清半夏(25克)2合半,大黄(10克单包后下)2两,龙骨,牡蛎各(25克单包先煎1两半(熬),大枣6枚(撕开)。
处方来源《伤寒论》。
方剂主治
伤寒8-9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癫痫。
方剂功效:下肝胆之惊痰。疏解泄热,重镇安神。
用法用量
以水(1600毫升)8升,煮取(800毫升)4升,纳大黄,切如棋子,更煮1-2沸,去滓,温服(200毫升)1升/每
这是我多年以前的病案,可以给大家参考。
陆XX ,女,47岁,湖北省孝感人,1998年9月17日入院
主诉:面左侧剧痛三年
病史:1995年1月,左面部开始阵发性疼痛, 其后逐渐转为剧痛,天天发作五到十次,持续三年之久。先后经武汉××医院,北京××医院等确诊为“三叉神经痛”。经针灸、中西药物治疗,未明显好转,曾建议手术,患者未能接受。
麻黄18克 桂枝10克 炙甘草6克 杏仁10克 法夏15克
服药二剂,未出汗,但小便量明显加大,疼痛明显减轻,头昏几乎完全消失。守原方再服二剂。
剧痛消失,夜晚已能安睡, 精神顿时感觉清爽.患者舌质正常,苔黄腻退。头部微觉恶风,头左侧尚有轻微阵痛。桂枝汤和之,以善其后。
桂枝10克 白芍10克 炙甘草10克 生姜12克(切) 大枣4枚(掰) 三剂。
三剂后,病愈,遂停药。今年3月患者因他病来访,问起此事,答道:其后感觉良好,一直未复发.
注:患者治疗三年,各项检查费用,住院费用加药费共计12000余元。而令其病愈的尼莫地平1.5元/瓶,4剂麻黄汤:1.7元/付,3剂桂枝汤0.6元/付。斯病也!
黄女士,女,32岁,自由业者,深圳罗湖莲塘。
2006年11月6日 初诊。
现病史:左侧颜面发作性疼痛四个月余。
刻诊:左侧面颊痛如刀割、烧灼、电击样四个月余。痛苦面容,不能大声讲话,不能进食咀嚼,每日流食慢慢吞服。就诊时可见疼痛部位的肌肉抽搐,不能触碰,白天发作频繁,夜晚缓解。伴有头晕,便干,舌质红,苔簿,脉沉细。相关检查未见异常改变。诊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医案:该患疼痛部位分布左侧牙齿部位,隶属阳明,症舌脉合参考虑阳明经火盛,治以清解阳明之热,清胃散加减。针合谷、内庭以缓急。
生石膏75 知母25 当归20 生地15丹皮15 黄连10 羌活10 升麻10炙甘草5 。三剂水煎服。
2006年11月9日 二诊
三剂药后疼痛稍有缓解,仍难以忍耐。以风火扰及清空,川芎茶调散治之。
川芎15g,荆芥15g,防风15g,细辛5g,白芷15g,薄荷20g,羌活15g,白芍20g,当归20g,菊花20g,炙甘草10g。五剂水煎服。
2006年11月14日 三诊。
上方后疼痛渐缓,疼痛部位可以触碰,舌脉如前。再进五剂。
2006年11月20日 四诊。
上方未服完,疼痛如初,上述治疗只是蜻蜓点水,未触及根本。细究之,虽为火邪但非实火乃虚火,是肾中相火循阳明经扰及头部所致。又白天发作频繁,夜晚缓解可知阴亏之象,此乃肾水亏,水浅不养龙,龙雷之火上攻于头。治以滋水潜龙,引火归元之法。傅山引火汤加减。
熟地80g,砂仁10g,巴戟30g,茯苓15g,天冬30g,麦冬30g,白芍80g, 五味子10g,细辛5g,全虫10g,蜈蚣1条,炙甘草30g。三剂水煎服
2006年11月24日 五诊。
上方一剂知,三剂服完疼痛明显缓解,已无放电样抽搐疼痛,可触碰轻微咀嚼,自述几个月来从未有过的幸福感。依前方再进五剂,并嘱其逐渐减服卡马西平的药量。
2006年11月30日 六诊。
本次来诊自觉左侧颧部、下颌痛微、有木感,触碰、咀嚼、刷牙已无大碍。原方稍事加减:熟地30山茱萸15茯苓20枸杞子20巴戟20菟丝子20麦冬15五味子10肉桂10川楝15当归15炙甘草10 再服三周而痊愈,追访至今未再复发。
按:三叉神经痛可称得上是“天下第一痛”,止痛是首要的,有卡马西平尚可支持。最难的是稳定疗效不反复,所以临床上对于长期口服卡马西平减药是一大问题。中医药能够做到止痛,又具有稳定疗效其中内核值得斟酌。
1、辩证要准确。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依据发病症状临床各家多从风、火、痰、瘀等证交杂论治,或可取效一时,但常反复发作,临床颇为棘手。本案初期治疗既是如此。寻找切合本病的精准病机实为关键。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以“雷头风” 的病名来表述更为贴切。其核心的辩证要点:①来势暴急,顷刻突变。②交节病作,遇阳则动。日出病作,日中病甚,日落病缓,入夜自愈,此为肾水亏。反之则为肾阳虚衰。这与阳气一日二十四小时的变化规律有关。依其病势的变化,无非阴阳两端。其基本证型:水浅不养龙(阴虚);水寒不藏龙(阳虚)。临床上往往根据这一点就可以辩阴阳,这一点尤为重要。以上两点也是该病的临床发病特点,掌握此两点,再配合其它临床要点,确可执简驽繁,辩证也不失准确
2、用药要精当。 中医临床取效关键在于明确的辩证和精当的用药。有时辩证虽正确,但疗效不理想,其故就在用药之当否。诚如熟读兵书,不善用兵,甚者抱薪救火,反添其乱。引火归原是治疗龙火上燔的一种治疗方法,属从治法。《内经》云“甚者从之。”本文遵从傅山引火汤加减,治以大剂滋水,引火归原,倒龙归海,佐以酸甘柔肝缓急之法。总观全方,配伍严谨,切中病机,所以临床取效快!
3、药量要中病。中医临床取效的关键除了中药相互之间的配伍之外,药量的大小变化亦很关键,有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上之说。本人早期治疗该病也曾应用滋水潜阳之品,但起效平平,病情如故。后续临证表明,此非矢不中的,乃力不及鹄。非重剂猛药不能缚住苍龙,导龙归海。三叉神经痛最难以忍受的症状就是疼痛,呈闪电、抽掣样,尤其用止痛剂(卡马西平)难以控制时,一般的中药剂量难以奏效,所以必用重剂,方能中病。
2009年1月26日 (春节初一) 草于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