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5|回复: 1

中医治疗三叉神经痛经验汇辑

[复制链接]

7356

主题

2543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7684
发表于 2024-6-4 21:40: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医治疗三叉神经痛经验汇辑(上)

1、大敦可治三叉神经痛

肝经足大趾甲角外,左痛按右侧。灸大敦治疝气。治崩漏配隐白可艾灸,身体虚寒多按隐白。

2、牛蒡子治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多为风火上扰,壅遏阳明,经络痹阻,不通则痛。 山东省聊城卫生学校 .

3、通络头风汤

来源:李寿山《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川芎10~30克,当归10~20克,细辛5克,蜈蚣2条。

用法:每日1~2剂。先将上药用冷水浸泡15分钟,浸透后煎煮。首煎沸后文火煎30分钟;二煎沸后文火煎20分钟。煮好后两煎药汁混匀,总量以200毫升为宜、早晚分服,或6小时服1次。

功用:活血化瘀,通络祛风止痛。

加减:头部冷痛加白芷;头部热痛加甘菊、苍耳子;头痛如锥如刺如灼加僵蚕、生石膏、蜈蚣(研末冲服);三叉神经痛加生白芍、白芥子、白芷;妇女经期头痛则当归量应大于川芎;后头痛加羌活;前头痛加白芷;偏头痛加柴胡;巅顶痛加藁本。

4、四味芍药汤

来源   夏度衡《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白芍、生牡蛎各30克,丹参、甘草各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3次。

功用:柔肝潜阳、活络熄风。

加减:如兼风、烦躁易怒,口苦,面赤,大便干结者,均加龙胆草、大黄、黄芩;若鼻塞,鼻窦部胀痛则颜面疼痛(三叉神经痛)加重者,加辛夷、苍耳子、白芷、薄荷;兼见牙龈红肿疼痛;或龈部溢脓、渗血者,酌加葛根、生石膏、生黄芪、蒲公英;兼见腹胀纳呆者,酌加神曲、藿香、茯苓、白术、党参;若兼见前额眉棱骨痛、项背强、头胀、恶风者,酌加防风、白芷、桂枝;兼见胸闷、咳嗽、口流涎沫者,酌加茯苓、苍术;兼见潮热、心烦、咽干、口燥不多饮、舌红少苔,脉细数者,酌加生地、鳖甲、丹皮、栀子仁清热养阴等。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显著。

5、治痛缓急汤

来源:于鹄忱《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白芍30~50克,甘草10克,川芎、牛膝各30克,柴胡、僵蚕各1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3次。

功用:养营和血,祛风镇静,舒筋止痛。

加减:如因风热而诱发伏邪者,加姜黄,生大黄;湿热内蕴者,加白蔻仁、杏仁、苡米、黄芩等;对因风寒而诱发者,加附子、细辛之属,随证选用,不可偏颇。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颇佳。

附记:本方用于治疗偏头痛(神经性头痛)疗效亦佳。

6、芩葛石膏汤

来源:赵太岩《中国当代知名中医特色医疗辞典》

组成:黄芩15克,葛根30克,生石膏40克(打碎,先煎),荆芥穗15克,赤芍20克,钩藤20克,苍耳子20克,薄荷10克,蔓荆子20克,全蝎10克,蜈蚣3条,柴胡20克,甘草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3次。

功用:清肝熄风止痛。

主治:三叉神经痛。

加减:目痛加桑叶、菊花各15克;牙痛甚者加细辛5克,牛膝15克;大便秘结加大黄15克。

疗效:屡用效佳,一般轻症3~4剂,重症7~14剂即可治愈。

附记:服药期间,停用其他治疗方法。

7、五白汤

来源:雍履平《脑病辨治》

组成:白芷、白蒺藜、白僵蚕各10克,白附子、全蝎、川芎、肉桂各6克,白芍、地龙各15克,蜈蚣2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2周为1疗程。

功用:祛风,通络,止痛。

主治:三叉神经痛。

加减:因寒触发者,加大白芷用量,并加制川乌、制草乌各3~6克;因热而诱发者加菊花18克,石决明30克(先煎20~30分钟)。

疗效:一般5剂见效,1~2个疗程可愈。

8、止头痛方

来源:卢芳《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

组成:川芎、白芷各50克,羌活、菊花、藁本各15克,荜拨5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分服。

功用:祛风止痛。

主治:因风邪所致的偏正头痛,巅顶头痛,齿槽痛等,相当于现代医学的三叉神经痛、偏头痛、枕神经痛。

疗效:屡用效佳,一般服药5剂见效,1个月左右可愈。

9、十味止痛汤

来源:张家鹏《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生石膏30克(先煎),黄芩10克,葛根15克,荆芥穗10克,钩藤、苍耳子、蔓荆子各12克,全蝎6克,蜈蚣3条,生地1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3次。

功用:清热解痉,驱风散火。

主治:三叉神经痛。

疗效:多年使用,屡试屡验,效果甚佳。

附记:方名为笔者拟加。验之临床,屡获良效。

10、八味止痛汤

来源:包松年《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

组成:当归、赤芍、白芍各10克,潼、白蒺藜各12克,白芷10克,细辛4克,钩藤12克(后下),全蝎粉2克(分2次吞服)。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各服1次。

功用:养血活血,熄风止痛。

主治:三叉神经痛。

疗效:屡用效佳,一般10~30剂即可见效或痊愈。

附记:方名为笔者拟加。验之临床,效果甚佳。

11、李可老中医治疗三叉神经痛经验方

李可老先生的思路果然与众不同,这个方子的药物组成是熟地90克,巴戟天30克,茯苓15克,麦冬30克,北五味6克,肾阴不足,因为舌头非常的红,没有舌苔,这是典型的阴虚指征,对于此种兼阳虚的情况,一般每次用1.5克的肉桂粉末,用米饭和成丸,在喝药之前先冲服。

12、葵花底盘治疗三叉神经痛

把收获后的葵花底盘切成小块,放在清水中煮,每天当茶水喝,可治三叉神经痛。我朋友患三叉神经痛三年多,很痛苦。去过几家医院和服中药都没有治好,医生说要作开颅手术。今年三月间,在聊天中,知道此方,找来三斤多葵花底盘分多次煮水,喝了一个多月就不痛了。

用法:採用葵花盘是收获后的干货,有大盘,也有枝叉上生长的小盘。每次把大约二百五十克的底盘洗净后,切成小块,放在铝锅里(沙锅小,方选用铝锅),多放些水。先用旺火烧开,再用文火熬十五分鐘,此时水為淡酱油色,每锅熬三次,第二、三次水要少一些。第三次熬完后,把底盘中含的水分也挤出来。

服用方法:不加其他东西,不分剂量,不分次数,不管饭前饭后,不忌口,每天当茶水喝。连喝十几天后,痛的程度逐渐减轻。一个多月后,把大约二千克的底盘用完了,三叉神经也不痛了,至今也没有再犯过。

13、侧三里穴治疗三叉神经痛

侧三里穴

部位:在四花上穴向外横开一寸五分。针五分至一寸深。

主治:牙痛、面部麻痹。

侧下三里

部位:在侧三里穴直下二寸,针深五分至一寸。

主治:同侧三里穴

运用:侧三里穴与侧下三里穴一般不同时取用,单足取穴:治左取右穴,治右取左穴。

说明:此二穴除治上述症外,治疗偏头痛、三叉神经痛,尤为特效,治疗手腕扭伤疼痛,效果亦佳。上述两穴临床上同时取用,均取健侧穴位,不宜左右同取。该组穴治疗偏头痛、手腕扭伤、脚跟疼痛不能着地等均极有效。用治三叉神经痛,若配伍听宫穴,或配伍天驱穴(双)极有殊效。

14、三叉神经痛一针疗法

三叉神经痛是临床一种常见而又十分棘手的疾病。针灸治之疗效显著。现将我多年收集,整理,总结的针灸一针疗法治疗此病的选穴公布如下,以飨博友。

(1)太溪穴。《灵枢·杂病》颊痛,刺足阳明曲周动脉,见血立已。不已,按人迎于经,立已。取太溪适用于肾气虚乏,火不生土,蕴湿生热,湿蒸热郁,壅阻阳明经脉所致之颊痛。仿张士杰援物比类法而取之。

(2)手三里穴。此穴为手阳明大肠经之穴,针灸临床应用极广,业针者务必重视之。譬如:用此穴治急性腰扭伤,治膝关节关节鼠所致疼痛等。用此穴治三叉神经痛主要取其通腑(利大便)之功。三叉神经痛近六成人有大便秘结,此病病位在阳明。《内经》:邪中于面,则下阳明。故三叉神经痛患者辩病有大便秘结而有三叉神经痛者,取手三里针之,大便清下,而面痛立解也!

(3)三间穴。选此穴尤适用于三叉神经痛而有触发痛者。其即刻止痛效果极佳。但要注意正确的补泻手法的运用。

(4)太溪配冲阳。

(5)三阴交穴。

(6)合谷+太溪(或内庭)

(7)天枢穴。三叉神经痛的部位为阳明经之分野,所以治之当以阳明经穴为主。此穴为足阳明经穴,又为手阳明之募穴。故其调节阳明经经气之力甚宏。刺之,可祛阳明之邪,疏阳明之经气,从而面颊痛可愈。

(8)涌泉穴。

a、用缠针法。凡三叉神经痛,无论多严重,只要上法效果不佳,俱可用之。方法:用粗针重刺涌泉,重捻缠针使痛去便出针。

b、涌泉用吴茱萸研末水调外敷法。(一般一次痛轻,四次痛衰大半,10-15次而愈)此法适用于惧针者。

(9)百会穴直接灸法。百会是督脉和手足三阳经的交会穴。有清热开窍,镇静熄风的作用。手足三阳,上布头面,风寒湿热之邪侵袭手足三阳经的头面经络,故引发三叉神经痛。艾灸百会,能疏通督脉,鼓舞一身之阳,并能疏通手足三阳经气,通则不痛。故用百会治三叉神经痛有确效。此法亦适用于惧针者。

以上一针疗法治疗三叉神经痛之选穴要灵活应用之,其效乃专,其效也宏,千万不可拘泥之。针灸作为中医王冠上的明珠尤其讲究辩证,这是临床取效的第一步。辩证,选穴,补泻,轻柔患处是一针疗法之神髓,岂可等闲视之?一家之言,难免挂一漏万,请同道斧正!

我去年年底生病的时候,三叉神经痛,吃葛根汤加味什么的,于是三叉神经痛吃成鼻窦炎流黄鼻涕,流一流就好了。你讲给西医听,说“三叉可以流成鼻涕医好”,他可能会觉得“没听过!”对不对?可是在中医的世界,人体就是一个“流动的身体”。

7356

主题

2543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7684
 楼主| 发表于 2024-6-4 21:41:12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治疗三叉神经痛经验汇辑(下)

15、董氏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

其部位在面颊及额颧部 , 主要为三阳经。特别是与足阳明胃经关系最大。阳明胃经与少阳胆经均循绕侧头面部 ,另外小肠经「…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其之者,别颊上拙,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此一部分与三叉神经痛亦有密切关系。

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特效穴很多,我个人习惯远处针刺,基本上以1、后溪、大白为主,可取健侧的大白穴(作治疗针)及患侧的后溪穴(作牵引针),或取健侧的后溪穴配患侧大白穴双穴共治,效果都不错。2、间而用侧三里、肾关为主,效果也不错。这几组穴对治疗三叉神经痛都是非常好的。三叉神经痛有时候非常严重,可是针刺起来可以马上止住疼痛。一般两穴即可达到镇痛效果。

取侧三里之之机理及经验:侧三里穴介于阳明经(土经)与少阳经(木经)之间,善治木土不和之病,对于阳明经及少阳经之病变皆有疗效,尤善治 阳明少阳两经合病之疼痛,因此对于牵涉少阳阳明经之间的偏头痛及三叉神经痛皆有显效。若因情绪所致(木土不和即肝脾不和)或加重者,疗效尤佳。若久病偏正头痛及三叉神经痛,配肾关穴疗效尤佳,一则久病入肾,针肾关可补肾,一则肾关在脾经上,透过脾与小肠通治三叉神经痛亦有效,如此双穴相辅,疗效尤佳。

取后溪之之机理及经验:后溪为小肠经穴位,小肠经「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其之者,别颊上出页,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这段经文指出颊颧鼻目内外眦皆小肠经所过,与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大致相合,经脉所过,主治所在,后溪为手太阳小肠经之俞(木)穴,俞主体重节痛,尤其是阵发性疼痛更为有效(俞主时间时甚之病),本穴五行属木,与风相应,风之性常突如其来,三叉神经痛常突发而至,有风之突发性。因此本穴治疗三叉神经痛甚为有效。

取三间(大白)之之机理及经验:三间为手阳明大肠经之俞穴,俞穴主体重节痛,为治痛最常用之穴位,头面阳明部位与三叉神经区域有关。经脉所过,主治所在。本穴五行亦属木,与风相应,风之性常突如其来,三叉神经痛常突发而至,有风之突发性。因此本穴治疗三叉神经痛甚为有效。如系多年疼痛,中医认为久病多兼肾虚,本穴再向前贴骨,即大白穴,大白穴接近第二掌骨侧,属全息点之头点,因此亦为治疗头面痛特效点,刺之效果尤佳。

取肾关之机理及经验:肾关为脾经之穴位,治疗本经脾经之病疗效甚佳。透过脾与小肠通能治小肠病,小肠经循行经过三叉神经痛之部位,透过脾与小肠通,兼之本穴兼有土水二性,善治先后天能健脾益气,补肾袪寒,治疗三叉神经痛有效,久病尤宜用之。

16、朱进忠老中医治疗三叉神经痛验案

由于三叉神经痛常常表现为颊部、上齿剧烈疼痛,所以往往被诊为一般的牙痛而久治不效。余深研十年一直未得其法,偶读立斋、景岳之书才使我恍然大悟。薛立斋云:“齿痛……若因郁火所致用越鞠丸。”徐用诚云:“有诸经错杂之邪为患者。”张景岳说:“牙痛外传之药,惟辛温可以散热。”始知此病之难效者,正因解郁、散寒、清热之法未具备耳。

例如:郜××,女,45岁。右上齿、颊部疼痛3年,先在某医院诊为龋齿拔牙3个不效,后在某医院诊为三叉神经痛,中西药物,针灸治疗亦无效。邀余诊视。察其右上牙疼痛不止,不敢刷牙、洗脸、说话,舌苔白,脉弦紧。余云:此阳明胃热于内,寒邪闭塞于外所致也。法宜白虎清胃热,乌头搜风散寒以破阴霾:川乌10克,草乌10克,知母10克,玄参15克,生石膏30克,甘草6克,粳米15克。进药1剂疼痛果减,5剂即消失大半,15剂后疼痛消失,后果愈。

又如:董××,女,38岁。左颊及上齿疼痛,时轻时重3年多,先在某院拔牙2个不效,后在某院诊为三叉神经痛,中、西药物治疗1个多月仍不效。察其前方或以泻火,或以散寒;审其证见剧痛阵作,齿龈正常,头晕,头痛,心烦易怒,烧心泛酸,口苦口干,舌苔黄白,脉沉弦而涩。证脉合参,诊为寒热并见,肝木失达,乃以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服之。处方:柴胡10克,半夏10克,黄芩10克,党参10克,桂枝10克,茯苓10克,生姜3片,甘草6克,大黄6克,龙骨10克,牡蛎15克,大枣5枚,仅进2剂,疼痛顿减,又进6剂,一直未作,再进6剂,果愈。

三叉神经痛,参上病例还是第二副方子比较见效快。其实第二个方子是化痰的。三叉神经痛就要还是痰饮堵塞经络,证见:头晕,头痛,心烦易怒,烧心泛酸,口苦口干,舌苔黄白,诊脉小弦滑沉而涩,心境沉闷,意愿不遂,近因患疟,多饮烧酒,小便短赤,大便不通,渴欲饮冷,昏昏默默,不知病之所在,因思疟必有痰,酒能助火,痰火内扰,神明不安,此少阳阳明同病而连及厥阴也。少阳为进出之枢,阳明为藏邪之薮。今邪并阳明,弥漫心包。

证脉合参,诊为寒热并见,肝木失达,乃以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服之。

各家论述

①《内台方义》:用柴胡为君,以通表里之邪而除胸满,以人参、半夏为臣辅之,加生姜、大枣而通其津液;加龙骨、牡蛎、铅丹,收敛神气而镇惊为佐,加茯苓以利小便而行津液;加大黄以逐胃热、止谵语;加桂枝以行阳气而解身重错杂之邪,共为使。以此11味之剂,共救伤寒坏逆之法也。

②《伤寒来苏集》:取柴胡之半,以除胸满心烦之半里;加铅丹、龙、牡,以镇心惊,茯苓以利小便,大黄以止谵语;桂枝者,甘草之误也,身无热无表证,不得用桂枝,去甘草则不成和剂矣;心烦谵语而不去人参者,以惊故也。

③《医方集解》:柴胡汤以除烦满,加茯苓、龙骨、牡蛎、铅丹,收敛神气而镇惊;而茯苓、牡蛎又能行津液、利小便,加大黄以逐胃热、止谵语;加桂枝以行阳气,合柴胡以散表邪而解身重,因满故去甘草。

④《古方选注》:柴胡引阳药升阳,大黄就阴药就阴,人参、炙草助阳明之神明,即所以益心虚也;茯苓、半夏、生姜启少阳三焦之枢机,即所以通心机也;龙骨、牡蛎入阴摄神,镇东方甲木之魂,即所以镇心惊也;龙、牡顽钝之质,佐桂枝即灵;邪入烦惊,痰气固结于阴分,用铅丹即坠。至于心经浮越之邪,借少阳枢转出于太阳,即从兹收安内攘外之功矣。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药物组成

柴胡(60克)4两,龙骨(25克)1两半,黄芩(25克)1两半,生姜(25克切片)1两半,铅丹1两半(现在药方已经不卖,没有也可以),人参(25克)1两半,桂枝(25克)1两半,茯苓(25克)1两半,清半夏(25克)2合半,大黄(10克单包后下)2两,龙骨,牡蛎各(25克单包先煎1两半(熬),大枣6枚(撕开)。

处方来源《伤寒论》。

方剂主治

伤寒8-9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癫痫。

方剂功效:下肝胆之惊痰。疏解泄热,重镇安神。

用法用量

以水(1600毫升)8升,煮取(800毫升)4升,纳大黄,切如棋子,更煮1-2沸,去滓,温服(200毫升)1升/每

这是我多年以前的病案,可以给大家参考。

陆XX ,女,47岁,湖北省孝感人,1998年9月17日入院

主诉:面左侧剧痛三年

病史:1995年1月,左面部开始阵发性疼痛, 其后逐渐转为剧痛,天天发作五到十次,持续三年之久。先后经武汉××医院,北京××医院等确诊为“三叉神经痛”。经针灸、中西药物治疗,未明显好转,曾建议手术,患者未能接受。

麻黄18克 桂枝10克 炙甘草6克 杏仁10克 法夏15克

服药二剂,未出汗,但小便量明显加大,疼痛明显减轻,头昏几乎完全消失。守原方再服二剂。

剧痛消失,夜晚已能安睡, 精神顿时感觉清爽.患者舌质正常,苔黄腻退。头部微觉恶风,头左侧尚有轻微阵痛。桂枝汤和之,以善其后。

桂枝10克 白芍10克 炙甘草10克 生姜12克(切) 大枣4枚(掰) 三剂。

三剂后,病愈,遂停药。今年3月患者因他病来访,问起此事,答道:其后感觉良好,一直未复发.

注:患者治疗三年,各项检查费用,住院费用加药费共计12000余元。而令其病愈的尼莫地平1.5元/瓶,4剂麻黄汤:1.7元/付,3剂桂枝汤0.6元/付。斯病也!

黄女士,女,32岁,自由业者,深圳罗湖莲塘。

2006年11月6日  初诊。

现病史:左侧颜面发作性疼痛四个月余。

刻诊:左侧面颊痛如刀割、烧灼、电击样四个月余。痛苦面容,不能大声讲话,不能进食咀嚼,每日流食慢慢吞服。就诊时可见疼痛部位的肌肉抽搐,不能触碰,白天发作频繁,夜晚缓解。伴有头晕,便干,舌质红,苔簿,脉沉细。相关检查未见异常改变。诊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医案:该患疼痛部位分布左侧牙齿部位,隶属阳明,症舌脉合参考虑阳明经火盛,治以清解阳明之热,清胃散加减。针合谷、内庭以缓急。

生石膏75  知母25  当归20  生地15丹皮15    黄连10  羌活10  升麻10炙甘草5 。三剂水煎服。

2006年11月9日  二诊

三剂药后疼痛稍有缓解,仍难以忍耐。以风火扰及清空,川芎茶调散治之。

川芎15g,荆芥15g,防风15g,细辛5g,白芷15g,薄荷20g,羌活15g,白芍20g,当归20g,菊花20g,炙甘草10g。五剂水煎服。

2006年11月14日  三诊。

上方后疼痛渐缓,疼痛部位可以触碰,舌脉如前。再进五剂。

2006年11月20日  四诊。

上方未服完,疼痛如初,上述治疗只是蜻蜓点水,未触及根本。细究之,虽为火邪但非实火乃虚火,是肾中相火循阳明经扰及头部所致。又白天发作频繁,夜晚缓解可知阴亏之象,此乃肾水亏,水浅不养龙,龙雷之火上攻于头。治以滋水潜龙,引火归元之法。傅山引火汤加减。

熟地80g,砂仁10g,巴戟30g,茯苓15g,天冬30g,麦冬30g,白芍80g, 五味子10g,细辛5g,全虫10g,蜈蚣1条,炙甘草30g。三剂水煎服

2006年11月24日 五诊。

上方一剂知,三剂服完疼痛明显缓解,已无放电样抽搐疼痛,可触碰轻微咀嚼,自述几个月来从未有过的幸福感。依前方再进五剂,并嘱其逐渐减服卡马西平的药量。

2006年11月30日 六诊。

本次来诊自觉左侧颧部、下颌痛微、有木感,触碰、咀嚼、刷牙已无大碍。原方稍事加减:熟地30山茱萸15茯苓20枸杞子20巴戟20菟丝子20麦冬15五味子10肉桂10川楝15当归15炙甘草10 再服三周而痊愈,追访至今未再复发。

按:三叉神经痛可称得上是“天下第一痛”,止痛是首要的,有卡马西平尚可支持。最难的是稳定疗效不反复,所以临床上对于长期口服卡马西平减药是一大问题。中医药能够做到止痛,又具有稳定疗效其中内核值得斟酌。

1、辩证要准确。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依据发病症状临床各家多从风、火、痰、瘀等证交杂论治,或可取效一时,但常反复发作,临床颇为棘手。本案初期治疗既是如此。寻找切合本病的精准病机实为关键。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以“雷头风” 的病名来表述更为贴切。其核心的辩证要点:①来势暴急,顷刻突变。②交节病作,遇阳则动。日出病作,日中病甚,日落病缓,入夜自愈,此为肾水亏。反之则为肾阳虚衰。这与阳气一日二十四小时的变化规律有关。依其病势的变化,无非阴阳两端。其基本证型:水浅不养龙(阴虚);水寒不藏龙(阳虚)。临床上往往根据这一点就可以辩阴阳,这一点尤为重要。以上两点也是该病的临床发病特点,掌握此两点,再配合其它临床要点,确可执简驽繁,辩证也不失准确

2、用药要精当。 中医临床取效关键在于明确的辩证和精当的用药。有时辩证虽正确,但疗效不理想,其故就在用药之当否。诚如熟读兵书,不善用兵,甚者抱薪救火,反添其乱。引火归原是治疗龙火上燔的一种治疗方法,属从治法。《内经》云“甚者从之。”本文遵从傅山引火汤加减,治以大剂滋水,引火归原,倒龙归海,佐以酸甘柔肝缓急之法。总观全方,配伍严谨,切中病机,所以临床取效快!

3、药量要中病。中医临床取效的关键除了中药相互之间的配伍之外,药量的大小变化亦很关键,有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上之说。本人早期治疗该病也曾应用滋水潜阳之品,但起效平平,病情如故。后续临证表明,此非矢不中的,乃力不及鹄。非重剂猛药不能缚住苍龙,导龙归海。三叉神经痛最难以忍受的症状就是疼痛,呈闪电、抽掣样,尤其用止痛剂(卡马西平)难以控制时,一般的中药剂量难以奏效,所以必用重剂,方能中病。

2009年1月26日 (春节初一)  草于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