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3|回复: 1

经方之用,全在一“活”字——气血并调、上下同治的“当归贝母苦参丸”

[复制链接]

7688

主题

263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9030
发表于 2024-6-2 16:36: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导读:当归贝母苦参丸,应该怎么理解这个方子?月经崩漏是血道,咳嗽是气道,心悸是脉道,癃闭是水道......凡是湿热蕴结,气血受阻,道路不通,都可以考虑这个方子。

当归贝母苦参丸的临床运用

作者/胡国俊

简介:胡国俊,男,安徽歙县人,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中医内科主任医师,1946年9月生于皖南新安中医世家,尽得其父胡翘武先生(安徽省著名老中医,第一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之医学真传,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名老中医学课题术经验疾病继承人,从医近50年,现为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全国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安徽省名老中医工作室指导老师,安徽中医学院新安医学教改试验班首届、二届指导导师,南京中医药大学师承博士研究生导师,安徽中医肺病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

当归贝母苦参丸为仲景治疗“妊娠小便难,饮食如故”证之主方。

《张氏医通》释之曰:“此小便难者,膀胱热郁,气结成燥,病在下焦,所以饮食如故。用当归以和血润燥,贝母以清肺开郁,苦参以利窍逐水,并入膀胱以除结热也。”

综观此方药味及其配伍,乃苦辛同用,宣清兼施,利湿之中有润燥之品相兼,治血之中有理气之味匡助,诚气血并调、上下同治之剂也。

故其适应范围远非只局限于“妊娠小便难”之一证,凡属湿热蕴结,气血乖逆,水道不通,脉络失和而变生诸症,投以本方均可收理想之效。

现就临床所及,将其疗治病证述之于后,谨供同道参考。

一、崩漏

孔某,女,41岁,1976年9月11日诊。

经净一周,忽又似崩似漏、淋漓不绝一旬。腹痛绵绵,腰酸不适,纳差神疲,手足心灼热,口苦咽干,便秘溲黄,舌红苔黄,脉细滑数。

此湿热之邪蕴结下焦,血海受扰,络脉不宁。亟拟清泄下焦蕴热,以宁血海之沸扰。

选用药物

苦参30克, 川贝6克,当归10克,败酱草20克,木通6克,丹皮10克。三剂血止,再予原方去后三味加生地12克,生白芍10克,五剂调理遂安。

按:湿热之邪蕴遏膀胱,可致州都气化不利而有“小便难”之疾。

如若湿热之邪侵扰血海,沸血伤络,又为经期超前、量多色红;甚或崩中漏下之要因也。

本案之疾即为此因所致,若徒予凉血止血之剂而直入血分,不予宣越清泄郁遏湿热之品,殆“见血止血”之下策也。

故方取当归贝母苦参丸加味,清泄下焦湿热病邪为主,俾血海无湿热灼扰,气血复以调和而适行脉中,焉有崩漏之疾!由湿热而变生之它症,亦随之而解矣。

二、咳嗽

李某,男,55岁,1978年6月14诊。

久罹咳嗽,半月来宿恙又发,咳声连连,痰浊黄稠,胸闷气急,稍动更甚。止咳定喘之品只能暂安片刻,旋即如故。舌暗红苔黄腻,脉浮滑数。

此肺蕴痰热,气道瘀阻,宣肃乏权,气体出入不利也。治当清泄肺金之痰热、疏逐气道之瘀阻为法。

选用药物

川贝10克,当归15克,苦参10克,葶苈子15克,桑白皮10克,桃仁10克,苡仁20克。三剂后症减过半。又予原方去葶苈子,加南沙参30克,五剂遂愈。

按:当归治咳,现代医家少用,《本经》早有当归“主咳逆上气”之记载。

本案取当归者,一则主咳逆之上气,再则借其活血之用,以逐久病入络之瘀阻;

痰热郁结肺金,非贝母之润肺化痰、解郁开结不为功;

苦参味苦性寒,功擅清热燥湿,随贝母而直清肺金湿热,以杜痰浊之源。

三药合用,清润并施,苦辛兼投,燥湿化痰而无肺津之伤,气血两调而络通管畅。所伍他药也皆清泄肺金痰热瘀阻之品,故药后症减,再诊则安矣。

三、心悸

钱某,男,15岁,1985年5月21日诊。

二月前发热多汗,踝膝关节红肿疼痛,随之心跳剧烈,隔衣可见。面浮红润,多汗神疲,时感心慌怔忡。心率96次/分,心律不齐,心尖区可闻及Ⅲ级SM。舌淡红苔薄黄,脉浮大滑数。

此风湿热邪不从外解,内舍神明之府,心神被扰,络脉痹阻。治当清化湿热,辛润养血。

选用药物

遂予苦参30克,当归15克,川贝10克,麦冬10克,豨莶草20克,朱茯神15克,苡仁30克,五剂。

二诊:

药后汗敛,浮赤之颜面已复常态,心跳也趋正常。

原方又进十剂,诸症日渐改善,心率76次/分,律齐,心尖区杂音有减。守原方继进30剂后自无不适感觉。

按:苦参,近代药理研究认为具有抗心律失常之效,故可镇静安神。

此案为湿热之邪内舍于心而致心慌怔忡,正合苦参既可清化湿热,又能镇心安神之用也。

配当归者以养血安神,再则辛润通络也,一药而两得其用。

贝母虽为气分之药,专入肺经,但其清润化痰、解郁散结之功,实有调气活血之用。

三药配伍,正合本证之机,守法守方近二月,竟收诸症缓解、体征改善之效。

四、胃痛

胡某,女,42岁,1984年7月10日诊。

胃疾有年,止犯无恒。月前因赴友筵,肥甘味美之物食之过量,是夜中脘即感隐痛,解痉止痛之品仅能缓解一时,消积化食之方也无复胃气斡旋之力。

现脘痛阵作,按之不减,纳呆嗳气,便结溲黄,舌红苔黄,脉滑数。

此中脘久蕴之瘀热与滋腻厚味交结不解,胃失和降,气机郁闭,不通则痛。治当清泄中州湿热,佐以辛通开郁散结之品。

选用药物

苦参20克,浙贝10克,当归15克,焦山楂30克,瓜蒌皮30克,枳壳10克,郁金10克。三剂后痛止脘舒,后予原方去郁金、枳壳,加谷芽30克,荷梗2尺,五剂遂愈。

按:胃痛之因甚多,由湿热内蕴、气机郁滞、脉络痹阻者不为少见。

本案胃痛何以获如此之验?

考苦参《本经》有主治“心腹结气”之言,当归《纲目》载治“心腹诸痛”之用,贝母《别录》云“疗腹中结实,心下满”之疾,且浙贝泄热散结之功尤长于川贝。

本案取苦参之清热泄湿以散中脘之结气,当归之辛润通络以消久痛之瘀阻,浙贝之开结理气以除心下之痞满,主以三味,伍以消积利气之品,诚收常方难收之效。

经方之用,全在一“活”字耳。

五、血痢

陆某,男,5岁,1968年8月28日诊。

便血一周,腹痛阵作,赤冻频频,鲜血也不时泄下。唇艳红,口干欲饮,食纳尚可,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弦数。

湿热之邪留稽肠腑,灼伤血络,碍于气机也。

选用药物

苦参16克,川贝6克,当归10克,旱莲草20克,地榆10克,赤小豆30克。二剂后血冻减半,腹痛亦止。继予原方二剂即已。

按:苦参,《纲目》云“治肠风泻血并热利”,《从新》云“治热利血利,肠风泻血”。徐洄溪更明确指出:“黄连似去心脏之火为多,苦参似去心腑小肠之火为多。”

本案君以苦参清泄肠腑之湿热;取当归以和络养血,贝母调气解结,两药合用诚达河间之“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便脓自愈”之效;更佐旱莲草以养阴清热,地榆、赤小豆以清热凉血。

六药合用共奏清热泄湿而不伤正、养血和络不恋邪之验。

六、癃闭

袁某某,男,48岁,1971年7月10日诊。

溲闭一日,于9日急诊入院,症为小腹膨隆,胀急难忍,解之不下,当即导尿救急,翌日依然如故。为求治本之道,要求中医诊治。

患者三日来,务农于烈日之下,暑热逼蒸,汗出如雨,口渴引饮,烦闷气喘,溲少且黄,忽于日前溲闭不通,欲解不能。舌暗红苔薄黄少津,脉濡滑数。

此暑热之邪薰灼上焦,燥伤肺气,壅遏州都,气化乏权,而致水道不利。

试投当归贝母苦参丸加味

苦参30克,滑石20克,川贝10克,当归10克,桔梗6克,知母10克,桑白皮10克。二剂四煎,嘱其一日服完。

是夜九时,自觉小便点滴外泄,此佳兆也。11日凌晨3时,果尿如涌泉而下,此上焦通调开泄,州都气化复司矣。

按:仲景虽云当归贝母苦参丸为治疗“妊娠小便难”之主方,如若症状相同、病机无异之男子癃闭证,投以本方也无不可。

本案之病机确系下焦郁热、上焦燥结。

川贝配桔梗、桑皮以清宣肺金燥热,苦参伍滑石、知母以清泄膀胱之湿热,当归辛润活血通窍。药虽七味,共起清下开上,通窍启闭之效。

7688

主题

263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9030
 楼主| 发表于 2024-6-11 14:53:02 | 显示全部楼层

伍炳彩

当归贝母苦参丸出自《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二十》,原文载:“妊娠小便难,饮食如故,当归贝母苦参丸主之。”本方由当归、贝母、苦参三味药组成,治疗肝郁血虚、下焦湿热而致的妊娠小便难一症。国医大师段亚亭教授指出其临床应用不应限于原方“妊娠小便难”这一主治, 但凡符合本方病机者均可选用,应秉持“有是证用是方”的异病同治理念,能大大扩展此方的运用范畴。

慢性前列腺炎

杜某,男,50岁,初诊:尿频尿痛2年余,加重半月。患者为出租车司机,常年久坐,2年前因大量饮酒后,出现小便次数频繁、尿急、尿痛、小便时有灼热感、小腹坠胀疼痛等症,于外院诊断为慢性前列腺炎,未规律治疗。病情时轻时重,若饮食辛辣刺激或饮酒后症状会加重,调整饮食及生活规律症状有所缓解。 半月前再次因暴饮暴食后,小腹坠胀疼痛感加重,小便灼热、刺痛,自服消炎药症状缓解不明显特来就诊。刻下症见:小便频数,便时尿道灼热、刺痛,小腹坠胀感明显,会阴及睾丸潮湿,精神疲倦,白日易困,夜寐欠安,多梦易醒,纳可, 大便欠成形,舌红苔黄腻根黄厚腻,舌下静脉青紫怒张,脉沉。

诊断:慢性前列腺炎下焦湿热瘀阻证。治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方用当归贝母苦参丸合萆薢分清饮加减。

处方:当归10g,浙贝母10g,苦参10g,蒲公英15g,绵萆薢15g,黄柏10g,石菖蒲10g,土茯苓15g,车前子15g,炒白术10g,丹参15g,泽泻10g,藿香15g。5剂。

二诊:诉小便灼热、刺痛感减轻70%,小便时尿道稍有瘙痒,于前方中加入败酱草15g,千里光15g。5剂。

三诊:小便灼热感与瘙痒感已无,轻微刺痛及坠胀,原方再进7剂。半年后随访小便基本正常,近半年曾因饮食辛辣后偶有反复2次,自行购买三诊方药服用3剂症状均基本消退。

按:本例患者职业所累,长时间久坐致使下焦气血不畅,瘀血内生,加之剧烈饮酒后使湿热留阻不去,长时间未得治疗,湿热瘀结,阻碍下焦气化功能而出现小便频数、刺痛、小腹坠胀等症,治以当归贝母苦参丸合程氏萆薢分清饮,以清热利湿化瘀,使下焦湿热得去,瘀血得化,症状自然减轻。盆腔炎症性疾病后遗症

宁某,女,28岁,初诊:反复腹痛2年。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小腹及少腹疼痛,外院诊断为急性盆腔炎,与抗炎治疗后体温正常,腹痛仅轻微缓解。月余后腹痛症状不消,外院诊断为盆腔炎症性疾病后遗症,经治疗症状缓解不明显,近两年症状反复缠绵,现时时有小腹冷痛伴有刺痛,白带色黄量较多,稍有异味,经期痛经明显,舌淡红苔白满布苔根略有罩黄,脉细涩。诊断:盆腔炎症性疾病后遗症寒热错杂,寒湿瘀阻证。治以平调寒热,温阳化瘀,方用当归贝母苦参丸合少腹逐瘀汤、当归芍药散加减。

处方:当归15g,浙贝母15g,苦参10g,川芎10g,炮姜8g,延胡索15g,赤芍15g,小茴香10g,蒲黄 10g(包),桂枝10g,炒白术30g,土茯苓30g。5剂。

二诊:药后疼痛减少50%,仍觉小腹冷,虽值盛夏,夜晚睡觉不敢开空调,小腹部需盖两层被单,白带色黄,仍有异味。前方去白术,加吴茱萸3g,艾叶10g。5剂

三诊:服药后小腹痛感基本消退,小腹冰冷感好转,现夜间睡眠已可不盖被单, 现仍白带色黄。前方吴茱萸改为6g,并加醋香附10g。5剂。

四诊:药后小腹冷痛感消失,现白带色黄,异味较重,白苔已退,苔薄黄,脉沉。 段老指出此时寒邪已去九分,主要乃湿热为患,故立清利湿热,方用当归贝母苦参丸合薏苡附子败酱散、易黄汤。当归15g,浙贝母15g,苦参10g,败酱草 30g,生薏仁50g,附子10g,黄柏10g,白果10g,车前子10g。10剂。

五诊:前药服至2剂时,白带颜色基本正常,异味减轻,10剂后,白带正常。前方去附子,加桂枝10g,茯苓15g,10剂。半年后随访,未在发作。

按:本例患者因急性盆腔炎后腹痛反复缠绵,小腹以冷痛为主,白带量多。属寒湿停聚与瘀相结。又因病久不愈,湿聚化热,带下色黄有味,故属寒热错杂,故前三诊予少腹逐瘀汤温化寒湿、化瘀止痛,当归贝母苦参丸清热利湿。治疗至第四诊时寒邪已退,湿热为主,故换方以当归贝母苦参丸合薏苡附子败酱散、易黄汤治疗。段老常说,因为疾病发展过程,病机常有所变化,故治疗时必须有方有守有法有变。

湿疹

许某,男,63岁,初诊:全身泛发红斑丘疹伴瘙痒半年。患者半年前至海南过冬,食用大量海产品后四肢出现红斑、丘疹,渗出,自服抗过敏药无效,两日后皮疹延及 躯干及面部渐及全身, 瘙痒明显, 于医院住院治疗, 诊断为湿疹, 予抗炎、抗过敏治疗后症状略微缓解后出院。返回重庆后再次出现湿疹,于当地诊所服用抗生素、静滴激素治疗后症状稍有缓解。现每日服用2种抗过敏药。刻下症见:全身泛发红色小丘疹,以后背及下肢为重,瘙痒明显,部分渗液,下肢抓痕明显,舌红苔黄腻,左脉滑数,右脉浮数。诊断:湿疹湿热蕴肤证。方用麻黄连翘赤小豆合当归贝母苦参丸、四妙散加减。处方:当归15g,浙贝母10g, 苦参10g,生麻黄8g,蝉蜕5g,连翘15g,赤小豆60g,生桑白皮20g,苦杏仁10g,炒苍术20g,黄柏15g,生薏仁50g。5剂。

二诊:药后瘙痒减退,自诉服药后感觉小便通畅,追问病史,有慢性前列腺炎病史10余年。前方去苍术,减当归量为10g,加香薷10g,炒白术15g,丹参20g。5剂。5剂药后皮损基本消退,小便通畅。

按:本例患者因过食海鲜,致使湿热内蕴而发病,湿热胶结缠绵难愈,加之回重庆后为阴雨天气,湿热难除,前医以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后虽有疗效却未根治, 是药轻病重之故, 故段老于此方中加入走下焦之当归贝母苦参丸、四妙散。使湿热一从汗解,一从溺解,暗合《内经》“开鬼门、洁净府”之妙,故患者服药后自诉其小便通畅,这是湿热除,而湿从小便通利。

主讲人介绍

伍炳彩:国医大师,江西中医药大学二级教授,主任中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历任江西中医药大学(原江西中医学院)金匮教研室主任、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组组长、学科带头人。第三、四、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十二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建设学科伤寒学、心病学的学术带头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