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当归贝母苦参丸,应该怎么理解这个方子?月经崩漏是血道,咳嗽是气道,心悸是脉道,癃闭是水道......凡是湿热蕴结,气血受阻,道路不通,都可以考虑这个方子。
当归贝母苦参丸的临床运用
作者/胡国俊
简介:胡国俊,男,安徽歙县人,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中医内科主任医师,1946年9月生于皖南新安中医世家,尽得其父胡翘武先生(安徽省著名老中医,第一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之医学真传,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名老中医学课题术经验疾病继承人,从医近50年,现为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全国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安徽省名老中医工作室指导老师,安徽中医学院新安医学教改试验班首届、二届指导导师,南京中医药大学师承博士研究生导师,安徽中医肺病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
当归贝母苦参丸为仲景治疗“妊娠小便难,饮食如故”证之主方。
《张氏医通》释之曰:“此小便难者,膀胱热郁,气结成燥,病在下焦,所以饮食如故。用当归以和血润燥,贝母以清肺开郁,苦参以利窍逐水,并入膀胱以除结热也。”
综观此方药味及其配伍,乃苦辛同用,宣清兼施,利湿之中有润燥之品相兼,治血之中有理气之味匡助,诚气血并调、上下同治之剂也。
故其适应范围远非只局限于“妊娠小便难”之一证,凡属湿热蕴结,气血乖逆,水道不通,脉络失和而变生诸症,投以本方均可收理想之效。
现就临床所及,将其疗治病证述之于后,谨供同道参考。
一、崩漏
孔某,女,41岁,1976年9月11日诊。
经净一周,忽又似崩似漏、淋漓不绝一旬。腹痛绵绵,腰酸不适,纳差神疲,手足心灼热,口苦咽干,便秘溲黄,舌红苔黄,脉细滑数。
此湿热之邪蕴结下焦,血海受扰,络脉不宁。亟拟清泄下焦蕴热,以宁血海之沸扰。
选用药物
苦参30克, 川贝6克,当归10克,败酱草20克,木通6克,丹皮10克。三剂血止,再予原方去后三味加生地12克,生白芍10克,五剂调理遂安。
按:湿热之邪蕴遏膀胱,可致州都气化不利而有“小便难”之疾。
如若湿热之邪侵扰血海,沸血伤络,又为经期超前、量多色红;甚或崩中漏下之要因也。
本案之疾即为此因所致,若徒予凉血止血之剂而直入血分,不予宣越清泄郁遏湿热之品,殆“见血止血”之下策也。
故方取当归贝母苦参丸加味,清泄下焦湿热病邪为主,俾血海无湿热灼扰,气血复以调和而适行脉中,焉有崩漏之疾!由湿热而变生之它症,亦随之而解矣。
二、咳嗽
李某,男,55岁,1978年6月14诊。
久罹咳嗽,半月来宿恙又发,咳声连连,痰浊黄稠,胸闷气急,稍动更甚。止咳定喘之品只能暂安片刻,旋即如故。舌暗红苔黄腻,脉浮滑数。
此肺蕴痰热,气道瘀阻,宣肃乏权,气体出入不利也。治当清泄肺金之痰热、疏逐气道之瘀阻为法。
选用药物
川贝10克,当归15克,苦参10克,葶苈子15克,桑白皮10克,桃仁10克,苡仁20克。三剂后症减过半。又予原方去葶苈子,加南沙参30克,五剂遂愈。
按:当归治咳,现代医家少用,《本经》早有当归“主咳逆上气”之记载。
本案取当归者,一则主咳逆之上气,再则借其活血之用,以逐久病入络之瘀阻;
痰热郁结肺金,非贝母之润肺化痰、解郁开结不为功;
苦参味苦性寒,功擅清热燥湿,随贝母而直清肺金湿热,以杜痰浊之源。
三药合用,清润并施,苦辛兼投,燥湿化痰而无肺津之伤,气血两调而络通管畅。所伍他药也皆清泄肺金痰热瘀阻之品,故药后症减,再诊则安矣。
三、心悸
钱某,男,15岁,1985年5月21日诊。
二月前发热多汗,踝膝关节红肿疼痛,随之心跳剧烈,隔衣可见。面浮红润,多汗神疲,时感心慌怔忡。心率96次/分,心律不齐,心尖区可闻及Ⅲ级SM。舌淡红苔薄黄,脉浮大滑数。
此风湿热邪不从外解,内舍神明之府,心神被扰,络脉痹阻。治当清化湿热,辛润养血。
选用药物
遂予苦参30克,当归15克,川贝10克,麦冬10克,豨莶草20克,朱茯神15克,苡仁30克,五剂。
二诊:
药后汗敛,浮赤之颜面已复常态,心跳也趋正常。
原方又进十剂,诸症日渐改善,心率76次/分,律齐,心尖区杂音有减。守原方继进30剂后自无不适感觉。
按:苦参,近代药理研究认为具有抗心律失常之效,故可镇静安神。
此案为湿热之邪内舍于心而致心慌怔忡,正合苦参既可清化湿热,又能镇心安神之用也。
配当归者以养血安神,再则辛润通络也,一药而两得其用。
贝母虽为气分之药,专入肺经,但其清润化痰、解郁散结之功,实有调气活血之用。
三药配伍,正合本证之机,守法守方近二月,竟收诸症缓解、体征改善之效。
四、胃痛
胡某,女,42岁,1984年7月10日诊。
胃疾有年,止犯无恒。月前因赴友筵,肥甘味美之物食之过量,是夜中脘即感隐痛,解痉止痛之品仅能缓解一时,消积化食之方也无复胃气斡旋之力。
现脘痛阵作,按之不减,纳呆嗳气,便结溲黄,舌红苔黄,脉滑数。
此中脘久蕴之瘀热与滋腻厚味交结不解,胃失和降,气机郁闭,不通则痛。治当清泄中州湿热,佐以辛通开郁散结之品。
选用药物
苦参20克,浙贝10克,当归15克,焦山楂30克,瓜蒌皮30克,枳壳10克,郁金10克。三剂后痛止脘舒,后予原方去郁金、枳壳,加谷芽30克,荷梗2尺,五剂遂愈。
按:胃痛之因甚多,由湿热内蕴、气机郁滞、脉络痹阻者不为少见。
本案胃痛何以获如此之验?
考苦参《本经》有主治“心腹结气”之言,当归《纲目》载治“心腹诸痛”之用,贝母《别录》云“疗腹中结实,心下满”之疾,且浙贝泄热散结之功尤长于川贝。
本案取苦参之清热泄湿以散中脘之结气,当归之辛润通络以消久痛之瘀阻,浙贝之开结理气以除心下之痞满,主以三味,伍以消积利气之品,诚收常方难收之效。
经方之用,全在一“活”字耳。
五、血痢
陆某,男,5岁,1968年8月28日诊。
便血一周,腹痛阵作,赤冻频频,鲜血也不时泄下。唇艳红,口干欲饮,食纳尚可,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弦数。
湿热之邪留稽肠腑,灼伤血络,碍于气机也。
选用药物
苦参16克,川贝6克,当归10克,旱莲草20克,地榆10克,赤小豆30克。二剂后血冻减半,腹痛亦止。继予原方二剂即已。
按:苦参,《纲目》云“治肠风泻血并热利”,《从新》云“治热利血利,肠风泻血”。徐洄溪更明确指出:“黄连似去心脏之火为多,苦参似去心腑小肠之火为多。”
本案君以苦参清泄肠腑之湿热;取当归以和络养血,贝母调气解结,两药合用诚达河间之“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便脓自愈”之效;更佐旱莲草以养阴清热,地榆、赤小豆以清热凉血。
六药合用共奏清热泄湿而不伤正、养血和络不恋邪之验。
六、癃闭
袁某某,男,48岁,1971年7月10日诊。
溲闭一日,于9日急诊入院,症为小腹膨隆,胀急难忍,解之不下,当即导尿救急,翌日依然如故。为求治本之道,要求中医诊治。
患者三日来,务农于烈日之下,暑热逼蒸,汗出如雨,口渴引饮,烦闷气喘,溲少且黄,忽于日前溲闭不通,欲解不能。舌暗红苔薄黄少津,脉濡滑数。
此暑热之邪薰灼上焦,燥伤肺气,壅遏州都,气化乏权,而致水道不利。
试投当归贝母苦参丸加味
苦参30克,滑石20克,川贝10克,当归10克,桔梗6克,知母10克,桑白皮10克。二剂四煎,嘱其一日服完。
是夜九时,自觉小便点滴外泄,此佳兆也。11日凌晨3时,果尿如涌泉而下,此上焦通调开泄,州都气化复司矣。
按:仲景虽云当归贝母苦参丸为治疗“妊娠小便难”之主方,如若症状相同、病机无异之男子癃闭证,投以本方也无不可。
本案之病机确系下焦郁热、上焦燥结。
川贝配桔梗、桑皮以清宣肺金燥热,苦参伍滑石、知母以清泄膀胱之湿热,当归辛润活血通窍。药虽七味,共起清下开上,通窍启闭之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