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谈谈脉诊

[复制链接]

7672

主题

2633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8966
 楼主| 发表于 2024-5-28 12:01:31 | 显示全部楼层

谈谈脉诊(十一)

高血压的脉象,多数是浮大的,尤其是他的寸脉,多是浮大的,特别多见于右寸。

为什么脉会浮大?高血压多半是40岁以后易患的病候,人过四十,阴气自半,此时,下焦肾精已经匮乏。浮大的脉象,和寸脉浮大,皆反映了机体上实下虚,气血向上壅集的状态,故高血压常有头痛头晕的自觉症状。

脑出血的脉象浮大而亢数,并且数不清,这种脉象,常说明为脑出血。一位广东地质学教授的父亲,年70岁以上,六脉浮大,六至以上,我不肯开方,再三嘱咐他的儿子尽快转送中山医学院,进院后检查,果然脑已出血。

滑脉与肺痈

滑脉和孕象

滑脉是不是一定就是怀孕的标志?那不一定。要看是哪只手,和怎样去判断:滑主痰饮。寸滑-呕吐,关滑-胃热,尺滑-痛经。单是一种滑脉,出现在不同的部位,其所指示的病情的各异竟有如此。

女子右尺脉滑,若呈一种滑而断绝的情状时,则是闭经之脉。必须尺中不绝,才是真正的胎脉形象。又像心脉大而血有余,肺脉微而气不足,都属于闭经的脉候。若尺脉弱,气口脉实,如属闭经,则脉形必然不会流利。这是不难审辨的。

弦脉和肝炎

以脉位论,寸弦:头痛。关弦:胃痛。尺弦:阴疝(下腹痛)。弦脉出现在关上,脉在肝,而病往往也在肝。比如肝炎病,右关多见沉弦而数。为什么脉征会呈现在右关呢?这是因为肝木凌土,始而肝胃,终于转属到脾。患者两胁下必有痛感。

右关沉弦,说明肝-胃不和;如果同时兼有数象,则是肝胃不和化热。

先祖交代,脉象不但分别寒热虚实,还可以根据它作为病候的诊断依据。树木有根,两尺是脉的根,也是生命之根;脉象也是断证的根本,譬如说:沉紧的脉象,往往表明腹痛不休。

看了脉,就能知道病人患的是什么病,这是确有其事的。前清光绪年间,广州市内以擅长用大剂量得名的林大剂和他的儿子林定九,父子两位诊病,不需病人讲述症状,平脉而辨症,能一看即知。我记得很清楚:一人有痔患,前往就诊,光是按脉不用体检,便断定说他是生大痔。也是在光绪的时候,还有位名医王赤,精于望诊。这种诊断技术,能够掌握的人,并不多见,值得我们注意发掘。

小儿若见弦直的脉,往往会发生抽搐,虽然热度只是在39°C左右,也会抽的。如果脉形弦硬(兼数),则发强直性抽搐。

体温高的,常有数脉,这是一般的现象;六、七岁左右的儿童,发热有时不是可以凭手摸得着的,有时高热也不一定能够摸出来。我对于这一点,单看脉。高热有汗出时,脉体往往转松弛一些,这时不可轻易断为热已解除,因为汗止后,脉搏又是会变为饱满而数的。

家父对我说:“不待病人自诉,仅凭脉象的诊察,就能知道所患的是什么病症,这并不是什么神乎其说”。他年少时,脚上患病,在上海找陈莲舫诊治。陈莲舫以御医而名震沪浜,求治者真是“踵接”。他用两只手同时进行两个病人的脉诊,看病很快。特点是“看脉知病”。否则候诊的人那样多,根本就不可能有时间讲述病情,也没有时间一一去审问。当他按着先祖的脉时,随即便把病情说出来了。

左寸脉象浮大,右寸未必照样浮大。

《伤寒论》第301条少阴篇:“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什么是少阴病的证候?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第281条)。现在是开始得了少阴病,寒邪直中,根据患者的脉沉,可以毫无顾虑的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为什么说沉脉是作为最后确诊的依据呢?我们看第39条太阳病中篇的:“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症者,大青龙汤发之”的经文,就可以知道在类似的症候中,从脉浮、脉沉的衡量上,来选择采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和大青龙汤的取舍。

伤寒论第1条太阳病上篇:“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首先指出浮脉是太阳病的主要体征。这个主要体征的变化,反映着病势的是否去留,如第327条厥阴病篇:“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

金匮(五藏风寒积聚病第11)说:“脉来细而附骨者,积也。寸口,积在胸中;微出寸口,积在喉中;关上,积在脐旁;上关上,积在心下;微下关,积在少腹;尺中,积在气冲”。还有:“脉出左,积在左;脉出右,积在右;脉两出,积在中央。各以其部处之”。真的是各以其部,绝对不假;在许多场合,脉位和病位及病情的关系,实在是丝毫不乱的。

卢主任说高血压病人寸脉浮大的居多,事实确实是这样,而且脉弦实的也常见。但是也有在常规以外的:有一个患者叫吴珠芬,他患高血压,血压升到200多,但是脉无浮大弦实表现,我用桂枝加苓术附汤。我不是根据血压用药,而是根据脉象用药,服后效果很好。

卫生所陈科长的父亲,患中风,半身不遂。深夜十一点钟邀我会诊,脉象散乱,一阵间,脉又不同。根据瞳孔反应和症情等判断,病势很是严重。我用资寿解语汤治疗。

李蔼如,病重,而且缩阳,先吃了些肉桂,医师说是花柳入脑。好多医师都来会诊,他已失语;这时脉搏每分钟120至,体温极高。我连续给予大剂真武汤,一剂附子用到二两以上。医好了他的病,彼此遂相交为友。四年后,病又复发,我说:“不行了”!因为脉和上次的完全不同。脉必须有胃、神、根,李蔼如就是因为脉里面缺少了这三样东西!

“浮弦硬”的高血压脉

有一位病人,47岁,患高血压,220—120 Hgmm。就诊时,我问他是什么病?他不讲话:“你做医生,看脉不用我讲”。我看他的脉浮弦硬,我说:“是血压高,头很痛”。他连声称“是”。我用:

1怀牛膝30克,石决明30克,生石膏60克,槐米30克,豨莶草15克;

2杜仲30克,山药24克。

三剂,血压降到180-100,脉已不硬。原方加菊花12克,三剂,血压降为160-90,脉亦无前此之弦,最后降到140-88。

一位病人,农民,30余岁,高热、昏迷、出血,脉数疾乱、无规律,兼见弦劲。我用犀角地黄汤加红花、茜草、栀子、牛黄。方中的犀角改为羚羊角,服后痊愈(羚角钩藤汤更合适)。这也是据脉选方和据脉用药的例证。

阴虚阳亢的贫血

苏姓患者,红血球只有200万,白血球约2,000。验血及各种检查,是贫血症。有人处方,用姜附桂;他的脉:寸-关弦实,尺脉濡细,显然属于阳亢阴虚,于是用二甲复脉汤为主,再加养阴潜阳的药味;服七剂后会诊:白血球由2,000升到4,200,红血球由200-400-500万。中医不搞清楚脉象,单是贫血上面做功夫,很难发挥治疗的效果。

尺脉绝不必死

以前几次脉学座谈会的发言,都有提到尺脉绝为死症的问题。患病而出现尺脉绝,是不是死脉,要结合运气来看。我记得有两个尺脉绝的病例,结果都没有死,什么缘故?一例是王姓患者,是刨药工人,病危,医生们说是“无医”?“因为其尺脉无根。倘使是寸脉没有,还可有救”。大家都说是不治之症,后来恰巧我的学生返乡,于是病家找我的学生去看,我的学生说:“不会死的,这是少阳-阳明合病”。给予处方大柴胡汤合承气汤。我的学生的父母把他大骂一顿:“八个医生都说没有救,你年青青的,懂得多少”?我的学生说:“这是老师教我的:南政少阴司天,脉象两寸不见;北政少阴司天,则两部尺脉不见。今年司天是北政,两尺虽然不见,不致于死,因为它是和政运相应的”。结果,病家采用了我的学生所处的方药,终于治愈了。病家还送了一些纪念品给他。

铁路中心医院有一位病号患脑炎和肾炎,兼有心脏肿大,我去诊治时,已经牙关紧闭,循衣摸床,烦躁欲死。脉弦数浮洪而紧,我用大剂吴茱萸汤,一天服二帖,服后便口开了。这位患者的脉象是假的,要从反面去看。也许有人说我不是从脉上看出来的,不是凭脉而辩证的。“不是!你看患者的舌苔焦黑,高热,无大便,不正是大热症吗?”当时我开的大剂吴茱萸汤,处方中的吴茱萸用到一两二钱。由于做了脉象的辩伪工夫,所以治疗的效果很好。

高血压脉象:高血压脉多见弦象,而且力量较强。

1舒张压高者,轻按弦象不明显,重按始见弦象,越重按弦象越明显,即沉弦,也可称为牢脉。

2收缩压高的病人,轻按就有弦象,脉来时明显有力,脉去则相对减弱,提示舒张压不高。

3收缩压高,浮取即弦;舒张压高,沉取才弦。

促脉:急促之中时一止,若阳气盛,脏气乖违,稽留凝涩,阻其运行之路,因而歇止者,其止为轻。若真元衰惫,阳驰阴涸,失其揆度之常,因而歇止者,其止为重。

结脉:结而不散,迟滞中时见一止,譬如徐行而怠,偶稽一步可为结脉。若结而有力者为积聚。结而无力为真元衰弱。

疾脉:惟伤寒或温病热极,方见此脉,非它病之恒有也。若虚劳之人见之,属肾精下竭,相火上亢,有日无月,可决之短期而终也!当急用大剂引火汤加肉桂;或来复汤,填精收火。

浮滑数 弦细,浮滑数为风热痰;弦为肝郁,细为血虚,此为素体血虚-肝郁之人,目前有风热痰火之患。

诊脉必分浮、中、按、沉四部,浮、中与按、沉所得脉象往往不同,一般来说,浮、中见其标象,按、沉得其本质。

虚脉:宽大而迟软,按之不足,指下豁豁然空。虚脉往往可见浮大之象,但中取则明显减弱或细微似无,沉取脉微细如丝或无脉,这是里大虚,同时阳气有浮越之势,当用小建中汤,重用白芍收敛之;或用补中益气汤加乌梅山萸肉龙骨牡蛎。

左关属肝,如见独弦,乃肝火炽盛。

久病有相应的病脉,可治;久病倦怠无神而脉见和缓则是败症。

郁病脉象,大多弦涩凝滞,其来不缓,其去不迟,始有一种似数非数的躁动之象,细体认之,是无焰之火,无韵之音,是往来不圆滑,此为郁脉,法当疏之、发之。

寡妇与处女常见两尺脉滑动滑疾,此乃情欲不遂,非妊娠脉,须细辨之。

六阳脉是强大有力,非坚硬脉。六阴脉是细微而静,脉来有序。

脉沉微欲绝之人,又兼表象,如少阴之下利清谷身疼痛者,为素体少阴不足,又有太阳伤寒,当先以救里,里气恢复,方可论治其表。

五部皆虚,而一部独实,其病为实,反之亦然。

芤脉:边实-中空,是指中取时的感觉,此时上部之脉管已经按下,搏指之力顿减,现中空之感,而左右两边之脉壁抗指之力尚存,因而呈边实-中空之态。

迟脉并非一定主寒。凡气血亏虚、气滞血凝、阳虚里寒、痰湿阻络、邪热结聚、阳明燥结,阻滞气血,使阳气遏伏于里,气机运行不畅者,均可表现为迟脉。迟而和缓有力,尚可见于正常人。

右关-尺较大,且右尺脉独涩,乃右腿有疾之候。

左关-尺大,且左尺独弦而牢,知其病在左腿,而指下有触硬物感,然非系肿瘤之脉,故断其属骨折,接骨所用之钢板尚未取出也。

左寸独大且牢,是脑瘤脉象。

虎脉:合谷穴,土家医称为生死脉,有此脉者病重可治,无此脉者病轻亦难救。

藏医:切太溪脉定生死。切颈动脉诊上身病、切腹股沟动脉诊下身病,切腋下动脉诊中间病。切心前区诊寿夭。

左大于右,为外感风寒;右大于左,为内伤饮食。

外感病,左脉大为寒邪,右脉大为温邪。

右关滑大为食滞、消化不好。

右关弦大,肝硬化。

左关弦大,因怒郁结或精神容易紧张。

左关浮弦而芤,腹有症瘕或脾肿大。

脉之前后大小不一,关前脉动,多汗、易惊;关后脉动,肾水不足,男子易失精、女子易崩中出血。

女子尺脉较男子实大。

关后脉实而有力禁用补药。

关后脉绝者多死。

寸脉浮大,知其膈间不快。

右关濡弱无力,知其胃痛吐水。

左关浮弦而芤,知其脾脏肿大。

两尺浮沉皆有力,知其肠有积屎.

7672

主题

2633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8966
 楼主| 发表于 2024-5-28 12:05:53 | 显示全部楼层

谈谈脉诊(十二)

在望闻问切四诊中,虽然脉诊排在最后,但它是中医诊断学中最重要的一环,起决定性作用的一环。清代毛祥麟说:“切脉、辨证、立方,为医家三要,而脉诊尤重,盖脉既明,自能辨证,而投药不难也。” 吴鞠通也说:“四诊之法,惟脉最难,亦惟脉最为可凭也。” 强调脉诊的重要性。所以《黄帝内经》的162篇里,讨论脉象的就有30余篇,《难经》的八十一难,前二十难说的也是脉诊。老百姓找中医看病,俗呼为“看脉”,意思是“看脉”二字可以代表整个诊病过程与医生的学识技术高低,这说明一个好中医必然精于脉诊。


事实上历代医家无不把脉象作为辨证论治的关键。我的老师梁秀清在学医之初,先学了3年脉诊,他凭着这一手脉诊的硬功夫挽救了许多癌症患者的生命。我的另一位老师黄杰熙也是对脉诊的学习和研究下的功夫特别多,上从《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入手,下从历代脉书及名医医案中搜求研究,并一点一滴加以验证,才掌握了“平脉辨证”这一中医看病的“诀窍”而成为临床大家。我自己在开始学习中医的几年里,尽管背熟了药性和许多方剂,一到用时就对不上号,后来拜师学了点“平脉辨证”的本领,才在临床中大有长进。

去年夏天,我在省城某大医院应邀诊治一个住院病人,男,36岁,高烧(38~39度)20日不退,经省城各大医院专家会诊,打针输液均不见效,从外表来看,最大的特点是怕冷,虽在夏季的三伏天,仍然穿着羽绒服,十分虚弱,连说话的劲儿也没有,但诊其脉却浮数而濡,沉取有力(阳明太阴合病脉),看其舌苔白厚似一层面粉,舌苔中心色黄,据脉诊判断其为暑湿之热过重、外形寒而内大热的暑湿证,遂处方:

1(阳明里热)生石膏150g,知母30g,连翘20g;

2(太阴水饮)苍术15g,滑石60g,生苡米30g,佩兰10g,香薷15g,甘草10g 党参30g。

总的意思是清热 芳香利湿化浊扶正,令其4小时服1次药,服药两剂烧退病愈,神清气爽,出院回家。此案若仅从望诊、问诊,见其如此恶寒,很容易判断成风寒感冒,那就大错特错了。

我曾治过一个50多岁的妇女,患子宫大出血,弄得屋里地下都是血,观其面色苍白,语言无力,脉微弱(少阴独脉),病势垂危,急令其用1枝高丽参切小块开水一次送服,很快就不出血了。

有一个年轻女医生来了月经20多天一直止不住,兼有脱肛,脉细弱(少阴独脉),令其服一小块人参,约指头大,很快经血就止住了,后来又服了半枝人参,身体也好了。

书上并没有说人参有止血作用,但以上两例从脉诊来判断,均属气虚,用人参补气就能止住血,因为气是血之帅。用人参必需掌握脉是沉细弱才能用,倘是浮或数均不能用,那等于火上加油。两寸沉弱也能用。但关尺亢盛很大不能用,此时只能清肝潜阳,收纳相火,如果误用人参会把龙雷之火引上来,只能加重病情。六脉沉细,人参最好用。如果有口干现象,最好配上天冬、生地,叫做天地人“三才汤”,用来治疗气阴不足。

如果遇上疑难证,那更得要凭脉诊来用药。我曾跟我的老师黄杰熙看过一个怪病,一个中年妇女,平时跟好人一样,只是不能上楼或上坡,上则眩晕倒仆,十分骇人。多方医治无效,住省某大医院治疗近1年。CT、B超等各种仪器也检查不出病来,作心脏病试治之,根本无效,院方以“不知何病”相辞,只好出院回家静养。黄师诊见其寸脉大而实,关尺沉迟细小,断为肝阳上亢,气血壅集于大脑所致。上楼上坡,则气血更加上奔,冲激脑部,故眩晕仆倒;走平路则无激动,故安然无恙;遂治之以镇肝息风方,引血下行,两剂即愈,结束2年之休养,随即上班,后逢“九九”重阳节,随其家人登山,上下自如,胜过常人。

中医诊病靠的就是脉证,脉证不明,有如盲人夜行,方向不明,用药岂能奏效?中医的“三个指头一个枕头”里有大学问。孙思邈说:“夫脉者,医之大业也,既不深究其道,何以为医者哉!”脉诊这样一个重要的内容,在5年中医大学教育中,只占了区区20个课时,而且授者多不懂脉诊,讲课往往是一带而过。造成学生在临证时指下茫然,只好据问诊而来的征象,以成方经验为用,这就叫本末倒置,所以治愈率不高。所以许多人觉得中医很难学,中医院校毕业生乃至博士生尽管背了满肚子方剂,一到临床还是开不了一张对证的方子,甚至在临床中干了多少年疗效还不好,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还是没有突破脉诊这一关。如果说学习中医有什么窍门的话,学好脉诊就是主要的窍门。掌握了这个窍门,临证中凭脉辨证兼顾其他三诊,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就能看清楚了,用药大方向对了头,就会减少失误,就不难取得疗效,甚至能治愈许多疑难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