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7|回复: 0

火神派大师案例三则

[复制链接]

7566

主题

2603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8530
发表于 2024-5-20 13:26: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案1:名医李可医案(痹症)

患类风湿关节炎 28 年合硬皮病 2 年,症见两手关节肿凸变形,右手不能屈伸,双下肢踝关节肿胀,足趾僵硬,迈步困难。

处方:生黄芪100克,川乌、附子、活络效灵(当归、丹参、乳没)、白芍、黑小豆、乌蛇肉各 30 克、蜂蜜 120 克,桂枝、防风、全虫、甘草各 15 克,蜈蚣30 条,豹骨 15 克。

上药共捣粗末,加入白酒 3 斤入瓶浸泡 7 昼夜,早晚各热服 1 次。从 5 毫升起,逐日增加至 40 毫升,至唇舌麻木 40 分钟为度,维持 1 月至全身发热。

外熨方:沙苑子、川草乌、红藤、荆芥、防风、当归、鸡血藤、海桐皮、乳没、透骨草、川断、红花、细辛、花椒、伸筋草、威灵仙各 30 克,乌蛇肉 50 克。

上药共捣粗末,95%酒精 600 毫升拌匀,浸 3 日后,用陈醋 3 公斤,浸泡 7昼夜,睡前以纱布 8 层蘸饱药液置于患处,以电熨斗熨之,干则再蘸再熨,连续半小时。

患者服完 1 料后疼痛肿胀已减十之七八,能自由活动,硬皮病亦有所松动。

二诊方:

生黄芪 120 克,当归、熟地、川乌、附子、沙苑子、黑小豆各 30克,麻黄、桂枝、细辛、干姜各 15 克,防风 30 克,肾四味(枸杞子、菟丝子、盐补骨脂、仙灵脾)各 15 克,红参 10 克(另炖),灵脂 10 克,炙甘草 60 克,“全虫 12 只,蜈蚣 4 条”(研末冲服),蜂蜜 150 克,鲜生姜 30 克,大枣 10枚。

加冷水2500毫升,文火煮取 600 毫升,3 次分服,30 剂。以巩固疗效。

按语

由内服方中可以看出桂枝与附子、生黄芪、麻黄、桂枝、细辛、干姜、白芍、防风等配伍宣肺祛风,散寒止痛,调和营卫,活血化瘀治其标,兼补脾肾治其本,用于治疗痹证疗效显著可靠。

仲景在痹证的治疗中,明确提出“发汗”、“利小便”是其当治之法,其他治法虽然未明确提及,但以方测法可知,还运用了补益气血、温补脾肾、清热养阴、调和营卫等法。

其中桂枝在痹证中的配伍应用则体现了仲景自始至终“以温通”为主,盖因痹证多以寒湿为重,寒湿属阴,其性重浊,易胶结于筋脉肌肉,使气血阻止不行,血属阴,得寒则凝,得温则行。

《素问·痹论》“凡痹之类,逢寒则虫,逢热则纵”。《灵枢·寿夭刚柔篇》“病在阳者,命曰风;病在阴者,命曰痹;阴阳俱病,命曰风痹。病有形而不痛着者,阳之类也;无形而痛者,阴之类也。”

《素问·宣明五气篇》“邪入于阴则痹”,两处所论及的“阴者”亦指经脉阴血,亦指寒湿侵入阴分,属阴邪,易损伤人体阳气。“寒者温之”。

因此仲景在治疗痹证时,多以辛散助阳、温补气血的药加减应用,其中以桂枝最具代表性。李老遵仲景之法,灵活应用,奇效若神。

案2:名医祝味菊医案(水肿)

祝味菊

中国名医。提出以八纲论杂病。

《素问·至真要大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施女士

一诊:1939 年 5 月 25 日,症状:病已经年,初起全身肿胀,近年四肢尽消,单腹肿胀,口干,纳呆,泛恶,溲少,脉沉微。

病理:心脾两虚,水津失布,水聚于中,已成臌胀。

病名:单腹胀。

治法:当与强心益脾。

处方:

黄厚附片18g(先煎),川椒目18g,生白术15g,带皮苓18g,大腹皮12g,砂蔻壳各9g,上安桂4.5g(冲服),仙灵脾12g,生谷芽15g,酸枣仁30g(打,先煎)。

二诊:5 月 30 日,症状:前方服后,腰部稍宽,略能进食,脉仍微细。

治法:再予强心理脾。

处方:黄厚附片 24 克(先煎),带皮苓 24 克,生白术 15 克,上安桂 4.5克(冲服),仙灵脾 12 克,西砂壳 9 克,酸枣仁 30 克(打,先煎),桑寄生 15 克,川椒目9 克,大腹皮 12 克,生姜 9 克。

按语

单腹胀,即臌胀,兼全身肿胀数年,脉沉微,祝氏认为是心脾两虚,水津不布。用附片、安桂、枣仁强心,白术、茯苓益脾以运化。

仙灵脾、桑寄生补肾利水。方中安桂冲服,与附片、酸枣仁配伍祝师认为有强心的作用,这与仲景桂枝配伍炙甘草以温补心阳有异曲同工之妙。

案3:名医吴佩衡医案

吴佩衡

中医火神派重要传承人之一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某医院秦院长的儿子秦念祖,13 岁,患伤寒重证,发热二十余日不退,多方西医治疗未效。1948 年 1 月 7 日,刻见:患儿发热,晨轻夜重,面色青黯,两颧微发红,口唇焦燥而起血壳,日夜不寐,人事不省,呼吸喘促,时而发迷无神,时又见烦乱谵语,两手乱抓有撮空理线。食物不进,小便短赤大便已数日不通,舌苔黑燥,不渴饮,喂水仅下咽二、三口,多则不吮,脉象浮而空,重按无力。此系伤寒转入少阴,阴寒太盛,阴盛格阳,心肾不交,致外假热内真寒之阴极似阳证。

治则治法:扶阳抑阴,回阳收纳,交通心肾。

处方:白通方加上肉桂主之。

附片 250 克,干姜 50 克,葱白 4 茎,上肉桂 15 克(研末,泡水兑入)。

服后稍见安静,得寐片刻,曾呕吐痰涎一次。

1 月 8 日复诊:热度稍降,唇色已较润,烦乱止,但仍说昏话。仍以白通汤加味扶阳抑阴,交通心肾兼化气行水。

附片 300 克,干姜 30 克,茯苓 30 克,葱白 4 茎,上肉桂 15 克(研末,泡水兑入)。

上方服后,当晚整夜烦躁不宁,不能入眠。次日复诊,刻见:脉稍有力,热度较前稍降,神情淡漠,不渴饮。

断定此系阴寒太盛,阳气太虚,虽得阳药以助,然病重药轻,药力与病邪相争,力不胜病,犹兵不胜敌。虽见烦躁不宁,乃药病相争之兆,拟用大剂四逆汤加味治之。

处方附片 400 克,干姜 150 克,上肉桂 20 克(研末,泡水兑入),茯神 50 克,炙远志 20 克,公丁香 5 克,生甘草 20 克。

嘱上方煎透后,一小时服药一次,服上方后,烦躁平定,人已安静,小便转长,病有转机,夜间又照原方连进,大便始通,泻出酱黑稀便三次,发热已退去大半,烦乱谵语已不再作,且得熟寐四、五小时。后又诊治调养正气,温健中土而痊愈。

按语

吴佩衡先生善用大剂附片、干姜与上肉桂配伍回阳救逆,扶阳抑阴。先生创立了桂附汤(附片二两,先煮熟透。肉桂三钱,研细泡水兑入)。

治疗因心脏病引起的怔忡惊悸失眠等证颇效,此方与仲景创立的桂枝甘草汤有异曲同工之妙,是对仲景方的继承和发展。

桂枝辛甘温,附子辛甘热,两药相须配伍,温经助阳固表、温脏散寒止痛之力增强。临床应用于阳虚阴盛所致的水邪津液代谢失常、瘀血不通之疼痛及阳虚寒凝所致的痹证效果显著。

临床中神志病病因复杂,有时常以一个伴随症状出现,因此临床选用经方时,应“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抓“主症”,做到方证相应,才能提高临床疗效。

仲景创制的含桂枝的方剂中处处体现了“辨证”与“辨病”的结合,例如临床中同是出现了“烦躁”一症,大青龙汤证是因为外邪不得宣泄,无汗而烦,治则当以宣肺发汗祛郁,清热除烦;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是因为误汗损伤心阳以致心失所养而“烦躁”,治则温补心阳,平冲降逆,敛降安神。

简而言之,神志病的发病机理可概括为:“虚、郁、瘀”,虚证包括气血阴阳虚损,心失所养;郁证包括气、水、痰郁阻,扰乱气机,郁而化火或痰饮蒙闭清窍;瘀证包括血瘀、食瘀、虫瘀,邪实郁热,扰乱心神。

仲景治疗神志病常以“清热、扶阳、敛降、滋阴、泻下”为基本治疗法则。《素问·六节脏象论》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为阳中之阳,通于夏气”。说明心为生命的根本,主宰神志的变化,其中心阳占主导性作用。

桂枝辛甘温,入心、肺、膀胱经,与麻黄配伍宣肺散邪,开郁闭而发汗;桂枝与炙甘草配伍温补心阳,平逆降水;与龙骨、牡蛎配伍,安神定志,敛降心神,是仲景治疗神志病常用的一组配伍形式。

吴老多注重扶人之阳气,擅用附子,长于使用经方,应用附子,胆识过人,对疑难重证、失治、误治之阴寒重症,每以大剂附子力挽沉疴。

中医不传之秘在于剂量,仲景对于桂枝的剂量的应用随证加减,灵活多变,剂量小的只用六铢,例如麻黄升麻汤;剂量大的用到六两,例如天雄散、乌梅丸,但是其服药方法多采用重药轻服的原则。

桂枝常用剂量为二两至三两,一般用于治疗风寒湿邪气侵犯机体或阳虚机体失养引起的轻证,

当邪气加重或阳虚严重时,桂枝剂量一般用到四两及以上,例如用于治疗风寒湿重引起的痹证方:甘草附子汤、桂枝芍药知母汤;心阳虚引起的水邪上逆所致奔豚证方:桂枝加桂汤、苓桂枣甘汤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