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68|回复: 1

薏苡仁

[复制链接]

7885

主题

2704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9952
发表于 2024-4-18 11:32: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拼音注音 Yì Yǐ Rén

别名 薏苡、苡米、薏仁米、沟子米

来源 本品为禾本科植物薏苡Coix lacryma-jobi L. var. ma-yuen (Roman.)Stapf的干燥成熟种仁。秋季果实成熟时采割植株,晒干,打下果实,再晒干,除去外壳、黄褐色种皮及杂质,收集种仁。

归经 归脾、胃、肺经。

性味 甘、淡,凉。

功能主治 健脾渗湿,除痹止泻,清热排浓。用于水肿,脚气,小便不利,湿痹拘挛,脾虚泄泻,肺痈,肠痈;扁平疣。
功能主治 健脾,补肺,清热,利湿。治泄泻,湿痹,筋脉拘挛,屈伸不利,水肿,脚气,肺痿,肺痈,肠痈,淋浊,白带。


备注

(1)薏苡根功用与薏苡仁基本相同,清热,利尿并有驱虫作用,能治虫积腹痛。

(2)用于湿热内蕴之症,对小便短赤,可与滑石、通草等同用;对湿温病邪在气分,湿邪偏胜者,可与杏仁、蔻仁、竹叶、木通等同用。本品又具健脾之功,用以治脾虚水肿、脚气肿痛,配伍茯苓、白朮、木瓜、吴茱萸等同用。用于脾虚有湿的泄泻、带下,可与白朮、茯苓等配伍。用于湿滞皮肉筋脉引起的痹痛拘挛,常与桂枝、苍朮等配合应用。治肺痈胸痛、咯吐脓痰可与鲜芦根、冬瓜子、桃仁、鱼腥草等配伍;治肠痈,可与败酱草、附子等同用。

各家论述

1.《本草正》:薏苡,味甘淡,气微凉,性微降而渗,故能去湿利水,以其志湿,故能利关节,除脚气,治痿弱拘挛湿痹,消水肿疼痛,利小便热淋,亦杀蛔虫。以其微降,故亦治咳嗽唾脓,利膈开胃。以其性凉,故能清热,止烦渴、上气。但其功力甚缓,用为佐使宜倍。

2.《药品化义》:薏米,味甘气和,清中浊品,能健脾阴,大益肠胃。 主治脾虚泻,致 成水肿,风湿盘缓,致成手足无力,不能屈伸。盖因湿胜则土败,土胜则气复,肿自消而力自生。取其入肺,滋养化源,用治上焦消渴,肺痈肠痈。又取其味厚沉下,培植部,用治脚气肿痛,肠红崩漏。若咳血久而食少者,假以气和力缓,倍用无不效。

3.《本草述》:薏苡仁,除湿而不如二术助燥,清热而不如芩、连辈损阴,益气而不如参、术辈犹滋湿热,诚为益中气要药。然其味淡,其力缓,如不合群以济,厚集以投,冀其奏的然之效也能乎哉?4.《本草新编》:薏仁最善利水,不至损耗真阴之气,凡湿盛在下身者,最宜用之,视病之轻重,准用药之多寡,则阴阳不伤,而湿病易去。故凡遇水湿之症,用薏仁一、二两为君,而佐之健脾去湿之味,未有不速于奏效者也,倘薄其气味之平和而轻用之,无益也。

5.《本经疏证》:论者谓益气、除湿、和中,健脾,薏苡与术略似,而不知毫厘之差,千里之谬也。盖以云乎气,则术温而薏苡微寒,以云乎味,则术甘辛而薏苡甘淡。且术气味俱厚,薏苡气味俱薄,为迥不相侔也。此其义盖见于《金匮要略·痉湿蝎篇》,曰湿家身烦疼,当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家,慎勿以火攻之。曰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此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夫身烦疼者,湿而兼寒;一身尽疼者,湿而兼风。寒从阴化,风从阳化。故身烦疼者,属太阳;发热日晡所剧者,属阳明。属太阳者宜发汗,属阳明者宜清热,发汗所以泄阳邪,清热所以折阳邪,质之以用术用桂者为发汗,薏苡则为清热矣。虽然,薏苡既治风湿,又主筋急铁拘挛,不能屈伸,彼风湿相搏,骨节疼烦,不得屈伸,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独不用薏苡何耶?

复方

①治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麻黄(去节)半两(汤泡),甘草一两(炙),薏苡仁半两,杏仁十个(去皮、尖,炒)。上锉麻豆大,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煮八分,去滓温服,有微汗避风。(《金匮要略》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②治风湿痹气,肢体痿痹,腰脊酸疼:薏苡仁一斤,真桑寄生、当归身、川续断、苍水(米泔水浸炒)各四两。分作十六剂,水煎服。(《广济方》)

③治久风湿痹,补正气,利肠胃,消水肿,除胸中邪气,治筋脉拘挛:薏苡仁为末,同粳米煮粥,日日食之。(《纲目》薏苡仁粥)

④去风湿,强筋骨,健脾胃:薏苡仁粉,同曲米酿酒,或袋盛煮酒饮之。(《纲目》薏苡仁酒)

⑤治水肿喘急:郁李仁二两。研,以水滤汁,煮薏苡仁饭,日二食之。(《独行方》)

⑥治肺痿唾脓血:薏苡仁十两。杵碎,以水三升,煎一升,入酒少许服之。(《梅师集验方》)

⑦治肺痈咳唾,心胸甲错者:以淳苦酒煮薏苡仁令浓,微温顿服之。肺若有血,当吐出愈。(《范汪方》)

⑧治肺痈咯血:薏苡仁三台。捣烂,水二大盏,入酒少许,分二服。(《济生方》)

⑨治肠痈,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肠内有痈脓:薏苡仁十分,附子二分,败酱五分。上三味,杵为末,取方寸匕,以水二升,煎减半,顿服,小便当下。(《金匮要略》薏苡附子败酱散)

⑩治肠痈:薏苡仁一升,牡丹皮、桃仁各三两,瓜瓣人二升。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再服。(《千金方》)

⑾治消渴饮水:薏苡仁煮粥饮,并煮粥食之。(《纲目》)

⑿治沙石热淋,痛不可忍:玉秫(子、叶、根皆可用),水煎热饮,夏月冷饮,以通为度。(《杨氏经验方》)

临床应用

治疗扁平疣:取新收之苡仁米2两,与大米混合煮饭或粥吃,每日1次,连续服用,以痊愈为止。治疗23例,经服药7~16天,11例痊愈,6例效果不明,6例无效。病人在服药后至皮疹消失前,多数有治疗反应:损害病灶增大变红,炎症增剧;继续坚持服药数日后,则损害病灶渐趋干燥脱屑,以至消退。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7885

主题

2704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9952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9 16:17:28 | 显示全部楼层
薏苡仁用了120克,竟取得如此良效!

导读:薏苡仁药食两用,属于极为平常的药物,很少有人会想到在疑难病症中可以委以重用。本文列举了在以下四个疾病中,重用薏苡仁取得良好效果的5个医案,在方中薏苡仁的用量达到120g。

薏苡仁为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薏苡的成熟果仁,味甘淡、性微寒,归脾、胃、肺、肾经。具有健脾补肺、清热利湿之作用,常用于泄泻、水肿、湿痹脚气、肺痿肺痈、肠痈淋浊等证。用量一般为9~30g。

薏苡仁药用历史悠久,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已被列为上品。唐代《广剂方》中,就有用薏苡仁煮饭、煮粥之说,宋代《食医心镜》、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清代龚应园《三福丹书》中都对薏苡仁煮粥治病有进一步论述,常服有延年益寿之功。近代研究证明,其有抗病毒、治癌瘤作用。在此启发下,经积多年临床实践,每在疑难病症中重用薏苡仁,疗效卓著,现介绍如下。

1、多发性脂肪瘤、息肉

脂肪瘤、息肉多因痰湿蕴结所致,故重用薏苡仁化痰湿而治其本,结合辨证随症加减,治胆囊息肉加理气活血之品,肠息肉可加健脾益气之药,脂肪瘤可加软坚散结之味。

病例1:李某,男,22岁,工人,初诊日期为1993年4月15日。

患者便中带血及黏液并伴有食少纳呆、食后即泻2年余。1993年3月症状加重,下腹时时作痛,每日腹泻达3次以上,便血色红,里急后重,全身疲乏无力,形体消瘦。在某医院就诊,X线钡剂灌肠检查直肠、乙状结肠可见多数密布的大小不等的小圆形或豆状充盈缺损,其中最大者直径为2cm左右,局部正常黏膜形象消失,管壁柔软可扩张。取其直肠结节病检为肠息肉。外科建议行直肠、乙状结肠切除、大便改道术,患者不同意,故就诊于中医。

患者面色无华,舌质淡、苔白腻,脉细滑。证属脾气下陷,统血无权,脾失健运,痰湿蕴结大肠。脾虚痰结,清气在下,寒热互结。治宜健脾益气,祛湿化瘀,佐以止血。药用:

生薏苡仁(布包)120g,白芥子10g,黄柏10g,炮姜10g,茯苓15g,党参15g,炒白术15g,焦地榆15g,车前子(布包)15g,炙甘草10g。

上方加减服30剂后,大便基本正常,腹痛消失,饮食增加。后以薏苡仁为主配伍健脾补气养血之品以资巩固。半年后来院钡剂灌肠复查,肠息肉全部脱落,黏膜恢复正常。

病例2:于某,女,50岁,干部,初诊日期1993年11月6日。

患者3年前双上肢散在有黄豆大小之结节,按之柔软,皮色正常,本人未介意。结节逐渐长大、增多,蔓延到躯干及下肢,小如黄豆、大如鸡蛋,局部隐痛不适,于1993年3月在某医院就诊取结节做病理检查,确诊为脂肪瘤。因多发性,无法手术全部切除,故求治中医。

患者舌苔白腻,脉滑,证属气滞血瘀,痰湿蕴结。治宜理气活血、化痰软坚。药用:

生薏苡仁(布包)120g,当归尾30g,赤芍15g,青皮15g,陈皮15g,制半夏10g,茯苓15g,玄参15g,生牡蛎(先煎)30g,浙贝母15g。上方加减服4个月余,结节全部消失,皮色正常。

2、癌瘤

很多文献报道,薏苡仁有抑制癌细胞的作用。经大量临床实践证明,薏苡仁不仅能抑制癌细胞的生长,而且还可以消除癌瘤。

病例:张某,男,48岁,农民,初诊日期1992年10月2日。

患者自觉胸憋、咳嗽,咳痰色红半年余,症状逐渐加重,服一般消炎药无效。到省城某大医院就诊,经胸部X线摄片发现右肺中叶有4cm×5.6cm边界不清之阴影。痰液瑞氏染色显微镜检可见体积大、形态怪异的鳞状上皮细胞5~7个,偶见裸核癌细胞。西医诊断为肺癌,建议住院手术治疗。患者因经济困难,故转中医治疗。

当时患者面色无华,胸痛、气短,咳嗽、痰色粉红,舌质淡、苔白,脉沉弱,治宜理气活血,化痰软坚。因经济困难,用薏苡仁煮粥治疗,方由生薏苡仁120g,小米(或大米)100g,大枣10枚组成,每日煮粥服1剂。

上方服2个月余,胸痛气短减轻,咳嗽减轻,痰色白,继服3个月余,症状基本消失。连服6个月余后复查,胸部X线片示心肺未见异常,说明本病已愈。

3、大动脉炎

薏苡仁具有清热消炎作用,用于血管炎更有独特之处,笔者常重用薏苡仁于血管病中,每每收到药到病除之效,经治20余例大动脉炎,均获痊愈。

病例李某,女,24岁,工人,初诊日期为2006年10月2日。

患者1年前感到右上肢发凉、酸困,活动时酸困加重,未进行任何治疗。后症状逐渐加重,伴有头晕、右眼困痛。于2006年8月在某医院就诊,检查右上肢血压未测出,右颈动脉及颞动脉搏动减弱,在右颈动脉处可闻及血管收缩期杂音,查右眼底视网膜略苍白;脑血流图示右侧脑血流量减少;血液检查血沉每小时32mm,白细胞计数2.3 × 10^9/L,西医学诊断为多发性大动脉炎,经用西药治疗月余,未见明显好转,于10月2日求治于中医。

患者舌质淡、边有瘀点、舌苔白腻,右寸口脉搏动消失,左寸口脉沉迟。证属气虚血瘀、湿热阻络,治宜益气活血、清热通络。药用:

生薏苡仁(布包)120g,川桂枝10g,黄芪30g,鸡血藤30g,制没药10g,丹参30g,广木香10g,路路通10g。上方加减服4个月余,症状消失,测右臂血压属正常范围,右寸口脉搏动正常,各项化验均已正常。

4、脑动脉硬化症

脑动脉硬化症,多由痰湿阻窍,流注全身所致。用薏苡仁为主化痰湿收效捷。

病例:霍某,男,72岁,1994年5月22日初诊。

患者于1992年5月开始,自觉双上肢麻木,手掌皮肤感觉迟钝,未治疗。1994年2月出现颜面浮肿,双下肢软弱无力,站立行走不稳。经多普勒检查提示颈内动脉血管弹性减退,双侧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血脂化验:胆固醇总量7.61mmol/L,三酰甘油(TG)3.52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6mmol/L。西医学诊断为脑动脉硬化症。经住院西医治疗2个月余,未见明显好转,故于1994年5月22日转中医治疗。

症见动作迟缓,走路蹒跚,表情淡漠,舌苔白腻,脉迟弦。证属痰湿内阻,流注全身,治宜化痰开窍,活血通络。

方由生薏苡仁120g,生山楂30g,大米(或小米)60g,大枣10枚组成。熬粥,每日1剂。间断性服粥近半年,自觉头脑清醒,上肢麻木消失,步行稳健。于1995年7月20日复查,各项化验检查均属正常范围。

5、体会

薏苡仁在治疗疑难病中之作用,通过以上病例可窥一斑。在疑难病中,凡具有痰、湿、热证之一,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滑或滑数,均可重用薏苡仁。薏苡仁药性平和,且无不良反应,故可长期服用。

除治大动脉炎外,另外对脑动脉硬化症、冠状动脉硬化供血不足、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栓塞性静脉炎、海绵状血管瘤等,均收到满意疗效。

薏苡仁具有化痰软坚作用,可治疗多发性息肉、多发性脂肪瘤以及癌瘤。

薏苡仁具有抗病毒作用,能够提高机体抗病毒机能,故可用于治疗病毒性皮肤疣、病毒性心肌炎以及免疫功能低下之疾病。

文源    《张洪林临证经验荟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