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7|回复: 1

薄荷

[复制链接]

7455

主题

2583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8099
发表于 2024-4-11 13:07: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拼音注音 Bò He

来源 本品为唇形科薄荷属植物薄荷Mentha haplocalyx Briq.的干燥地上部分。夏、秋二季茎叶茂盛或花开至三轮时,选晴天,分次采割,晒干或阴干。

归经 归肺、肝经。

性味 辛,凉。

功能主治 宣散风热。清头目,透疹。用于风热感冒,风温初起,头痛,目赤,喉痹,口疮,风疹,麻疹,胸胁胀闷。

备注 (1)用于风热表症、身不出汗、头痛目赤等症,常与荆芥、桑叶、菊花、牛蒡子等配合应用;如果风寒感冒、身不出汗,也可配合紫苏、羌活等同用。薄荷清利咽喉作用显着,主要用于风热咽痛,兼有疏散风热作用,常配合牛蒡子、马勃、甘草等应用。也可研末吹喉,治咽喉红肿热痛病症。薄荷有透发作用,能助麻疹透发,可配合荆芥、牛蒡子、蝉衣等同用。

各家论述

1.《纲目》:薄荷,辛能发散,凉能清利,专于消风散热。故头痛、头风、眼目、咽喉、口齿诸病,小儿惊热,及瘰疬、疮疥为要药。

2.《本草经疏》:薄荷,辛多于苦而无毒。辛合肺,肺合皮毛,苦合心、而从火化,主血脉,主热,皆阳脏也。贼风伤寒,其邪在表,故发汗则解。风药性升,又兼辛温,故能散邪辟恶。辛香通窍,故治腹胀满、霍乱。《食疗》以为能去心家热,故为小儿惊风、风热家引经要药。辛香走散,以通关节,故逐贼风。发汗者,风从汗解也。本非脾胃家药,安能主宿食不消?上升之性,亦难主下气;劳乏属虚,非散可解,三疗俱非,明者当自别之。又:病人新瘥勿服,以其发汗虚表气也。咳嗽若因肺虚寒客之而无热症者勿服,以其当补而愈。阴虚人发热勿服,以出汗则愈竭其津液也。脚气类伤寒勿服,以其病在下而属脾故也。血虚头痛,非同诸补血药不可用。小儿身热由于伤食者不可用。小儿身热因于疳积者不可用。小儿痘疮诊得气虚者,虽身热初起,亦不可用。

3.《药品化义》:薄荷,味辛能散,性凉而清,通利六阳之会首,祛除诸热之风邪。取其性锐而轻清,善行头面,用治失音,疗口齿,清咽喉。同川芎达巅顶,以导壅滞之热。取其气香而得窍,善走肌表,用消浮肿,散肌热,除背痛,引表药入营卫以疏结滞之气。

4.《本草新编》:薄荷,不特善解风邪,尤善解忧郁。用香附以解郁,不若用薄荷解郁之更神。薄荷入肝胆之经,善解半表半里之邪,较柴胡更为轻清。

5.《本草求真》:薄荷,气味辛凉,功专入肝与肺,故书载辛能发散,而于头痛、头风、发热恶寒则宜,辛能通气,而于心腹恶气、痰结则治;凉能清热,而于咽喉、口齿、眼、耳、瘾疹、疮疥、惊热,骨蒸、衄血则妙。是以古方逍遥,用此以为开郁散气之具;小儿惊痫,用此以为宣风向导之能;肠风血痢,用此以为疏气清利之法,然亦不敢多用,所用不过二、三分为止,恐其有泄真元耳。

6.《本经续疏》:吐下则胀满应减,下气则宿食应行,即不减不行,亦宜以宽中理气消导顺降为治,何取于薄荷?不知薄荷之凉,大有似乎豆蔻辈,原能宽中理气,消导顺降者也。特其芳烈外发,不似豆蔻辈内藏,所以重在散发,而治内不专耳。设使恶气宿食既已内扰,仍复托根于表,则非薄荷之内解其结,外其根,何以使表里尽除耶。

7.《医学衷中参西录》:薄荷味辛,气清郁香窜,性平。其力能内透筋骨,外达肌表,宣通脏腑,贯串经络,服之能透发凉汗,为温病宜汗解者之要药。若少用之,亦善调和内伤,治肝气胆火郁结作痛,或肝风内动,忽然痫痉,头疼、目疼,鼻渊、鼻塞,齿疼、咽喉肿疼,肢体拘挛作疼,一切风火郁热之疾,皆能治之。痢疾初起挟有外感者,亦宜用之,散外感之邪即以清肠中之热,则其痢易愈。又善消毒菌,逐除恶气,一切霍乱痧证,亦为要药。为其味辛而凉,又善表瘾疹,愈皮肤瘙痒,为儿科常用之品。温病发法用薄荷,犹伤寒发汗用麻黄也。按薄荷古原名苛,以之作蔬,不以之作药。《本经》、《别录》皆未载之,至唐时始列于药品,是以《伤寒论》诸方未有用薄荷者。然细审《伤寒论》之方,确有方中当用薄荷,因当时犹未列入药品,即当用薄荷之方,不得不转用他药者。试取《伤寒》之方论之,如麻杏甘石汤中之麻黄,宜用薄荷代之。盖麻杏甘石汤,原治汗出而喘无大热,既云无大热,其仍有热可知,有热而犹用麻黄者,取其泻肺定喘也;然麻黄能泻肺定喘,薄荷亦能泻肺定喘(薄荷之辛能抑肺气之盛,又善搜肺风),用麻黄以热治热,何如用薄荷以凉治热乎?又如凡有葛根诸汤中之葛根,亦可以薄荷 代之;盖葛根原所以发表阳明在经之热,葛根之凉不如薄荷代之;盖葛根原所以发表阳明在经之热,葛根又何如薄荷乎?斯非背古训也,古人当药物未备这时,所制之方原有不能尽善尽美之处,无他,时热限之也。

8.《本草正义》:孙星衍辑刻《本草经》,径谓薄荷苏类,确乎可信。《唐本草》谓为辛温,亦以苏类例之。然冷冽之气能散风热,决非温药,故洁古直谓之辛凉。其主治则《唐本》谓贼风伤寒、恶气、心腹胀满、霍乱、宿食不消、下气,又皆与紫苏大略相近,惟辛而凉降,微与温散者不同耳。按外治风热生疮,煮汁和入消肿末药敷之,凉入肌肤,立能止痛。

9.《药性论》:去愤气,发毒汗,破血止痢,通利关节。

10.《千金.食治》:却肾气,令人口气香洁。主辟邪毒,除劳弊。

11. 孙思邈:煎汤洗漆疮。

12.《唐本草》:主贼风,发汗。(治)恶气腹胀满。霍乱。宿食不消,下气。

13.《食疗本草》:杵汁服,去心脏风热。

14.《食性本草》:能引诸药入营卫。疗阴阳毒、伤寒关痛。

15.《日华子本草》:治中风失音,吐痰。除贼风。疗心腹胀,下气、消宿食及头风等。

16.《本草图经》:治伤风。头脑风,通关格。小儿风涎。

17.《本草衍义》:小儿惊风、壮热,须此引药;治骨蒸劳热,用其汁与众药为膏。

18. 李杲:主清利头目。

19. 王好古:能搜肝气。又主肺盛有余,肩背痛及风寒汗出。

20.《滇南本草》:治一切伤寒头疼、霍乱吐泻、痈、疽、疥、癞诸疮。又:野薄 荷上清头目诸风,止头痛、眩晕、发热。去风痰,治伤风咳嗽、脑漏鼻流臭涕。退虚痨发热 。

21.《纲目》:利咽喉、口齿诸病。治瘰疬,疮疥,风瘙瘾。

22.《本草述》:治中风,癫痫,伤燥热郁。

23.《医要纂要》:愈牙痛,已热嗽,解郁暑,止烦渴,止血痢,通小便。

24.《本草再新》:消目翳。

复方

①清上化痰,利咽膈,治风热:薄荷末炼蜜丸,如芡子大,每噙一丸。白沙糖和之亦可。(《简便单方》)

②治眼弦赤烂:薄荷,以生姜汁浸一宿,晒干为末,每用一钱,沸汤泡洗。(《明目经验方》)

③治瘰疬结成颗块,疼痛,穿溃,脓水不绝,不计远近:薄荷一束如碗大(阴干),皂荚十挺(长一尺二寸不蛀者,去黑皮,涂醋,炙令焦黄)。捣碎,以酒一斛,浸经三宿,取出曝干,更浸三宿,如此取酒尽为度,焙干,捣罗为散,以烧饭和丸,如梧桐子大。每于食前,以黄芪汤下二十丸,小儿减半服之。(《圣惠方》薄荷丸)

④治风气瘙痒:大薄荷、蝉蜕等分为末,每温酒调服一钱。(《永类钤方》)

⑤治血痢:薄荷叶煎汤单服。(《普济方》)

⑥治衄血不止:薄荷汁滴之。或以干者水煮,绵裹塞鼻。(《本事方》)

⑦治蜂虿螫伤:薄荷按贴之。(孟诜《必效方》)

⑧治火寄生疮如灸,火毒气入内,两股生疮,汁水淋漓者:薄荷煎汁频涂。(《医说》)

⑨治耳痛:鲜薄荷绞汁滴入。(《闽东本草》)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7455

主题

2583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8099
 楼主| 发表于 2024-4-11 13:10:17 | 显示全部楼层

方和谦临床应用薄荷验案

方和谦教授现年84岁,父亲方伯屏20世纪40 年代时为京城十大名医之一。方老幼承家训,13岁随 父学医,19岁即考取中医师资格悬壶京城。他勤于治 学,精于临床,为全国第一、第二、第三批老中医药专 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先后培养徒弟8名。

薄荷为辛凉解表药,归肝、肺经,有辛凉发汗之功, 常用以治疗风热感冒,咽喉肿痛。《本草纲目》谓:薄荷  “利咽喉口齿诸病,治瘰疬、疥疮、风瘙瘾疹”。清代黄宫  绣《本草求真》中云:“薄荷气味辛凉……辛能发散,而  于头痛、头风、发热、恶寒则宜。辛能通气,而于心腹恶  气痰结则治。凉能清热,而于
咽喉、口齿、眼耳瘾疹、疮  疥、惊热骨蒸、衄血则妙”。方老用薄荷多后下,取其芳  香之气。剂量一般为3~5g,幼儿用量为1.5g。方老临床  善用薄荷,且治疗范围较广,现总结如下:

1 各类皮肤疾病

薄荷辛凉发散,能祛风清热。方老常与银花、连 翘、生苡米、苦参等同用,治疗由风热引起的风疹、皮肤痒疹。

患者,女,14岁,2005年4月7日初诊。1周来 无明显诱因出现颜面及双臂红疹。曾服抗过敏药未 见明显效果。现双眼睑浮肿,颜面、双上肢片状红疹, 纳可,二便调,咽红,双侧扁桃腺Ⅱ°肿大。舌红,苔薄 白,脉细平。辨证属风热郁肺,治以清解祛风。方拟银 翘散化裁。处方:金银花15g, 连翘10g, 薄 荷 5g( 后 下),枯梗10g, 竹叶10g,  芦根15g, 白茅根10g, 紫草6g,蝉 蜕 4g,生甘草6g,牛蒡子10g, 丹 皮 6g,生苡米 15g。4剂,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药后颜面皮疹大部分已退,时有瘙痒,证 情平稳。舌红,苔薄白,脉平缓。前方有效,继服前方 6剂。两周后皮疹完全消退。

按:方老认为,此为风热化疹,因春天易感受风 热之邪。风邪上受,首先犯肺。肺主皮毛,故皮肤红 疹。治以辛凉平剂银翘散加减,辛凉清解,活血祛风。 方中薄荷配伍银花、连翘清热疏风;生苡米、芦根、竹叶清热利湿;蝉蜕、牛蒡子透疹止痒;皮肤红疹系风 热侵扰血络,故用白茅根、紫草、丹皮凉血解毒、活血 祛风。诸药合用,皮疹消退。

2 五官科疾病

凡急慢性咽炎、口腔溃疡、鼻炎、中耳炎、突发性 耳聋、结膜炎、舌炎等疾病,属于上焦郁热之证者,均可使用薄荷。

患者,男,37岁,2003年2月23日初诊。1年来  常口干口苦,鼻干。咳痰量少,色白,纳可,二便调,舌  质红,苔薄白,脉弦细。中医诊断:喉痹,属阴虚火郁, 治以养阴清热祛火。方药沙参麦冬汤合银翘散加减。 处方:沙参10g, 麦冬10g, 薄 荷 5g(后下),玉竹10g,    银花10g, 石 斛 6g, 百合10g, 芦根12g, 豆豉10g, 白  薇15g, 丝瓜络5g, 炙甘草5g 。7剂,水煎服,日1剂。
2003年3月2日二诊:药后咽干、鼻干减轻,痰 多色白,舌质红,舌苔白,脉平。治以清散上焦郁火。 处方:沙参12g, 麦冬10g, 薄 荷 5g(后下),玉竹10g,   银花10g, 石 斛 6g, 苦 梗 6g, 芦根12g, 牛蒡子6g, 桑  叶 5g, 丝瓜络5g, 生甘草6g 。7 剂,水煎服,日1剂。

2003年3月9日三诊:药后舒畅,咽干、咽痛缓 解,痰多色白,二便调。前方加竹茹5g, 继服。12剂, 水煎服。日1剂,以巩固疗效。

按:方老认为,该患者因火郁上焦,火郁日久伤  阴,热郁上焦,热邪伤阴,阴虚津液不能上乘,故口干  口苦,鼻干。方用沙参麦冬汤合银翘散加减疗效显  著。薄荷辛凉清解,使上焦火郁之邪得以散发。因病  程较长,已经出现阴虚之象,故方老不用黄芩、黄柏、 夏枯草等苦寒药,而是用银翘散辛凉清解。正如吴鞠 通所言:“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3 呼吸系统疾病

如上呼吸道感染、气管炎、肺炎、不明原因低热 等,属风热犯肺者,均可使用。方老常用薄荷配桑白 皮泻肺热,配地骨皮、银柴胡退骨蒸痨热。

患者,女,28岁,2005年8月9日初诊。1个月前因 外感后出现咳嗽,自服抗生素、止咳药疗效不佳。现咳痰 色黄,发憋,咽干咽痛,纳可,二便调,舌红苔白,脉缓。中医诊断:燥伤肺气,肺失宣降。治法:宣肺润燥,止咳利 咽,杏苏散化裁。处方:苏梗6g,桔梗10g, 杏仁10g,前胡 10g,陈皮10g, 法半夏10g, 茯苓12g, 炙甘草10g,薄荷 5g(后下),炙桑皮12g, 炙紫菀10g, 白前10g, 炙百部 10g,荆芥5g,酒黄芩3g。7剂,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咳嗽减轻,时咳痰,口干,胸闷,舌红,苔 白,脉滑。前方去炙百部、荆芥、酒黄芩,加芦根15g,  仍服7剂,病愈。

按:本案为秋燥咳嗽,患者病在立秋刚过,秋燥 气盛,燥邪犯肺,肺失宜降上逆作咳,并憋气;燥邪耗 气伤阴,喉为肺系,失去阴津濡养则咽干咽痛;燥热 伤肺故咳吐黄痰。方中荆芥解表;甘草、桔梗上开肺 气;杏仁、前胡下降肺气,肺得清肃,喉塞即可宣通, 咳嗽亦可止;陈皮、半夏、茯苓合酒黄芩清化热痰;薄 荷配炙桑皮清肺热而化痰止咳;再加入炙紫菀、白 前、炙百部等止咳化痰之品,使肺气得以宣降,黄痰  可以祛除,咳嗽得以痊愈。

4 消化系统疾病

薄荷具有消食下气、消胀、止吐泻的作用。《本草 求真》云:“薄荷气味辛凉……辛能通气,而于心腹恶 气痰结则治。”方老常与木香、川厚朴、藿香、佩兰等 药同用,理气除胀。

患者,女,35岁,2004年9月28日初诊。患者八  九个月来因饮食不节出现反酸,口中酸水,喝茶、喝咖  啡后加重,纳后不适,二便调,舌红,苔薄白,脉平缓。 胃镜示:反流性食道炎。中医诊断:胃虚气逆反酸(反  流性食道炎)。治法:补中降逆,方拟香砂六君子汤加  减。处方:党参10g, 茯苓10g, 炒白术10g, 炙甘草6g,   木香5g, 藿香5g, 苏梗6g, 陈皮10g, 薄荷5g(后下), 焦神曲10g, 大枣4个,炒谷芽15g, 砂仁5g(后下),麦  冬5g 。6剂,水煎服,每日1剂。饮食宜软、烂、熟、温。

2004年10月12日二诊:药后反酸减轻,胃中 舒适,食纳可,二便调,舌红,苔薄白,脉平缓。继服前 方12剂。

2004年10月26日三诊:因饮食不调时有反 酸,急躁心烦。继服前方10剂,服3天停1天。

按:方老认为,胃为十二经之长,水谷之海。十二经  脉中阳明经脉络最长,胃气以下行为顺。患者因饮食不  节,损伤脾胃。胃气亏虚,不降反升故反酸。方老用香砂  六君子汤加减,健脾理气;薄荷配藿香、苏梗降逆止酸; 焦神曲、炒谷芽消食和中。全方在健脾的基础上降逆和  胃,使中焦受损气机恢复,上逆的胃气自然下降。

5 脑血管疾病

薄荷具有清肝明目、清利头目的作用。汪昂的《本草备要》云:薄荷能“搜肝气而抑肺盛,消散风热, 清利头目”。方老常与天麻、钩藤、生石决明等配伍, 治疗头晕头痛、耳鸣等病证。

患者,男,35岁,2005年10月13日初诊。1个月 来因劳神出现头晕脑胀,医院确诊为高血压病。予服  开博通半片,每日两次,疗效不佳。现头晕项强,心烦  口干,眠差易醒,纳可,二便调,舌红苔白,脉平缓。BP:    140/105 mmHg。中医诊断:肝阳上亢眩晕(高血压病)。 治法:平肝潜阳,方拟天麻钩藤饮加减。处方:生石决  明15g, 钩藤10g, 怀牛膝6g, 天麻6g, 生杜仲10g, 夜  交藤12g, 石斛10g,茯苓10g,泽泻10g, 丹皮10g, 玉  竹12g,薄荷5g, 白菊花10g 。7剂,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药后头晕减轻,自觉心悸,腰痛,二便调。 BP:110/75mmHg。前方有效,效不更方,前方加桑叶  10g。14剂,水煎服,每日1剂。

三诊:药后头晕减轻,时有头痛,已停用开博通,舌  红苔白,脉弦平。BP:105/70mmHg。处方:怀牛膝6g, 天  麻6g, 生杜仲10g, 夜交藤12g, 石斛10g, 茯苓10g,泽  泻10g, 丹皮10g, 玉竹12g, 薄荷5g,白菊花10g, 桑叶  10g,炒谷芽15g, 焦神曲6g。14剂,水煎服,每日1剂。         

按:《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  肝”。《素问·玄机原病式·五运主病》云:“风火皆属阳, 多为兼化,阳主乎动,两动相搏,则为之旋转”。方老认  为,本病的发生不外风、火、痰、虚之邪入侵。肝为风木  之脏,体阴而用阳,主升主动。患者因劳神致肝阳上亢, 清窍受扰,故头晕项强。肝阳上亢,扰乱心神,心火上炎  则见心烦口干、眠差易醒之症。头晕脑胀乃肝风上扰清  窍所致,故本病治疗先以天麻息风止痉,清热平肝,以  化肝风;石决明既平肝潜阳又泻肝火;牛膝活血通经, 引血下行,有“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薄荷配  菊花、桑叶,加强清肝明目、清利头目之功,如此配伍, 使肝风得息,肝火得清,肝血得养,则无头晕眼花之昏  厥;杜仲补肝肾,强筋骨,益精血;茯苓、泽泻健脾利水;夜交藤养心安神,因为神安则寐,寐则阳得入阴,阴阳 相交,以抑孤阳之偏亢;加用石斛、玉竹养阴柔肝。如此 配伍,肝肾得补,相火得清,阴阳得以调和。

6 肝气郁结病证

各类妇科疾病、肝胆类疾病、抑郁症、内分泌疾 病等,薄荷与柴胡、陈皮等理气药配伍,可加强散郁 调气之力。

患者,女,38岁,2006年4月10日初诊。月经经 期延长4年。2002年行药物流产术,术后出现月经  经期延长。宫腔镜检查示:子宫内膜增生。末次月经 3月27日,带经10天,色红,量中等,白带多,色绿,尿黄,纳可,舌红,苔白,脉缓。治以调和肝脾,调经止 带。方拟黑逍遥散加减。处方:当归10g, 白芍6g, 北 柴胡5g, 茯苓10g, 炒白术10g, 干 姜 6g, 大 枣 4 个 , 薄 荷 5g(后下),炙甘草6g, 熟地黄12g, 车前子10g,   莲子肉10g, 芡实米6g,  炒山药10g, 炒谷芽15g。15 剂,水煎服,每日1剂,服两剂停1天。

2006年5月11 日二诊:药后精神好转,月经4 月27日来潮,带经7天,白带多,腰酸,舌红苔白,脉 平缓。前方加炒薏苡仁15g, 荆芥穗5g。15 剂,水煎 服,每日1剂,服两剂停1天。

按:月经的产生是脏腑经络气血作用于女子胞的 结果。月经的调节与肝、脾、肾三脏,冲任二脉及全身气血盛衰密切相关。患者因行药物流产手术致使冲任受  损,肝气不疏,乘克脾土。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  源,脾气虚,气不摄血,从而导致月经经期延长;脾气虚  则带脉不固,故白带量多。其病因在肝气郁滞,失于条  达。方老用黑逍遥散加减疏肝解郁。方中薄荷助柴胡理  气解郁;当归、白芍、熟地养血柔肝;再配炒白术、茯苓、 炒山药、炙甘草健脾益气,使气行则血行;加车前子、莲 子肉、芡实米涩经止带,共起和肝脾气、养气血、调冲任  之效。二诊加炒薏苡仁、荆芥穗,以加强健脾止带之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