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1|回复: 0

中医是这样诊脉的 | 诊脉的操作流程

[复制链接]

6282

主题

1810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2684
发表于 2024-2-11 20:41: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诊脉的操作流程

首先,古人认为诊脉的最佳时间是在清晨,如《素问·脉要精微论》所述:“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经络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但晨起就诊脉在当今临床运用并不现实,其他时间也完全可以诊脉的,正如汪机所言:“若遇有病,则随时皆可以诊,不必以平旦为拘也。”

其次是诊脉的状态。诊脉之前,建议可先让病人休息片刻,使气血归于平静;而在诊脉时,医师的平静状态则显得至为重要,如《内经》言:“持脉有道,虚静为保。”任何脉象的体会都需要医师在安静状态下才能获得,虚静其心,无思无虑,方能凝神指下。如果一边把脉,一边嬉笑交谈,或是打电脑病例,或是想其他的事情,只要不把全部精力集中在六部脉上,则必然不能审查清楚病机,也很容易产生误诊等情况。

具体操作方面,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医生需要调整好自己的呼吸,和病人对向或侧向坐,一般是用左手按诊病人的右手,用右手按诊病人的左手。

2.诊脉下指时,先以中指在高骨处定关,再同时下前后二指,定尺和寸;臂宽则排指宽,臂短则排指密,三指呈弓形,指头平齐,以感觉较为灵敏的指腹按触脉体。

3.首先需要同时用力,做整体的把握,即浮、中、沉,称为总按。轻举在皮毛,候表与腑;中寻在肌肉,候胃气强弱;重按至筋骨,候脏与根。总按过后,自寸至尺,再逐步详细地推寻,称为单按;即先候寸部,次候关部,最后候尺部,这样如有子病,我们可以往下推求于母,一步步地深入探寻。注意按某一部时,其他两指可微微抬起,但总不离肌肤即可。临床上总按和单按经常搭配一起使用。

关于诊脉的次序,我的建议是放在四诊之末进行,正如《素问·征四失论》所言:“诊病不问其始,忧患饮食之失节,起居之过度,或伤于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所以在面对一个患者时,我们不要急于去摸脉炫技,而是首先要去观察其神色、精神状态,听闻其声音,判断出基本的虚实。然后与患者进行交流,建议结合景岳《十问歌》,可以问其主要不适和发病时间、诱因等。最后再参以脉诊,决断病机,这样才算是一个完整的诊断过程。

双手诊脉和单手诊脉

双手诊脉,就是医生用右手的食、中、无名指,放在病人的左寸、关、尺上,以候心、肝、肾阴;同时把左手放在病人的右寸、关、尺上,以候肺、脾、肾阳,分别是用浮、中、沉三种指力,在短时一气呵成九候。但这样有一个问题,就是无法在很短时间内捕捉到这么多的信息变化,所以有些大夫简化为只用左右手的食指,用相同力度按同一部脉(其他手指稍稍抬起),分别在左右寸、左右关、左右尺上逐一诊察,每一部都要举、按、寻,一边仔细体察,一边左右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发现患病脏腑,抓住病因病机。有些喜欢从上而下,按照病邪的深入程度来审查;有些喜欢从下而上,先探明人体根底虚实;有些则喜欢先候左右关脉,了解人体枢纽和后天的基本情况,这些都是非常灵活,没有硬性规定的,依据每位医者的习惯而定。

双手同时诊脉,这样的优势就是能够对左手与右手的脉强弱不一等微妙变化进行对比,同时也节约了时间。比如诊左右关部,通过食指的同时举、按、寻,就可以对比木土之间的强弱关系。如果右关微弦偏弱,而左关弦硬,说明是肝木乘脾,可用建中汤或逍遥丸进行治疗,即《素问·五运行大论》所言“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如果左右关部俱不足,则可用补益气血的八珍汤或十全大补丸;如果右关和左寸都涩而无力,则说明思虑劳耗心脾,用归脾丸。同理,双手同诊上下寸,能对人体上焦营卫关系进行完整的分析;同诊左右尺,则对下焦阴阳虚实的一个状态比较的就更为清晰了,左尺候肾阴和精血,右尺候命门相火,这是临床应用六味或八味地黄丸的重要参考标准。

而单手诊脉应用就更为广泛了,也有自身的优势,可以用浮、中、沉三种指力,在短时一气呵成九候,也能够把后面所讲到的“独”脉理论运用得更加巧妙。这两种诊法都是可以的,因为我本人这两种诊脉方式也是经常结合在一起使用的。比如有时候在开药作某味药加减变化的时候,我就会双手同诊,左右快速地进行比较,由此更加节约了诊病时间。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