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33|回复: 0

暖肝煎

[复制链接]

7458

主题

2583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8110
发表于 2024-2-4 20:39: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暖肝煎有生长刺激作用、雄激素作用以及甲状腺激素样作用,能促进cAMP/cGMP比值升高,未发现该方剂对腹股沟疝、精索静脉曲张、鞘膜积液的直接治疗作用,但是其强大的抗病原微生物作用,抗炎、抗氧化作用及强大的免疫促进、调节作用可能是治疗上述疾病的主要机理。有记载小茴香对疝气及鞘膜积液治疗有效,但机理尚应探讨。对于疝气等建议采用现代外科手术治疗。该方剂对消化系统及心血管系统都有积极影响,能扩张冠状动脉,抗心肌缺血,抗心律失常,增加心肌收缩力;能改善肝功能,抗脂肪肝,抗肝硬化,调节胃肠功能;对神经、内分泌系统又有保护、调节、促进作用,对免疫系统有强大的调节促进功能,又有抗炎、抗氧化作用,因此建议试用于相关疾病。


当归6~9克 枸杞9克 茯苓6克 小茴香6克 肉桂3~6克 乌药6克 沉香3克(或木香亦可)暖肝煎为方名,出《景岳全书》新方八阵。

具有温补肝肾,行气止痛之功效。主治肝肾虚寒证。睾丸冷痛,或小腹疼痛,畏寒喜暖,舌淡苔白,脉沉迟。[3]

功能温补肝肾,行气逐寒[2]。治肝肾阴寒,小腹疼痛,疝气等症[2]。

方解

暖肝煎治证乃因肝肾不足,寒客肝脉,气机郁滞所致。阳虚则不能御邪,寒从下受。寒为阴邪,其性主凝敛收引,寒邪内盛,肝脉失和,气机运行不畅,故见睾丸冷痛,少腹疼痛诸症。治宜暖肝温肾,行气止痛。[3]

方中肉桂辛甘大热,温肾暖肝,散寒止痛;小茴香味辛性温,暖肝散寒,理气止痛,两药合用,温肾暖肝散寒,共为君药。当归辛甘温,养血补肝,枸杞子甘平,补养肝肾,两药以补肝肾之不足;乌药、沉香皆辛温之品,行气散寒而止痛,均为臣药。阳虚阴盛,水湿不化,故用甘淡之茯苓渗湿健脾;少佐辛温之生姜,温散寒凝,为佐使药。诸药相伍,温补肝肾以治其本,行气祛寒以治其标,使下元得温,寒凝得散,气机通畅,则睾丸、少腹疼痛诸症自解。[3]

暖肝煎温补肝肾以治其本,行气逐寒以治其标,标本兼顾,温阳散寒,则疝痛可愈[2]

方中当归、枸杞温补肝肾;肉桂、小茴香、乌药暖肝肾、散阴寒;沉香降气温中;茯苓、生姜利湿降逆[2]。

若寒甚者,加吴茱萸、干姜等以增其温中祛寒之功;腹痛甚者,加香附行气止痛;睾丸痛甚者,加青皮、橘核疏肝理气。[3]

如寒甚者,加吴茱萸、干姜或附子[2

暖肝煎

处方:当归6~9克 枸杞9克 茯苓6克 小茴香6克 肉桂3~6克 乌药6克 沉香3克(或木香亦可)

功能主治:暖肝温肾,行气止痛。治肝肾阴寒,小腹疼痛,疝气。

用法用量:水300毫升,加生姜3~5片,煎至210毫升,空腹时温服。

寒甚者,加吴茱萸、干姜,再甚者加附子。

注意:温热下注,阴囊红肿热痛者不宜用。

摘录《景岳全书》卷五十一

临床新用


(一)内科疾病

1.肋间神经痛

【案例】某男,38岁,0于2001年2月5日就诊。自述3个月前感两胁肋疼痛,且以右胁痛为重,痛时伴有小腹挛急不适。经多家医院做过多项检查,诊断为肋间神经痛,首服西药对症治疗,后又服中药小柴胡冲剂、疏肝理气丸、元胡止痛片、逍遥丸等药治疗,但胁痛仍无改善。细审其X线检查,心、肺、膈正常;肝、胆、脾、胰、双肾及膀胱B超检查示:肝脏大小、形态正常,轮廓规则,被膜光整,实质回声均匀;胆囊大小形态正常,壁清晰无增厚,内透声良好;脾大小、形态及内部回声均正常;胰腺显示正常;双肾、输尿管、膀胱无异常发现。肝功能检查:总胆红素2.30wmol/L, 虽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12.60U/L,丙酮酸氨基转移酶15.60U/L,肌酸激酶28.00U/L,乙肝表面抗原阴性。上消化道钡餐检查:食道、胃及十二指肠无异常发现。血、尿、大便常规检查正常。患者既往无任何病史。观患者舌苔薄白,诊其脉沉弦而紧,脉症合参,按脏腑经络辨证,患者胁痛乃由肝经寒凝气滞所致。治以温经散寒,暖肝理气,止痛。暖肝煎加味:肉桂、小茴香、乌药、吴茱萸各6g,枸杞子、当归、茯苓各12g,沉香4g,延胡索10g,生姜5片。水煎,早晚2次分服。

二诊:服药3剂,患者自觉胁痛明显好转。效不更方,继服上方3剂,诸症消失其痛告愈。随访1年未复发[刘洪义,刘长惠.暖肝煎治疗肋间神经痛9例.山东中医杂志,2004,(2):83]。

【按语】肋间神经痛指一侧或两侧胁肋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属中医学胁痛范畴。中医治疗多从肝气郁结,气滞血瘀,肝阴不足等方面论治,分别予以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滋阴养血柔肝等方法辨证施治。方中当归、枸杞子活血柔肝、缓急止痛;肉桂、小茴香散寒暖肝;乌药、沉香行气散寒止痛;茯苓健脾,以防肝寒之气滞、伐其脾胃之气;生姜辛温散寒暖肝。诸药合用,以辛温补肝散寒治其本,疏肝行气止痛治其标,使下元得补,肝寒得温,气滞得散,气血畅通,故胁痛自愈矣。

(二)外科疾病

阴囊湿疹

【案例】某男,66岁,号于1998年2月13日初诊。阴囊潮湿瘙痒40年,加重8年,曾在多家医院就诊,诊断为阴囊湿疹,给予外用及内服药物,具体药物不详,病情无明显好转。刻诊:阴囊潮湿糜烂,瘙痒剧烈,异常痛苦,舌尖红、苔薄白,脉沉细。证属湿热下注,药用:苍术、赤芍各15g,川牛膝20g,薏苡仁、生地、白茅根30g,木通、黄柏10g,每日1剂,水煎服。服药2剂后症状无变化,经详问病情方知患者每于冬季则发,春季逐渐减轻,夏日自愈,遇寒加重搔破有渗液,局部皮色正常,恍悟本病属寒证。阴囊为厥阴肝经所过,故给予暖肝散寒,暖肝煎加减:当归、枸杞子、苍术15g,茯苓20g,泽泻、制首乌30g,乌梢蛇10g,小茴香、沉香各6g,肉桂3g,生姜2片。

3月27日复诊:阴囊已无渗出,瘙痒减半,偶遇风寒稍痒,上方加川芎10g,防风10g,4剂。3月30日来诊:自诉阴囊部瘙痒轻微,余无不适,上方加蝉衣6g,又服5剂病愈,至今未复发[刘洪义,刘长惠.暖肝煎治疗肋间神经痛9例.山东中医杂志,2004,(2):83]。

【按语】阴器为厥阴肝经所过,故为肝经受病。暖肝煎出自《景岳全书》,主要用于治疗肝经虚寒所致的小腹疼痛、疝气偏坠等症。本病虽为阴囊湿疹,但其病因却为肝经虚寒所致,异病同治,取肉桂、小茴香、生姜温经散寒;当归、制首乌、枸杞子温补肝经;苍术、泽泻、茯苓祛湿,乌梢蛇通经活络,配沉香引药下行,直达病所。辨证施治,多年顽疾,迅即取效。

方歌:暖肝煎中杞茯归,茴沉乌药姜肉桂,下焦虚寒疝气痛,温补肝肾此方推。

方义:本方证因肝肾不足,寒客肝脉,气机郁滞所致。寒为阴邪,其性收引凝滞,若肝肾不足,则寒易客之,使肝脉失和,气机不畅,故见睾丸冷痛、或少腹疼痛、或疝气痛诸症。治宜补肝肾,散寒凝,行气滞。

方中肉桂辛甘大热,温肾暖肝,祛寒止痛;小茴香味辛性温,暖肝散寒,理气止痛,二药合用,温肾暖肝散寒,共为君药。当归辛甘性温,养血补肝;枸杞子味甘性平,补肝益肾,二药均补肝肾不足之本;乌药、沉香辛温散寒,行气止痛,以去阴寒冷痛之标,同为臣药。茯苓甘淡,渗湿健脾;生姜辛温,散寒和胃,皆为佐药。综观全方,以温补肝肾治其本,行气逐寒治其标,使下元虚寒得温,寒凝气滞得散,则睾丸冷痛、少腹疼痛、疝气痛诸症可愈。

暖肝煎治验一则

李某,女,43岁,门诊病例。

2016年7月10日初诊:诉4个月前在西安某医院做子宫全切术,术后觉少腹部疼痛,并觉腹部明显畏冷;几经治疗,其少腹部疼痛已见减轻,但少腹部畏冷却有增无减,且阴部尤其畏冷,成天犹如冷风所扇之状;阴部不仅畏冷,而且伴有拘缩之感。来诊时除上述症状外,伴见小便清长,口淡不渴,兼有腰部酸痛,舌苔薄白,脉沉细。

辨证:寒滞肝脉。

治法:温肝脉、散寒气。

主方:暖肝煎加味。

处方:当归15克,肉桂10克,乌药15克,沉香10克,小茴香6克,茯苓10克,枸杞子10克,制黑附片12克(先煎),吴茱萸9克。7剂,水煎服。

7月17日二诊:诉少腹部畏冷减轻,尤其是阴部如冷风所扇之状明显减轻。询其口不渴,小便不黄,舌苔仍薄白,脉细。拟原方再进7剂。

处方:当归15克,肉桂6克(后下),乌药10克,沉香10克,小茴香6克,茯苓10克,枸杞子15克,制黑附片10克(先煎)。10剂,水煎服。

8月1日三诊:诉阴部畏冷显减,其如冷风所扇之状已基本消失,但腰部尚酸痛,兼时有脚挛急,近日略感口渴。舌苔薄白,脉细。改拟暖肝煎合芍药甘草木瓜汤加味治之。

处方:当归15克,肉桂6克(后下),乌药10克,沉香8克,小茴香6克,茯苓10克,枸杞子15克,白芍20克,木瓜20克,甘草10克,金毛狗脊10克,杜仲15克;10剂,水煎服。

8月11日四诊:诉少腹及阴部畏冷感已完全消失,脚挛急已止,腰部酸痛已显减。但觉精神较显疲乏,口微渴。舌苔转薄黄,脉细。改拟归芍地黄汤加参,滋补肝肾兼以益气,善后巩固之。

处方:西洋参10克,熟地15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山药10克,茯苓10克,丹皮10克,山茱萸10克,泽泻10克,杜仲20克,乌药10克。10剂,水煎服。

按:《金匮要略》曾载“少腹如扇”一证,曰:“妇人妊娠六七月,……腹部恶寒者,少腹如扇,所以然者,子脏开故也,当以附子汤温其脏。”是指妊娠而子脏开,寒冷之气乘虚入腹所致之证。本案阴冷如扇则是由腹腔手术之后,寒冷之气乘虚入腹所致之证,与《金匮要略》所述基本相同。又《素问·举痛论》云:“寒气客于厥阴之脉,厥阴之脉者,络阴器,系于肝,寒气客于脉中,则血泣脉急,故胁肋与少腹相引痛矣。”少腹及阴部为足厥阴肝脉所系,故本案“阴冷如扇”,取暖肝煎加附子,温肝脉以散寒气也。

天台乌药散

天台乌药散和暖肝煎皆治疝气,均有行气止痛之功。但天台乌药散主治肝经气滞寒凝之小肠疝气,伴少腹疼痛、脉弦;暖肝煎主治肝肾不足,寒滞肝脉之疝气,伴畏寒喜温、脉沉迟。天台乌药散用药为行气疏肝配散寒止痛;暖肝煎用药为补养、散寒、行气并用。故疝气属肝经气滞寒凝者宜选用天台乌药散治之;而肝肾不足,寒滞肝脉者宜选用暖肝煎治之。

天台乌药散歌诀:天台乌药木茴香,巴豆制楝青槟姜,行气疏肝止疼痛,寒疝腹痛是良方。

组成用量:天台乌药、木香、小茴香(微炒)、青皮(汤浸,去白,焙)、高良姜(炒)各15g、槟榔(锉)9g,川楝子、巴豆各12g。

用法:上八味,先将巴豆微打破,同川楝子用麸炒黑,去巴豆及麸皮不用,合余药共研为末,和匀,每服3g,温酒送下。现代用法:巴豆与川楝子同炒黑,去巴豆,水煎取汁,冲入适量黄酒服。

功用:行气疏肝,散寒止痛。

主治:肝经寒凝气滞证。小肠疝气,少腹引控睾丸而痛,偏坠肿胀,或少腹疼痛,苔白,脉弦。

方义:足厥阴肝经,络于阴器,上抵少腹,若寒邪侵犯厥阴肝经,肝气郁滞,易发为小肠疝气。故有“诸疝皆归肝经”之说。张景岳谓“治疝必先治气”,故治疝之法总不离乎理气疏肝,行气散寒之法。方中乌药辛温,入厥阴肝经,行气疏肝,散寒止痛,为君药。青皮疏肝理气,小茴香暖肝散寒,高良姜散寒止痛,木香行气止痛,四药辛温芳香,合而用之,加强乌药行气疏肝,散寒止痛之功,共为臣药。槟榔行气导滞,直达下焦而破坚;苦寒之川楝子与辛热之巴豆同炒,去巴豆而用川楝子,既可制其苦寒之性,又增其行气散结之力,共为佐使药。诸药合用,使寒凝得散,气滞得疏,肝络调和,则疝痛自愈。

配伍特点:集众多辛温行气疏肝,散寒通滞之品于一方,重在行气破滞,使气滞得消,寒凝得散。

运用:本方为治寒滞肝脉所致疝痛之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少腹痛引睾丸,舌淡苔白,脉沉弦为辨证要点。

加减化裁:睾丸偏坠肿胀者,可加荔枝核、橘核等以增强其行气止痛之功;寒甚者,可加肉桂、吴茱萸等以加强散寒止痛之力。

禁忌:本方药性温散,疝痛属肝肾阴虚气滞或湿热下注者均不宜使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