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3|回复: 0

消化道息肉的中医证治

[复制链接]

6271

主题

1810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2639
发表于 2024-2-4 19:29: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张毅

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中医文献只有很少关于消 化道息肉方面的记载,且未单列为一病,主要根据主症 归于不同的病中。如以胃脘痛为主症者,归属于“胃 痛”范畴;以心下痞塞胀满为主症者,归属于“痞满”范 畴;以泛酸为主症者,归属“吐酸”范畴;以嘈杂为主症 者,归属“嘈杂”范畴;以进食不畅为主症者,归属“噎 膈”范畴;以腹痛为主症者,归属“腹痛”范畴;以腹泻为 主症者,归属“泄泻”范畴;若有出血则属“血证”范畴。 归属于各个病种中,不能很好的概括疾病的性质,不利  于临床治疗及预后的判断,随着内镜的广泛普及及内  镜下治疗的开展,尽早统一病名,总结出证治规律是非 常必要,也是非常迫切的。

息肉的病因病机

“息肉”一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其《灵枢·水 胀篇》谓:“寒气客于肠外,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 系,癖而内著,恶乃起,息肉乃生。”提出了久病入络,络 脉阻塞,恶肉乃生,为息肉产生之病机。《说文解字》记 载:“息,寄肉也。”指出“息”是多余、盈出之意。故可 以认为现代医学所指消化道息肉及其他黏膜下肿瘤均 可归于古论之“息肉”范畴。

息肉的成因较为复杂,多因饮食不节,情志内伤等 致脾胃运化失常,湿热痰浊内生,气血瘀滞,以致气、 湿、痰、瘀相互结聚,日久终成息肉。其主要病因、病机  概括如下:

①寒湿外侵:起居失宜或冒雨涉水,寒湿外  袭,内客于肠胃,令脏腑气血失和,脾阳不运,湿浊不化,凝结为痰,阻滞气机,脉络壅塞,气血壅滞,终致本 病。

②情志失调:平素抑郁恼怒,情志不遂,肝气郁滞, 失于疏泄,横逆乘脾犯胃,脏腑失和;或忧思伤脾,脾气 受损,运化无力,气机阻滞,脉络受阻,气滞血瘀,日积 月累而致本病。

③饮食所伤:酒食不节,或偏食膏粱厚 味、嗜癖烟酒,过食生冷,饥饱失宜,损伤脾胃,脾失健 运,湿浊内停,聚而成痰,气机受阻,血行不畅,脉络壅 塞,痰浊气血搏结终致本病。也有平素嗜食辛辣,脾胃 受损,湿热内生,耗损阴液,聚而成痰,搏结脉络,痰瘀 互结而成本病。

④脾胃虚弱:先天禀赋不足或久病脏 腑受损,脾阳虚衰,水湿运化失常,痰湿内聚,聚而成 积,致使气机不畅,气滞血瘀,脉络壅塞,终发本病。

本病虽有上述诸多因素,但其基本病机宗属肝、 脾、胃、肠受损,气滞、血瘀、湿盛、痰凝胃肠。病变部位  主要在胃肠,涉及肝脾。该病病理因素主要包括气滞、 血瘀、湿盛、痰凝,且多相兼为病。如刘泽延(1认为其  痰结、瘀血是胃息肉的重要病理环节,脾主运化水湿, 脾虚则水湿运化失常而成痰湿;脾胃居中焦,为气机升  降之枢纽,脾虚则气机不畅,气虚血瘀或气滞痰湿郁久  致瘀。痰湿瘀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痰湿瘀  血结聚日久而成息肉。脾虚是本,痰湿瘀血是标。肖  淑娟等[21认为息肉病机一为寒湿郁久化热,或感受湿热之邪,或饮食不洁,恣食膏粱醇酒,致湿热蕴结,气血  瘀阻,湿热瘀血搏结而为息肉,此型临床多见; 一为脾  胃虚寒日久,脾失健运,湿阻中焦,气滞血瘀,瘀血湿浊  互结而成息肉。总之,可以认为本病基本病机为本虚  标实、虚实夹杂。本虚为脾胃虚弱,标实为肝气犯胃,或寒湿外侵,脾胃运化失司,湿热痰浊内生,气血瘀滞, 以致气、湿、痰、瘀相互结聚,所以常兼有寒湿、痰热、血  瘀等病理因素。

息肉的辨证施治

1  息肉的辨证分型

对于消化道息肉的辨证分型目前尚有分歧,未能 统一,刘泽延川将胃息肉分为气滞痰阻、痰热郁结、痰 瘀互结、脾胃虚寒四型。肖淑娟等[2]将其分为湿热蕴 结、寒湿阻滞两证。江克明[3]辨证肠息肉为“阴虚气 滞、寒湿壅阻”证,黄文东[4]治疗直肠息肉摘除术后,认 证为湿热壅滞。

根据该病病机特点及临床主要症候特征,可以将 消化道息肉分为两个基本证型:脾胃虚弱证及肝胃不 和证。并将影响该病发生的病理因素归纳总结为:寒 湿、痰热、血瘀。每种基本证型不仅可以单独存在,还 可以互相夹杂,同时兼有一种或多种病理因素,形成复 杂多变的证型。

消化道息肉各证型主要临床表现:①脾胃虚弱证: 脘腹胀满或隐痛,脘腹部喜按,大便异常(溏、烂、先硬  后溏、时溏时硬),神疲乏力,食少纳呆,气短懒言,面色  萎黄,呕吐清涎,口淡无味,舌质淡,苔薄白,或边有齿  痕,脉细弱。②肝胃不和证:脘腹胀满或胀痛窜及两  胁,胃脘嘈杂,吞酸,嗳气,呃逆,大便黏滞,情志抑郁, 心烦易怒,时欲太息,纳呆食少,舌质红,苔白或黄,脉 细弦。

相兼夹病理因素主要临床表现:①寒湿证:脘腹痞 闷冷痛,喜暖喜按,口淡不渴,吐涎清冷量多,食少纳  呆,大便溏泄,头身困重或怯寒,腹满或腹痛肠鸣,妇女 带下,色白量多,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苔白腻或白滑,脉 沉细或沉缓。②痰热证:脘腹灼痛胀闷,嘈杂不饥,口 苦黏腻,渴而少饮,纳呆,肛门灼热,大便溏而不爽,肢 体困重,身热不扬或汗出不解,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 腻,脉滑数。③血瘀证:脘腹胀满刺痛,疼痛拒按,痛处 固定不移,人夜尤甚,疼痛经久屡发,可有呕血黑便史, 面色黧黑,肌肤甲错,舌质青紫或有瘀斑、瘀点,脉细 涩。

2 息肉的中医诊疗现况

中医治疗本病以往较少,近年来本病诊断例数增 多,但诊断后多采用手术或内镜下治疗,少见专门针对 本病的中医治疗的研究,主要治疗方法如下。

2.1  自拟专方治疗  叶毅、范荣光[5]自拟乌梅汤(乌 梅30g, 丹参15g, 红藤30g,甲珠10g, 蚤休15g) 加味治 疗7例患者,结果息肉脱落为痊愈计6例,息肉未脱落 为无效计1例。马伯涵自拟活血消息汤(丹参30g, 生地榆、凌霄花、半枝莲各15g, 桃红、赤芍、炮山甲、皂 角刺、三棱、丹皮、槐米、山慈姑、牛膝各12g) 治疗胃肠道息肉30例,结果治愈25例,显效3例,无效2例,平 均服药24~65剂。

2.2 辨证治疗  肖淑娟等[2]采用中医辨证治疗本病 100例,分2种证型:①湿热蕴结证:症见胃脘胀痛,呕 吐酸苦水,口干口苦,舌质红,苔白厚而干或黄腻,脉弦  滑数。治以清热利湿、活血散结,方用柴胡疏肝散加  味:柴胡9g, 赤白芍(各)9g, 枳实6g, 生甘草5g,  川芎  9g,当归9g, 苡仁20g, 黄芩9g, 白花蛇舌草10g, 蒲公英 9g,郁金9g, 蒲黄6g, 五灵脂6g。②寒湿阻滞证:症见 胃脘隐痛,食后尤甚,喜温热饮,伴神疲乏力,面色无  华,食少或呕吐清水痰涎,舌质淡夹青紫,苔薄白,脉沉  弦。治以温阳健脾、活血理气。方用当归建中汤合香  砂六君子汤加味:当归9g, 桂枝9g, 白芍9g, 生姜5片、 大枣10枚、炙甘草5g, 木香6g, 砂仁3g, 党参9g, 茯苓  9g,白术9g,莪术9g。结果痊愈(症状消失,胃镜复查息 肉消失)27例,显效(症状明显减轻,胃镜复查息肉明  显缩小或减少)45例,好转(症状减轻,息肉缩小)18  例,无效10例,有效率90%。

内镜下息肉治疗术后中医治疗报道较少:黄文 东(4)治疗1例直肠息肉摘除术后,证见下利脓血黏液 便,认证为湿热壅滞,以清化湿热、调气和营的白头翁 汤治疗。

小   结

消化道息肉的诊断和治疗主要靠内镜,如发现有 消化道息肉,都主张内镜下摘除,目的是预防息肉癌变  及出血等。目前以内镜下高频电凝切除为消化道息肉  治疗的最常用而可靠的方法。内镜下息肉摘除后,西  医主要予抑酸、保护胃肠黏膜等对症治疗,但术后仍有  部分患者出现迟发性出血和穿孔,且经内镜治疗后复  发率较高,姚健敏等[报道复发率为15.6%。究其根 本,主要在于其脾胃虚弱之本仍在,气滞、湿盛、痰凝、 血瘀的病理因素仍未祛除,故探索本病的病因病机以  及证型分类对中医药治疗本病、减少术后并发症、降低  胃肠息肉的复发具有重要意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