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6|回复: 0

《蒲辅周医案》—自汗证四例

[复制链接]

6282

主题

1810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2684
发表于 2024-2-3 09:12: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自汗(一)

刘XX,60岁,女,已婚,干部,1961年2月9日初诊。

主诉去年秋后旅居湖南,适逢淫雨十余日,因此感觉身重身酸,困乏无力,头重,有浮肿及夜汗出,口不知味,经服中西药未见效果,旋往两广、福建等地,入冬返京,似觉好些,但二月来夜间汗出更多,以头及上半身为主,每夜汗出如洗,下肢无汗,汗后觉背冷腹热,并有脸腿浮肿,血压偏高,常波动在150/90~184/100毫米汞柱之间,时有头晕、心慌、胸闷、烦躁、睡眠不佳,食欲差,口不知味,有粘痰,不咳嗽,大便正常,小便赤黄短少,经中药治疗数月,浮肿已基本消失,但夜汗未止。脉右寸尺沉弱、关弦,左寸细数,左关弦数,左尺沉数,舌质暗,苔厚秽腻,其本体属阴虚肝热,感受暑湿而病,因久服滋阴止涩之剂,以致湿遏郁而化热,湿聚热郁,三焦失调。治宜清热利湿,疏利阳明太阴为主,兼平肝热。处方:

菊花二钱桑叶二钱白蒺藜三钱焦栀子一钱香豆豉三钱豆卷三钱香薷一钱郁金一钱五分建曲二钱香木瓜一钱五分石斛三钱白通草一钱服三剂。

2月14日二诊:服药后夜汗已大减,入睡后已无汗,醒后头部微汗、头微痛、有疲乏感、血压仍波动,食纳较差,口仍乏味,大便正常,小便赤色减仍量少,脉转弦缓,舌苔已减退,口仍不知味,但脾胃为湿热所困已久,初步好转,宜继续调和胃气,兼清湿热。

处方:

白蒺藜三钱豆卷三钱石斛三钱建曲二钱白通草一钱香木瓜二钱广陈皮二钱北茵陈三钱赤小豆三钱扁豆衣二钱稻芽二钱荷叶二钱服五剂。

同月22日三诊:服药后上部汗又减,下肢亦能有微汗(已不限于头及上半身),汗后已不恶冷,睡眠转佳,头痛已基本消失,食欲稍差,口仍乏味,尚有粘痰,大便正常,小便仍黄,脉转缓,舌质正常,苔薄白,湿热渐化,三焦渐和,治宜和胃为主,再清余热。

处方:

白蒺藜三钱豆卷三钱建曲二钱扁豆衣三钱荷叶二钱茵陈三钱通草一钱滑石块(布包)三钱松节三钱苡仁四钱法半夏二钱橘红二钱竹沥二钱服三剂。

同月27日四诊:服药后夜间略有微汗,口已知味,粘痰亦减,下午有胸腰部闷热感,大便正常,小便仍黄而略少,脉势渐趋正常,舌质正常无苔,宜再清余热,兼和胃利水。原方去白蒺藜、法半夏、竹沥,加石斛三钱、猪芩一钱五分、大腹皮一钱五分、服四剂后汗止,食欲增进,一切俱正常而愈。

按:本例汗症,素体阴虚肝热,此次得病,由于秋后在潮湿地带,遇淫雨绵绵,连日不晴,由此感受暑湿,遏郁化热,湿热久羁,三焦失利,以致营卫不调,湿热郁蒸,迫使津液上凑,成为上有汗而下无汗,脉舌均非纯属阴虚木热之征,其本固属阴虚肝热,其标则为暑湿遏郁,在治疗方面,故舍本从标,所以用香薷、豆卷、豆豉、桑叶、菊花、滑石、茵陈等祛暑利湿、表里两解之药,祛暑利湿为主,以调脾胃为佐,兼顾肝阴,使郁滞之湿热被却,郁热得解,则三焦得利,胃气得和,营卫得调,而汗自敛。故先服滋阴益气止汗药不效者,因湿热未去之故。由此可证,湿热之邪粘滞,虽在冬末之际,犹潜伏不解,所以治病必明其因,实为临床之重点。

自汗(二)(植物神经失调)

李XX,男,52岁,干部,1964年1月20日门诊。

患者于三个月前,染重感冒后,自汗迄今未愈。目前主要症状:头晕,耳鸣,头皮左侧发麻,遇事紧张或闻电话铃响即汗出,不能看书报文件,睡眠甚差,每夜服安眠药后才能睡四~五小时,醒来感觉疲乏不适,左手小指发麻,脉沉细,左关独弦,舌质正常无苔。西医诊断为植物神经失调。属肝阴不足,肝阳上亢,治宜滋水涵木,熄风潜阳。

处方:

玳瑁二钱石决明(煅)四钱珍珠母四钱灵磁石(醋炙)三钱菊花二钱白蒺藜三钱天麻三钱钩藤三钱桑寄生三钱白芍二钱炙甘草一钱木瓜一钱五分前四味另包先煎一小时,纳余药再煎二十分钟,取汁分早晚二次温服。

复诊:服前方五剂,汗出减半,头皮及手指发麻亦减,脉弦细,病势初减,再进原方五剂,兼服杞菊地黄丸,每晚临睡前服三钱。

三诊:病势再减,左关脉微弦,余脉缓和,但入睡困难,乃阴虚阳浮,水火不济,仍宜滋阴潜阳为治。

处方:

龙齿五钱石决明五钱灵磁石五钱牡蛎五钱菊花二钱桑寄生五钱蒺藜三钱天麻三钱黄精四钱枣仁五钱山萸肉二钱红枣三枚煎服法同前。此方服三剂后,睡眠好转,改用丸剂,早服柏子养心丹一丸,晚服杞菊地黄丸一丸,连服二十日。

四诊:左手指发麻已消失,其余症状亦解除,不服安眠药每夜亦能睡七小时左右,脉缓和,舌质正常无苔,饮食、二便俱调,续进丸剂,以资巩固。

按:肝脏体阴而用阳,喜条达,故肝阴不足者必见阳亢。本例头晕,耳鸣,实为阴虚阳亢之征。阳动则风生,故见左侧头皮及手小指发麻。自感冒后,自汗三月不止,紧张则汗甚,亦为肝阳易动外候,故蒲老予以平肝熄风,滋阴潜阳为治。三剂而汗减半,继以柏子养心丹育阴养血,杞菊地黄丸滋肾养肝。虚则补其母,水升火降而诸证息。不治汗而汗止。

自汗(三)

许XX,48岁,女,已婚,干部,1960年9月24日初诊。

患者素有头晕、目眩,汗多,一星期前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当时血压80/20毫米汞柱。经医务所大夫急救,很快即醒,是后仍有心慌、气短、头晕、目眩、嗜睡、汗多,以夜间汗出更甚,食欲尚佳,二便及月经正常。曾经针灸治疗过二月余,并服过归脾汤加川断、巴戟天、牡蛎、浮小麦、枸杞子、小茴香等,未见显效,脉两寸尺沉细有力,两关弦数,舌质正常无苔,认为属肝热阴虚,肝阳不潜,兼心血不足,治宜滋阴潜阳,兼养血宁心。酸枣仁汤加味。

处方:

酸枣仁三钱知母一钱川芎一钱茯神二钱炙甘草一钱白蒺藜三钱珍珠母(打)四钱石决明(打)四钱女贞子三钱怀牛膝二钱地骨皮二钱龟板(打)四钱连服数剂。

同年10月6日二诊:服药后诸症见好,汗出大减,尚有心慌及疲乏感,饮食及二便正常。改为丸剂以滋阴养血为主而缓治之。

处方:

柏子仁(炒)二两枸杞子一两麦冬八钱当归六钱石菖蒲六钱玄参一两茯神六钱干地二两炙甘草六钱地骨皮一两炒枣仁一两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三钱,每日早晚各一丸。以后渐愈,恢复正常。

按:本例汗症,素体阴虚,故头晕目眩,甚则昏倒,是后汗多,以夜间更甚。由阴虚而营阴不固,肝阴既虚,肝阳则不潜,加之心血不足。汗为心之液,今肝热,心虚而汗出,所以用滋阴潜阳、养心安神之剂,而收敛汗之功。

自汗(四)

俞XX,女,72岁

1964年6月9日初诊:自觉胃脘内阵发性烘热,热气外窜,随即汗出浸衣,日数次发,睡眠欲醒尤易发作,汗后畏冷,口干不渴,轻微咳嗽,饮食、二便皆可,病起于五月中旬肺炎之后,现胸透已趋正常,唯遗此恙,前医用参、麦、五味、龙、牡及玉屏风之类未效。脉寸尺沉细,两关洪数,舌红苔黄腻,此由病后湿热未清,郁遏肺胃,治宜清泄肺胃郁热。

处方:

冬瓜仁三钱苡仁四钱杏仁二钱苇根六钱竹叶二钱煅石膏三钱知母一钱枇杷叶(炙)二钱荷叶二钱粳米四钱两剂。

1964年6月12日再诊:服药后自觉热气下行,一直窜至小腿而有蚁行感,汗出减少,醒后亦未见大汗出,口仍觉干有甜味,胸膺微闷。脉弦滑有间歇,舌质红、黄腻苔减,由湿热下移,肺胃未和,仍宜清宣,因势利导之。

处方:

冬瓜仁三钱苡仁四钱杏仁二钱芦根四钱竹叶二钱生石膏三钱茵陈二钱豆卷三钱防己一钱五分姜黄一钱五分通草一钱三剂。

1964年6月15日三诊:服药后,热平汗息,口干亦减,饮食、二便俱正常。脉左弦数有力,右略缓,舌质正仍有薄黄腻苔,乃余热未清之象,宜调和肺胃续清湿热。处方:

茯苓皮三钱杏仁二钱桑皮二钱豆卷三钱黄芩一钱茵陈三钱姜黄一钱滑石三钱通草一钱苡仁四钱连服三剂,诸状息平,一切正常。

按:汗多必参合脉舌及病因综合分析,伤寒太阳桂枝证有自汗出,阳明白虎证有大汗出,大承气证日晡潮热,手足汗出,少阳病有头汗出,温病之汗,必分在卫在气,内伤杂病有自汗、盗汗之异,总之,有虚实之分,外感之汗当祛邪,内伤之汗当补当敛,虚实挟杂,权衡施治,本例当肺炎后,湿热余邪,逗留肺胃,遏郁不解,热迫汗出,故自觉胃脘先有烘热外窜,继而汗出,亦为郁热在里欲从里达表之征,故脉见两关洪数,舌质红,苔黄腻,蒲老以竹叶石膏清阳明伏热,合苇茎汤杏仁易桃仁,疏利肺气,加荷叶宣肺启胃,服两剂后汗出减少,自觉热气下行,两腿有蚁行感。蒲老认为:熟石膏清里力强,但失辛散之力,故郁热从里而下趋,二诊改用生石膏加茵陈、豆卷、防己、通草清利湿热,因势利导,服两剂后热平汗止,一切正常。经治此例,深知治病求本之必要。观其前用参麦五味及玉屏风均为止汗之品,而汗终不止,后用清热利湿,而邪去自汗止。于斯益信辨证求因的重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