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土茯苓药材来源于百合科植物光叶菝葜的干燥根茎。主产于广东、浙江、安徽、湖南、四川等地。该植物蔓生如莼,被称为过山龙、过岗龙者,乃言其藤藤相接,攀援而至满山之意;其根茎呈块状而不规则,其结节状隆起如盏连缀,大若鸡卵,半在土中,皮如茯苓,故得名。
土茯苓味甘、淡,性平,归肝、胃经。功能除湿,解毒,通利关节。用于湿热淋浊,带下,痈肿,瘰疬,疥癣,梅毒及汞中毒所致的肢体拘挛,筋骨疼痛。由于该药入药较晚,如张山雷曰: “自濒湖《纲目》,始以药入本草。”宋·苏颂《本草图经》始有“施州土人用以敷疮颇效。”
临床上应用的人并不多,且不广泛,实际上该药的作用是很强大的,用得好,往往起沉疴,疗大病。
要想用好土茯苓这味药,一定要掌握好两个特点。一是祛湿,二是解毒。尤其是第二个特性。前贤在这方面论述的特别突出:土茯苓利湿导热、凉血解毒,历来为治梅毒要药。明兰茂·《滇南本草》中有一专治杨梅毒疮的单方,即用即用“土茯苓一两或五钱水酒浓煎服”。
明·汪机《本草会编》亦用以治疗杨梅毒疮。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土茯苓治疗梅毒有较详细的记载::“今医家有搜风解毒汤,治杨梅疮,不犯轻粉。病深者月余,浅者半月即愈。服轻粉药筋骨挛痛、瘫痪不能动履者,服之亦效”。若因服轻粉导致肢体拘急者,可重用土茯苓配猪牙皂、牵牛子各3g应用。
梅毒是毒,湿毒更是毒,虽说种类不同,但在中医里都可以划归于湿毒的范围,从而达到异病同治的效果。我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湿疹、牛皮癣、头痛、带证及痛风等。这些病凡是湿热瘀久,化毒伤正,湿毒邪盛者,都可以重用土茯苓来治疗,往往应手起效。现举一病例示之:
处方:生黄芪30g 当归10g 土茯苓120g 川萆薢30g 生薏米50g 泽泻30g 猪苓15g 苍术15g 滑石30g 阿胶10g(烊化) 僵蚕10g 全虫15g 威灵仙30g,每服七付调一次方子,基本上以上方为主,重用土茯苓120-90g,共服60余剂药,经检查血尿酸恢复到正常值,右脚亦不痛了,人也有精神了。基本痊愈。嘱戒海鲜肥肉半年。
按:痛风疾患,此乃嘌呤代谢紊乱所引起,中医认为系湿浊瘀阻、停着经隧而致骨节肿痛、时流脂膏之证,应予搜剔湿热蕴毒,故取土茯苓健胃、祛风湿之功。脾胃健则营卫从,风湿去则筋骨利。此证确以湿毒为主因,但往往兼夹风痰、死血为患。治此证,恒以土茯苓为主药,在用量上突破常规,一般每日用60~120g,参用虫蚁搜剔、化痰消瘀之品,坚持守方,定收佳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