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7|回复: 1

乌梅丸治疗胆囊炎,常有奇效

[复制链接]

6364

主题

1870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3070
发表于 2024-2-1 09:30: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导读:慢性胆囊炎、胆石症系消化系统的常见病。两者互为因果,常常同时存在。以右胁胀痛、痛引肩背、反复发作为特征。其因多为肝胆气滞,肝胃不和或湿热壅阻,其治不外疏肝、和胃及利湿。

作者/叶心清、沈绍功

慢性胆囊炎、胆石症系消化系统的常见病。两者互为因果,常常同时存在。以右胁胀痛、痛引肩背、反复发作为特征。中医无此病名,但《景岳全书》曰:“胁痛之病,本属肝胆二经,以二经之脉皆循胁肋故也”,所以可归于“胁痛”范畴。其因多为肝胆气滞,肝胃不和或湿热壅阻,其治不外疏肝、和胃及利湿。

先师认为,胆囊炎、胆石症脾胃虚弱,肝胆寒湿者并不少见,而且往往寒热错杂,虚实兼之,症情复杂,治疗棘手。

临证时要谨慎辨别,如见面白、苔润、脉沉不数,纵有湿热的表现也可投服《伤寒论》乌梅丸全方易汤,常有奇效,此乃经方妙用矣。

梁某,55岁,病例号:31101。

反复发作右上腹痛4年,于1960年4月30日来院诊治。

患者自1956年以来,经常有发作性右上腹痛,发作时疼痛放射至右肩部。1956年共发作2次,1959年发作3次,其中有4次伴有发热、黄疸及呕吐。从1960年起胁痛发作频繁,1月份发作1次,2月份发作3次,3月份发作5次,至4月份发作9次,一般受凉及劳累后容易诱发,发作与饮食关系不明显,在某医院确诊为“慢性胆囊急性发作,胆石症”。平时经常腹胀,食欲不振,大便溏薄,睡眠不佳,曾用西药治疗4个月,不能控制发作。

检查:身体肥胖,面色晄白,无黄疸,右上腹轻度压痛,反跳痛(-),莫菲征(士),胆囊未触及,肝可触及边缘,苔白腻,根部淡黄,脉沉细。

诊断:慢性胆囊炎、胆石症。

辨证:脾胃虚寒,肝胆湿热。

治法:健脾散寒,清肝化湿。

处方:制附片9g(先煎30分钟),细辛1.2g,肉桂3g,干姜片4.5g,川花椒3g,川黄连1.8g,黄柏4.5g,潞党参6g,当归4.5g,大乌梅2枚。

结果:上方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共服10天,自觉上腹部有发热感,但得热则舒,胁痛未曾发作。后改为2天1剂,20天后上腹压痛及腹胀均消失,食欲转佳。以后每2日服药1剂,连服6个月,胁痛一直未发作。1962年2月右上腹疼又发作1次,并伴呕吐,仍服原方3剂,痛及呕吐即止。

按:本例4年中胁痛反复发作,并伴发热。呕吐及黄疸系肝胆湿热之证。嗣后胁痛发作常以受凉及劳累为诱因,平时腹胀纳呆,便溏失眠,苔薄白,脉沉细,均属脾胃虚寒,湿邪寒化,中阻脾运。构成寒热错杂之证。先师一面健脾散寒,一面清肝化湿,寒热兼用,攻补结合,投以《伤寒论》厥阴篇之乌梅丸,重用热药,轻佐凉药,并改为汤剂。药后第4天胁痛即见解,服药20剂左右胁痛腹胀即消失,食欲转佳。

凡寒热交错、虚实并见之证,先师常以乌梅汤全方为治,只要掌握面白、苔腻而不燥、脉弦而不数的指征,屡投屡效,实为经方新用。

6364

主题

1870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3070
 楼主| 发表于 2024-2-1 09:30:11 | 显示全部楼层
乌梅丸治疗慢性胆囊炎案

乌梅丸是一个寒热虚实并用的方子,第332条说“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这是厥阴病的提纲,还有“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这里面说厥阴病其实是分步为化,气上冲,其实他有热的表现,但是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又是虚寒的症状,其实他就是肝脾虚寒,胆瘀胃热。这个地方是你看到他烦躁,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为蛔厥也,这时候阳气非常衰微,要脱了,这时候就不是蛔厥。但若是蛔厥,病人是时静时烦,因为肝脾有寒,蛔是避寒就温,往上走,就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这是乌梅丸,可治久利。

这是乌梅丸治慢性胆囊炎的病例,当时我接诊的时候,这个病人腹痛的很厉害,几乎是每半个月就大发作一次,西医认为是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每次去都打解痉止痛药,如6542或吊氧氟沙星。患者是45岁女性,右上腹间歇性的刺痛一年多,每半个月就大发作一次,发作时疼痛剧烈,肢冷汗出,心中烦热,发作必须要去急诊留观,平素胃脘嘈杂,食欲较差,有虚弱情况存在,但他胃里又有热,口苦而干喜冷饮,尿偏黄,大便时溏时硬,舌红苔白润,脉弦细,弦则为肝脉,月经约40日一行,有肝用不足的情况存在,所以月经延期,40天才来,并且经行时乳房胀痛,乳房为肝经所过。西医诊断为“胆囊炎”,曾服疏肝利胆、清热化湿等药物均未见明显效果,当时大家都认为是湿热,表面上看这个诊断没有什么大的差错,但是我就想,这个病人有虚实夹杂、上热下寒的表现,我认为他是厥阴病,胆瘀胃热,胆瘀才有疼痛,然后肝脾有虚寒之象,肝用不足,肝血不足,所以经行乳胀,有血块,应该寒热并用、虚实兼顾,以乌梅丸原方治疗,15剂后病症明显缓解,30剂后诸症痊愈。我当时开药后在想,因为乌梅丸这个方是辛温寒热并用,特别擅长治疗厥阴病,厥阴的特点就是易寒易热,厥而复热,热而复厥,是寒热错杂的道理。另外,左季云,一个清朝的御医,非常著名的经方大家,他的书是《伤寒论类方汇参》很有名。我就说摸脉,我倒是见过摸脉很准的人,但他是为了养家糊口,就是脉摸的很好,一摸就知道你哪里不通,哪里不舒服,病人很相信他,但是卖的药是很一般的方子。我记得左季云在他的书上说过以前的中医怎么练脉法,首先把濒湖脉学背的滚瓜烂熟,然后小拇指上穿一条细细的线,线上再用一竹竿,穿一条布,然后没事就闭着眼睛想象着浮脉是……就是这样的练习。还有更神的,梁秀清老中医,已经去世了,他是治疗癌症非常有成就的,是山西的名医,他的儿子跟他学医的时候,让他去摸河水,摸了几年再摸脉,为什么要摸河水?河水就是大地的脉搏,潮涨潮落,日出月升,都对大地有影响,你摸了就知道脉搏的变化,这也是太神了哦,但我是宁可信其有。左季云也是一个很有名的经方大家,他说“厥阴之寒热,总因风气(肝胆之气)而煽动”,胆为少阳,相火不降就易上升,上升就易助心火,心火一旺就易出现上热的表现,“故用乌梅丸敛降风气(乌梅是君药,一般30g以上),而余药兼调寒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