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1|回复: 0

藿朴夏苓汤临床运用举隅

[复制链接]

6282

主题

1810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2682
发表于 2024-1-31 16:57: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藿朴夏苓汤组成:藿香、半夏、赤苓、杏仁、生苡仁、蔻仁、猪苓、泽泻、淡豆豉、厚朴
藿朴夏苓汤(《医原》)
藿香 姜半夏一钱半 赤苓三钱 杏仁三钱 生薏仁四钱 蔻仁六分 猪苓一钱半 泽泻一钱半 淡豆豉三钱 厚朴一钱

□ 章茂森  南京中医药大学

  藿朴夏苓汤出自《医原》,能宣通气机,燥湿利水,主治湿热病邪在气分而湿偏重者。方中香豉、藿香芳化宣透以疏表湿,使阳不内郁;藿香、白蔻仁、厚朴芳香化湿;厚朴、半夏燥湿运脾,使脾能运化水湿,不为湿邪所困。再用杏仁开泄肺气于上,使肺气宣降,则水道自调;茯苓、猪苓、泽泻、苡仁淡渗利湿于下,使水道畅通,则湿有去路。全方用药照顾到了上、中、下三焦,以燥湿芳化为主,开宣肺气,淡渗利湿为辅,与三仁汤结构略同,而利湿作用过之。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方中藿香具有抗菌、抗病毒、助消化、解痉、镇痛、镇吐、抑制胃肠推进运动、促进胃肠功能正常化、抑制锌异常所致的肠道损害等作用;杏仁、半夏、白蔻仁等具有平喘、镇咳、化痰等功能;厚朴、半夏、蔻仁等还有助消化作用;茯苓、泽泻、猪苓、苡仁等具有较强的利尿作用;淡豆豉具有降温作用。

  著名温病学临床大家南京中医药大学沈凤阁教授,临床善用此方,通过化裁加减治疗内科杂病,往往药到病除,收效甚捷。现举几则信而有征的病案,相与赏析。

  高热不退案  某女,南京某师范院校艺术类研究生。于2000年6月23日不明原因发烧,遂收住该医院。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疟原虫、尿常规、大便常规均无异常。西医诊断为上感,历用抗生素、抗病毒、激素治疗及支持补液一周,仍然持续高温40.5℃左右。又经复查血常规,疟原虫、心电图、胸片、脑地形图、血培养、骨髓检查均无异常,无奈慕名请沈凤阁教授会诊,症见患者高热,头重身困,少汗,并感胃脘部痞满,口淡口苦,不思饮食,面色萎黄,舌淡暗,苔黄腻,脉濡数。证属外感湿邪,湿阻气机,郁久化热。治以清热利湿。方选藿朴夏苓汤加减:藿佩梗各12g,川朴10g,半夏10g,猪茯苓各15g,黄连6g,栀子10g,白豆蔻6g,杏仁10g,砂仁5g(后下),生苡仁30g,每日1剂,水煎服,分早晚2次服。患者服下一剂药后,即开始出汗,解大量黄色小便,高烧退去,头身困重减轻。继服二剂,症状完全消除,恢复正常。

  此案属湿温,发病季节正当南京梅雨季节,暑湿当令。暑邪致病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发生于夏至以后,立秋以前。如《素问•热论篇》所说:“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因暑季气候炎热,热蒸湿动,使空气中湿度增加,故暑邪为病,常兼挟湿邪以侵犯人体,其临床特征,除发热、烦渴等暑温症状外,常兼见四肢困倦,胸闷呕恶,大便塘泻不爽等湿阻症状。中医治湿有三法,即芳香化湿、苦温燥湿、淡渗利湿。藿朴夏苓汤集治湿三法为一方,外宣内化,通利小便,可谓治湿之良方。沈老辨证精准,用药轻灵,能于重症前敢用轻剂,用芳香辛散,宣化表里湿邪之藿朴夏苓汤加清热解毒之黄连、栀子,既利湿又清热,能开上、畅中、渗下,宣化表里之湿邪,正如石芾南所言:“湿去气通,布津于外,自然汗解”。

  腹胀案  患者杨某,女,六合人,初诊2004年10月8日。患腹胀不思饮食近半载,开始感觉腹胀不适,即四处求医,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迭服中西药不效,反而渐行加重,不思纳谷,食则腹胀更甚,得暖则舒,大便不畅,数日一行,舌苔灰黄厚腻,脉细软无力。综合四诊,认定证属寒湿困脾,久则损伤脾阳,治拟温中化湿,(茯苓15,白术12,木瓜12,木香6,大浮皮10,草果9,炮附子9,干姜6,厚朴9,,甘草6)方选藿朴夏苓汤合附子理中汤化裁:淡附片10g,淡干姜5g,炒白术10g,太子参12g,炙甘草4g,炒苡仁15g,藿佩梗各12g,云茯苓12g,白豆蔻5g,法半夏10g,陈皮6g,炒枳壳6g。上方服7剂后,腹胀大减,大便一日一行或二行,舌苔厚腻已渐化去。二诊效不更方,于上方去附片,加炙内金12g,炒谷麦芽各12g,焦楂曲各12g,药后寒湿俱化,诸症皆除。继服健脾之剂调理而愈。

  此案始为寒湿内阻,因治不得法,使寒湿之邪久蕴而伤及脾阳,非温阳运脾则寒湿难化。舌苔虽见灰黄厚腻,舌质不红反而偏淡,且脉细无力,不可误认为湿热,若用清化之剂,更伤脾阳,则犯虚虚之错。沈老抓住患者脾阳虚的主要病机,因脾虚则湿困,湿阻中焦,运化无权,脾失健运,胃失和降导致气滞湿阻。沈老用附子理中汤温阳祛寒,益气健脾;藿朴夏苓汤除湿运脾,药证相合,故取效甚速。

  胃脘痛案  陶某某,男,35岁,司机,南京人。2005年3月15日初诊。因胃脘部疼痛不适一年余,在江苏省人民医院做电子胃镜及组织切片活检,结果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治疗了一段时间,效果不明显,家人十分担心,害怕长期服用西药副作用大,遂求沈老诊治,自诉上腹闷胀,胃脘隐痛年余,口黏,不思饮食,恶心呕吐,时泛酸水,精神不振,四肢乏力,大便溏,脉弦滑,苔白稍腻。(附子12,干姜9,白术12,党参12,茯苓15,甘草6,半夏10,厚朴9,藿香10,白蔻仁12,泽泻9,)证属湿浊蕴积,胃络受损。治宜芳香化浊,燥湿理气,拟藿朴夏苓汤加减,藿佩梗各12g,川朴花8g,法半夏10g,猪茯苓各20g,杏仁10g,生苡仁30g,白蔻仁6g(后下),炒白芍12g,煨木香6g,煅瓦楞20g(先煎),沉香片6g,炒元胡10g,半枝莲20g,炙甘草5g。并嘱患者忌食辛辣肥甘之品、戒烟戒酒。连服7剂,胃脘痛明显减轻,守前方加炒谷麦芽、炙内金、焦楂曲等健脾开胃之品再服21剂,诸证悉除。随后以香砂六君子加减调治月余,一年后追访,未再复发。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是一种难治性脾胃疾病,特别是其伴不完全性大肠性肠上皮化生和中、重度不典型增生有较高的癌变率。中医根据其临床表现,将其归属于“胃脘痛”、“痞满”等范畴。多由饮食不节、情志所伤,或脾胃素虚、兼感外邪,导致脾胃升降失调,湿浊内生,发为本病。脾虚失运、湿阻中焦为本病的主要病机。薛生白《湿热病篇》指出,脾胃为湿热病变的中心。章虚谷亦云:“湿土之气,同类相召,故湿热之邪,始虽外受,终归脾胃。”其主要表现为胃脘疼痛或痞闷,嘈杂泛酸,便溏或粘滞不爽,纳呆欲呕,口干不欲饮,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而数等症。

  此案患者年纪甚轻,有抽烟酗酒史十余年,加上工作原因,饮食无规律,长期以往,损伤脾胃,使得脾虚湿阻,气机升降失常,发而为本病。藿朴夏苓汤具有清热利湿、宣畅气机之功,沈老以此方为基础,加芍药甘草汤缓急止痛,元胡、沉香、木香理气止痛,半枝莲清热解毒抗癌变,炒二芽、炙内金、焦楂曲健脾开胃。诸药合用,共奏健脾消痞止痛、化湿和中之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