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345|回复: 4

大黄蛰虫丸

[复制链接]

7824

主题

2681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9616
发表于 2024-1-31 16:28: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黄蛰虫丸是一帖我好喜欢好喜欢的药。以方剂结构来讲,化瘀血的药,能里外顾护得这么周全,是很感人。4种虫都齐备了,是不是我爱吃荤的,呵呵。

这么多种虫,很诱人。————这是我们学中医人的坏习惯:总觉得动物药比植物药更接近人类。效果当然会好一点,这种迷信啦。

主证:张仲景写得很好。

为什麽呢?这个病,我们后代中医有几个称呼:干血痨————就是这个人有血干在身体某处,形成的一种虚劳。也有人称为烟尘病,就像厨房里面那个油垢一样,常年累月烧菜、粘到一起,变成的一种病。不是一天两天造成的,而是慢慢堆积出来的。

也有人叫这个病,叫神仙病。这个病的主证之一是:这个人几乎没什麽食欲,几乎天天不吃饭,也活下去了。

不在做道家辟谷的修行,竟然也可以不太吃饭、活下去了。就是有这些俗称。

瘀血这个病,身体里面有血干在里面,我们一般中医抓主证的方法:

看舌头,有没有青青紫紫,这种蓝血、瘀血点;

或者按按你的某个穴道,比如血海。或者哪些穴道关系到血分的,会比较痛。

但是,你果真是大黄蛰虫丸证的话,有的人是看不到瘀血的。————舌头上是看不到瘀斑的。

有的人,是压那个瘀血的穴道是没有感觉的。

像桃核承气汤证、抵挡汤证,你按小腹你按得到、感觉到。

可是大黄蛰虫丸证,你可能按不到了。

虽然知道这个药是治瘀血的,但是这个瘀血不太容易按我们一般按瘀血主证方法抓到。

————就是有可能抓到,也可能抓不到。是有这样的问题。

因为有这样的问题存在,所以会让人觉得张仲景给的辨证点,很感人。————因为竟然在临床上,是张仲景给的辨证点抓到的机会比较大。

03’00我们按一般找瘀血的方法,反而抓不到。

当然,瘀血、干血痨还有一个辨证点:中医的俗话说,当一个人有血结在里面的时候,“手足脉必相失”。

就是这个人手上把到脉跟脚上把到买,相差很远。————当然,现在我们不是那种三部把脉法。

就是这个人上焦脉跟下焦脉,相差很大,好像完全不是同一个人的。

心肺脉、肾脏脉,那个形状、质感,完全脱开!甚至那个跳动的频率都有点脱开、有可能哦。————你不要说,虽然是同一根血管,在手腕。很奇怪,把得出来的。

“手足脉相失”:是一个可以采用的辨证点,但不是绝对。

有可能中,有可能不中。

这些辨证点查一遍:看看舌头啦,按按可以检查瘀血的点啦,压压肚子有没有压痛啦,把把脉有没有上下脉分裂的现象、或者左右手分裂的现象。

但是是否一定有?不一定。

张仲景怎么写?

“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像这个腹满不能饮食这个证,是蛮有意思的。————有大黄蛰虫丸证的人,TA的食量会自然变小。

或者你可以说一个人,TA的身体里面有干血哦,身体里面有很多系统,因为干血而呈现一种好像半关机,像冬眠一样的状态。

因为有瘀血在那里,身体不能拿它怎么样,所以只能降低这个脏器本事的运作机能和代谢,让它感觉好————是它自己的一种代偿反应。

我跟助教常常在讲,哎呀今天没有吃到八两肉,没有力气、气上不来啊,等会赶快上我家吃牛排什麽的。

但是有这个干血痨的人,TA硬是没有这种感觉。————吃得再少,也是这样淡淡然,果然飘飘然似神仙。

其实是内脏有点问题————而这种又不是那种开脾胃的一种药,能帮得到的。你把TA健脾的药,再怎么开,再怎么吃小建,这个人就一直胃口就这样淡漠淡漠的。

这是一点。

另外,一个状况更容易看到:这个人不管怎么吃,还是瘦干干的。干枯干枯的。这是一点。

但是,干枯:各种虚劳度=都可能有。你不必一定要说大黄蛰虫丸证。

接下来什麽,“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荣卫气伤”,造成的有干血,这个病因————是说,人要有干血,实在是理由太多了。

就像这个三餐很不正常,又是吃多有时吃少,这个肠胃道是会有瘀血的。这个瘀血当然有很多化解的方法啦。

06’15为什麽大陆的李可老中医,治疗胃溃疡的特效药是五灵脂、红参,摆明了是破瘀的药、浚【三点水】血药。

用到浚血药是什麽意思?

TA的肠胃有瘀血,所以坏掉了。————这叫食伤。

---我跟你说哭,一天到晚在那里哭,气、瘀血都会乱的。

所以各种各样的操劳。

你问一个人有没有瘀血痨,你不如问TA的生命史:就是这个人有没有度过一般人说的“很惊悚?JING、很操劳、就是很伤损的岁月”?

一个人久病必瘀。一个人生大病,在床上躺了3年,动也不动,你不想治好瘀吗?就是一个人不运动,就凝滞不通了。

像这些这些所有的理由,像我从前呆在业界,很容易看到干血痨的患者。

为什麽?

漫画家!一改稿啊!几天几夜不睡,几乎一交稿、抬起头,都是“两目黯黑,肌肤甲错”啊!(哈哈哈哈)

那些女生漫画家,皮肤好的很少很少哦。脸上皮肤都是一块一块干皮的。

张仲景给的大黄蛰虫丸的辨证点“两目黯黑,肌肤甲错”,很有意思。

当你身体里面有瘀,而不是大血管的瘀————大的瘀,抵挡汤、桃核承气汤就会出来了。

就是小的瘀,越来越血气不足,然后就是河床堆积沙子那种瘀,————瘀在微血管的瘀。

瘀在微血管的瘀,你用桃核承气汤、抵挡汤打,打也大不掉。

这种东西一旦塞住了,它这个血管(微血管)原来是要通到身体某个地方的,它通不到;

当它(微血管)通不到,你在皮肤上就会有一些反应,甚至你可以说五脏六腑都是通皮肤的,比如一个人肝特别不好的时候,左边脸颊特别容易长痘痘,会暗沉之类的。

当我某个地方瘀的时候,因为最后最后身体的营养都是要润泽皮肤的————可能不是最重要,可是最后要有就分给皮肤————当这个营养不能输布到这个皮肤的时候,这个人就会产生皮肤:特别一块干、特别容易掉屑屑,什麽牛皮癣、银屑病。

这个肌肤甲错的证就会出来。

同学,我们在临床上抓的大黄蛰虫丸证,最好认的证就是这个。————就是这个人,莫名其妙身上有一个地方,那个皮肤特别干、特别容易掉屑屑。

这就代表你身体某个地方瘀住了,就是有一个地方营养就上不来【输布不到】皮肤

当然也有一些人,比如说TA生病、生完大病,头皮屑就多了3倍;

原来头皮屑只在长头发的地方会掉,现在连鬓角这个地方也会掉头皮屑了,————那可能就是有瘀血了。

这样的症状,同学也留意。

至于“两目黯黑”;

我们说这个大黄蛰虫丸这个药的结构,还是偏到于肝。————我们下周会讨论:大黄蛰虫丸与中医古代肝硬化的关系。

就是虽然瘀血、干血痨都有可能瘀,皮肤底下微血管可能瘀;

唔觉得那种瘀得好惨的人:我看过那种患者,每天身上就是那个一整块长癣,然后不断的掉白屑屑哦!

好可怜的!

一般用,我昨天还在用时方的时候,都是养血祛风的药,都没有什麽屁用的。

还是要用回到大黄蛰虫丸。

当一个人,比较偏到肝这个系统有瘀的时候,眼睛也会出现状况。————不一定需要绝对说到肝。

内有干血、有干血痨出来的时候,就可以。

这个人眼睛,所谓的“两目黯黑”,你可以说这个人眼白特别不干净————又不是黄疸。

眼白怎么看都是灰暗灰暗的。

这样的人大家还是看得到瘀得到的。

另外,有的人的大黄蛰虫丸证出现在眼睛黑的部分,我们说瞳仁;

比如我记得梅艳芳的,香港那个歌星梅艳芳最后那几年,她的表演照的时候,她的2个眼珠,那个瞳仁黑得就像2个洞;

平常我们看这个瞳仁有一点咖啡色、有点反光。

你看梅艳芳最后几年,她的眼珠就是全黑。好像很深邃、没有一点眼神的全黑,好像那个眼神已经变成一个玻璃珠子一样。

像是我知道的一个台湾女作家,也是阴实失眠,晚上不能睡、睡白天那样子。她也是瞳仁看起来全黑的。

那这样子,可能是干血痨、烟尘病的一个特征。

我还不敢说绝对,但是相当有机会。

所以从这个皮肤、眼睛,以及从这个人的食量、胖瘦,然后TA过去的人生经验到那些事情,加到一起推测的话,我想要找到大黄蛰虫丸证,也不是什麽难。

这样以辨证点来讲,比较有希望抓得住主证。

7824

主题

2681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9616
 楼主| 发表于 2024-1-31 16:28:22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黄蛰虫丸"

蛰(同蟅)虫,又名土鳖虫,物生于土中,遇寒则伏而不出,善攻隙穴。
《黄帝内经》:“岁火不及,寒乃大行,蛰虫早藏,地积坚冰。” 大黄蛰虫丸,仲景《金匮要略·虚劳血痹病篇》最后一首方子,纵观虚劳血痹病篇中的代表方剂,补肝润燥的天雄散,扶脾熄风的薯蓣丸,补肾纳气的肾气丸,助肺催眠的酸枣仁汤,那么大黄蛰虫丸是做什么的呢?让我们通过一步步论证找到答案。
在翻阅了很多文献资料及实际验证后,发现目前市面上的传统配比是有问题的,如《中华药典》2005版中规定大黄和地黄的比例是一样的,很显然,是将原著中大黄十分,当成了十两来计算,汉朝四分为一两,如此,相当于大黄的剂量提高至经方量的4倍,药效完全改变了。。
让我们走近古方,还原真正的大黄蛰虫丸。
《金匮要略》:“五劳虚极,赢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蟅虫丸主之。”
所谓五劳,黄帝内经是这样描述的:
《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五脏所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是为五脏所主。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
大体身体到了这个状态 ,气血筋骨肉,心肝脾肺肾,全部都处于虚弱的状态,那么、该如何解决?从哪里入手?本文旨在探讨大黄蛰虫丸症的组方原理,及身体所处状态,不对疾病形成的原因多做深究。
第一次看到大黄蛰虫丸的组方,让我很疑惑,怎么用了这么多通淤破滞的虫子,还可以治虚劳?当我进一步对组方进行研究时,发现,没有我想象的那样简单,蛰虫丸组方看似复杂、也是有规律可寻的,想追本溯源从哪里入手?就从大黄蟅虫丸的症状入手吧!
开篇:“五劳虚极,赢瘦腹满,不能饮食。”很明显,和薯蓣丸一样,脾出了问题,虚劳之极,赢瘦而腹满,不能饮食,脾主肉,脾虚则肌肉不充、地气不升而腹满,薯蓣丸属于气病,脾虚而风气纠结,致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在薯蓣丸中我们说过,脾虚必然伴随着肝风,即肝克脾,木郁脾虚,风动耗血,血耗津枯则内有干血,进一步发展为大黄蛰虫丸症,因此,现代医学肝硬化、腹水、脾肿大,是怎样的一个症候群,是不是就是中医的肝郁脾虚,脾虚水泛,风动耗血之症呢?
“肌肤甲错,两目黯黑”,身体皮肤掉皮屑,肌若鱼鳞,且伴有黑眼圈,肺主皮毛,肺气淤滞,郁而克肝,则皮毛气血运行不畅,营养物质不能滋润皮毛,形成肌肤甲错,而两目则问题则是在肝,肝主藏血,肝气血不足,内有干血,则血枯而血流不畅,就会出现黑眼圈,为什么熬夜容易黑眼圈?就是因为血不归肝至肝气血不足所致,原因不同,本质相同,由此我们看到,大黄蛰虫丸症,各个脏器都出现了问题,本质为血枯而凝结,属阴虚之极,因此开篇即注明五劳虚极。
这是从肝强脾弱的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从脾肾的角度,我们知道,脾土克肾水,脾土虚,则土不制水,因此,肾水凝郁,阴盛格阳,上克于心,心火受邪。
《黄帝内经·素问》:“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寒胜热;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湿胜寒。”,火为心所属,寒为肾所属,寒胜热即肾克心,心火不旺,肾水寒凝,即本文开篇的“岁火不及,寒乃大行,蛰虫早藏。。。”
《黄帝内经·素问》:“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火位之主,其补以咸;”
心火受刑,心血凝淤,需以食以咸软化之(即通淤血),同时辅以苦味,以清火“生”心,清中有通,心阴足则血自生,血生则脾旺,此症单纯靠补是万万不可的,往往会出现扶阴、助阳都不耐受的情况,因此遇到这种情况,要开拓思路,从通的角度入手。
《神农本草经》:
“蛴螬,味咸、微温。主恶血,血淤,痹气,破折血在胁下坚满痛,月闭,目中淫肤,青翳,白膜。”
“蟅虫,味咸、寒。主心腹寒热,洗洗,血积症瘕,破坚,下血闭,生子大,良。”
“水蛭,味咸、平。主逐恶血淤血,月闭。破血瘕积聚,无子,利水道。生池泽。
“蜚虻,味苦、微寒。主逐淤血,破下血积坚痞症瘕,寒热,通利血脉及九窍。生川谷。”
“大黄,味苦、寒。主下淤血,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杀,调中化食,安和五脏。”
“黄芩,味苦、平。主诸热黄疽,肠澼,泄利,逐水,下血闭,恶创恒蚀,火疡。一名腐肠。生川谷。”
“桃仁,味苦、平。主淤血,血闭瘕邪,杀小虫。桃花杀注恶鬼,令人好颜色。”
“芍药,味苦、平。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
《神农本草经》将干地黄和杏仁列为“甘味”药物,但用过它的都知道,地黄和杏仁都是有“味苦”的一面的,所谓甘中有苦,苦中有甘,符合脾肾的特性,12味药中,用了如此多的咸、苦之药,有理由相信,大黄蛰虫丸治虚劳,重在治心,清心降火,破淤通络,心阴足、心血生、心气旺,水不寒,脾自调。
仲景治畜血用水蛭、虻虫,治干血则加蟅虫、蛴螬,因其能化血、导血,助水蛭、虻虫以功成,而不济其性悍猛,以致经脉血络决裂,因干血源于虚劳。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水蛭,原方剂量为百枚,这是个很含糊的概念,因为水蛭有大有小,通过了解,发现水蛭有很多品种,晒干后,大的金线蛭一个有4克左右,小的水蛭只有0.2克,相差近20倍,那么该如何选用呢,蛰虫丸的组方中,干地黄的剂量是最大的,有十两(160克左右),如果用大的水蛭,那么就有400克(一百枚)之多,超过君药的2倍以上,显然是不合适的,为什么说干地黄是君药?因为,干地黄是大黄蛰虫丸中唯一可以生阴补血的药物。我母亲用了我买来的小吸血野生水蛭,每天用1/3根,连用一星期,出现了督脉肿胀的现象(水蛭通任脉),说明小水蛭的药力是非常强劲的,因为水蛭素的含量非常高,因此,不可多用。
《黄帝内经·素问》:“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 因此,用咸的同时,要多辅以苦,生心补血。
正宗野生吸血水蛭,价格较高,已不可多得,晒干后个头小、药力猛、味道咸、气味腥,可通任脉之淤血,市面上比较多金线蛭,个头大、易养殖、美观、但不吸血、不含水蛭素、药效差,因此,不能为了美观、图便宜而牺牲了药效,量不在多,而在精。
《唐·新修本草》:“水蛭,大者长尺。今俗多取水中小者,用之大效,不必要须食人血满腹者。”
[转载]方草轩经方解读:大黄蛰虫丸
综上所述,抛开大黄蜇虫丸古方中的“赢瘦腹满、不能饮食、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等主症,大黄蜇虫丸不但应该有脾虚的症候(可参见本店相关资料),一定包含着心火不足的症状,那么心火不足会有哪些症状呢?
《黄帝内经·灵枢·本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心气不足之人,情绪容易悲伤,郁闷、不开心。
《黄帝内经·灵枢·气交变大论》:“岁火不及,寒乃大行,长政不用,物荣而下,凝惨而甚,则阳气不化,乃折荣美,上应辰星,民病寒中,胸中痛,胁支满,两胁痛,膺背肩胛间及两臂内痛,郁冒朦昧,心痛暴喑,胸腹大,胁下与腰背相引而痛,屈不能伸,髋髀如裂,上临太阳,则雨雪冰霜不时降,大寒数举,蛰虫早藏,地积坚冰,则阳光不治,其谷秬。复则埃郁,大雨且至,病鹜溏腹满,饮食不下,寒中肠鸣,注泄腹痛,暴挛痿痹,足不任身,黑气乃辱,玄谷不成,上应镇星、辰星。”
《黄帝内经·灵枢·五常政大论》:“伏明之纪,是谓胜长,长气不宣,藏气反布,收气自政,化令乃衡,寒清数举,暑令乃薄,承化物生,生而不长,成实而稚,遇化已老,阳气屈伏,蛰虫早藏,其气郁,其用暴,其至冰雪霜寒,其脏心,其发痛,其动彰伏变易,其病昏惑悲忘,其虫羽鳞,其畜马彘,其谷豆稻,其果栗桃,其实络濡,其色玄丹,其味苦咸,其声征羽,从水化也。少征与少羽同,上商与正商同,邪伤心也。”
以上为理论推导的症状,临床选用上仅供参考、辩证使用。
曾经有人用蛰虫丸来处理女性闭经,这再一定程度上也是有理论依据的。
《黄帝内经·素问·评热病论》:“月事不来者,胞脉闭也。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今气上迫肺,心气不得下通,故月事衰少不来也。”
可见月经的通行与闭塞虽与多种因素有关,但与心主血脉的运行是否通畅关系尤为密切。
《金匮悬解》:“大黄蟅虫丸,甘草培土而缓中,杏仁利气而泻满,桃仁、干漆、虻虫、水蛭、蛴螬、蟅虫,破瘀而消症,芍药、地黄,清风木而滋营血,黄芩、大黄,泻相火而下结块也。养中而滋木,行血而清风,劳伤必需之法也。”
关于药材炮制:
《金匮要略》中蛰虫丸只在大黄的后面备注了一个“蒸”字,其余药材均无备注,包括甘草,因为多数时候,甘草都是要用蜜炙的,《伤寒论》中,十分之一的甘草为生用,《金匮要略》中,十分之一的甘草为炙用,可见古方传抄之误,翻阅古书包括《伤寒论》本身,水蛭、虻虫之类大多需要熬(煅炒)制以去其寒存性,因此推断,此方在传抄时应有所遗漏,为此,本店遵循古法,对水蛭、蟅虫之类的咸寒之物进行了必要的炮制。
关于剂量:
原文:“右十二味,末之,炼蜜和丸小豆大,酒饮服五丸,日三服。”小豆,即赤小豆,5粒赤小豆的大小为一次服用剂量,1克左右,一日三次共3克,因此3克一丸,一日一丸分3次服用即可,一瓶25粒为一个月用量,考虑到此药通破药较多,不宜连续服用,建议每周停服一天,使身体慢慢调整适应。

7824

主题

2681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9616
 楼主| 发表于 2024-1-31 17:05:11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黄蜇虫丸治验简记

大黄蜇虫丸为峻药缓用,其破瘀力大而作用过程缓和,一般服药半月二十天才渐起作用。人们但见其“峻“而不见其“缓“,避之如虎。我近年以此药施用多人不仅安全且疗效显著。今择几例简介如下。

1,某女,44岁,某学院教授。高血压初期,因其为知识女性,且条件优越,所以积极求治。于本市各医院中医求诊,服汤药数疗程,毫无降压效果,遂失望。后因与吾弟同事关系,知服大黄蜇虫丸,半月后,降压药减为隔日一服。其人甚惊此药之效,定约我面诊一次不可,其人脉寸大尺小,嘱与济生肾气丸同服。后知降压药续减。

2,某男,同村人,39岁。双腿奇冷,冬天须棉裤外再裏一层棉护腿才能出外干活。其脉不迟不弱,非阳虚也。舌下瘀络明显,嘱服此药丸。数日后告诉我说双腿疼痛。我喜道:既有此反应则是药已对症,只管服至双腿不疼时冷感必愈。约百日后告知:腿不疼也不凉了!

3,某女,同村人,44岁。自言祖辈高血压早发,近半年来吃降压药及阿司匹林不能使血压降至正常,且口唇舌不时麻木。嘱停阿司匹林换以大黄蜇虫丸,一日三丸,服半年。两月后遇之于途,访得血压维持十分正常,口唇舌再不麻木,且面色恢复如十年前模样。其人大喜说:‘没想到竟有这么又便宜又好的药!我让我父亲 也在吃呢。“

4,某男 ,家族一侄儿,38岁。偏头痛多年,止痛片长吃不懈。其舌下瘀络,脉寸小于尺,嘱服补中益气丸配大黄蜇虫丸。半月后头已不疼且觉全身力气倍增,三月后停服而头疼未做!

5,某女,58岁,家族一嫂。有下肢静脉曲张多年,已有疼痛感,高血脂,高血压,脉洪弦。三年来以大黄蜇虫丸为主,腰腿怕凉配桂附地黄丸,不怕凉则配六味地黄丸,服三个月为一疗程,每年二疗程,下肢疼痛消失且觉轻松,血脂正常,降压药略减量。其脉大见柔和之象。吾意若延长疗程是否血压会有质的改善?毕竟我平生谨慎,不敢妄试,暂如此推测。

7824

主题

2681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9616
 楼主| 发表于 2024-9-28 07:21:50 | 显示全部楼层
医圣张仲景的这一方是化瘀良方,可治疗多种疾病

大黄蛰虫丸,是出自医圣张仲景《金匮要略》的经典名方,是治疗五劳虚极、干血内停的经典方,是缓中补虚、扶正祛邪的代表方剂。

大黄蛰虫丸的药物组成大黄蛰虫丸出自于医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由大黄、黄芩、甘草、桃仁、杏仁、白芍、地黄、干漆、虻虫、水蛭、蛴螬、土鳖虫等组成。方中水蛭、虻虫、蛴螬、土鳖虫都是虫类药,属于血肉有情之品,活血化瘀的力量很大。

干漆是植物的树脂,具有破血逐瘀的作用;杏仁开宣肺气,气行则血行,气机通畅后,血液才能正常运行;桃仁润肠通便、活血祛瘀;桃仁和杏仁一起配伍,还可以润肠通便,使得瘀血从大便排出。大黄推陈出新,促进身体里陈旧的垃圾排出体外,新鲜的血液产生。

黄芩清热,可以有效缓解血瘀日久产生的热;地黄和芍药养血滋阴、既能活血又能补血,使得活血而不伤血。

大黄蛰虫丸的配伍特点有2点:一为寓补血于祛瘀之中,则养血而不留瘀,祛瘀而不伤正;二为药物取其猛,剂型用其丸,剂量服其微,则猛而不峻,渐消缓散。

大黄蛰虫丸的功效及主治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记载: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蛰虫丸主之。

简单来说大黄蛰虫丸的辨证要点有2点:一是肌肤甲错,一是两目黯黑。

这里“干血”是由于五劳虚极,或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等诸种劳伤因素,造成脏腑经络运行营卫气血功能障碍,以致气血凝滞成瘀,瘀血停滞体内日久,结为干血。

“肌肤甲错”是由于体内有瘀血,导致新血不生,气血不足,无法正常输送新鲜的血液到人体的皮肤,一旦皮肤失去了血液的滋养后,会导致皮肤发生干裂,一块一块起皮,严重的情况像是鱼鳞一样,脱衣服或者抓挠的时候,皮屑白哗哗的掉下来。

“两目黯黑”指的是人两眼眶发黑,或者眼白灰灰的、暗暗的,或者眼珠越来越黑,看起来没有光,没有神,肝血瘀滞,血不濡养眼睛所导致的。

大黄蛰虫丸,具有活血破瘀,通经消癥的功效,临床中多用于瘀血内停导致的癥瘕、闭经等疾病,临床症见腹部肿块、肌肤甲错、面色黯黑、潮热羸瘦、闭经不行等表现。

大黄蛰虫丸的现代临床应用:

1、大黄蛰虫丸可以用来治疗因血瘀证引起的癥瘕(包括西医学中讲的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型增生、子宫内膜癌、宫颈癌、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症等辩证属于血瘀证者)、闭经、卵巢囊肿、月经后期、乳腺增生、多囊卵巢综合征属于血瘀证者;

2、大黄蛰虫丸可以治疗下肢静脉曲张、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雷诺氏病,以上辩证属于血瘀证者;

3、大黄蛰虫丸可以治疗辩证属于血瘀气滞证型的男性无菌性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癌等男科疾病;

4、大黄蛰虫丸治疗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脂肪肝、高脂血症、肝硬化后期引起的腹水、腹壁静脉曲张、难治性腹水等,以上疾病辩证属于血瘀证者;

5、大黄蛰虫丸可以治疗气滞血瘀型黄褐斑、聚合性痤疮、囊肿型痤疮、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鱼鳞病、银屑病、瘙痒症等皮肤疾病;

6、大黄蛰虫丸可以用于治疗辨证血瘀气滞型等糖尿病肾病;

7、大黄蛰虫丸可以用于治疗内痔导致的疼痛、便秘;

8、大黄蛰虫丸还可以治疗冠心病、脑梗死、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等。

小结:大黄蛰虫丸不仅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还有破瘀散结的功效,它不仅可以治疗一般血瘀症,同时也可以用于其他活血化瘀方剂无法解决的陈旧瘀血导致的瘀积痞块、癥瘕的干血症。

7824

主题

2681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9616
 楼主| 发表于 2025-1-2 08:29:32 | 显示全部楼层
治肝癌、肝腹水等,名医用这个经典老方屡试屡爽!

五劳虚极赢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蛰虫丸主之。

大黄蛰虫丸用大黄、蛰虫、桃仁、干漆、水蛭、虻虫、蛴螬活血通络逐瘀在先,以地黄、芍药、黄芩、杏仁养血润燥清热于后,俾润以濡其干,虫以动其瘀,通以去其闭也。

一、胁痛(肝硬化)

岳美中医案:张某某,男性,49岁,机关干部。1968年秋出现肝区疼痛不适,食欲减退,疲乏消瘦。1970年1月突发高热,体温达40“C,昏迷24小时,伴有呕吐、抽搐等症状,经驻京某医院诊断为肝昏迷,抢救后转入某院住院治疗。入院检查:黄疸指数14单位,谷丙转氨酶220单位。经治疗症状缓解出院。1个月后,又因高热,昏迷,肝区疼痛,恶心,腹泻入院治疗。此后即常常反复发作,屡经中西医药治疗无效。于1972年发现脾肿大,体有肝臭味,肝区疼痛,经某医院确诊为早期肝硬变。

于1972年10月来诊:脉大数有涩象,面黧黑,舌边尖红有瘀斑,目黄,胁痛。肝炎虽然多数由湿热为患,但日久失治可以有多种转归,或肝肾阴虚,或脾虚肝乘,或阴损及阳,或气阴两虚。当求其本以治,不可概用清利湿热之剂。此例病久入络,结合舌瘀、面黧黑、胁痛、肝硬、脉有涩象等,诊为血瘀气滞而肝硬。处以大黄蛰虫丸,日2丸,早晚各服1丸,并用《冷庐医活》化瘀汤,日1剂。

药后体力渐增,疼痛渐减,药病相符,遂以此法进退消息,计服廑虫丸240丸、化瘀汤180剂,其间间服柴芍六君子汤加当归、瓦楞、橘叶,1年后肝脾已不能扪及,肝功化验正常,面华神旺,恶心呕吐消失,纳佳食增,胁肋疼痛基本消失,至1974年4月基本痊愈,恢复工作。

二、臌胀(肝硬化腹水)

白炳森医案:王某某,男,7岁。1975年7月19日诊。患肝炎5年余,前年见胁痛、腹水、鼻衄、肌衄,经诊断为肝硬变腹水、脾亢,治后症状好转。

近2月来又右胁刺痛,腹胀,纳呆,鼻衄,面色晦黯。查两胁拒按,肝肋下二指,剑突下五指,脾肋下五指,血小板5万。舌体胖大色紫黯有瘀点、苔厚腻,脉沉弦滑细。用大黄蛰虫丸,早晚各1丸,配服三甲散(穿山甲、龟版、鳖甲等各份)。

服药后泻下棕褐色粘冻状大便,污气逼人。1月后诸症悉减,腹胀消退。查肝脾缩小二指,血小板8.3万。连服2月后改服归脾丸、逍遥丸、三甲散,半年告愈。随访多次,未见复发,并可参加体力劳动。

三、肝瘾(多发性肝癌)

李颂华医案:刘某某,女,25岁,洪都拉斯华侨,住院号52089,1989年2月11日入院。患者去年10月起肝区胀痛不适,呈阵发性加剧,伴呕吐,消瘦。曾在当地作CT等检查诊为“多发性肝癌”,并于12月行肿瘤切除术。

因开腹后见病灶广泛,且与腹主动脉粘连,难以手术而终止。术后症状无明显改善,肝区疼痛呈刀割样,需常服止痛片,故回国寻求中医治疗。

入院体检:形体消瘦,肝区叩击痛明显,肝大肋下3厘米,舌暗、苔白,脉弦。

实验室检查:麝浊8单位,麝絮(++++),锌浊18单位,谷丙转氨酶正常,澳抗1:512。血液流变学提示高粘滞。B超:肝右叶上下斜径14.3厘米,左叶大小9.1厘米×5.9厘米,右后叶见一包块,大小8.9厘米×9.2厘米,边缘不整。

西医诊断:1.多发性肝癌。2.乙型肝炎。中医诊断为症瘕,证属瘀血内结。

服用大黄蛰虫丸,每次8克,一日三次,并辅以养肝护肝的中西药。服用2个多月后,肝区疼痛基本消失,停服止痛片。消瘦、乏力、呕吐等症状明显减轻,肝肋下未触及。

实验室检查:麝浊4单位,麝絮(+),锌浊14单位,谷丙转氨酶正常,澳抗1:64。B超:肝右叶上下斜径12.7厘米,右叶10.0厘米×5.1厘米,包块缩小至7.9厘米×8.0厘米。病情好转稳定出院。一月后回院复查稳定,带药回国,追访一年病情稳定。

四、黄疸(总胆管坏死性肝炎后结节性硬化症)

汪达成医案:钱某某,女,63岁,干部。1993年12月3日初诊。1992年10月因形寒发热,巩膜肌肤黄染明显,谷丙转氨酶急剧升高至1000u以上入住某医院,经治疗无好转。转某院普外科行剖腹探查,术中见大量胆汁性腹水,肝脏呈肝炎后结节性肝硬化,肝门部有一肿块,质硬。因无法切除而关闭腹腔,“T”形管引流。术后愈合良好;但黄疸、低热依然。于1993年9月2日保留“T”形管出院,继续西药抗感染治疗。

现经介绍请汪老诊治。诊见巩膜皮肤一身悉黄,色晦暗,胃纳极差,时有恶心,右胁疼痛,呻吟不止,小便深如红茶,大便少。右上腹保留引流管尚通,一日约400ml绿色胆汁。

舌苔薄白、根微黄,脉弦细。病理报告:总胆管少许坏死组织,肝炎后改变。辨证属湿热阻遏中焦,肝胆失于疏泄,乃致气血瘀滞。

治法:疏泄肝胆,清利湿热,调气活血。处方:柴胡10g,小青皮6g,广郁金15g,金铃子10g,延胡索10g,茵陈15g,泽泻12g,蒲公英15g,猪苓30g,炒川柏12g,黑山栀10g,大黄蛰虫丸(包)5g。守方1月余。

1994年1月15日诊时,病情大有转机,食欲渐增,胁痛明显减轻,大便基本正常,小便亦清,引流胆汁日减。汪老嘱闭引流管观察3日,后无异常而拔除。其间再以原方加减进服。24日患者步行至医院诊治,面色如常人,精神振作,舌脉正常,纳食,二便正常,病情已趋恢复。再以前法加减调治,随访至今已恢复工作,一切如常。

五、脑瘤

唐丽医案:患者,男,60岁,1988年2月就诊。于8年前患脑垂体瘤,近8年来,每于秋冬季节即发周身刺痛,如坐针毡,畏寒肢冷,欲加衣被而不解,必至来年夏季方可缓解。曾服通脉四逆汤、桂枝汤不效。诊见畏寒肢冷,周身肌肤疼痛不可近,神疲懒言,面色觥白,舌胖大而暗淡,脉沉细涩。

此肾气亏损,瘀血内停。遂让病人做甲皱微循环检查为微循环障碍,支持瘀血阻遏脉络是本病的主因。即给予金匮肾气丸日一剂,大黄蛰虫丸日一剂,以小剂量去瘀生新,达缓中补虚之目的。一周后来诊,告知其初服药后,腹痛,便溏一次,第二日即无此现象。现身痛已减,继服前药。半月后来诊,身痛已除,面色红润,畏寒大减,继服前药1月,复查微循环瘀血之象有明显改善。

六、腹痛(胰腺炎后遗腹腔包块)

汪达成医案:朱某某,男,30岁,干部。1993年6月25日初诊。

患者于10天前因左上腹部疼痛日益加剧伴恶心呕吐,发热39.5,至上海某医院就诊,诊为重症出血性胰腺炎。经氟哌酸、甲硝唑等药治疗,1周后发热退而出院。

刻诊:左上腹疼痛依然,左下腹有拳大包块,大便溏薄夹有粘液。汪老认为其腹痛腹块为湿浊蕴毒停滞,热结成瘀积聚。治法:清热化滞,祛瘀消瘕。

生地10g,赤芍10g,丹皮10g,柴胡10g,川芎5g,马齿苋30g,生麦芽15g,败酱草15g,枳壳10g,厚朴6g,制川军6g,延胡索10g,金铃子10g。7剂。

7月2日二诊:服药后腹痛及压痛有所减轻,但左下腹包块依然。

原方去柴胡、制川军,加大黄蛰虫丸6g(包),连服半月。半月后再诊,包块缩小,腹痛若失。遂停服煎药,改服大黄蛰虫丸每日2次,每次3g;沉香化气丸(浓缩丸)每日2次,每次10粒。

连服2月后再诊时,大便成形通畅,精神食欲正常,腹痛亦失。“B超”复查:左下腹包块消失。现已恢复工作。

七、经断复来(子宫颈癌)

高鹏翔医案:房某某,53岁,营业员。1978年4月初诊。素体壮,48岁闭经。去年突觉腰痛,阴道流血性分泌物,血色暗黑有腐臭味。经妇科检查,诊为宫颈癌期,已失去手术机会。本人拒绝化疗,经放疗不足一疗程因不能耐受而中断,转中医诊治。

查:面色萎黄,形瘦肤枯不荣,口唇淡红,少腹压痛,舌质红有瘀斑,苔黄腻,脉沉细。

诊为干血证,首选大黄蛰虫丸,因本市无药,改投折冲饮、少腹逐瘀汤合方用药月余,腰痛略减,余证未除。后自购大黄蛰虫丸,1次1丸、日服3次。半月后,腰腹痛明显减轻,每日加服2丸。二月后,阴道无血性分泌物排出,食进。共服药七个月,诸证悉平。近日随访,无复发,已上班工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