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73|回复: 6

亲尝中药试“奇效”—莱菔子功用新识

[复制链接]

7866

主题

2699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9827
发表于 2024-1-31 16:07: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莱菔子,俗名萝卜子,首载于《日华子本草》,性味辛甘平,归脾肺胃经,为临床常用的消食化痰药。

现代中药学概括其功效为:消食化积,降气化痰。多用于食积不化,痰涎壅盛等症。如治疗便秘、不寐、痈肿等病证,均奏良效。至贱而有殊功,岂堪埋没,聊以志之。

临床使用莱菔子,应严格区分炒用与生用,因两者之功效迥然有别。

炒莱菔子重用:降气通便、豁痰宁神

一、降气通便:《本草纲目》记载,“莱菔子之功,长于利气。生能升,熟能降。”据笔者长期验证,炒莱菔子降气除胀之力类似枳实、厚朴,而降气通便之力则优于枳实、厚朴,故可用于各种实秘。


因本品辛甘平,质润多脂,降气开郁而不伤阴,若加入辨证方药中,又可用于各种虚秘。如临床常见的习惯性便秘,多因脾阴不足,肠燥津亏。此证初服麻仁丸有效,久服则效差甚至无效。乃因麻仁丸中有大黄、厚朴之苦燥,久用之,伤阴化燥在所难免。

笔者治此等虚秘,喜用《伤寒论》之芍药甘草汤,常用量为白芍30~50g,生、炙甘草各5~10g,以大滋脾阴,再加草决明、肉苁蓉各30g润肠通便,疗效颇佳。但遇少数顽固性便秘用之乏效时,必暂加炒莱菔子30~50g降气开郁,奏效方速。

如治席某,男,60岁,患习惯性便秘五年余,常服三黄片、麻仁丸,外用开塞露等,不用药则不能自行排便,十分苦恼。

诊得舌质略红,苔薄白欠润,脉弦涩。审系脾阴不足,肠燥津乏。用上方4剂乏效,腹胀难忍。患者急欲服泻下药,笔者阻之,仍用上方,加炒莱菔子50g,一日连服2剂,大便即通,腹胀大减;连服5剂,大便一日1次,甚通畅,腹胀已除。为巩固计,去炒莱菔子,加黄芪、当归各30g补气养血,续服12剂。随访年余未复发。

临床见有小儿便秘者,大便坚如羊矢,便时哭闹,又艰于服汤药。治此者,可将莱菔子炒熟,捣细。1~3岁,每服3g;4~7岁,每服5g。开水调成糊状,兑少许白糖,每餐前顿服,3~4日即见效。

二、豁痰宁神:不寐一症,病因病机多端,而以痰热扰心为常见。治此症一般用黄连温胆汤加味,疗效可靠。但若连服数剂不见起色者,可能是痰甚且顽。元代医学朱丹溪说:“莱菔子治痰,有冲墙倒壁之功。”故可重加炒莱菔子豁痰以宁神。

如白某,女,37岁,失眠一年余,常服朱砂安神丸、天王补心丹等中成药,仍难入眠,每隔几夜,必服西药安定片才能勉强浅睡三四小时。平时头晕胸闷,舌红苔黄腻,脉滑稍数。笔者用黄连温胆汤加胆南星、天竺黄、石菖蒲、远志等4剂,仍无显效。乃加炒莱菔子30g,又服4剂,睡眠明显改善,效不更方,再加炒枣仁10g(轧细吞服),续服18剂,睡眠质量进一步改善,丢掉安定片。

生莱菔子内服催吐痰食、外用解毒消肿

1.催吐痰食:《日华子本草》称莱菔子“水研服,吐风痰”。但用水研服,很不方便,水煎服可否?笔者无病时曾尝试用生莱菔子30g,捣破,水煎40分钟,滤取药液约200ml,顿服。服后约半小时,便觉头晕,胃脘不适,呕恶欲吐,而后笔者催吐风痰或宿食,便单用生莱菔子一味,水煎顿服。

如治陆某,男,66岁,宿患慢性支气管炎,因外感诱发,气喘痰鸣。已服小青龙汤加味数剂,外感已除,仍咳嗽气急,喉如曳锯,胸膈满闷,苔白厚腻,脉滑数,予生莱菔子50g,捣破,文火煮沸1小时,滤取药液约200ml,顿服。服后约半小时,呃呃连声,频频咳吐黏涎,移时达半痰盂。咳喘痰鸣、胸膈满闷随之大减。转予香砂六君子汤合三子养亲汤,连服6剂,渐渐康复。

又曾治张某,男,16岁,因吃汤圆及干鱼片过多,胃脘满闷,嗳腐呕恶,头晕目眩,西医授以“饥饿疗法”,已两餐未食;又服多酶片、山楂丸等亦不效。予生莱菔子50g,煎服法如前,服后不及1小时,便频频呕吐,并泻下酸臭粪便,胃脘顿觉轻松,转以七味白术散善后。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张从正,极擅吐法,以为邪去正自安。后世罕用吐法,或惧催吐药伤正气。而用生莱菔子催吐痰食,效快而不伤正气,值得推广。

然而当今有的药房备用的莱菔子,竟有生与熟不分者。而其始作俑者,或为近代名医张锡纯先生。张氏认为莱菔子“无论或生或炒,皆能顺气开郁,消胀除满”。

笔者曾数次试验:于辨证方药中加生莱菔子15g,脾胃虚弱者服后多有恶心欲吐之感。可见张氏不分生熟混用之说,不足为训。

2.解毒消肿:《日华子本草》谓莱菔子“同醋研,消肿毒”。笔者亦曾验证之。

一学生,男,18岁,左腋下忽生一痈,皮色不变,肿痛灼热,西医诊为“腋下淋巴结炎”,肌注青霉素,外敷鱼石脂,3日乏效。患者左上肢活动受限,夜间灼痛难寐。

予生莱菔子300g,捣极细,用适量食醋调成糊状,摊在塑料薄膜上(厚约0.5cm),敷于患处,外覆纱布,再用胶布固定,一日一换;同时内服柴胡清肝散合五味消毒饮。

敷药当晚疼痛灼热大减,连敷4天,痈肿全消。又曾用食醋调生莱菔子细末,外敷产后乳痈(急性乳腺炎),效亦佳良。

7866

主题

2699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9827
 楼主| 发表于 2024-1-31 16:07:58 | 显示全部楼层
经典选方
1)治积年上气咳嗽,多痰喘促,唾脓血:莱菔子一合,研,煎汤,食上服之。(《食医心镜》)

2)治百日咳:白萝卜种子,焙燥,研细粉。白砂糖水送服少许,一日数回。〔《江西中医药》(12):1953〕

3)治齁喘痰促,遇厚味即发者:萝卜子淘净,蒸熟,晒研,姜汁浸蒸饼丸绿豆大。每服三十丸,以口津咽下,日三服。(傅滋《医学集成》清金丸)

4)治高年咳嗽,气逆痰痞:紫苏子、白芥子、萝卜子。上三味各洗净,微炒,击碎,用生绢小袋盛之,煮作汤饮。随甘旨,代茶水啜用,不宜煎熬太过。(《韩氏医通》三子养亲汤)

5)治一切食积:山楂六两,神曲二两,半夏、茯苓各三两,陈皮、连翘、萝卜子各一两。上为末,炊饼丸如梧子大。每服七、八十丸,食远,白汤下。(《丹溪心法》保和丸)

6)治气胀气臌:莱菔子,研,以水滤汁,浸缩砂一两,一夜,炒干,又浸又炒,凡七次,为末。每米饮服一钱。(《朱氏集验医方》)

7)治痢疾有积,后重不通:莱菔子五钱,白芍药三钱,大黄一钱,木香五分。水煎服。(《方脉正宗》)

8)治风秘气秘:萝卜子(炒)一合,擂水,和皂荚末二钱服。(《寿域神方》)

9)治中风口噤:萝卜子、牙皂荚各二钱。以水煎服,取吐。(朱震亨)

10)治风头痛及偏头痛;莱菔子半两,生姜汁半合。上相和研极细,绞取汁,入麝香少许,滴鼻中XIU入。偏头痛随左右用之。(《普济方》)

11)治小儿盘肠气痛:萝卜子炒黄,研末。乳香汤服半钱。(《仁斋直指方》)

12)治牙疼:萝卜子二七粒,去赤皮,细研。以人乳和,左边牙痛,即于右鼻中点少许,如右边牙疼,即于左鼻中点之。(《圣惠方》)

13)治跌打损伤,瘀血胀痛:莱菔子二两,生研烂,热酒调敷。(《方脉正宗》)

7866

主题

2699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9827
 楼主| 发表于 2024-1-31 16:08:11 | 显示全部楼层
莱菔子即萝卜子,为十字花科植物萝卜的种子,味辛甘,性平和,入脾、胃、肺经,能消食除胀,功效显著,有“冲墙倒壁”之称。临床习用于治疗实(食、湿、积滞)证。然而,本品并非仅仅是消食除胀,对虚证用之,获效亦佳,因其性和平,其气味又不峻,无偏胜之弊,不可囿于“冲墙倒壁”之说,有破气之嫌(实则是平气之有余),而弃之不用。举例以佐证之。
可治老年便秘

老年便秘,与《伤寒论》中的“脾约”相似。“脾约”乃脾弱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故尿数便难。笔者近年来屡发便秘尿频,取炒莱菔子研细15g,于饭后开水冲服,“借以消食顺气,转不伤气,因其能多进饮食,气分自得其养也”(见《医学衷中参西录》)。余持之以恒,胃阴降而糟粕行,受益非浅。在临床凡欲除陈,荡积滞以通便的,也不拘泥于“寒下、温下、润下、攻补兼施”四大法,随证加炒莱菔子,多有效应。

案1:林×,男,69岁。素有腰痛便秘史,近6日来,腰痛不利转侧。口干思饮,舌燥少津,舌体胖,剥赤无苔。便秘结,尿频数。脉沉缓。辨为脾约、腰痛。药用:炒莱菔子(研)、生白术、生山药各30g,生白芍、肉苁蓉各20g,2剂后,便已下,尿次减,脉细弦。按原方续进3剂,便畅行而腰痛除。嘱常服炒莱菔子末,每日15g。饭后开水冲服。随访2年未发。

按:本例患者年近古稀,精气虚弱而腰痛;肠道失濡而传导艰难。今用自拟方“莱蓉三生饮”。方中生白术、生山药、炒莱菔子,运脾以和中,消食以顺气。生白芍酸寒,柔肝养血以止痛。肉苁蓉温补肾阳,温而不燥,兼能润肠以通便。诸药配合,此寓通于补之法也。方中白术、白芍、山药何以皆生用?炒则燥,能实便;故生用则脾胃肠道得濡布,传导功能自然恢复。脾约与腰痛,并皆治之。

炒用化痰定喘

《内经》云:“聚于胃,关于肺。”脾胃之纳、运、升、降失常,饮食湿浊聚于胃而成痰。而肺之痰,每由肺脏受邪,清肃失司所致。用莱菔子消食化痰、下气定喘,使仓禀无浊聚,求其本也。用莱菔子,有痰则断其源;无痰则调节脾胃之气机,升降有度,邪自难存。

案2:杜×,女,72岁。素嗜肥甘,每入冬春即发哮喘,已连续6年。发则气急痰鸣,不能平卧。服氨茶碱可获缓解。给予食疗法,徐图之。药用:炒莱菔子1000g,生白术、生山药各500g,光杏仁、胡桃肉各100g,晒干(切勿火烘),共碾极细粉末。另用小麦面粉2500g,文火炒熟至微黄,不可炒焦,焦则苦燥。加入前药粉调匀,即成。嘱在夏至前1周开始服,每日早晚各取30g,开水调和如糊服用,要持之以恒。药后当年发作减轻,次年又续进1料,症状消失。嘱来年再进1料,以资巩固。

按:年迈之人,脾肾两虚,痰浊内生,肺气上逆,而发哮喘。今遵“冬病夏治”,“避实就虚”之训,拟食疗法徐治。方中莱菔子能消食化痰而不伤正为主药。白术健脾运,脾气振以杜生痰之源。山药、胡桃肉补脾肾。杏仁入肺润燥以降气。面粉炒熟,芳香益胃。诸药合用,使脾胃功能恢复,气机畅达,痰浊得化,而哮喘得平。“冬病夏治”起到扶正气,除伏痰的作用。

生用探吐痰涎

莱菔子炒用,降多于升;生用,则升多于降,能涌吐痰涎。《日华子本草》谓本品生用“水研服,吐风痰”。如咳嗽痰涎壅盛,或因痰浊上蒙清窍而头重昏眩者,皆可用生莱菔子30g研末调服,探吐之,邪去而正安。然而对吐法之应用,必须体质壮健,正气未衰者宜之。

7866

主题

2699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9827
 楼主| 发表于 2024-1-31 16:08:34 | 显示全部楼层
生莱菔子治疗小儿积滞
莱菔子5克。将莱菔子放入杯子,倒入开水30毫升,将杯子盖拧紧,焖1小时,过滤。加适量冰糖,以甜为度。口服,一日3次,1次10毫升。

病例:治疗48例,痊愈31例,显效12例,好转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2%。
如治疗李某,男,2岁,2006年10月23日诊。患儿半年来食欲不振,夜睡不宁,面黄肌瘦,口渴烦急,大便经常干结或稀溏,秽臭,腹痛胀满,舌红、苔黄厚,脉滑数。诊为小儿疳积,证属食滞积胃,中运不畅。用上法治疗4天,诸症消失,精神、食欲恢复正常而告愈。

按:积滞是指小儿乳食不节,停滞中脘,食积不化所致的一种脾胃病证。临床以不思乳食,食而不化,腹部胀满,大便不调等为特征。本方主要适用于不思乳食,食而不化,嗳腐酸溲或呕吐食物、乳片,脘腹胀满,大便酸臭,哭闹不宁,夜眠不安,舌质淡红,苔白腻,脉象弦、滑,指纹滞紫。莱菔子又名萝卜子,治疗小儿乳食内积证,屡治屡验,通常服2~4天痊愈。脾虚者勿用。对于脾虚积滞,我们临床用:大麦米50克,红糖适量。大麦米浸泡,研碎,加水煮成稀粥,粥熟后加入红糖。每日2次食粥。有较好的益气健脾消积功效。对于小儿营养不良,症见面黄肌瘦,腹膨或腹凹如舟,头发干枯,哭声无力者有良效。

7866

主题

2699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9827
 楼主| 发表于 2024-1-31 16:08:44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医大师颜德馨用药经验 莱菔子—随证配伍举隅
(1)胃脘痛:颜老辨治胃痛,若胀甚于痛,以理气为先;痛甚于胀,以活血为主。故而治疗胃胀甚者,每取莱菔子与半夏、枳实、厚朴、茯苓等健脾理气药同用,使气行则胀除。

(2)肥胖症:颜老常取莱菔子与生山楂、泽泻、白术、白芥子等化浊除痰药同用,治疗脾失健运、痰湿内生之肥胖症。

(3)便秘:颜老认为大便秘结有秘与结之分,秘者气滞不行,结者大便干结,常取莱菔子与枳实、厚朴等理气宽中药同用,治疗宿食秽物积滞,壅遏升降之机,腑气不通之便秘,颇有效果。

(4)痰饮:颜老临床取莱菔子与半夏、厚朴、苏子、白芥子等降气化痰药同用,治疗痰饮。若患者兼有咳喘,习在三子养亲汤中加葶苈子以肃降肺气,定名为四子养亲汤。

使用方法及用量

(1)使用注意:气虚者慎用。

(2)用量:水煎服,9~15g

7866

主题

2699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9827
 楼主| 发表于 2024-1-31 16:08:53 | 显示全部楼层
中药高血脂方---莱菔子
据临床报道,单味中药萝卜籽(莱菔子)治疗高脂血症有较好疗效,患者不妨一试。
方法:将莱菔子入锅中用文火炒至爆壳(略焦),稍冷后研细末,用瓶装备用。每日服3次,每次9克,餐后服。30天为1个疗程,可连续服2~3个疗程。

中医认为,高脂血症与长期过食肥甘厚味有关。由于油腻厚味摄入太多,致使中焦气失调,痰湿内生,流注经脉,渗入血中就会导致血脂升高。

莱菔子是一味常用中药,它气味辛、甘,无毒,长于利气而治痰。无论生用炒用,皆能顺气开郁。莱菔子治疗高脂血症,即取其能升能降,利气祛痰之长,以调整脏腑机能,改善机体代谢,促使脂类物质排泄,从而加快血清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清除。

7866

主题

2699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9827
 楼主| 发表于 2024-1-31 16:09:03 | 显示全部楼层
小儿腹泻妙方
小儿腹泻妙方:五倍子、莱菔子、白胡椒各等份,共研成细末,然后用新鲜大米饭掺药末捣均(不粘手为度),手捏如饼状或扁圆球,附在患儿的肚脐上,外用风湿膏固定。晚上用,第二天去掉,观其疗效,如未愈可再二次如前用药。用时一般1----3次解决问题。对伤食、受风、寒,着凉引起的腹泻疗效很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