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60|回复: 5

附子

[复制链接]

7085

主题

2454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6643
发表于 2024-1-30 22:25: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附子,是中药四大主药(人参、石膏、大黄、附子)之一,四大主药又称之为“药中四维”,可见其重要。附子之功,在于温五脏之阳。


古今善用附子者,首推张仲景氏。仅以《伤寒论》六经病中用附子者而言,在太阳篇者有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去芍加附子汤、甘草附子汤、桂枝附子汤、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附子甘草汤、附子泻心汤、芍药甘草附子汤;在太阴篇有理中汤(丸);在少阴篇有四逆汤、四逆加人参汤、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干姜附子汤、附子汤、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真武汤、茯苓四逆汤;在厥阴篇有乌梅丸。

几近二十方之多,竟占全书112方的六分之一强。在使用附子的处方中,最为重要的,乃在于其强心作用的四逆汤诸方,盖热病死于热者不多,而死于心力衰竭者众。

昔章次公先生独具慧眼地指出:“仲景是发明热病心力衰竭的第一人”,而抢救热病心衰,也就是“救逆”的首选药物,即为附子。

30年代,祝味菊先生以善用附子称誉于上海。时人称为“祝附子”。虽高热神昏,唇焦色蔽,息促脉数,仍力主用附子,就是抓住了热病耗伤心力这个要害,使许多重笃病人转危为安。

章先生曾在陈苏生氏编《伤寒质难》一书的序中说,他非常佩服祝味菊用药的“心狠手辣”。章先生亦善用附子者,他对热病中、后期,邪势方衰而体力不支,有厥脱之危者,用《冯氏锦囊》之全真一气汤,此方人参、附子与地黄、麦冬同用,强心救逆,养阴益气,在热病治疗中可谓别开生面。

但是,祝、章两先生这样的经验和见解,却是空谷足音,庸浅者且诽谤之,直至近三十年,始重现辉煌。以四逆汤(及其改进剂型)治疗感染性休克、心源性休克,广泛用于内科临床,其强心升压,改善微循环的作用非常突出。

  朱良春用药经验

朱老指出:热病用附子,要见微知著,如果出现四肢厥冷、冷汗大出、脉微欲绝、口鼻气冷而后用之,即置患者于姜附桶中,亦往往不救。

他曾提出以下标准:舌淡润嫩胖,口渴不欲饮,或但饮热汤;面色苍白;汗出,四肢欠温;小便色清。虽同时兼见高热、神昏、烦躁、脉数,亦当用附子,以振奋衰颓之阳气,避免亡阳厥脱之变。

二十多年前,在朱老的指导下,我曾把附子用于许多例重危病人,特别是小儿中毒型菌痢、麻疹合并肺炎,虽高热脉数,亦在所不忌,有效地挽救了许多重危症的生命。

前些年,我曾在北京安贞医院儿科会诊一朱姓肺炎患者,高热持续8日不退,昏睡,烦躁不安,呼吸迫促,脉搏每分钟150次,而面色苍白、有汗、舌淡、溲清,我当即用了红人参、附片、龙骨、煅牡蛎、白芍、炙甘草、苏子、葶苈子、枳壳、桔梗等。

病区主任看了处方,问:人参大补,附子大热,现在孩子体温39以上,照你们中医的说法是,邪热方炽,合适吗?笔者反问她:“如果心衰,你们用不用抗心衰药?这就是中医的抗心衰药。”结果连续3天用了3剂药,病情日见好转,体温显著下降到低热,脉搏也降到每分钟100次以下。现在这个小孩已经上中学了。

附子强心的有效成分为去甲基乌头碱,现代研究证实其强心作用可靠,有改善外周及冠脉血循环,增加心肌收缩力,提高心排血量,扩张周围血管,降低外周阻力的作用。近二十年来,已有参附注射液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更有效地发挥了附子急救的作用。

急性热病如此,慢性病过程中出现的充血性的心力衰竭,用附子亦有著效。盖心衰以阳气虚衰为本,血瘀水停为标,对心衰而见心悸怔忡、自汗短气、神疲乏力,甚至身寒肢冷、浮肿尿少、夜尿多、舌淡苔白、脉弱或结代者,朱老常用附子为主药,振奋心肾之阳,伍以人参、茯苓、白术、生姜、赤白芍、桂枝、葶苈子、仙鹤草、丹参、益母草等,每收捷效。

照仲景用法,附子用于厥脱之急救,挽阳气之亡失于顷刻,须用生者,其力始宏。但生附子应用不当,常致中毒。目前市售之生附子又往往告缺,朱老认为用熟附子效果亦甚显著,似不必拘泥。

附子温肾阳

既用于肾阳虚惫不能化气行水、尿少所致之水肿(如人参汤、真武汤),又用于虚劳之夜尿频多、腰痛神疲之证(如金匮肾气丸)。泌尿系结石方中稍佐附子3~5克,有增强排石之功。

附子温脾阳

对脾阳虚水谷运化失职之久泻、水泻,或暴泻损及脾阳者,附子合炮姜、焦白术、茯苓、炙甘草、人参、伏龙肝,少佐乌梅、黄连,取效亦捷。

  附子亦温肺阳及肝阳

中医术语中习惯上不称肺阳虚、肝阳虚,实际上肺气虚而有寒象者即为肺阳虚(如咳喘、咯痰清稀、背冷、形寒);肝为刚脏,内寄相火,肝阴肝血为本,肝阳肝气为用,肝阴肝血虽多不足之证,肝阳、肝气亦有用怯之时。其证疲惫乏力,悒悒不乐,巅顶冷痛,胁肋、少腹隐痛,阴器冷感。脉弦缓。肺阳虚可用附子合干姜、炙甘草;肝阳虚可用附子合桂枝、黄芪。

附子又为痹证要药

痹证含义很广,包括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强直性脊柱炎、肩关节周围炎等二十多种疾病。在痹证的研究上,朱老积有数十年功夫,其益肾蠲痹丸一方,早已享誉海内外,他对病情顽缠,疼痛剧烈者,亦常配合汤药,以期迅速地控制病情,减轻患者的痛盖。

其中, 风寒湿相兼为痹,症情偏寒者,朱老常用附子为主药,配合桂枝、赤芍、白术、甘草、制川乌、细辛、穿山龙、生姜。风湿热痹,亦有用附子之时,常用附子配苍白术、黄柏、蚕沙、忍冬藤、萆解、苡仁、老鹳草。

此际用附子,一方面是因为本有湿邪存在,湿为阴邪,湿盛则阳微;另一方面,因湿热蕴结,阳气被遏,故借附子之大辛大热通阳。虽同用附子,但配伍不同,用量亦不同,风寒湿痹须用大剂量(15~30克),此则仅须小剂量(3~6克)。

肩关节周围炎亦常用附子,患者常诉肩部冷感,怕风,喜暖,晚上睡觉盖不着肩部疼痛便加剧。朱老经验以附子为主药,配合桂枝、露蜂房、羌活、防风、姜黄、海桐皮、赤芍、当归、淫羊藿、细辛、威灵仙、黄芪、白术之类,15剂为1疗程,常可获效。

类风湿性脊柱炎,现称强直性脊柱炎,常须大剂附子配合益肾壮督活血之品,如老鹿角、淫羊藿、熟地、补骨脂、露蜂房、蕲蛇、巴戟天、地鳖虫、赤芍、红花,兼吞服益肾蠲痹丸。唯此病颇为顽缠,必须坚持服药,非短时期所可见功。

不唯痹证,诸多慢性炎症,亦多用附子

如慢性阑尾炎、慢性肾炎、慢性盆腔炎、慢性支气管炎等。朱老认为,不能因为有一个“炎”字,就不敢用附子,附子其实也有较好的抗炎作用。当然总的还是以辨证论治为指归。同时,附子也可与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药配伍,仲景治肠痈之薏苡附子败酱散,即已开先例。

汪昂《本草备要》对附子之功用说得很全面精辟:“其性浮而不沉,其用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经,无所不至。能引补气药以复散失之阳;引补血药以滋不足之真阴;引发散药开腠理,以逐在表之风寒;引温暖药达下焦,以祛在里之寒湿。”可以参证。

总之,附子在临床应用广泛,用之得当,效果卓著。但也不可滥用附子。某些医生,因其温阳振颓有速效,往往滥用附子,曾有人统计过某名医一段时期的处方,无一方不用附子,无一人不用附子;还有人撰文说什么方药里都可加附子,就像做菜放味精提鲜一样,这都背弃了辨证论治精神,是欠妥的。所有药物,都有利有弊,必当用始用之。

关于附子的用量及用法

朱老曾多次向吾辈指出:一是不同的人对附子有不同的耐受性,有人用30~60克没有问题。有人仅几克就会出现中毒反应。因此,除危急情况之外,应当慎重,不妨先从小剂量(3~6克)开始,如无反应,可以逐渐加大,采取递增的方式,大致以30克为度。得效后就不必再用大量,亦可同样采取递减的方式,慢慢减下来。

二是熟附子的加工,是用卤水浸泡后再在笼屉里蒸熟,其有毒的成分会受到破坏,而有效成分不变。但其蒸制过程目前仍是经验性的,建议研究单位作一些测试,为加工者提供最佳加工方案。

日本的加工方法是高温高压,以破坏其乌头碱内酯,这样人汤剂就安全多了,也毋需先煎、久煎(当然日本汉方医附子的用量很小)。

以目前状况而言,如附子用量较大,仍以制者入药为妥。且必须先煎半小时,煎时最好加生姜三五片,或再加入蜂蜜一匙同煎更好。四川医生的经验是:以口尝不麻为度。如果感觉口舌发麻,就应再煎。另外煎附子之水要一次放足,不能中途再添加水。

附子中毒最先出现的症状是头晕,心慌,口、舌、唇、四肢发麻,说话不爽利。此际可用淘米水一大碗即服,有缓解中毒症状的作用,然后可用甘草60克水煎服。严重者除上述症状外,兼见恶心呕吐,皮肤冷湿,胸闷,心律慢而弱,血压下降,早搏,心律不齐,体温下降,或突然抽搐,应及时送医院急救。

7085

主题

2454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6643
 楼主| 发表于 2024-1-30 22:25:37 | 显示全部楼层
干姜附子汤中毒反应及处理

一人因怯寒甚而自服干姜附子汤(附子60克,干姜30克)两剂,遂致舌麻,通身灼热,面赤,头昏眼花。后用滋阴降火药(知柏龟板等)遂百剂无效,至我诊治时已舌麻四年,头亦麻木发胀,耳鸣,早上齿衄,夜难入寐,皮肤时发痒疹,搔之出水,易感,肢冷,舌边青紫瘀斑显露,脉右迟缓左沉细。

此系大剂附子中毒反应,其热毒入血,令血脉瘀阻,而阳气虚之体质并未因附姜而得以改变。故首选专解乌头附子毒的防风,和解百毒的甘草为主,配以大剂丹参、生地、白鲜皮、白蒺藜凉血通瘀,宣痹止痒,加玉屏风固夹卫气以治本。

前后共服24剂,诸症痊愈。本例关键在于须认识附子中毒反应与处理方法。

文章内容仅供临床思路参考,非中医专业人员请勿试药。

7085

主题

2454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6643
 楼主| 发表于 2024-1-30 22:26:18 | 显示全部楼层

20世纪上海地区擅用附子六大家

作者:邢斌,见四川中医2003年12期

附子一药因其能起沉疴、拯垂危而为历代医家所推崇。古代医家中最善用附子者当首推张仲景。近年来笔者对近现代名老中医运用附子的经验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20世纪上海地区擅用附子者也不乏其人,其中有六位名医在运用附子经验上最具特色享有盛名且存在一定学术渊源关系,可以说已经形成了一个医学流派。他们是祝味菊、徐小圃、陈耀堂、章次公、陈苏生和徐仲才,均长期在上海地区行医,而名满全国。

祝味菊(1884-1951)是这一流派的创始人。祝氏是浙江山阴(今绍兴)人,童年随父入蜀,1917年入四川军医学校攻读二年,随后东渡日本考查医学。1926年由川入沪,曾任中国医学院教授,神州医学总会执行委员等职。因临证敢用、广用且擅用附子,而有“祝附子”之美誉。

上海地处江南,长期受温病学派的影响,临床上敢用、广用、善用附子的医生不多。由于上个世纪上海逐渐发达、国内社会动荡、民众迁徙频繁等诸多原因,使上海逐渐成为一个名医荟萃的地方,由于人才的广泛交流,也冲击着固有的医学思想。所以祝味菊的到来,带来了一股新风。祝氏来沪后,将其应用附子的宝贵经验无私地传于友人徐小圃。陈苏生是祝氏**,徐仲才是徐小圃哲嗣也是祝氏**。章次公用附子受到祝味菊、徐小圃的影响。陈耀堂也很可能受祝氏影响。正是由于这样薪火相传而逐渐形成了一个以敢用、广用、善用附子为主要特色的医学流派。
祝氏广泛地运用附子于各科杂病,剂量常在15-30克,尤精于配伍,或师法先贤,或独出心裁。如附子与羚羊角同用,古方资寿解语汤有之,后世用之不多,而祝氏则常用之。尝谓:羚羊角治脑,附子强心,体虚而有脑症状者最宜。附子与石膏同用,治高热屡效。二药一以制炎而解热,一以扶阳而固本。《千金》之越婢汤,即石膏与附子同用,一以制亢,一以强心。附子之温配大黄之攻下,治阿米巴痢疾其功甚伟,此乃祝氏之独特经验。他认为治阿米巴痢疾虽用芍药汤最验,但必须与附子、熟大黄共用,效力方著。又以二药同用治风疹块,尤有特效。此皆师法先贤而别有会心。

祝氏还独创了一些配伍。如附子与酸枣仁同用具有强心之效力。祝氏认为此二药之效能,胜于西药之毛地黄,对伤寒及杂病病人的心脏衰弱,无不在处方中重用此二药。附子与柴胡同用此法祝氏用得最多。寒热往来与疟疾以附子配小柴胡汤、柴胡桂枝汤;肝肿大胁肋胀满附子配柴胡、当归、芍药,重则三棱、莪术,可使肝肿逐渐消失;附子配柴胡、控涎丹治胸膜炎有特效,则为祝氏独得之秘。他还常以附子配伍瓜蒌、薤白治粉丝性心脏病。他说:《金匮要略》瓜蒌薤白白酒汤治胸痹甚效,近世所谓粉丝性心脏病颇类乎此,若再加附子等振阳之品,其效更彰[1]。
此外祝氏根据仲景桂枝龙骨牡蛎汤而立温潜之法,即用附子之温与磁石、龙齿之潜而成,治咯血、失眠、心悸、怔忡、遗精、梦交甚验[2]。其实在祝氏医案中,常可见到附子与潜阳药,或安神药并用,其意是使阳气振作而得潜藏,勿致躁扰不安,可谓深得配伍之妙[3]。

徐小圃(1887-1959),名放,上海宝山人,儿科名医。徐氏行医之初,曾偏重于“小儿纯阳,无烦益火”的理论,用药主“清”。后来由于其子患“伤寒病”垂危,请挚友祝味菊先生诊治,用附子等药化险为夷,乃虚心向祝氏求教,此后广泛应用也成为擅用附子的大家。

徐氏用附子的指征是:神疲、色晄、肢清、脉软、舌润、小便清长、大便溏泄不化,但见一、二症,便放手应用。他认为既有所见,自当大胆敢用,以求心之所安。常谓:“宁曲突徙薪,勿焦头烂额。”“阳虚症端倪既露,变幻最速,若疑惧附子辛热而举棋不定,必待少阴证悉具而后用,往往贻噬脐莫及之悔。” [4]因此,他临床应用附子的范围较广,且{MOD}及时,毫无患得患失之心,而以辨证精细,审证明确为前提。其用附子,也常与潜阳药磁石、龙骨等配伍,这一经验应是得之祝味菊。

《儿科名家徐小圃学术经验集》选录了徐氏大量医案,充分反映了他应用附子范围之广、认证之精、配伍之妙,尤其是一些寻常医生不会想到或不敢应用附子的地方,值得后辈反复揣摩。如治丹痧、湿温等热病身热肢冷,温清并用;暑热渴饮溺长,温清潜涩兼施;噤口痢虽涕泪俱无,口渴引饮,亦毋需专事养阴而以附子建功;盗汗、不寐气阴两虚,寓温阳于育阴中;走马牙疳腐烂出血,口气秽恶,并兼小便清长,乃胃火炽盛而肾阳不足,寒药中加一味附子一剂即效[5]。

徐氏用附子之经验虽得自祝味菊,但在儿科中广为应用,也深有造诣而影响深远。江西名医杨志一(1905-1966),20世纪30年代客居上海时,其子患湿温重症,经徐氏用附子治愈。杨氏受此启示,在临床上亦用附子等温药迭起湿温重证[6]。徐仲才在儿科应用附子是继承其父经验,章次公也受其影响,章次公又传于朱良春[7] 。笔者老师颜德馨教授临证运用附子也曾受益于祝味菊、徐小圃两位先生。故徐氏与祝氏一样,成就为世所公认,影响及于全国[6,8,9],同为这一流派的第一代人物。

陈苏生(1909-1999),江苏武进入,长期在上海地区行医。陈氏临证继承乃师祝味菊先生用附子之经验,并结合多年之实践,善用温阳四法[10]。

温潜法,是指温阳药与潜镇药同用,有引火归元、导龙入海的作用。潜镇药常用三甲(牡蛎、鳖甲、龟版)、磁石之属,潜其阳而制其虚亢。适用于阳浮于上、上盛下虚之类病症。显然,此法渊源来自其师祝味菊先生。
温滋法,是指温阳药与滋阴药(如生地、白芍)同用。适用于阳衰而阴亦不足,证见虚烦懊农、失眠怔忡、肢节酸楚者。
温通法即温阳药与通利药同用,临床常用来治疗痰饮诸症。因为痰饮为阴邪,最易伤人阳气,正因阳气不足,所以召致阴邪凝聚。常用附子配伍泽泻、带皮苓、大腹皮,淡渗利水;配苍术、川朴、陈皮,燥湿健脾;配牡蛎、白芥子,消饮散结。遂使阳气得复,脾运得健,留饮自除。
温泄法,即温阳药与解毒泄浊药同用。常用于阳气衰微,秽浊凝聚诸症,一方面是阳气之不足,一方面是阴霾之凝滞,故益火温阳与解毒泄浊同用,扶正而不助邪,祛邪而不伤正,有相辅相成之功。解毒泄浊常用土茯苓、忍冬藤、连翘、白薇。
此外陈氏常将附子与镇静安神、安抚中枢药磁石、枣仁、远志配伍[10],对安抚中枢、调节神经有良好疗效。附子有强壮兴奋之功,伍磁石之镇静,能抑制虚性兴奋,合枣仁之滋养、远志之安神益智定心止惊,无论对失眠还是嗜睡,皆有调治之效。这其实是祝味菊温潜法的具体运用。

徐仲才(1911-1991),上海宝山人。是徐小圃先生哲嗣,祝味菊先生高足,擅长治疗内、儿科疾病,曾任上海龙华医院副院长。

徐氏在谈及运用附子经验时曾说:“我应用附子时不一定要肾阳虚等诸证悉备。对于典型的阳虚病人,当用附子者,自必用之;对附子可用可不用的,只要无特别禁忌症,我认为也可用;若确属附子禁忌症范围的,则不宜用” [11]。“可用可不用的,只要无特别禁忌症,我认为也可用”,此说足以说明他对附子一药的喜爱和应用之广。
徐氏对附子的应用得自家传和师授,又有他自己独到的经验。如他以附子治疗一些急性传染病合并心衰与清热药同用,就是对其父经验的继承。脱水见明显阴虚征象,他认为阳亦随之而虚,用附子理中才是治本之策。附子治疗血证,除面红赤、脉洪大等实热症状明显者外他以为都可以用,如支气管扩张见有咳血的病人,常在宣肺化痰的同时,配附子以温肾阳,黄芩、茜草之类清肺止血。高血压病人中脉细、夜尿频数者不少,特别是第二、三期病人,常常表现为“上盛下虚”,他用附子温下,常可使“上盛”减轻,此即“引火归原” [11]。慢性荨麻疹,久发不已,症情顽固,具有虚实寒热夹杂的特点,法当寒温补泻并施,重用附子振奋机体抗病能力,三黄泻火泄浊,即《伤寒论》附子泻心汤之意[12]。看来这一经验是他对祝味菊先生附子、大黄同用治风疹块有特效[1] 的继承。而附子与磁石、龙骨同用这样的配伍方法,则在医案中屡屡出现,从中可以看到祝味菊、徐小圃先生对他深深的影响。

章次公(1903—1959),江苏丹徒人,早年就读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毕业后长期行医沪上。人多知章氏是杰出的中医临床家、教育家、革新家,对虫类药很有研究,却不知章氏也是擅用附子之大家。笔者对1999年出版的《章次公医术经验集》所收录医案作了番统计,共有医案726则,其中运用附子者有144则,占19.8%。医案分内、妇、儿、外,四科共设56个门类,而附子涉及四科34个门类,占59.6%。由此可以看出章氏运用附子涉及病种之广。

章氏用附子的学术渊源与他和祝味菊、徐小圃交往较多有一定关系。他曾在祝氏与陈苏生合著的《伤寒质难》的序言中自称佩服祝氏的“心狠手辣”。章氏医案中也有用温潜法而获效的。如治唐幼,受惊,入寐惊惕,因汗多而小溲少,手足不温,就予温潜法。并在案语中明确说明“此徐小圃先生法也” [13]。笔者曾请教章氏**朱良春先生。朱老说这是章氏与徐小圃先生接触较多,并虚心向其学习的结果,并说当时医界同道互相尊重、互相学习而风气纯正值得我们今天学习。
章氏用附子经验颇多,这里简介在温热病中的{MOD}运用。温热病用附子并非治疗之常规,而是权变之法。因“体弱之人,而病极严重之温邪,缠绵时日,正气更伤”,“夫正气旺盛则生,衰竭则死” [13],此时“医者当权衡其轻重缓急,不可墨守成规”,“在此惊涛骇浪之中,只有扶持正气最为紧要” [13]。而“苦寒香开之药,势难再进” [13],“纯用清温开泄,祸不旋踵” [13]。
在此紧要关口务必辨证明确,而要点在于神色和脉象。如见面寒黄晦、脉搏细数[13](暑温、湿热门李案),面黄神萎,两脉糊数[13](暑温、湿热门施案),神气萧然,两脉沉细不鼓指,两脉不整调[13](暑温、湿热门潘案),脉微欲绝[13](温热门陈案),面容黯淡[13](瘟疫门金案),必须着力扶正强心,保护阳气顾护阴液。用药则常以附子配生地。因当此局面,常常一面津液干涸,一面心脏衰弱,若专用附子强心,则其津液益干涸;若专滋津液,则心脏衰弱无效,于此只有采用两全之法,即以附子与生地同用,强心滋液,双管齐下,心脏既得维持,津液亦不至于涸矣[13]。或径用全真一气汤,改熟地为鲜生地。还有将全真一气汤与紫雪丹并用,一面育阴扶正,一面慧神祛邪,颇具新意。而用药后确能收热渐退、心脏已无问题之疗效[13],不得不让人佩服章氏认证之准确,投药之胆识,配伍之巧妙,效果之优良。

陈耀堂(1897-1980),江苏武进县孟河镇人,丁甘仁先生入室**,长期在上海地区行医。陈氏开业后曾向一四川来沪而善用附子的老中医请教用附子之法[14],此后临床也习用附子治疗疑难杂病,终成为善用附子的一代大家。至于这位由川来沪的老中医究竟何人,笔者曾请教陈氏哲嗣陈作霖教授,据陈教授回忆很可能为祝味菊先生。

陈氏曾撰文介绍其运用附子之经验。笔者认为下述经验独具特色:陈氏用附子配当归于阳虚失红便血等症。盖脾土虚弱,不能统血,血去阴伤,阳气亦虚,此等症久治不愈或时愈时发,其内有瘀阻,瘀血得热而行,其悟之于仲景侧柏叶汤,吐血而用干姜,故遇瘀血证辄用附子、当归加去瘀之品,多能见效。还常用附子配白薇、银柴胡治低热、虚热。患者形寒怯冷虚汗倦怠,用一般退热药无效者,他每以附子加白薇、银柴胡、生牡蛎、浮小麦及生姜、大枣、投之辄能应手奏效。陈氏认为用附子配石决明、牡蛎治阳虚头痛颇佳。一般头痛症,人多不敢用附子,惟恐厥阳独亢,用附子以阳助阳。但不知肝脏体阴而用阳,故有阴虚头痛,亦有阳虚清阳不升之头痛,他用附子使清阳上升,用石决、牡蛎以使浮阳潜降,治之多有愈者[15]。这一方法即温潜之法,可能渊系祝味菊先生。
通过上述讨论可以发现,这是一个在20世纪上海乃至全国均有一定影响的具有学术继承关系、共同学术特点的医学流派。

7085

主题

2454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6643
 楼主| 发表于 2024-1-30 22:26:32 | 显示全部楼层
要敢用、会用附子,附子用法35条经验值得学习

导读:陶御风先生结合古籍、历代医家经验以及自己的临床体会写就的“附子”临床论治备参35条,值得学习与收藏。

1、附子最有用,也最难用。

2、附子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凡阳气不足,阴寒内生,大汗、大泻、大喘、中风卒倒等症,必仗此大气大力之品,方可挽回。

一说本品补助元阳之力能升能降,能内达能外散,凡凝寒痼冷之结于脏腑、着于筋骨、痹于经络血脉者,皆能开之、通之,而温通之中,又大具收敛之力,故治汗多亡阳、肠冷泄泻,以及下焦阳虚阴走,精寒自遗。

3、附子大能引火归原,制伏虚热,善助参、芪成功,尤赞术、地建效,无论表证里证,但脉细无神,气虚无热者所当急用。

4、寒中经络,宜以附子为君。

5、附子无干姜不热,得甘草则性缓,得桂则补命门。

6、附子之性急,得甘草而后缓;附子之性毒,得甘草而后解;附子之性走,得甘草而后益心脾;附子之性散,得甘草而后调营卫。

7、熟附子配麻黄,发中有补,如仲景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生附子配干姜,补中有发,如仲景干姜附子汤、通脉四逆汤。

8、气虚用四君子汤,血虚用四物汤,虚甚者俱宜加熟附子。盖四君、四物皆平利宽缓之剂,须得附子健悍之性行之,方能成功。

一说补药中少加附子引导,其功尤捷。

9、大虚之候,参、术无用,必加附子,使得神充食进。若阴虚阳旺,形瘦脉数者,不可轻投。

10、治湿药中宜少加附子,通行诸经,引用药也。

又肥人多湿,亦宜少加乌、附行经。

一说能引气药行十二经,以追复散失之元阳;引补血药入血分,以滋养不足之真阴;引发散药开腠理,以驱逐在表在风寒;引温暖药达下焦,以祛除在里着寒湿。

11、附子得干姜、桂枝,主伤寒直中阴经,温中散寒而能出汗;佐人参兼肉桂、五味子,则补命门相火不足,回阳有神;
得人参、肉桂,治元气虚人,暴寒之气入腹,腹痛作泄,完谷不化,小水不禁;佐白术,为除寒湿之圣药;得人参、橘皮,主久痛呕哕、反胃,虚而无热者良。

12、阳虚自汗不能舍三方为治:卫外之阳不固而自汗,则用芪附汤(黄芪、附子);脾中之阳遏郁而自汗,则用术附汤(白术、附子);肾中之阳浮游而自汗,则用参附汤(人参、附子)。

13、仲景用附子之温有二法:杂于苓、芍、甘草中,杂于地黄、泽泻中,如冬日可爱,补虚法也;佐以姜、桂之热,佐以麻、辛之雄,如夏日可畏,救阳法也。

14、附子、肉桂皆气味辛热,能补助元阳。然至元阳将绝,或浮越脱陷之时,则宜用附子而不宜用肉桂。

诚以附子但味厚,肉桂则气味俱厚,补益之中实兼有走散之力,非救危扶颓之大药。观仲景《伤寒论》少阴诸方,用附子而不用肉桂可知也。

15、附子生者尤烈,凡仓卒暴病之肢冷肤清,脉微欲绝,或上吐下泻,澄澈清冷者,非生用不为功。而其他寒病之尚可缓缓图功者,则曾宜用饱制,较为驯良。

16、凡用乌头、附子,并宜冷服者,热因寒用也。

盖阴寒在下,虚阳上浮,治之以寒,则阴气益甚而病增;治之以热,则拒格而不纳。热药冷饮,下咽之后,冷体既消,热性便发,而病气随愈,不违其情而致大益,此反治之妙。

17、附子有人才服钱匕,即发燥不堪,而有人久服无虞,说明附子须因人之禀赋而用。

18、应用附子的目的,在于振奋功能的衰弱,而不限定具体补哪里,故病必具有功能衰减之症状。

如脉现沉微迟弱等象,心脏功能疲惫已甚,用附子可以振起之;新病久病,皮肤冷而晦,自汗出,此周身循环衰沉已极,用附子得以兴奋之;

热性病先本烦扰不宁,妄言怒骂,忽然意识模糊,呢喃郑声,此脑之功能陷于痹钝,用附子得以刺激之;大便洞泻,完谷不化,是肠之吸收功能障碍已久,附子得以健运之。

总之,振起功能衰沉是用附子的必要条件,否则无用附子必要,勉强用之,其祸立见。

19、亡阳证由浅入深有四步,用附子必须掌握时机。

第一步,手腕之背面与手背先冷;第二步,汗出手腕肤凉,全身皆冷;第三步,手冷过肘,足冷过膝;第四步,体温外散,肌肤冷,冷汗出。

第一步为亡阳之机兆;第二步为亡阳之的证,用附子最有疗效;第三步,亡阳已临危机,急进附子,犹可望机转;若进入第四步,则用附子的时机已失,难望挽回了。

20、阴证用附子难在辨证正确。

恽铁樵介绍了自己的经验:

阳证出汗,肌肤必热,阴证出汗,肌肤则凉;

阳证厥逆,初见指尖凉,人王部必隐青,面赤而亮;阴证四逆,手腕背冷,初不面赤,戴阳乃赤,人王部不隐青,头必汗出。

阳证烦躁,面赤、舌红绛、汗多、渴饮、脉滑;阴证烦躁,郑声无力、肢冷、脉沉微。

阴证还有一特征,即自利完谷,所下如其所食,绝不消化,杂以黑水,俗名漏底,急用附子,药后能得汗眠,全身有阳和之气,膀胱之气化得行,小溲奇长,漏即止。此在生理形态上,也属于伸此绌彼之理。

21、少阴病当急用附子的指征:

①脉硬有汗。脉紧无汗,为寒邪在表,属太阴证,脉紧甚至脉硬而反汗出,乃少阴亡阳危证(少阴证一般脉微沉细,若脉紧而硬,病更严重);

②舌色干枯。舌色干枯如荔枝壳,色紫棕,如劫津状,为肾阳不能上承,不同于阳证热盛,津液受劫的舌色干绛,参合证状,可断为阴证。

③肌肤津润。舌苔劫津,同时并见四肢冷、头汗出、肌肤津润,为阴证。阳证劫津,肌肤干燥无汗;阴证劫津,肌肤津润汗出,明显可辨。

22、伤寒少阴证,附子固然可以挽回,然限于脉不乱、面部不肿、气不急、头汗未至发润之候。

此四种有其一,即属难治,其二,附子便无能为力。所以然者,以附子温肾回阳,振奋分泌,必须内在的活力不竭,然后有通假挹注之可能。

以上四者,见其二,即是“活力”已竭之证,人力不能回天。

23、附子应用指征有三:背恶寒、溲清长、脉沉细。三证悉具,说明真阳衰微,非附子不足以温之。

24、附子主要功用有五:上温心阳以通脉冲助脾阳以健运,下补命火以复阳,外固卫阳以止汗,内驱寒凝以镇痛。

附子小剂量(每剂6克以内)主要起温阳化气作用,用于病程短、体质尚可的阳虚、气虚患者,一般煎30分钟左右。

附子大剂量(每剂10克以上)主要起温阳、固汗、镇痛和激发振奋阳气的作用,适用于病程长,阳气大虚,漏汗自汗和久病入络,疼痛不已的患者,一般要煎1小时以上。

25、用附子温阳如能与潜阳药(如龙骨、牡蛎、磁石)或安神药(如酸枣仁)等配合同用,则能使阳气振作而得以潜藏,不致躁扰不安。

26、附子之用妙在配伍,意在助心、肾、脾之阳,以祛寒湿之气,畅行气血,增强机体功能而战胜疾病。

如治老年外感,用参苏饮加附子;治气虚无力(以低血压为主症)用补中益气汤加附子,湿困水肿用五苓散加附子;甲状腺功能低下用参苓白术散加附子。

一般用熟附片3~9克,用量宜从小量开始。

27、附子与白芍配伍,一温一凉,刚柔相济,其开痹止痛、破坚积、逐恶血之功尤佳。

28、老年冠心病患者多见阳气衰弱,临床可见心衰表现。

附子有强心利尿之功,凡遇气阳衰弱,水湿潴留者(或暂无水湿潴留),皆可用本品温阳利水。即使有阳损及阴,或兼心火,或兼肝阳上亢者,皆不必畏惧。

逢有上述兼证时,可以本品合熟地、麦冬,或川连、山栀,或石决明、羚羊角等,以使阴阳平调,或升降同用,寒热合方,临床用之,收效颇著。

29、附片15克,配葶苈子30克,治心悸、喘急,效佳。

附子应用指征,舌质紫气或青紫润滑或见瘀点瘀斑,苔薄白或白腻,或畏寒肢冷,小便清,大便溏。

30、附子常用于脾肾虚寒,下焦寒湿所致的腹痛泄泻。

剂量少则10克,多则视病情而定。用量大时应注意配伍。为防其辛热之性,常配白芍佐之,往往可收奇效。若药后大便带有大量白色黏液,此乃腹内寒湿排出之佳兆,病愈在即。

31、有些顽固性久泻、虚寒泻患者,非重用附子不能温其阳、逐其寒、驱其湿。剂量小则6克,大则30~60克。

本药内含乌头碱,对心脏有毒副作用,故老人和心脏有器质性疾患尤其传导功能失常者宜慎用。

凡用10克以上,必须先煎。15~30克一般先煮1小时,30克以上先煮2小时。

对一些五更泄,有时需用至60克方有效。但一般宜从小量开始,逐渐增加,不宜遽用过大剂量。

曾用附子配伍肉桂、炮姜炭、煨肉豆蔻、焦白术、苡仁、炒建曲、煨木香、党参、怀山药等治愈顽固之久泻,取得满意疗效。

但附子在下列情况下不宜用大量:

一是形体消瘦,尤其是妇女。因为看似阳虚,其实每夹内火,用之效果不理想。
二是便中夹有黏冻,尽管有脾虚阳虚证,也不宜用过大剂量,宜用小量附子配以清化运脾药或暂不用。

三是虽属阳虚证,但大便解而不爽,或虽便溏但数日1行。

四是南方湿热地带,人多气薄体弱,常兼湿热内火,尽管存在阳虚证,亦不适宜大量使用。

五是老人及快速心率或心律不整者。

32、治小儿阳虚久泻,制附子与肉桂同用,每收立竿见影之效。

另治胃痛(胃痉挛、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不论寒证、热证,均以制附子配黄连治之(惟两药用量各有侧重),屡用有验。

33、师《金匮要略》用瓜蒌瞿麦丸治小便不利、消渴之意,用附子配清热利湿或甘寒清热剂,治疗顽固性水肿,屡收良效。

34、治疗虚寒性慢性疾患时,用炮附子1.5~3克可望有效,取其镇痛作用则须6~9克才有效。

35、大剂量应用附子,煎时宜加生姜3~5片,或再加蜂蜜1匙,以防附子中毒;也可先煎附子半小时,煎附子之水要一次放足,不能中途再加凉水。

注: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

7085

主题

2454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6643
 楼主| 发表于 2024-2-24 15:06:07 | 显示全部楼层

【生附子的正确煮法】

高压锅蒸生附子1.5小时,就可以去掉生附子的大毒,就是附子中的佳品。毒性低,药性寸量够。

生附子,清水清洗3次后,把生附子放到一个瓷碗中。高压锅放入8斤清水,瓷碗放入高压锅内,蒸了足足的1.5小时。然后拿出来,发现,碗底有黄色的类似蜂蜜的样物质。

然后过了1小时,放凉。选了2.5片附子,大约12克左右量,放入砂锅内。倒入1600毫升水,开始先煎附子1小时。后放入其他药物。浓煎30分钟,然后2次煎,2份药倒入一起。沉降后,倒出200毫升,温口后,喝了。

喝了生附子汤后,感觉胃部暖流一下子冲到下腹。感觉热水充满小腹的感觉。1小时后,感觉头不晕,舌不麻,手足没有不适感觉。2小时,也没有。4个小时后也没有不适。

第一次用生附子,感觉比制附子效果强,强,强。

生附子,先煎久煎,尝试以不麻口,嘴不发麻为度

7085

主题

2454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6643
 楼主| 发表于 2024-8-11 08:38: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朱良春用药经验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