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25|回复: 5

射干麻黄汤方歌方解,临床运用医案

[复制链接]

7672

主题

2633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8966
发表于 2024-1-30 22:00: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方剂组成】射干9克,麻黄12克,生姜12克,细辛9克,紫菀9克,款冬花9克,五味子13克,大枣3枚,半夏15克。

【用法】煎服法同小青龙汤方。

【方歌】射干麻黄枣生姜,五味辛夏菀冬镶,与小青龙所主同,外寒内饮痰鸣强。

【方解】射干、紫菀、款冬花、五味子均主咳逆上气,而射干尤长于清痰泄火,以利咽喉。麻黄、生姜发表散邪。半夏、细辛、大枣降逆逐饮,故亦是外邪内饮而致咳逆的治剂,与小青龙汤所主大致同,而侧重于上气痰鸣者。松原市中医院治未病科赵东奇

【仲景原文解析】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第6条: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解析:水鸡,即青蛙。咳而上气,即咳嗽气喘,这种咳喘如又见咽喉有痰鸣,如水鸡声者,宜射干麻黄汤主之。

【临证思考】气管炎、哮喘咳逆痰多,咽中不利者,本方有良效。若口干或烦躁者宜更加生石膏。

【辨证要点】小青龙汤证喉中痰鸣明显者。

众所周知,分析《伤寒论》还是要从《伤寒论》本身出发,仲景在整本《伤寒杂病论》中唯有此方用到了射干、紫菀、款冬花,除上述三味药外,剩下的药物为麻黄、生姜各四两 细辛三两 大枣七枚 半夏半升 五味子半升。

此可看作是小青龙汤去掉桂枝、芍药、干姜,加生姜、大枣而成。而小青龙汤中,辛、夏、味可看作一个药对,主要针对里饮,生姜、大枣可看作一个药对,同时半夏、生姜可看作一个药对,半夏生姜可以止呕,大枣可以助眠,生姜、大枣可以养胃,而射干、紫菀、款冬花用来止咳下气,而麻黄有轻微治喘之功,另麻黄可以止痛,所以不除外可能有胸痛等情况,本方中麻黄用到四两,同时加入生姜、大枣,考虑可能与射干、紫菀、款冬花均可下气,容易伤脾胃有关。

所以全方同用,可用于咳嗽,剧烈咳嗽导致恶心干呕,甚至呕吐等情况,同时伴有喉中或者胸中明显哮鸣音,部分患者应还有胸痛等不适。

名中医陈太日总结:结合《金匮要略》原文前后文及后世医者论述考虑,此方可治疗肺胀,日本汉方学者丹波氏云“凡本篇诸条,肺痿肺痈之外,悉属肺胀”。《方函口诀》中“此方用于后世所谓哮喘,水鸡声,形容哮喘之呼吸也。”陆渊雷云“急性肺炎之发热,固属热证,然细辛非姜附之比,不在禁例”。

本条文中未涉及明确脉象,仲景脉法多出现于症状不足以明确时,结合陆氏所云,可得结论,当患者出现剧烈咳嗽,咳至干呕甚至呕吐,同时伴有明显的喉中或者胸中哮鸣音的情况下,可有应用本方之机,不拘于寒热阴阳。

【验案】康某,男性,49岁,1965年12月2日初诊。1958年脊柱骨折后患喘息性支气管炎合并肺气肿。近1周受寒咳喘加重,喉中痰鸣,不能平卧,咳吐白黏痰,量多,头痛,背痛,口干不思饮,苔白腻,脉浮弦。证属外寒内饮而属射干麻黄汤证:

麻黄12克,射干10克,生姜12克,大枣4枚,紫菀10克,款冬花10克,细辛10克,五味子10克,清半夏15克。

结果:上药服三剂咳喘减,稍能平卧。因口渴明显,汗出较多,上方加生石膏45克,服七剂咳喘明显减轻,可以平卧。

7672

主题

2633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8966
 楼主| 发表于 2024-6-7 13:38:13 | 显示全部楼层

射干麻黄汤治愈咳喘+胃痛积聚案

王某,男,60岁。 初诊:1941年9月。

主诉及病史:

反复胃痛伴咳嗽痰喘已三十余年,迭更多医,迄今未愈。三个月前赴广州经商,脘痛大作,急往某医院诊治,住院检查后确诊为胃癌。医生谓当做手术,否则无治。

病人自念身已老朽,不愿耗费资力,遂结束在广州经营返乡。路经长沙又在某医院检查,结果同前。回乡后邀余往诊,余谢以不治,劝其另请高明,竟不再求医。

于3天前因受凉而发热恶寒,咳嗽喘满大作,喉中痰盛难出而多涕唾,坐卧不宁,再来求诊。言仅求缓解咳喘,可不治胃癌等。

诊查:

面目浮肿,呼吸喘促摇肩,时腹自痛,饮食不入,大便不畅,小便反多,胃脘部按之有硬块,稍压则痛剧。舌质淡,边有紫块,苔白厚,脉浮紧。

辨证:

时值秋季,肺受寒邪,素有痰饮、内饮外寒,肺卫合邪,发为咳喘。

治法:散寒涤饮,降逆平喘。予射干麻黄汤。

处方:

射干9g  麻黄9g(捣碎,先煎去沫)  细辛6g  紫菀9g  半夏12g  款冬花9g  五味子9g  生姜12g  大枣6枚

煎法:上方药1剂,以水3杯,人麻黄煎沸,以纸掠去浮沫,加入诸药,煎取1杯,分温二服。

二诊:

药后得微汗,寒热减,咳喘稍轻,仍痰多喉鸣。原方药2剂。

三诊:

脉浮已去,仍有紧象;舌质转红,苔转白。咳嗽大减,痰易出,浮肿已退,稍能纳食,自觉胃痛见轻。余以舌质转红,为麻黄发阳所致,去麻黄加知母9g,3剂。

四诊:

两个月之后再次请诊。服上方药3剂后诸症渐减,遂自己续服三十余剂。现咳嗽已愈,食纳佳,睡眠可,且胃痛未复作,求善后之治。切其脉渐和,舌质仍红,大便尚不畅。上方去知母,加玄参9g以清浮热;生地18g以养胃阴。3剂。

病者服上方药后舒适,大便已常,遂连服此方药五十余剂,诸症若失,渐能持筹握算,著年之后复去广州营运,仍到原确诊医院复查,胃肿块消失,胃癌已愈,此人72岁时寿终。

7672

主题

2633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8966
 楼主| 发表于 2024-6-7 13:39:38 | 显示全部楼层

哮喘案

陈某,女,53岁,

患慢性气管炎已八年,发则咳嗽哮喘,昼夜不休,颇为痛苦。今冬数因感寒复发,咳嗽哮喘,喉中痰鸣如水鸡声,咯出痰沫稀薄,入暮加剧,不能平卧,形寒不发热,目胞微见浮肿,胸膈满闷,舌苔白滑,脉浮紧而滑。此次发作已十余日,曾用二陈、三子等方,咳痰量虽减,但哮喘等症依然。辨证为寒饮内停,肺失肃降,属寒饮咳喘症。用射干麻黄汤3剂后,喘咳缓解,痰量减少,再守原方增损,又3剂,喘咳等症基本控制。

按语:感寒而发,又见咳喘喉中痰鸣,舌苔白滑,脉紧而滑,寒饮郁肺之征甚明,直投射干麻黄汤,果霍然而解。

7672

主题

2633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8966
 楼主| 发表于 2024-6-7 13:40:11 | 显示全部楼层

鼻鼽案

张某,男,9岁,

4年来每遇感寒后即喷嚏、鼻塞、流涕、鼻痒。西医诊断为过敏性鼻炎,予氯雷他定等药物治疗,但效果不佳。刻下:鼻塞,流清涕、量多,香臭不闻,喷嚏,恶寒无汗,食纳一般,夜寐欠安,二便正常。舌质淡、苔白腻,脉浮滑。前鼻镜检查鼻黏膜苍白水肿。予以射干麻黄汤加减温化水饮,宣通鼻窍。处方:射干6g,炙麻黄6g,生姜10g,细辛3g,半夏6g,五味子8g,白芷10g,黄芪10g,炒白术10g,升麻6g,柴胡6g,甘草3g。7剂。复诊时症状减轻,效不更方,继续服用7剂后,症状消失,后守方调理21剂,随访半年未再复发。

按语:过敏性鼻炎,临床以鼻痒、流涕、喷嚏、鼻塞为主症,中医学称之为“鼻鼽”“鼽嚏”。《诸病源候论》谓:“夫津液涕唾,得热即干燥,得冷则流溢不能自收。肺气通于鼻,其脏有冷,冷随气入乘于鼻,故使津液不能自收。”肺为五脏华盖,鼻为肺之门户,肺开窍于鼻,风寒外袭,鼻首当其冲,故发鼽嚏。

7672

主题

2633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8966
 楼主| 发表于 2024-6-7 13:41:09 | 显示全部楼层
肺炎咳喘案

张某,男,3岁,

发热,咳嗽,喉间痰齁,以静脉滴注抗生素治疗5天,热退,咳嗽稍减,仍痰多,咳吐白黏痰,稍喘,无汗,鼻塞,流清涕,纳食差,寐欠安,大便干。舌质淡、苔白厚,脉浮滑。双肺听诊有痰鸣音,血常规检查显示无异常,全胸片示两下肺炎症。证属外感风寒,痰饮闭肺。治宜祛风散寒,宣肺化痰。方选射干麻黄汤加减:炙麻黄5g,射干6g,半夏6g,陈皮6g,紫菀10g,款冬花10g,杏仁5g,枳实10g,紫苏叶10g,生姜5g,生甘草3g。3剂。3天后复诊,咳嗽、痰齁减轻,继用5剂,诸症均消。

按语:肺炎喘嗽是小儿常见的肺系疾病之一,是由于外感风寒,闭塞肺窍,郁而化热,与痰浊相搏,痰热胶结,阻塞肺络,引起肺气宣肃失职所致。本例患儿经西药治疗5天后,表证未罢,里又停饮,泛而为痰,痰浊闭肺,故选射干麻黄汤祛风散寒、宣肺化痰。麻黄解表散寒,宣肺平喘,射干清肺降气、散结消痰,并为君药。半夏、陈皮燥湿健脾,温化寒痰;紫菀、款冬花温润化痰,下气止咳,以上均为臣药。肺与大肠相表里,肺失宣肃,津液不得下输大肠则大便干,用杏仁、枳实通便化痰并行;紫苏叶解表散寒,行气宽胸,以上均为佐药。甘草解毒化痰,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相配,共奏宣肺散寒、化痰止咳之功。

7672

主题

2633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8966
 楼主| 发表于 2024-6-7 13:45:21 | 显示全部楼层
如叶天士治疗一肺痿病人,5月自北方到南方,湿蒸受热,夜坐而又着凉。初起寒热,本属轻邪。某医竟用滚痰丸下夺,致使表邪闭结不出。肺痿音哑喉瘪,咽物艰难。仿徐之才轻可去实,用有气无味之药。处方:炙麻黄,射干,囫囵滑石,连皮杏仁,大力子,蝉衣,生甘草(《叶天士医案精华》)。

丁甘仁先生治疗闻某,因外感风寒,袭于肺胃,膏粱厚味,酿成痰浊,血瘀凝滞,雍结肺叶之间,至成肺痈。是以咳嗽气粗,痰秽如脓,胁痛难于转侧,振寒发热,舌苔白厚而腻,脉象浮紧而滑。病来涌急,非猛剂不为功。急仿《金匮》射干麻黄汤合皂荚丸,一以散发表邪,一以荡涤痰浊。 处方:嫩射干,净麻黄,嫩紫菀,甜葶苈,苦桔梗,光杏仁,象贝母,生甘草,生苡仁,冬瓜子,川郁金,皂荚末(蜜丸,吞服)。二诊时,汗出寒热已解,咳嗽亦减轻,而痰浊腥秽依然,胸闷胁痛,不思饮食,小溲短赤,苔腻,脉滑数,胶粘之痰浊,蕴蓄之瘀湿,结于肺叶之间,一时难以肃清,宜制小其剂,蠲化痰浊,清肃肺气,勿使过之,伤其正也。处方:嫩射干,炙紫苑,生甘草,生苡仁,冬瓜仁,桃仁泥,光杏仁,嫩前胡,净蝉衣,象贝母.橘红,橘络,桔梗(《了侨仁医案》)。

于氏还治一肺胀病人,虚满而咳喘。因肺为至高之位,位主上焦,职司清肃,寒客于肺,肺气壅塞,清肃之令,不得下行。先哲云:“喘咳之为病,在肺为实,在肾为虚。”此肺仑之实喘,拟温肺散寒.射干麻黄汤加减。如属寒包热者,则川麻杏石甘汤治之。处方:净麻此,嫩射干,仙半夏,炙冬花,栝楼皮,清水炒枇杷叶,桑白皮,薄橘红,川贝母.牛甘草,光杏{:(《中国现代名,”医医案精华第一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