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4-8-26 08:52:12
|
显示全部楼层
张志远:祖传五代-大黄的多用途
国医大师张志远先生临证70年精华录
大黄清热泻火,习称将军这种应用,导源于先高祖,到老朽正好五代,据说开始出自先高祖之师吴门,属垂直传递,从不公开。
投与标准,随着体重、年龄、强弱而变,不分男女(孕妇忌用),以勿泻下为度,燥邪热结阳明例外。
或云高祖曾客居苏州,怀疑为马俶、尤怡薪传,但此论说无据查考。实践验证,十足宝贵。
1969年遇一叶桂翁所指久病入络,患者四肢屈伸困难,肌肉、关节隐痛不止,已有半年史,医院诊断非风湿证。当时就给予行气、活血之品,有红花、香附、木香、桃仁、苏木、赤芍、川芎、柴胡、水蛭,吃了十天,未见效果,乃于方中加入大黄2克,以通利为主,嘱咐继用,仍每日一剂,续服两周,情况明显好转。
事实告诉,大黄的临床功能,是经过考验的。
小郎中按:本文张老无私地把家传经验分享出来,传承了5代,这种经验非常宝贵。文中张老已经详细说明了使用大黄的标准和治疗作用点,非常详细,有心者可自行研究体会。在以前分享的文章中我们经常能看到张老少量用大黄的案例。
中医认为大黄有通腑泄热、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的作用,可以起到釜底抽薪的作用。《神农本草经》中记载大黄: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
历史上清帝乾隆在皇帝当中属于寿命较长的一个,他有一个养生秘诀,就是每天服用少量大黄,以化瘀导滞,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老话常说“欲得长生,肠中常清”。
至于大黄的用量张老也提示了要随着体重、年龄、强弱而变,不分男女(孕妇忌用),以勿泻下为度,燥邪热结阳明例外。这点希望引起诸位的重视。
投大黄经验
国医大师张志远先生临证70年精华录(176)
老朽上承《伤寒论》,投大黄均后下,或单煎煮沸5分钟兑入他药内,否则降低泻下力量;不宜长期应用,防止产生习惯性便秘。与枳壳、厚朴配伍,不仅消除胀满,而且可提升攻坚力;和甘草结合,能减弱泻下作用,调胃承气汤就是例子——虽然含有元明粉,扫庭的勇猛,却不如大承气汤。甘草量小影响不大,超过20克,明显转为败兵。家传经验,大黄兑以水浸泡饮之,通肠功力并不理想,水煎5-10分钟最易发挥冲锋陷阵疗能。若同石膏组方,尽管石膏味涩,降下作用不致降低,但动摇体温,加速解除发烧时间,乃一个突出的优点。小郎中按:本文又是对前面大黄多项用途一文的补充,再次把大黄的使用经验详细的解读,学者可参考两篇文章综合学习。文后张老提到大黄可以和石膏同用,治疗发热效果较好,石膏清阳明经热,大黄退阳明腑热,综合应用治疗阳明热盛效果确切。临证中一定要看到有阳明热盛的症候才可选择,大热,大汗,大渴,大便干结不通,脉洪大应是其典型的症候标准。
张志远用药手记——大黄
狂证重用大黄
秦若陶先生,民国时代乡镇医家,清末科甲考试连战三捷,后离开仕途教书育人兼业岐黄,胆识超群,以经方、董大驰骋吉林。老朽少时见其调治躁狂型精神分裂,一妇女约40 岁骑垣上屋,打骂不分亲疏,在街巷脱衣不知羞耻,二三日不食仍到处乱跑,有邪劲。民间迷信在室内挂钟馗像,至庙中烧香拜佛,却愈演愈烈。他认为热度侵入阳明,冲昏头脑,意识丧失,应迅速攻下,开了大承气汤加味,计大黄60g、厚朴20g、枳壳20g、元明粉40g、山栀子60g,水煎分3 次使人灌之,饮后症状稍减,又加石膏60g。第3 天排除恶臭大便,秽气难闻,病况转好。这一方法并不居奇,关键放在量上,2~3 剂吃了石膏120g,大黄180g,才通开大腑,将火邪、燥屎祛除。其药量说明病情之严重,但作为施治精神分裂来讲,则属一般,能把《伤寒论》处方移植于杂症,确是功勋。
消除炎块六味要药
慢性炎块,经过行气、活血、化瘀日久不消,要加抗肿瘤药,使壅者通、郁者达、结者散、坚者软、回缩变小直至消失,有较好的作用。常投的有白蚤休、石打穿、白毛藤、蜀羊泉、鳖甲、牡蛎、白花蛇舌草、黄药子、猫爪草、土茯苓、海藻、山慈菇、阿魏、浙贝母、穿山甲、乳香、没药、瓜蒌、夏枯草、苏铁叶、漏芦、半枝莲、蜈蚣、蜣螂虫、孩儿茶、天南星、雷丸、薜荔果、白屈菜、喜树皮、水杨梅、泽漆、楤木根皮、蝼蛄(土狗)等,依据病情选择组方。
老朽临床经验,消除炎性包块,有六味良品可视为重点,即大黄、䗪虫、乳香、没药、鳖甲和三七参。
急性炎症加少量大黄泻火开结
老朽临床多年发现,凡遇急性炎症,无论大便干燥与否,只要属于实邪,在处方内加入大黄3~6g,可通行瘀阻、清热、活血、祛瘀、利痰、泻下、宣开经络,防止药物守而不走,能起向导与助力作用,尤其对精神分裂痰、火、气、血凝结,如缺乏本味,就失去了治疗意义。大瓢先生说,于补益方剂中加入1~2g,可解除呆滞,推动、发挥、催化人参、黄芪、熟地黄、当归、干姜、附子、乌头、石膏、黄连的功效。
尿路感染加柴胡、大黄
柴胡医泌尿系统感染,投者不多,亦非主药,老朽少时眼见一乡村货郎患尿痛、尿频、尿血久治不愈,聘请外地一白发医家疗之,诊为少阳气郁、湿热下注,应疏泄胆火、通利膀胱,导邪下行,强调给予大剂柴胡,推为君药。当时若干执业者捧腹大笑,斥责昏庸,道是无知妄言,因少良法,又皆袖手旁观。该老医十分镇静,并慷慨地的说,大千世界未知数很多,坐井观天、林内不能容鸟,焉可救死扶伤。遂力排众议,开了柴胡30g、大黄6g,每日1 剂,水煎分2 次服,连用4 天,病情大减,将量压缩一半,继饮7 剂,霍然得瘳。老朽曾仿照试之,确有功效。其中大黄的消炎作用,切勿忽视。
调理半身不遂处方要加微量大黄
1992 年应医院要求,为患者拟定调理半身不遂方,参照王清任先贤补阳还五汤,计黄芪80g、川芎20g、丹参30g、桂枝15g、大黄3g,治疗脑血管梗阻、栓塞、溢血形成的后遗症,通过3~6 个月的运用,很见功效,在发病30 天内开始最为理想,超过半年进步极慢,甚至毫无反响。每日1 剂,水煎分3 次服,病情好转,将药量减半,继续不辍,到生活自理,症去70%,再考虑停药。如便溏或次数较多,把大黄降至1g,因取其通与活血祛瘀,切勿删掉,这是临床经验。老朽公之于众,望广采病例深入研究。
大黄破血通经
大黄苦寒,清热凉血、攻积导滞、泻火逐瘀、推陈致新。治逆气上冲、胃肠燥结、妇女闭经、癥瘕积聚、吐衄发狂。生者气雄力锐,制熟攻坚功能降低。和元明粉结合,为比目鱼药。
《伤寒论》《金匮要略》收入含有本味的处方30 余首。张山雷先生提出其能扫庭犁穴;报界精通岐黄之家陆士谔尊称其为大刀阔斧高级良药。应用范围广泛,既可救死回生,亦常作食品添加剂或染料。
老朽临床取其止血、降气、通便、泻火、破积、调经十二个字。
1991 年诊一大学女生,因精神刺激、洗冷水澡,月经停止来潮,烦躁、恐惧不安、啼哭,曾吃商品坤宝、女金丹、大黄䗪虫丸,依然如故。鉴于闭经年余,久病正衰,以四物汤为主,另加活血化瘀药,计当归10g、熟地黄10g、白芍10g、川芎10g、桃仁10g、红花10g、柴胡6g、桂枝10g、三棱10g、益母草10g、䗪虫6g,每日1 剂,水煎分3 次服。吃了1 个月,毫无回响,乃在方内加入大黄3g,饮了20天,月经即行,血下1 周。尔后逢月均潮,恢复正常。应当指出,大黄通利冲任二脉,在妇科领域,很起作用,但用量宜小,不宜奉之为君。
枳实栀子豉汤加大黄治焦虑症
大瓢先生医精神抑郁、胸中闷热,指为气火相结,不投陷胸、泻心、柴胡剂,专用《伤寒论》枳实栀子豉汤,定量为枳壳30~60g、山栀子20~30g、豆豉20~30g,加大黄2g,每日1 剂,水煎分3 次服,连饮6~10 天,宜于烦躁、苦闷灼热、停食、痰积,重点破气泻火。老朽师此法,调理抑郁、焦虑、强迫、情志不伸、呐喊方快等精神疾患,皆见疗效,但量小功效不显,无副作用。
大黄不可多用久服
《伤寒论》小承气汤由大黄、厚朴、枳壳组成,有四种变化,以大黄为主名本方,以枳壳为主名枳壳三物汤,以厚朴为主名厚朴三物汤,增重投量加元明粉名大承气汤。既往常论之小承气四变,乃是指此。
封丈冬岩指出若腹内气体充积,胀满,影响饮食,给予厚朴三物汤,将厚朴每剂要开至20~40g,始见功效,其余枳壳15~25g 为臣,大黄6~10g 为佐使,属辅助药,如厚朴之量不超过1/2,举棋不定则输掉全局。大黄只可降火、泻下、通便,多用无益,伤人元气,不能行气消胀、排满,虽感一时舒服,但无力根除。老朽验诸临床,所言果然。
国医大师张志远运用大黄经验
中药的量效关系是确定临床用药剂量的依据,是确保用药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基础。 大黄的临床主治病症较广,国医大师张志远在临床中重视大黄的量效关系,将大黄分为小、中、大剂量进行应用以发挥不同作用,临证时还结合大黄的应用剂量进行药物配伍,用于治疗多种病症。
大黄功效阐述
大黄味苦性寒、味厚,是其药效发挥的基础,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寒沉藏,可泻热存阴。“寒沉藏”理论源自中医学象思维,是金元医家张元素根据冬时之象并结合《黄帝内经》中药物的气味厚薄、升降浮沉所提出。大黄味苦性寒,气味俱厚,法象冬时寒之沉藏,故属于寒沉藏类药物,其以苦寒为基础,性沉为主体,蛰藏为结果,具有通降之性。大黄泻热、降下功效是其苦寒沉降性味的体现,可急下以存阴,通过泻热祛邪以存阴液。津液属阴,故大黄通过急下存阴而达存津液之目的。另有研究认为大黄欲使津液得存,必先祛邪气,其存津液是通过泻热降下、救阴津于火热之中得以实现。如阳明里热炽盛,津液灼伤,日久更耗伤阴液,用大黄釜底抽薪,使热随便泄,急下燥热,从而截断热邪的煎灼途径,以达存津液的目的。
味臭香,性走不守。历代医家多以大黄味浓厚走窜之性为用,而其走窜之力常因后下、酒浸、酒炒等炮制煎煮方式不同而有异,如《本草备要》言其“若酒浸,亦能引至至高之分”,《得配本草》载其“欲速行、下行,生用;欲缓行,煎熟用”。
大黄量效关系的具体运用
大黄走窜之力和功效发挥可受到用药剂量的影响,在《伤寒杂病论》的诸方中剂量不一而功效各异。临床中将大黄生用的用量分为小、中、大不同剂量段,其中小剂量1~3 g,中剂量6~18 g,大剂量30~60 g,依病情所需可治疗各种病症。
小剂量以健胃、降气、通经、行药力
《神农本草经》言大黄“荡涤肠胃”,《药性赋》载其“走而不守,夺土郁而无壅滞”,“荡涤”“走”“夺”体现出大黄具有动的属性,且味厚气峻,动则可发挥健胃、降气、通经、行药力的作用,用于治疗饮食积滞、呃逆、大便不通、闭经等病症。现代研究亦表明,大黄所含的蒽醌类衍生物具有调节胃肠道的功能,可促进肠道蠕动以消化食物,且有显著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素A2形成的作用,有助于促进血液流通。基于此,临证用小承气汤治疗具有脘腹痞闷、腹中胀痛、大便不通等症状的脾胃病,如痞满、便秘等,方中大黄用量1~3 g,主要发挥通肠胃、降逆气的功效,量小通导大便而非泻下,以通为补,肠通则食消,达健胃之功,亦可用于治疗逆气上冲的呃逆、噫气等病症。此外,针对瘀血闭阻所致的月经后期、闭经、痹证等疾病,用小剂量大黄可入血分发挥通经散血之效。月经后期、闭经者,可与三棱、桃仁等活血通经药相伍,以促月经来潮。瘀血日久入络所致四肢及关节屈伸不利、肌肉隐痛者,可于桃仁、红花等行气活血药中加小剂量大黄以疏通经络,并助他药行其药力,增强活血通络之用。临证在消化不良、月经后期、闭经、关节炎、盆腔炎等治疗处方中加入小剂量大黄以健胃,疏通经络,通行上、中、下三焦,助推药力,即通中寓补,提升处方的“通、化”作用。
中剂量以清热解毒
大黄味苦性寒,有泻热之效。有研究发现,张仲景用大黄一两至二两,折合现代度量单位约为13.8~27.6 g,主要发挥清热泻火除湿之效。临床中将大黄寒沉泻热之效作为中剂量(6~18 g)的功效基础,常用其治疗热证,并配伍石膏、栀子、茵陈等药物以增强清热解毒之力。如阳明腑实证出现高热难退,予6~18 g大黄通腑泻热,配伍石膏透解肺热,上下分消,直折阳明之热;湿热型胆囊炎,予6~18 g大黄以泻热降下,常配伍茵陈、栀子、蒲公英、鸡骨草、郁金等,助湿热、浊毒排出,发挥解毒之效而减轻浊毒对胆腑的损伤;对于湿热瘀滞型盆腔炎急性发作出现少腹坠胀、疼痛、发热等症状,可用大黄牡丹汤加蒲公英、紫花地丁、黄芩、乳香、没药,其中大黄用6~18 g,意在清热降下、祛邪解毒。
大剂量以破血攻积
张仲景运用大剂量大黄破血攻积,如《伤寒论》中桃核承气汤中的大黄用至四两以清泻实热、活血祛瘀;大陷胸汤中的大黄用至六两以攻积泻热荡实。四两至六两折合现代度量单位约为55.2~82.8 g。张志远先生将30~60 g作为大黄的大剂量段,临证常用此剂量段发挥破血攻积、推陈致新之用,常用于治疗神志病。如治疗瘀热互结型狂证,大剂量大黄苦寒攻积降下的作用强,能引头面秽浊之邪从肠腑而出,又因其性走而不守,有行血破瘀之功,可推陈致新、通闭塞,胃肠无碍,则血脉通利,从而缓解神乱的表现。
不同剂量大黄的配伍特点
小剂量大黄配伍赭石、半夏
小剂量大黄与赭石、半夏均可降逆下气,组方为三降汤,治疗气逆上冲所致的噫气、呃逆等。大黄性寒沉,有降逆作用,其效可在大黄甘草汤中体现。赭石、半夏相伍则源自旋覆代赭汤。临床发现三药用量比例为大黄∶赭石∶半夏为1∶10∶5时降逆下气的效果最佳。大黄降逆之用超过丁香、柿蒂,用量1~3 g,取降逆下气之效;赭石重用,意在重坠下气、降逆平冲;半夏苦降以助降逆,辛散以开结和胃、散逆气,又无碍他药降下功效之弊。
中剂量大黄配伍石膏
大黄、石膏分别是大承气汤和白虎汤的核心药物,二者配伍在经方中较为少见。然泻可推陈,以助除热。将大黄、石膏配伍组成白虎合大承气汤,采用清热攻下、通腑泻实之法,可治疗高热不退、燥屎内结之症。临证以石膏为君药,用量为45~60 g,根据经验在保证疗效并兼顾安全用药的前提下最多可用90~100 g,同时遵从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其性凉而能散,有透表解肌之力”的观点,使其发挥清热透解之效;大黄予中剂量6~18 g,性味苦寒,可直达下焦,能通闭塞、荡积聚、泻积热,导热顺势而出,达泻热降下、清热通腑之效。二药相伍,透解与通腑泻实并存,急下以存阴,使肠道通、燥屎下、高热退、津液存。临证时还需注意煎煮方法与时间,石膏应先煎半小时,以促其后续与他药同煎发挥作用;大黄后下,水煎5~10 min,泻热功效更佳,有助于缩短高热持续时间,若煎煮时间过长,功效可由泻热转为活血化瘀。
小、中剂量大黄配伍栀子、茵陈
大黄与栀子、茵陈配伍可见于张仲景《伤寒论》中的茵陈蒿汤,具有清热退黄之功,治疗湿热黄疸。湿热互结是黄疸发生的重要因素,若湿热内蕴,汗不得泄而留存体内,氤氲难消,郁阻于内,郁久加重湿热,致肝胆疏泄失常,胆汁外溢,则发为黄疸。大黄可通滞开结,条畅脾胃气机,助脾胃升降有度,则湿热得以消散,同时通利肠道,引浊毒下行;茵陈为利湿退黄要药;栀子有“通小便,解五种黄病”之效。三药合用,恰合黄疸的湿热病机,共奏清热利湿退黄、通导肠胃之功。现代药理研究亦显示,三药合用能降低胆红素水平,促进炎症消退。临证时应根据黄疸的症状表现调整大黄的用量。若湿热较重,茵陈为君药,用10~30 g以利湿退黄,栀子用10~20 g以清利三焦湿热,大黄用3 g以防止泻下过重而损伤脾阳加重病情;若大便秘结数日,大黄用量可增至10 g;若黄疸伴有结石,考虑到结石湿热内蕴、气机壅塞的病机特点,大黄用量可为10~18 g,并配伍柴胡、枳壳、金钱草、海金沙等利胆消石,促使结石溶化排出,结石排出后大黄改至3 g继以调服。
不同剂量大黄配伍桃仁
大黄、桃仁作为桃核承气汤中的主要药物,能荡涤里热、破血通络。有研究表明,大黄、桃仁配伍具有泻热逐瘀之效。两药配伍临床运用范围较广,以药物3 g作为配比基线,大黄∶桃仁为1∶3,即大黄3 g、桃仁9 g,以活血通经为主,其中小剂量大黄可发挥通经催经作用,用于瘀血闭阻型闭经;大黄∶桃仁为3∶3,即大黄9 g、桃仁9 g,以逐瘀为主,用于急性盆腔炎瘀大于热证;大黄∶桃仁为2∶3,即大黄6 g、桃仁9 g,则清热泻火与逐瘀并行,用于急性盆腔炎瘀热不明显者;大黄∶桃仁为10∶6,即大黄30 g、桃仁18 g,以泻火、破血、攻积并举,可治疗狂证。
小 结
张志远先生临证时谨守大黄寒沉藏、泻热存阴和味臭香、性走不守的功效基础,重视量效关系,强调大黄部分用量超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剂量,应准确辨病辨证,合理运用;同时要善于运用不同剂量大黄治疗脾胃病及神志病等,并灵活配伍,可扩展大黄临床应用范围,并可进一步为其现代实验研究提供新思路。
段展辉,刘桂荣.从量效关系探讨张志远运用大黄经验[J].中医杂志,2022,63(13):1219-12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