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2|回复: 2

大黄

[复制链接]

6367

主题

1881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3105
发表于 2024-1-30 20:59: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曰妙用大黄,有延年之功,误用人参,有杀人之祸。 大黄攻下积滞,清泄湿热,泻火解毒,凉血止血,活血祛瘀。虽为虎狼之药,但其推陈致新,荡涤邪热之力,辨证精准,确可为起死回生。今天专说大黄。

初行医时,认为大黄苦寒,泻下攻积。其代表方为大承气汤,配芒硝咸寒软坚,伍枳实厚朴行气破结。急下燥热,保存阴液。以治痞,满,燥,实之症。大黄就像其别名将军一样,一马当先,勇往直前。行医稍久,就体会到,大黄还是像他的别名一样,统帅三军,所向披靡。大黄的功效实在太多。下面慢慢细说。

别名:黄良、将军、川军,火参、肤如,金木、破门、绵纹,湘结、绵役,金不换等。

性味:苦,寒。

归经:脾,胃、大肠、肝,心经。

功效: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活血祛瘀。

应用:实热便秘,谵语发托,食积痞满,痢疾初起,里急后重,泻痢不爽、瘀停经闭,症瘕积聚,时行 热疫,暴眼赤痛,吐血衄血,阳黄水肿,湿热黄疸,淋浊溲亦,痈疡肿毒,疔疮火伤。泻热通 肠,凉血解 毒 , 逐瘀通经。

临床应用

配芒硝,芒硝咸寒,软坚润燥,而泻下通便。二者相须为用,攻下之力增强。如《本草崇原》“与芒硝同用,所以承在上之火热,而调其肠胃,使之下泄也。”

配枳实,一苦寒,一辛寒,二药相伍,泻下行气并举,相得益彰。泻下辅助行气,行气辅助泻下,如《医方集解》载:“去实热用大黄,无枳实不通。”

配厚朴,厚朴辛苦温,辛能行气,苦能泄实满,温能化湿,合用可行气宽中,疏导肠胃,使中焦得舒,胃肠得畅,泻实除满。

配附子,取附子辛热温里扶阳,二药相伍,大黄走泄,附子取其散寒,可温下寒实积滞。

配肉桂,肉桂辛热,益火消阴,散寒止痛,温补肾阳,两药合用,寒热相济,性归和平,扶阳通便。如《医学衷中参西录》曰:“平肝之药以桂为最要,肝属木,木得桂则枯也,而单用之则失之热,降胃止血之药,以大黄为要,胃气不上逆血既不逆行也。而单用之又失之于寒,二药并用,寒热相济,性归和平,降胃平肝兼故无遗。”

配廑虫,廑虫成寒,破坚逐瘀,疗伤止痛,破死血,二药相伍,取“通以去闭,虫以动其瘀”之效。大黄廑虫伍用,出自《金匮要略》大黄廑虫丸。

配生地,生地甘寒,主清主润,凉血生津,二药相伍为用,可治于心胃火炽,气火升腾,挟血上逆之吐衄。可收火降血宁之效,有增水行舟之功。

配甘草,甘草甘平,和补中焦,调和药性,二药合用,可壮其功而杜其弊。《王氏医存》:“大黄与甘草同用能利小便。”

配丹皮,丹皮辛苦微寒,入血分,有清热凉血,活血散瘀之功。相使配对,辛以行之,苦以降之,相辅相成,有通降下行,泻火散瘀之效。

配桃仁,桃仁苦甘而平,性柔润,本血分之品,最善破血行瘀,又可润燥滑肠。二药配伍,刚柔相宜,大黄专入血分,破血积,下瘀热,桃仁得大黄,专长气分,润肠燥,通积滞。用治产后腰痛,太阳、阳明蓄血证,痛闭经经等。

配赤芍,赤芍色赤,能入营分,通利血脉,祛瘀之功颇佳。二者相使,大黄得赤芍直入血分,而破血中之滞,赤芍得大黄则祛瘀力宏,共奏泻热逐瘀,和营止痛之功。如《千金方》神明度命丸,即取二药,主治“久病,腹内积聚,大小便不通,气上抱心,腹中胀满,逆害饮食”之证。

【复方】治伤寒阳明腑证,阳邪入里,肠中有燥屎,腹满痛,谵语,潮热,手足濈然汗出,不恶寒,痞满燥实全见者,,以此汤下之:大黄(酒洗)四两,厚朴(炙,去皮)半斤,枳实(炙)五枚,芒硝三合。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二升,去滓,纳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伤寒论》大承气汤)

治大便秘结:大黄二两,牵牛头末五钱。上为细末,每服三钱。有厥冷,用酒调三钱,无厥冷而手足烦热者,蜜汤调下,食后微利为度。(《素问病机保命集》大黄牵牛丸)

治热病狂语及诸黄:川大黄五两(锉碎,微炒)。捣细罗为散,用腊月雪水五升,煎如膏,每服不计时侯,以冷水调半匙服之。(《圣惠方》雪煎方)

治泄痢久不愈,脓血稠粘,里急后重,日夜无度,久不愈者:大黄一两,细锉,好酒二大盏,同浸半日许,再同煎至一盏半,去大黄不用,将酒分为二服,顿服之,痢止。一服如未止,再服,以利为度,服芍药汤和之,痢止,再服黄芩汤和之,以彻其毒也。(《素问病机保命集》大黄汤)

治妇人经血不通,赤白带下,崩漏不止,肠风下血,五淋,产后积血,癥瘕腹痛,男子五劳七伤,小儿骨蒸潮热等证,其效甚速:锦纹大黄一斤,分作四份;一份用童尿一碗,食盐二钱,浸一日,切晒;一份用醇酒一碗,浸一日,切晒,再以巴豆仁三十五粒同炒,豆黄,去豆不用;一份用红花四两,泡水一碗,浸一日,切晒;一份用当归四两,入淡醋一碗,同浸一日,去归,切晒。为末,炼蜜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温酒下,取下恶物为验。未下再服。(《医林集要》无极丸)

治产后恶血冲心,或胎衣不下,腹中血块等:锦纹大黄一两,杵罗为末,用头醋半升,同熬成膏,丸如梧桐子大,用温醋化五丸服之,良久下。亦治马坠内损。(《千金方》)

治久患腹内积聚,大小便不通,气上抢心,腹中胀满,逆害饮食:大黄、芍药各二两。上二味末之,蜜丸,服如梧桐子四丸,日三,不知,可加至六、七丸,以知为度。(《千金方》神明度命丸)

治大人小儿脾癖,并有疳者:锦纹大黄三两,为极细末,陈醋两大碗,砂锅内文武火熬成膏,倾在新砖瓦上,日晒夜露三朝夜,将上药起下,再研为细末;后用硫黄一两,官粉一两,将前项大黄末一两,三味再研为细末。十岁以下小儿,每服可重半钱,食后临卧米饮汤调服。此药忌生硬冷荤鱼鸡鹅一切发物。服药之后,服半月白米软粥。如一服不愈时,半月之后再服。(《昔济方》于金散)

去五脏湿热秽浊。治饮食停滞,胸脘胀痛,头晕口干,二便秘结:大黄十斤,切作小块,用泔水,浸透,以侧柏叶铺甑,入大黄,蒸过晒干,以好酒十斤浸之,再蒸收晒干。另用桑叶、桃叶、槐叶、大麦、黑豆、绿豆各一斤,每味煎汁蒸收,每蒸一次,仍用侧柏叶铺甑蒸过晒干,再蒸再晒。制后再用半夏、厚朴、陈皮、白术、香附、车前各一斤,每味煎汁蒸收如上法,蒸过晒干,再用好酒十斤,制透,炼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一、二钱,或为散亦可。(《银海指南》清宁丸)

治时行头痛壮热一二日:桂心、甘草、大黄各二两,麻黄四两。上四味,治下筛,患者以生热汤浴讫,以暖水服方寸匕,日三,覆取汗,或利便瘥。丁强人服二方寸匕。(《千金方》水解散)

⑾治眼暴热痛,眦头肿起:大黄(锉,炒)、枳壳(去瓤,麸炒)、芍药各三两,山栀子仁、黄芩(去黑心)各二两。上五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滓,食后临卧服。(《圣济总录》大黄汤)

治心气不足,吐血衄血:大黄二两,黄连、黄芩各一两。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金匮要略》泻心汤)

治虚劳吐血:生地黄汁半升,川大黄末一方寸匕。上二味,温地黄汁一沸,纳人黄(末)搅之,空腹顿服,日三,瘥。(《千金方》)

治肠痈,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四两,牡丹一两,桃仁五个个,瓜子半升,芒硝三合。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去滓,纳芒硝,再煮沸,顿服之,有脓当下,如无脓当下血。(《金匮要略》大黄牡丹汤)

治肺壅,鼻中生疮,肿痛:㈠川大黄一分(生用),黄连一分(去须),麝香一钱(细研)。上药,捣细罗为散,研入麝香令匀,以生油旋调,涂于鼻中。㈠杏仁一分(汤浸,去皮、尖,研为膏),川大黄一分(生为末)。上药相和令匀,以猪脂调涂鼻中。(《圣惠方》)

治奶痈:川大黄、粉草各一两。上为细末,以好酒熬成膏,倾在盏中放冷,摊纸上贴痛处,仰面卧至五更。贴时先用温酒调(服)一大匙,明日取下恶物,相度强弱用药,羸弱不宜服。(《妇人良方》金黄散)

治痈肿振焮不可触:大黄捣筛,以苦酒和贴肿上,燥易,不过三,即瘥减不复作,脓自消除。(《补缺肘后方》)

治口疮糜烂:大黄、枯矾等分。为末以擦之,吐涎。(《圣惠方》)

诒火丹赤肿遍身:大黄磨水频刷之。(《救急方》)

治冻疮皮肤破烂,痛不可忍:川大黄为末,新汲水调,搽冻破疮上。(《卫生宝鉴》如神散)

治汤火灼伤:庄浪大黄(生研),蜜调涂之,不唯止痛,又且灭瘢。(《夷坚志》)

治从高坠下,及木石所压,凡是伤损,瘀血凝积,气绝欲死,并久积瘀血,烦躁疼痛,叫呼不得及折伤等:大黄一两(酒蒸),杏仁三七粒(去皮、尖).上研细,酒一碗,煎至六分,去滓,鸡鸣时服,次日取下瘀血即愈。若便觉气绝不能言,取药不及,急擘开口,以热小便灌之。(《三因方》鸡鸣散)

治打仆伤痕,瘀血滚注,或作潮热者:大黄末、姜汁调涂。一夜,黑者紫,二夜,紫者白也。(《濒湖集简方》)

大黄还能防治急性传染病。吴又可撰写《温疫论》,首创治疫两法——“达原”和“逐邪”。吴又可用攻下逐邪的关键在于峻猛而尽除,他主张“急证急攻”,“因证数攻”,“凡下,不以数计”,对于可下之证应“下之”、“再下之”,直至邪尽。祛邪清热主用大黄,但吴氏用下法并不盲投,“要谅人之虚实,度邪之轻重缓急,察病之缓急,揣邪气离膜原之多寡,然后药不空投,投药无太过不及之弊”。能用大黄,诚非难事,然面对复杂病情,临证毅然不移,当需阅历。如瘟疫,必舌黄胸痞,不甚拒按,面色亦带黑滞,所下如胶似漆。

大黄攻补取决于用量的大小,小剂量以“补”为主,大剂量以“攻”为主。大黄小剂量(3克以下)有健胃助消化作用;中等剂量(1~2克大黄粉冲服或6~12克煎服)有缓泻、逐瘀作用;大剂量(15~30克)其通泻攻逐之力颇强。研究表明,大黄含有两种相反的成分——蒽醌衍生物的甙类和鞣酸及其相关物质。前者能刺激肠蠕动而导致泻下,后者有收敛作用而能止泻。大黄在生用、大量、短煎的情况下有泻下性能,但在制用、小量、久煎的情况下,泻下性能减弱,同时出现止泻性能。近年来,有不少报道用大剂量大黄(一般用30克,多达100~200克,甚至有重用500克的个案,均为汤剂)治疗急性胆囊炎、出血性坏死性肠炎、流行性出血热、急性胰腺炎及急性黄疸型肝炎等疾病,取得了明显的疗效、未发生明显的毒性反应。

中医有“六腑以通为用,腑病以通为补”的说法。妙用大黄有延年益寿之功,误用人参用杀人之祸。

应用大黄为什么可以达到延年益寿的作用?中医衰老学说认为:人体的生命活动是以体内阴阳、脏腑、气血为依据的,阴阳脏腑气血平衡,人体才会健康无病,不易衰老,寿命才能得以延长。现今社会,由于物质生活水平空前提高,饮食不知节制,膏粱厚味、脂醇充溢者日多,而致肠肥脑满、形丰体胖、气血壅滞,以致造成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硬化和冠心病等。面营养过剩,代谢废物增多,留于肠内的废物和毒素可引起自身中毒,招致早衰和导致疾病,如食欲不振,胃腹胀满,恶心嗳气,口臭,头晕头痛,精神抑郁,甚至诱发胆结石、痔疮、便血、脱肛及大肠癌等。另一方面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从空气到土壤,从饮水到食物,都出现了大量问题。因此对于这类中老年人,要想健康长寿,不应滋补,而应通补。宣通气血,通畅大便,清除体内毒素,可以延年益寿,防病抗老。

大黄虽是一味传统老药,但必将随着改革开放地深入,焕发青春,发挥更大的作用。

6367

主题

1881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3105
 楼主| 发表于 2024-4-10 22:23:44 | 显示全部楼层

曹鸣高老中医临床治疗多种慢性病,常在方中加入大黄,推陈出新,确有妙处

导读:《本经》言大黄“调中化食,安和五脏”,真实不虚,九旬老翁,形体壮实,能食神健,从未吃过补品、补药,仅每天服生大黄粉2~3分,生甘草粉1分,数十年如一日,以保持每天大便通畅而已。曹老治慢性病,只要患者大便不溏,常于方中加入适量制大黄,保持大便通畅,从而促进新陈代谢,提高健康水平。

大黄推陈致新

作者/曹鸣高 著,郁斌、孙子凯 按

曹鸣高(1907~1985) 中医教育专家。江苏省苏州人。自幼从其祖父清御医曹沧州习医,承其家学,17岁悬壶。新中国成立后,历任苏州市中医门诊所所长、江苏省中医院内科副主任、江苏省中医学校讲师、南京市中医学院内科教研室主任、全国中医学院二版统编教材编审委员、国家科委中医药组成员。

曹鸣高从医60余年,临床经验丰富,学术造诣深厚。精通医理,务实求深。临诊治病,慎思详察,辨证确切,遗方用药,简要洗炼,尤在肺系疾病和调理脾胃有独到之处。著有《吴门曹氏三代医验集》等。

大黄苦寒沉降,走而不守,有通利大便,清热解毒功能。

张仲景治阳明腑实证的三承气汤皆用以为君,因其性迅而善走,长于通下,故古有“将军”之称。

余治多种内伤杂病,较广泛地应用大黄,旨在推陈致新。

实践证明,其尚具有保健作用。因大黄能使积于肠腑的糟粕和污浊及时排出体外,从而保持体内的清洁和胃肠的正常作用,达到浊降清升的目的。

且大黄苦能健胃,少量服之,令人开胃进食,食欲增加,胃肠充分吸收水谷之精微,生化之源畅盛而身体健康。

仲景治“五劳虚极羸瘦”的大黄䗪虫丸、古方百劳丸治劳瘵用大黄,皆取其祛瘀生新,推陈致新之功。

例:从前曾遇一庞姓老翁,年近九十,形体壮实,能食神健,步履敏捷,余询其养身之道。

翁曰:“我从未吃过补品、补药,仅每天服生大黄粉2~3分,生甘草粉1分,数十年如一日,以保持每天大便通畅而已。”

验之于临床,余治多种慢性病,只要大便不溏,常于方中加入适量制大黄,保持大便通畅,从而促进新陈代谢,提高健康水平。

但用量不宜过大,5g左右即可。

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对《本经》所载大黄功能“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等语,余益信矣。

评按

大黄,为临床常用之药。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生用时其气味重浊,走而不守,直达下焦。泻下作用峻烈,故号称“将军”。

而《本经》言其:“调中化食,安和五脏。”

曹老临证治多种慢性病时,均少量加入,调和胃气,推陈致新,保持大便通畅,从而有利于疾病康复。但凡血虚、气虚、元气不足、脾胃虚寒者以及孕妇忌服。

本文摘自《《吴门曹氏三代医验集》评按》(2013)丨编者/龚丽娟丨本文作者/曹鸣高著,郁斌、孙子凯

6367

主题

1881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3105
 楼主| 发表于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陶御风 :大黄临证40条要点

导读:陶御风先生结合古籍、历代医家经验以及自己的临床体会写就的“大黄”临床论治备参40条,值得学习与收藏。

一 、东南之人,土气虚浮,阳气外泄,稍用大黄,即伤脾胃,此五方五土之有不同也。

又总察四方之人,凡禀气厚实,积热留中,大黄能养阴而推陈致新,用之可也;若素禀虚寒,虽据证当用大黄,亦宜随人而酌减,此因质禀之有不同也。

二 、仲景百劳丸、䗪虫丸,都用大黄以理劳伤吐衄,意最深微。

盖以浊阴不降则清阳不升者,天地之道也;瘀血不去则新血不生者,人身之道也。

蒸热日久,瘀血停于经络,必得大黄以豁之,则肝脾通畅,陈推而新致。

三 、产后去血过多,血虚闭而不行,当用养血润肠之剂,必禁大黄为要。老人气虚血闭,当用麻仁丸;肥人痰闭,当用半硫丸,大黄亦所必戒。治者不可畏而不用,亦不可忽而轻用。

若元虚不足者,不可用,恐正气耗而亡阳;风寒表证未解,不可用,恐里气一虚,表邪内陷;里证当下,脉势无力不可用,恐热邪去而正气脱。

四 、大黄性虽趋下,而又善清在上之热,故目疼齿疼,用之皆为要药。

又善解疮疡热毒,以治疔毒,尤为特效之药。疔毒甚剧,他药不效者,当重用大黄以通其大便自愈。

其性能降胃热,并能引胃气下行,故善止吐衄。

五 、大黄苦峻下走,用之于下必生用。

若邪气在上,非酒不至,必用酒浸引上至高之分,驱热而下。

六 、古代治疗黄疸的百余方中,约三分之一的方中有大黄,可见大黄为退黄主要药物。

七 、邹润安说,大黄能“斡旋虚实,通和气血”,故凡肺郁血(瘀血)证,虚人用之不禁。

八 、大黄虽为泻下药,如用小量,不一定泻下,而有健胃作用。

如与枳实、厚朴同用,作用多在胃;如与芒硝同用,作用多在肠;如与桃仁、丹皮同用,则有逐瘀作用;如与玄参、石膏同用,能泻三焦之热。

九 、张仲景用大黄,特以利毒而已,故各陪其主药而不单用。

合厚朴、枳实则治胸腹满,合黄连则治心下痞,合甘遂、阿胶则治水与血,合水蛭、虻虫、桃仁则治瘀血,合黄柏、栀子则治发黄,合甘草则治急迫,合芒硝则治坚块。

十 、大黄与桃仁同用,则导瘀血,与枳壳同用,则除积气;入痰火药,更能滚痰;入消食药,即能推陈。

十一 、仲景治吐血、衄血有泻心汤,大黄与黄连、黄芩并用,此惟脉象有实热者宜之。

若脉象微似有热者,常用大黄3钱,煎汤送服赤石脂细末4~5钱。

若脉象分毫无热,且心中不觉热者,常用大黄细末、肉桂细末各6~7分,用开水送服,即愈。

十二 、凡跌打损伤,血有所瘀,闭而不行,用桃仁、红花之剂,必加酒炒大黄。

十三 、大黄与附子并用,则变寒下为温下。

十四 、大黄轧作散服之,1钱之力可抵煎汤者4钱。

十五 、大黄有安和五脏,补虚调气之能。

各类虚证常因气血亏虚,脾虚运弱而见消瘦、倦怠纳少、腹胀便秘等症,此时应配大黄治之,寓补于攻,主要技巧在于配伍、炮制和剂量的调整。

少量大黄可通腑气、消谷气、安五脏、除腹胀、调气血,常一投大黄,矢气一转,便行腑通,腹胀旋消,诸症悉轻,有立竿见影之效。

凡体虚、气虚者,每以大黄配黄芪同用,效果良好,用于气虚体弱之妇科血证患者,其功更笃。

十六 、长期用养阴补虚法不效时,配以小剂量清泻药(如大黄、枳实或玄明粉)反佐其间,往往可收效。

十七 、胃肠道肿瘤需通导腑气,因此不论有无便秘,或已否手术,在治疗中都可加入大黄。未手术者用生大黄,手术后用制大黄。

保持腑气通畅,排除病邪,祛瘀生新,对肿瘤的治疗和康复均有积极意义。

十八 、凡以呕吐为主症者,不论外邪侵袭、饮食不节或情志失调、脾胃虚弱均可应用大黄。特别适用于饮食入口即吐,药不入腹者。

用法:生大黄、生甘草各1克。水煎片刻或滚烫开水冲泡,药液以1汤匙为宜,不可过多,冷热适度饮之。吐止或缓解后,需辨证用药,以巩固疗效。

十九 、遇到怕服汤药,每服汤药即吐者,可在服汤药前,先用大黄、甘草各1克,煎水1小杯(煎煮时间不宜过长),慢慢喝下,服后15~20分钟不吐,再服原汤药即可不吐。

二十 、痢疾的病机特点是体内有“滞”。

这种滞或为湿热内蕴、气血不和,或为食滞、宿滞,或两者相兼,如湿阻气滞、食滞互结等。故治痢时刻要注意去滞,而去滞之品则首推大黄。

其用法是:急性菌痢、肠腑湿热为主者多用生大黄,使峻下而急去其滞,往往可收立竿见影之捷效;对病程长或慢性久痢或虚人兼滞,症见滞下不爽或里急后重者多用酒大黄。

盖大黄酒制,既能下其湿热积滞,又能借酒辛热之性开发肠胃郁结,宣通气血。

体弱和病轻者用3克,体壮滞重病盛者用6克,配合枳实、厚朴、槟榔,调气以破滞,收效尤著。

二十一 、用好肉桂3分,去粗皮,研末,先用开水送服一半,1小时后再服另一半;稍停片刻取生大黄5钱,到为粗末,分3次服,每隔2~4小时服1次。

服大黄后片刻,即觉腹鸣,旋即泻下较多污秽稀粪或少量黏液后,腹内即觉轻松。用此法治疗菌痢初起,均获速效。

二十二 、慢性乙肝出现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和总胆红素3项中1项、2项或全部升高,无论虚实,均可于辨证方药中加入制大黄10~30克,以服后大便泄下如泥如粥,每日2次为佳。

即使脾虚便溏,若仅每日上次,仍可加用制大黄,使排便达到每日2次,以促进清热排浊。也常可与车前子配伍,前后分消湿热。

当谷丙转氨酶等指标降至正常后,为防止病情反复,宜续服含制大黄方药数周。

二十三 、预防或治疗因饮食因素引起的肝昏迷,可采用生大黄粉清洁灌肠或同时口服的方法。

此法能迅速排除肠腔中可引起昏迷的毒物,而使患者较快清醒。对昏迷较深者,配合使用抗肝昏迷药物,亦能缩短患者的昏迷时间。

二十四 、治疗胆绞痛,用生大黄10~20克,木香10克,加开水300毫升浸泡10分钟后,频频饮服,用于胆囊炎、胆管炎、胆结吞引起的急性上腹刀割样绞痛有效。

一般服药30~40分钟后,胆绞痛开始减轻,随着大便的排出,疼痛进一步减轻或消失。

二十五 、治热结下焦,迫血下行的尿血,用一般凉血止血药无效,改用大黄,血尿即止。

惟量不宜大,否则易致腰泻。一般以5克为宜。

二十六 、高血压属实热证,见大便秘结者,必须用生大黄,用后大便得通,面红目赤减轻,血压也降。

二十七 、治疗高脂血症,每日口服生大黄粉0.75~1克,分3~4次开水冲服,连服1~2个月,能有效降低过高的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指标。

绝大部分患者服后没有泻下现象,偶见下腹部闷痛,无需处理,便后自行消失。

二十八 、成人老幼无论寒热虚实之急慢性肾炎,均可在辨证方中加入大黄1~5克。实证生用,虚证制用。

大黄活血化瘀,具有改善肾血流量之功及降浊之能,能使肾血流量增加,秽浊毒邪外排,从而使肾炎向愈。

二十九 、治疗急性中风,不论出血性或缺血性,也不论中经络中脏腑,属实属虚,均可以便秘作为大黄的应用指征,至大便变软后停用。

可用大黄或以大黄为主,煎汤鼻饲,或浓煎后作高位保留灌肠,通过通导大便,排出邪热及秽浊之物,调整脏腑功能,调畅气机,以促进神志的复苏和临床症状的改善。

三十 、治脑出血、脑炎等见阳明腑实证者,大黄须用20~30克,并与芒硝合用,大便始能下行。

燥屎下则神志随之苏醒,燥屎不下,凉开三宝等药用之无效。治疗吐血、衄血、热淋,大黄用5~10克,量不宜大。

三十一 、大黄治疗血证,病初证实体实,宜用10~15克,以尽斩关夺隘之能;若吐衄反复发作或妇女崩漏日久,证虽实而体已虚者,可用3~6克,以缓图奏功。

对于齿鼻耳目诸衄,须以酒炒后用,借酒性之上升,驱瘀热以下;治大量吐血、崩漏之证,可以炒用甚至炒炭后用,以减少其快利之性,而发挥其止血之功。

大黄止血,有温用凉用之分。

温用每配肉桂,适用于寒热错杂之血证,尤多用于50岁以上缠绵难愈的咯血患者,并据证情,掌握两者的用量比例。

凉用多配生地,常用治热扰营血夹瘀的各种血证。凡具有出血色紫后鲜红,烦热后潮热,大便干或秘结,及脉数,舌边尖偏红或有瘀斑者,投之辄效。

三十二 、对类风湿关节红肿热痛之实热证,并见血沉快、白细胞增高者,大黄宜与生石膏配伍,一凉血,一清气,相得益彰。大黄泻实热,故于病之初期用之最宜;若病久则宜与扶正之品同用,以期祛邪而不伤正。

三十三 、治口臭,用大黄炒炭为末,加少许冰片刷牙漱口,有效。口臭一般在3~5日内减轻或消失。

三十四 、妇科瘀热证用大黄的适应范围:

瘀热在上,症见倒经,经行头痛,瘀血神志异常;瘀热在中,症见胸乳胀痛有块,烦躁易怒经前为甚;瘀热在下,腹胀坠痛,跳痛拒按,或月经色紫黯不畅,夹有血块,淋漓不净或血膈经闭,带下黄赤秽浊,恶露不下。妇检两侧附件增厚或有血块、压痛明显等。

一般用酒制熟大黄,病初证实用10~15克,病久虚实夹杂用3~8克。

慢性盆腔炎亚急性发作属湿热瘀结之证,可用酒制熟大黄10~15克,伍以红藤、败酱草、三棱、川楝子等同用,每日1剂,15日为1疗程,月经期停服,连续观察治疗2~3个月,疗效较好。

对于宫内膜异位症所致的痛经,一般以酒炒大黄配以红花作为主药。

更年期功能性子宫出血属于子宫内膜增生过长的患者,症见下瘀血块明显,淋漓不尽,可用大黄配以三七,逐瘀如扫,止血如神;下血日久多有虚象,宜伍入参、芪。

三十五 、妇人慢性盆腔炎、附件炎、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崩漏等疾病总以气血失调、经隧脉道不畅为主要病机。

中医认为污秽之血、离经之血、内结之血皆为瘀血,而妇科血证中大多有瘀血征象。

对此,取大黄活血逐瘀、通利血脉、推陈致新,而用于辨证属湿热瘀结、热瘀交阻之妇科诸血证中,每能奏效。

如热瘀交阻而致的月经不调、盆腔炎、闭经、痛经等,常用大黄配合丹参为主应用,大黄清热逐瘀,丹参活血化瘀、“功同四物”,两者合用,相得益彰。

对于子宫功能性出血者,如单用寒凉凝血药或炭类止血剂,易留瘀恋邪,故宜用大黄配三七为主应用,逐瘀如扫,止血如神。

若产后出血日久不已,则常用圣愈汤佐大黄治之,能收到虽不止血而血自止之效。

三十六 、傅青主治瘀血崩漏,于活血之中佐大黄,谓“逐瘀如扫,止血如神”,诚为经验之谈。

此法虽有时可致血量一时增多,但往往一二剂后崩势立缓,服三四剂时,出血不会再度增多,腹痛缓解或消失,出血明显减少,血色转鲜,说明瘀血已去,即可停用逐瘀药。

三十七 、对阴虚血热,瘀阻胞脉引起的闭经,可用《古今医鉴》秘方二黄散(生地30克,生大黄9克)滋阴泄热,凉血活血,有效。

三十八 、眼底出血多系瘀久化热、血热妄行所致,治宜凉血散瘀,用大黄配合凉血散瘀之品,意在引瘀热下行。

大黄量不宜大,且炒炭用之,既增止血之功,又无留瘀之弊。

此外,大黄用于炎症目疾、黄液上冲、凝脂翳、物伤其睛、血灌瞳仁等,其效也如鼓应桴。

三十九 、虚证不忌大黄,只要具备腹胀、便秘、肠中有宿粪者,都可配伍或单用大黄。

年老体虚者常服大黄,可以祛病延年,始服大黄应从小剂量2~3克开始,再按耐受情况逐渐调整剂量,原则以腑通为度。煎法可与诸药同煎,不必后下。

长期服大黄者,病情稳定后不宜突然停药,应逐渐减量,否则会发生停药后便秘。

四十 、大黄用后如出现腹痛,此乃大黄的泻下作用造成肠蠕动加快所致,可配芍药甘草汤缓急止痛,腹痛即除。

老人、小儿一般用制大黄,以避免苦寒伤正之弊。

大黄用于肝胆病或尿毒症者,剂量应由小到大,因症因人而异,逐步调整,控制到大便日行1~3次为度,方能达到泄热化湿、降浊排毒之作用。

对证实体实者,大黄用10~30克不等,方能尽其斩关夺隘之能;若证虽实而体虚者,则用量宜小,以3~10克出人,勿操之过急,当缓图取效。

当然,对大黄的敏感性和耐受性存在个体差异,故应用时用量也需酌情调整。

本文选摘自《临证本草》,陶御风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05.3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