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0|回复: 3

柴胡

[复制链接]

6364

主题

1874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3078
发表于 2024-1-30 16:44: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 本品为伞形科植物柴胡Bupleurum chinense DC.或狭叶柴胡Bupleurum scorzonerifolium Willd.的干燥根。按性状不同,分别习称“北柴胡”及“南柴胡”。春、秋二季采挖,除去茎叶及泥沙,干燥。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炮制 柴胡:除去杂质及残茎,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醋柴胡:取柴胡片,照醋炙法(附录Ⅱ D)炒干。

归经 归肝、胆经。
性味 苦,微寒。

功能主治 和解表里,疏肝,升阳。用于感冒发热,寒热往来,胸胁胀痛,月经不调,子官脱垂,脱肛。
用法用量 3~9g。

备注 (1)治疗感冒常与葛根、羌活等同用。柴胡有较佳的退热作用,邪在少阳、寒热往来,常与黄芩、半夏等同用(如小柴胡汤);对疟疾症,柴胡又可与草果、青皮等配伍应用。柴胡既具良好的疏肝解郁作用,又为疏肝诸药之向导,是治肝气郁结之要药。对胸肋疼痛无论内由肝郁、外因伤仆皆可应用;凡见肝气郁结所致的月经不调或痛经等,均可与当归、白芍、香附、郁金等药同用。柴胡药性升浮,配党参、黄耆等补气药物,对气虚下陷的久泻脱肛、子宫下垂等症,有升举阳气作用。

(2)柴胡一药,具有轻清升散,又能疏泄的特点。既能透表退热、疏肝解郁,又可用于升举阳气。因此,它在临床上是一味既可用于实症,又可用于虚症的药物。由于配伍不同而可发挥它各种不同的功效,如:配葛根、羌活,则发汗解表;配黄芩、青蒿,则透表泄热;配常山、草果,则截疟退热;配香附、郁金,则疏肝解郁;配党参、黄耆、白朮、升麻等,则升举阳气。但阴亏津少及肝阳上亢者不宜应用。柴胡与葛根,轻清升散的功用相近似,故在解表退热时常同用。但各有特长,柴胡能疏肝解郁,配益气药可升阳举陷,用于子宫脱垂、脱肛,然无生津解渴之功;葛根有生津止渴作用,能生发清阳,用于水泻,然无疏肝解郁功能。

复方

①治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半升(洗),甘草(炙)、生姜各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伤寒论》小柴胡汤)

②治邪入经络,体瘦肌热,推陈致新;解利伤寒、时疾、中喝、伏暑:柴胡四两(洗,去苗),甘草一两(炙)。上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羔,同煎至八分,食后热服。(《本事方》柴胡散)

③治外感风寒,发热憨寒,头疼身痛;痎疟初起:柴胡一至三钱,防风一钱,陈皮一钱半,芍药二钱,甘草一钱,生姜三、五片。水一钟半,煎七、八分,热服。(《景岳全书》正柴胡饮)

④治肝气,左胁痛:柴胡、陈皮各-钱二分,赤芍、枳壳、醋炒香附各-钱,炙草五分。(《医医偶录》柴胡疏肝饮)

⑤治肝经郁火,内伤胁痛:柴胡、黄芩、山栀、青皮、白芍、枳壳。(《症因脉治》柴胡清肝饮)

⑥治血虚劳倦,五心烦热,肢体疼痛,头目昏重,心忪颊赤,口燥咽干,发热盗汗,减食嗜卧,及血热相搏,月水不调,脐腹胀痛,寒热如疟;又疗室女血弱阴虚,荣卫不和,痰嗽潮热,肌体羸瘦,渐成骨蒸:甘草半两(炙微赤)、当归(去苗,锉,微炒)、茯苓(去皮,白者)、白芍药、白术、柴胡(去苗)各一两。上为粗末。每服二钱,水一大盏,煨生姜一块切破,薄荷少许,同煎至七分,去渣热服,不拘时候。(《局方》逍遥散)

⑦治盗汗往来寒热:柴胡(去苗)、胡黄连等分,为末,炼蜜和膏,丸鸡头子大。每一、二丸,用酒少许化开,入水五分,重汤煮二、三十沸,放温服,无时。(《小儿卫生总微论方》柴胡黄连膏)

⑧治荣卫不顺,体热盗汗,筋骨疼痛,多困少力,饮食进退:柴胡二两,鳖甲二两,甘草、知母各一两,秦艽一两半。上五味杵为末。每服二钱,水八分,枣二枚,煎六分,热服。(《博济方》柴胡散)

⑨治黄疸:柴胡一两(去苗),甘草一分。上都细锉作一剂,以水一碗,白茅根一握,同煎至七分,绞去渣,任意时时服,一日尽。(《传家秘宝方》)

⑩治肝黄:柴胡一两(去苗),甘草半两(炙微亦,锉),决明子、车前子、羚羊角屑各半两。上药捣筛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圣惠方》柴胡散)

⑾治积热下痢:柴胡、黄芩等分。半酒半水,煎七分,浸冷,空心服之。(《济急仙方》)

临床应用

用于退热北柴胡对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疟疾、肺炎等有较好的退热效果。据143例的临床观察:流行性感冒于24小时退热者达98.1%,普通感冒于24小时退热者达87.9%。制剂及用法:用北柴胡的干燥根,以蒸馏法制成注射液,每安瓿2毫升,相当于原生药2克。肌肉或静脉注射,每日1~2次,成人每次2毫升,周岁以内婴儿每次1~1.5毫升。

各家论述

①《本草衍义》:"柴胡《本经》并无一字治劳,今人治劳方中,鲜有不用者。尝原病劳,有一种真藏虚损,复受邪热;邪因虚而致劳,故曰劳者牢也,当须斟酌用之。如《经验方》中治劳热,青蒿煎丸,用茈胡正合宜耳。服之无不效。热去即须急已,若或无热,得此愈甚。《日华子》又谓补五劳七伤,《药性论》亦谓治劳乏羸瘦,若此等病,苟无实热,医者执而用之,不死何待!如张仲景治寒热往来如疟状用柴胡汤,正合其宜。"

②《医学启源》:"柴胡,少阳、厥阴引经药也。妇人产前产后必用之药也。善除本经头痛,非此药不能止。治心下寤、胸膈中痛……。引胃气上升,以发散表热。"

③李杲:"柴胡泻肝火,须用黄连佐之。欲上升则用根,酒浸;欲中及下降,则生用根,又治疮疡癖积之在左。十二经疮药中,须用以散诸经血结气聚,功用与连翘同。"

④《滇南本草》:"伤寒发汗用柴胡,至四日后方可用:若用在先,阳症引入阴经,当忌用。"

⑤《纲目》:"劳有五劳,病在五脏。若劳在肝、胆、心及包络有热,或少阳经寒热者,则柴胡乃手足厥阴、少阳必用之药;劳在脾胃有热,或阳气下陷,则柴胡乃引消气退热必用之药;惟劳在肺肾者不用可尔。然东垣李氏言诸有热者宜加之,无热则不加。又言诸经之疟,皆以柴胡为君;十二经疮疽,须用柴胡以散结聚。则是肺疟肾疟,十二经之疮有热者,皆可用之矣。但要用者精思病原,加减佐使可也。如《和剂局方》治上下诸血,龙脑鸡苏丸,用银柴胡浸汁熬膏之法,则世人知此意者鲜矣。按庞元英《淡薮》云,张知閤久病疟,热时如火,年余骨立,医用茸、附诸药,热益甚。召医官孙琳诊之,琳投小柴胡汤一帖,热减十之九,三服脱然。琳曰,此名劳疟,热从髓出,加以钢剂,气血愈亏,安得不瘦?盖热有在皮肤、在脏腑、在骨髓,非柴胡不可。若得银柴胡,只须一服,南方者力减,故三服乃效也。观此,则得用药之妙的矣。寇氏之说,可尽凭乎?"

⑥《本草经疏》:"柴胡,为少阳经表药。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除伤寒心下烦热者,足少阳胆也。胆为清净之府,无出无入,不可汗,不可吐,不可下,其经在半表半里,故法从和解,小柴胡汤之属是也。其性升而散,居阳,故能达表散邪也。邪结则心下烦热,邪散则烦热自解。阳气下陷,则为饮食积聚,阳升则清气上行,脾胃之气行阳道,则饮食积聚自消散矣。诸痰热结实,胸中邪逆,五脏间游气者,少阳实热之邪所生病也。柴胡苦平而微寒,能除热散结而解表,故能愈以上诸病。大肠停积,水胀,及湿痹拘挛者,柴胡为风药,风能胜湿故也。""按今柴胡有二种,一种色白黄而大者,名银柴胡,专用治劳热骨蒸;色微黑而细者,用以解表发散。《本经》并无二种之说,功用亦无分别,但云银州者为最,则知其优于发散,而非治虚热之药明矣。"

⑦《本草汇言》:"银柴胡、北柴胡、软柴胡,气味虽皆苦寒,而俱入少阳、厥阴,然又有别也。银柴胡清热,治阴虚内热也;北柴胡清热,治伤寒邪热也;软柴胡清热,治肝热骨蒸也。其出处生成不同,其形色长短黑白不同,其功用内外两伤主治不同,胡前人混称一物,漫五分理?《日华子》所谓补五劳七伤,治久热羸瘦,与《经验方》治劳热,青蒿煎丸少佐柴胡,言银柴胡也。《衍义》云,《本经》并无一字治劳,而治劳方中用之,鲜有不误者,言北柴胡也。然又有真藏虚损,原因肝郁血闭成劳,虚因郁致,热由郁成,软柴胡亦可相机而用。如《伤寒》方有大、小柴胡汤。仲景氏用北柴胡也。脾虚劳倦,用补中益气汤,妇人肝郁劳弱,用逍遥散、青蒿煎丸少佐柴胡,俱指软柴胡也。业医者当明辨而分治可也。"

⑧《本草正》:"柴胡,用此者用其凉散,平肝之热。其性凉,故解寒热往来,肌表潮热,肝胆火炎,胸胁痛结,兼治疮疡,血室受热;其性散,故主伤寒邪热未解,温病热盛,少阳头痛,肝经郁证。总之,邪实者可用,真虚者当酌其宜,虽引清气上升,然升中有散,中虚者不可散,虚热者不可寒,岂容误哉?""柴胡之性,善泄善散,所以大能走汗,大能泄气,断非滋补之物,凡病阴虚水亏而孤阳劳热者,不可再损营气,盖未有用散而不泄营气者,未有动汗而不伤营血者。营即阴也,阴既虚矣,尚堪再损其阴否?然则用柴胡以治虚劳之热者,果亦何所取义耶。"

⑨《药品化义》:"柴胡,性轻清,主升散,味微苦,主疏肝。若多用二、三钱,能祛散肌表。属足少阳胆经药,治寒热往来,疗疟疾,除潮热。若少用三、四分,能升提下陷,佐补中益气汤,提元气而左旋,升达参芪以补中气。凡三焦胆热,或偏头风,或耳内生疮,或潮热胆痹,或两胁刺痛,用柴胡清肝散以疏肝胆之气,诸症悉愈。凡肝脾血虚,骨蒸发热,用逍遥散,以此同白芍抑肝散火,恐柴胡性凉,制以酒拌,领入血分,以清抑郁之气,而血虚之热自退,若真脏亏损,易于外感,复受邪热,或阴虚劳怯致身发热者,以此佐滋阴降火汤除热甚效。所谓内热用黄芩,外热用柴胡,为和解要剂。"

⑩《本草崇原》:"柴胡,乃从太阴地土、阳明中土而外达于太阳之药也,故仲祖《卒病论》言伤寒中风不从表解,太阳之气逆于中土,不能枢转外出,则用小柴胡汤达太阳之气于肌表,是柴胡并非少阳主药。后人有病在太阳而用柴胡,则引邪入于少阳之说,此无稽之言。"

⑾《本经逢原》:"柴胡,小儿五疳羸热,诸疟寒热,咸宜用之。痘疹见点后有寒热,或胁下疼热,于透表药内用之,不使热留少阳经中,则将来无咬牙之患。"

⑿《本草经解》:"柴胡,其主心腹肠胃中结气者,心腹肠胃,五藏六府也,藏府共十二经,凡十一藏皆取决于胆,柴胡轻清,升达胆气,胆气条达,则十一藏从之宣化,故心腹肠胃中,凡有结气,皆能散之也。其主饮食积聚者,盖饮食入胃,散精于肝,肝之疏散,又借少阳胆为生发之主也,柴胡升达胆气,则肝能散精,而饮食积聚自下矣。少阳经行半表半里,少阳受邪,邪并于阴则寒,邪并于阳则热,柴胡和解少阳,故主寒热之邪气也。"

⒀《本草经百种录》:"柴胡,肠胃之药也。观《经》中所言治效,皆主肠胃,以其气味轻清,能于顽土中疏理滞气,故其功如此。天下惟木能疏土,前人皆指为少阳之药,是知末而未知其本也。"

⒁《本草求真》:"柴胡能治五痨,必其诸脏诸腑,其痨挟有实热者,暂可用其解散(实热是外邪内郁而实)。真虚而挟实热,亦当酌其所宜。虽引清阳之气左旋上行,然升中有散,若无归、耆同投,其散滋甚。虚热不可寒,血衰火毒者不可操,岂容误哉?兼之性滑善通,凡溏泄大便者,当善用之。"

⒂《药征》:"《本草纲目》柴胡部中,往往以往来寒热为其主治也。夫世所谓疟疾,其寒热往来也剧矣,而有用柴胡而治也者,亦有不治也者。于是质之仲氏之书,其用柴胡也,无不有胸胁苦满之证。今乃施诸胸胁苦满,而寒热往来者,其应犹响之于声,非直疟也,百疾皆然。无胸胁苦满证者,则用之无效焉。然则柴胡之所主治,不在彼而在此。"

⒃《重庆堂随笔》:"柴胡为正伤寒要药,不可以概治温热诸感;为少阳疟主药;不可以概治他经诸疟;为妇科妙药,不可以概治阴虚阳越之体,用者审之。"

⒄《本草正义》:"柴胡味苦,而专主邪热,故《名医别录》称其微寒。然香气馥郁,而体质轻清,气味俱薄,故与其他之苦寒泄降者,性情功用,大是不同。《本经》、《别录》主治,多属肠胃中饮食痰水停滞积聚之症,则诸般积聚,皆由于中气无权,不能宣布使然。柴胡能振举其清阳,则大气斡旋,而积滞自化。其治外邪寒热之病,则必寒热往来,邪气已渐入于里,不在肌表,非仅散表诸药所能透达,则以柴胡之气味轻清芳香疏泄者,引而举之以祛邪,仍自表分而解,故柴胡亦为解表之药,而与麻、桂、荆、防等专主肌表者有别。且柴胡证之呕逆及胸痞痛诸症,固皆肝胆木邪横逆为患,乃以柴胡之升腾疏泄者治之,既非镇摄之品,何以能制刚木之横?则以病由外来之邪所乘,肝胆之阳,遏抑不得宣布,失其条达之本性,因而攻动恣肆。柴胡能疏泄外邪,则邪气解而肝胆之气亦舒,木既畅茂,斯诸证自已。乃或又因此而谓柴胡能平肝胆之横,凡遇木火上凌,如头痛耳胀,眩晕呕逆、胁肋胀痛等症,不辨是郁非郁,概投柴胡,愈以助其鸱张,是为教猱升木,则又毫厘之差,千里之谬矣。且柴胡之治寒热往来,本主外感之病也,故伤寒、温热、湿温诸病,始则火寒大热,已而寒热间断,发作有时,胸胁不舒,舌苔浊腻者,斯为邪在半表半里,柴胡泄满透表,固是专司。若乍病之时,忽寐忽热,一日数作,则邪在气分,尚是表病,柴胡亦非其治。若至病久气虚,亦复寒热来往,而脉见虚软,舌色光滑,疑谓虚热,又非邪盛之寒热可比,则柴胡升举,亦非所宜。惟必审知其为脾阳不振,中气下陷,则东垣补中益气之方,乃堪采用,然升、柴升清,特其少少之辅佐品耳。至如疟病之寒热往来,既有不移时刻,又似仲景小柴胡成法,正为此证一定不易之主方。然在寒热方盛之初,或多寒,或多热,亦当分别见证,各为治疗,并非用得一味柴胡,便可自谓通治疟病之秘钥。惟必至寒热发作,虽有定时,而日至日晏,则邪入渐深,乃为正气不足,清阳下陷之侯,所谓阳病渐入于阴,非柴胡升举其清气,不能提出阴分,还归于表而病解,则柴胡乃是必不可少之药。又疟缠既久,邪势已衰,而正气亦惫,是又所谓脾阳不振之候,亦必以柴胡升举中气,使其清阳敷布,而后寒热可止,则须与补脾之药并用,东垣之补中益气汤方,最为合拍,是乃虚疟之宜于柴胡者。此外则虽是往来之寒热,而柴胡亦非必用之药矣。约而言之,柴胡主治,止有二层:一为邪实,则外邪之在半表半里者,引而出之,使还于表,而外邪自散;一为正虚,则清气之陷于阴分者,举而升之,使返其宅,而中气自振。此外则有肝络不疏之症,在上为胁肋搐痛,在下为脐腹腆胀,实皆阳气不宜,木失条达所致,于应用药中,少入柴胡,以为佐使而作向导,奏效甚捷。""柴胡以气胜,故能宣通阳气,祛散外邪,是去病之药,非补虚之药。在脾虚之病用之者,乃借其升发之气,振动清阳。提其下陷,以助脾土之转输,所以必与补脾之参、芪、术并用,非即以柴胡补脾也。甄权《药性论》谓,治热劳骨节烦疼,虚乏羸瘦,盖亦指脾气不振,清阳陷入阴分者言之,故下文更有宣畅气血四字。明谓此是气血不畅,用柴胡以振举其清气,则气血自能宣畅,且可透泄其热,斯为热劳赢瘦之正治。初非谓劳瘵既成之后,血液耗竭,灼热将枯,而亦以柴胡升散之也。乃后人不知辨别,竟误以为劳瘵通治之良方。《日华子本草》竟有补五劳七伤之句,以升阳散邪之药而妄称为补,大错铸成,实源于此;洁古因之,亦宜以除虚劳三字为言,盖至此而柴胡遂为虚劳之专主矣。亦知劳有五藏之分,虚亦有中下之异,而无不发内热者。心脾之劳,阳气郁结而为灼热,以柴胡升举而泄散其热,宜也。若肝肾之劳,阴精耗烁而为蒸热,亦以柴胡拔本而发扬其热,可乎?中虚之热,为阳入于阴,以柴胡提出阴分,是使之返归本位,如人坠深渊,挈之登岸,是也。若下虚之热,为阴出之阳,亦以柴胡举之上升,是使之脱离根柢,如百谷丽土,拔之石上,可乎?"

6364

主题

1874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3078
 楼主| 发表于 2024-1-30 16:44:46 | 显示全部楼层
柴胡汤360度全解
仲景书中以柴胡为主要的配方共八首,其中柴胡加芒硝汤,柴胡去半夏加栝楼汤,柴胡桂枝汤,柴胡龙骨牡蛎汤四者,皆属小柴胡汤的加减方,兹所讨论者,为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四逆散等四主方依次述之于下。

一、小柴胡汤方

柴胡24克黄芬9克人参9克半夏12克炙甘草9克生姜9克大枣4枚

方解:柴胡苦平,本经谓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可见是一舒气行滞的解热药而有治胸胁苦满的特能,方中用为主药,佐以黄芩除热止烦,半夏、生姜逐饮止呕,复用人参大枣甘草补胃气以滋津液,病之所以内传少阳,主要是胃气不振于里,气血不足于外也,补中滋液,实此时驱邪的要着,徐灵台曰:“小柴胡汤之妙在人参”,即指是也。

有关仲景书中的论治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热寒,胸肋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由以上的说明,则小柴胡汤为病自太阳传少阳的主治方,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即其主要的适应证,此外有以下之情况者,均可用之。

1、太阳病,脉浮细,嗜卧,而胸满胁痛者。

2、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

3、妇人热入血室证,经水适断,续得寒热,发作有时者。

4、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

5、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

6、呕而发热者。

7、诸黄腹痛而呕者。

8、新产妇人昏迷而痉,大便硬,呕不能食者。

(一)小柴胡加石膏场:原方加生石膏30一100克,煎服法同原方。

此为日常服用的良方,无论感冒流感以及其他急性传染病,表虽解而高热不退,其人呕逆不欲食,胸肋满,口舌干,或口鼻如冒火,或头痛如裂,或眩晕者,用之则立验,并以本方屡愈小儿肺炎,即未满月的婴孩,以奶瓶频频饮之,亦得奇效,他如腮腺炎,淋巴腺炎,乳腺炎等多属本方证。总之,凡有小柴胡汤证,而口舌干燥,或渴,舌白苔者均可用之,具体细节难为一一列举也。

(二)小柴胡加芍药汤:原方加白芍12一18克,煎服法同原方。

治小柴胡汤证而腹急痛者,痢疾多此证,口舌干燥者宜更加石膏,里急后重者宜加大黄。

(三)小柴胡加桔梗汤:原方加桔梗9克,煎服法同原方。

治小柴胡汤证而咽痛,或咳痰困难者,若口舌干燥更加石膏,扁桃体炎多本方证,宜注意。

(四)小柴胡加吴茱萸汤:原方加吴茱萸9一12克,煎服法同原方。

治小柴胡汤证头痛头晕而呕吐剧甚者,若口舌干燥者,宜更加石膏。

(五)小柴胡加桔皮汤:原方加桔皮20—45克,煎服法同原方。

治小柴胡汤证而呕逆或干嗽者,小儿百日嗽可增量大枣有验。

(六)小柴胡与葛根汤合方:小柴胡汤再加葛根12克,麻黄、桂枝、白芍各9克即可。先煮麻黄葛根一二沸去上沫,再内余药煎取一杯温服。

治小柴胡汤证与葛根汤证同时出现者。剧重的感冒,初发病时每见此合方证,喘家被外感诱发者亦常见此证,口舌干燥者宜更加石膏。

(七)小柴胡汤与小陷胸汤合方:取二方药味合为一方,煎服法同小柴胡汤。

治小柴胡汤证与小陷胸汤证同时出现者,肺病、肺结核多见本方证,咳呕者更宜合用泻心场,骨蒸劳热者,可兼与黄连解毒丸。

按:小柴胡汤的加减或合方,均不止于此,兹仅略举常见者数则以供参考而已。

二、大柴胡汤方

柴胡24克黄芩9克芍药9克半夏12克生姜10克积实10克大枣4枚大黄6克水煎温服。

大柴胡汤为少阳阳明并病的治剂,除柴胡证外,而心下急,痞硬,按之痛,为应用本方的要征。

有关大柴胡汤常用的加味和合方

(一)大柴胡加石膏汤:于原方加生石膏30—100克,煎服法同原方。

治大柴胡证,而口干舌燥者,外感表解而高烧不退,虽现柴胡证,若心下痞塞,大便燥,舌黄苔者已非小柴胡加石膏所能治,则宜本方主之。此二方证均常见,宜注意。

(二)大柴胡加芒硝场:于原方加芒硝10克(分二煎冲化),治大柴胡汤证,发潮热而谵语者。

(三)大柴胡加桔皮汤:于原方加桔皮12克,治大柴胡汤证心下逆满,呕逆甚者,伤食多见本方证。

(四)大柴胡汤与葛根汤合方:于原方加葛根12克,桂枝麻黄各9克即是,煎服法同葛根汤。

治太阳少阳并病而有大柴胡汤证和葛根场证者,哮喘常有本方证,口干舌燥者,宜更加石膏。

(五)大柴胡汤与桃核承气汤合方:于原方加桃仁10克、桂枝、甘草、芒硝各6克即是,水煎汤成,去滓内芒硝3克更上火微沸,温服。

治大柴胡汤证与桃核承气汤证合并者。

(六)大柴胡汤与桂枝茯苓丸合方:煎服法同大柴胡汤。

治大柴胡汤证与桂枝茯苓丸证合并者。

(七)大柴胡汤与大黄牡丹皮汤合方:于原方加桃仁9克,牡丹皮10克,冬瓜子、芒硝各12克即是,水煎汤成,去滓内芒硝6克更上火微沸温服。

治大柴胡汤证与大黄牡丹皮汤证合并者。

按:以上三方虽均以大柴胡汤合以驱瘀药,主治略同,但前二方以为桂枝则偏于治上,应用于头脑心肺诸病的机会为多,后方以有冬瓜子则长于治痈肿、兰尾炎、胆囊炎、胰腺炎等。若疯狂、癫痫、脑震荡、脑血管病、心血管病、以及瘀血性哮喘等多前二方证,适症选用之无不应手取效,若口舌干燥者,均宜加石膏,此皆日常不可缺少的良方,应用的机会颇多,以上不过略举其要耳。

(八)大柴胡汤与菌陈蒿汤合方:于原方加菌陈18克,栀子10克即是,煎服法同原方。

治大柴胡汤证而并发黄疸者,急性传染性肝炎多见本方证,宜注意。

三、柴胡桂枝干姜汤方

柴胡24克桂枝9克干姜6克栝楼根12克黄芩9克牡蛎9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

有关仲景书中的论治

伤寒五六日,己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按:此微结即不似大陷胸汤证的结如石硬,亦不及大柴胡汤证的心下急,而只心下微有结滞感耳。本方治疗确有捷效,但用时宜根据上述证候,我常用本方,深有体会,凡久病津血不足,有柴胡证,疲乏无力而温者,概属本方证,尤以下述合方更为常用良方。

柴胡桂姜汤与当归芍药散合方:

柴胡24克桂枝9克干姜6克栝楼根12克黄芩9克牡蛎9克炙甘草6克白芍18克当归9克川芎9克茯苓12克苍术10克泽泻18克水煎温服。

治柴胡桂姜汤证与当归芍药散证合并者,常以适证运用于慢性肾炎、红斑狼疮,贫血病等均有良效。长期的无名低烧用之尤验。屡用本方加吴茱萸治剧痛的青光眼得奇效。慢性肝炎见本方证亦多,肝区疼可加王不留行,增量甘草治之。肝功不正常宜加丹参、菌陈。

四、四逆散方

柴胡白芍积实炙甘草各等分

上四味为细末,白饮和服3—6克。各药取6一12克作煎剂益佳。

方解:此为芍药甘草场与枳实芍药散合方更加柴胡所组成,故治芍药甘草汤与积实芍药敬的合并证而有柴胡证者。

按:实践证明,本方证的四逆甚少见,据所经验,只若胸胁烦满,心下痞塞,形似大柴胡汤证,不呕而不宜攻下者概可用之。

常用之加减方和合方

(一)四逆散加龙骨牡蛎:于原方加龙骨牡蛎各12克,水煎温服。

治四逆散证胸腹动悸而烦惊者。倍芍药量,治阳萎有验。

(二)四逆散与桂枝茯苓丸合方:于原方再加桂枝、桃仁、丹皮、茯苓各9克即是。

治四逆散证桂枝茯苓丸证合并者,后世血府逐瘀汤的适应证大都宜本方。脑心血管(病)不可下者也有与本方的机会。心绞痛者更宜合用半夏栝楼薤白汤,或更加生姜。

(三)四逆散与当归芍药散合方:即于原方加当归、川芎、茯苓、苍术各6克,泽泻12克即是,水煎温服。

治四逆散证与当归芍药散证合并者,此和上述柴胡桂姜汤与当归芍药散的合方均属治慢性肝炎的要药,胸胁满、微结、身无力,渴而大便干者宜前方。胁下满、心下痞塞,大便溏者宜本方,余则大同小异。若噫气不能食者,宜加人参、桔皮、生姜。肝区痛加王不留行;肝功不正常加丹参、茵陈同前法。

病例举要

刘××,男,37岁,工程师。素不信中医,更不喜中药。初患感冒发烧,经西医注射服药不已,续即头痛如裂,日夜呼叫不得眠,以至亲关系乃亲往探视,诊脉弦数,胸胁苦满,心烦口干,头痛难忍,与小柴胡加石膏汤,服已即愈,此后笃信中医,后患肺结核,始终经我医治而愈。

王××,女,55岁,家庭妇女。从汽车坠下,住某医院一周始终昏迷呕吐,抽验骨髓结果:脑有积水微量出血,后转另一医院,认为不能速愈,今回家疗养。后乃邀我往诊,脉弦实有力,舌苔黄厚,二便不利,余如上述,与大柴胡合桂枝茯苓丸加生石膏,服一剂自能活动,与食已不吐,但仍头痛晕,继服七八剂诸证尽已,无任何后遗证。

刘××,男,63岁。一周前发高烧,近日发黄,小便黄赤,两胁胀满,恶心,舌红脉弦滑数,检查肝功能:GPT219、黄疽指数20。与大柴胡场合茵陈蒿汤,服七剂黄退,20剂诸证已,肝功正常。

田××,女,20岁,本院学生。以哮喘住院,发烧,喘鸣,胸胁满,口舌干,脉浮弦数。与大柴胡葛根场合方加生石膏,服一剂喘平。

胡××,女,22岁,73l医院会诊病人。慢性肝炎多年,肝功一直不正常。近查肝功:GPT2810单位。症见肝区痛,大便燥结,先与四逆散合当归芍药散加丹参、茵陈,服6剂后症缓,因便仍干改服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连服10余剂GPT降至500单位。又改服大柴胡汤合大黄牡丹皮场加茵陈10数剂,肝功恢复正常。

李××,女,32岁。经××和××医院确诊为红斑狼疮,因用短期激素治疗不效,经入介绍来诊。症状不规则发烧,面部、背部红肿如牛皮癣样皮肤病变,兼有颈项腰背疼。血象变化亦明显。与柴胡桂姜汤合当归芍药散桂枝茯苓丸合方加石膏45克。病人药后有效,故连服30余剂后复诊。面部、背部红班基本消失,血象正常。不规则发烧,颈项腰背痛已消失。

6364

主题

1874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3078
 楼主| 发表于 2024-1-31 09:10:38 | 显示全部楼层
柴胡
柴辛苦寒肺胆肝,升阳消坚风热散,
    脚气食积少阳疟,泻火明目清疏肝。
注:
柴胡2020年版《药典》别名:北柴胡 南柴胡 汉柴胡 茈胡 会柴胡 芽胡 麦苗柴胡 竹叶柴胡 软柴胡 硬柴胡。
【性味归经】柴胡辛、苦,微寒。归肝、胆、肺经。
【功效】退热截疟,疏肝解郁,升阳举陷,久服轻身、明目益精。可接应正气,即能升(阳)能通(疏调通畅肝胆肠胃)能散(郁)能和(少阳)。可袪脏腑邪气,即能推陈致新,祛肠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治感冒表证发热,少阳证寒热往来,肝郁气滞,胸胁胀痛,月经不调,气虚下陷之脏器下垂、子宫脱垂、脱肛。
【应用】煎量3~10克。小量柴胡,2~5克升举阳气往上走提阳气、消坚结、治下痢。中量5~10克则药势弥散扩张、能上能下,可解热镇痛,止呕醒神,疏肝解郁,治胸胁苦满治慢性病。量大10~30克解肌退热。柴胡在小柴胡汤中为君药,用量比它药大一倍多。用小柴胡汤治急性发热柴胡达30克,黄芩达20克,一剂大汗而热退。逍遥散中疏肝解郁为臣药,量与它药相等。在补中益气汤中为佐药,量极小可升阳(3~6g)。大剂量用20~30克则药势往外往表以透邪外出,治寒热往来、胸胁苦满而呕。柴胡超过30克,发汗退高烧、使月经下行。柴胡:白芍为6克:9克。
①能升阳举陷(此证用量宜小五~十分重,小量柴胡往上走提阳气、消坚结、治下痢),能引清气上行而治疗清阳下陷所致的神倦发热、脾胃虚弱、食少便溏、气短腹坠、肛门下坠、久泻久痢难愈、腰腹沉重、月经过多、小便频数、脏器下垂、胃及子宫脱垂等。
②能清肝泻火而明目益精,用治热入血室、甚或高热谵语等。
③治疟疾,因疟疾多有“寒热往来”之症,用柴胡和解治之效好。
④能和解退热,用治寒热往来之感冒发热。
⑤小量柴胡往上走提阳气、消坚结,用治乳腺增生可升阳散结。柴胡能疏肝解郁,用治内伤七情或外伤致肝郁气滞、胸胁疼痛或胀痛、月经不调等。即柴胡最能散胆经郁滞之气,还能解胆经郁结之热。郁中有热用柴胡能治,用风药不能治。
用于疏肝解郁的药物有:柴胡、香附、乌药、青陈、枳壳、枳实、木香、川楝子、砂仁、厚朴、白豆蔻、沉香、橘核、荔枝核、延胡索、莪术、三棱、姜黄、郁金、大腹皮、槟榔、薄荷、紫苏叶、款冬花、紫苏子。柴胡黄芩瓜蒌清痰热,柴胡白芍宽胸,柴胡桂枝消痞,柴胡半夏降气。
现代用柴胡治口腔溃疡(柴胡、车前子、甘草),心动过缓(柴胡合丹参饮),特发性水肿,消除腹胀,带状疱疹之后遗神经痛,变应性皮肤病(湿疹、荨麻疹、面部化妆品皮炎、过敏性皮炎、玫瑰糠疹等),闪腰岔气(柴胡4份,桃树皮1份,干姜半份,研末,内服)。
Ramsay - Hunt综合征,即带状疱疹膝状神经节综合征,以面瘫一耳聋一疱疹三联征的神经系统常见病等,均在辨证方中加用柴胡。
【用法区别】《五十二病方》用单味柴胡治疗头痛。《神农本草经》记述:柴胡主心腹肠胃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本草纲目》曰:柴胡治阳气下陷,平肝胆三焦、包络相火及头痛、眩晕、目昏、赤痛障翳,耳聋鸣,诸疟及肥气寒热,妇人热入血室,经水不调,小儿痘疹余热,五疳赢热。在200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药用柴胡是伞形科植物柴胡或狭叶柴胡的干燥根。
南柴胡药力柔和,宜于疏肝解郁;北柴胡用于和解少阳、退热升阳、疏肝治疟。竹叶柴胡药力最弱,宜用治气郁轻证。处方写柴胡,药房给北柴胡。银柴胡性较凉,用治虚热骨蒸。临床上柴胡有生用或醋炙用。解表退热宜生用,且用量宜重。疏肝解郁宜醋炙。升阳可生用或酒炙,其用量均宜稍轻。解表退热生用宜量大。醋炙疏肝解郁,生用或酒炙升阳,用量宜小。
柴胡先降而后升,宣气散结而开郁调经;前胡先升而后降,下气降火而化痰止咳。
单用劫肝阴,须伍白芍。但阴虚内热,阳气易升动者忌用柴胡(柴胡劫肝阴)。小柴胡汤用治肝炎较好,但日本有人认为此方不良反应极大。
【常见配伍】柴胡伍豆卷能疏达腠理,宣展气机,用治湿温病或乳痈高热者。
柴胡伍牡蛎能调和气血,疏肝软坚,用治慢性结肠炎、痉咳、闭汗证、肝病胁痛;二药再配香附、乌药、郁金、菖蒲、苍术、厚朴、夜交藤、合欢皮用治神经衰弱。
柴胡伍葛根能利枢机,升胃气,轻清开达,用治温病卫分邪热或腮腺炎。
柴胡伍黄芩能和解少阳,调理肝胃不和,治诸种发热、治急慢性肝胆病及眼科急性炎症、慢性盆腔炎等。
柴胡劫肝阴,伍白芍能疏气柔肝,安和五脏,用治肝郁胁痛、肝胆病、胃肠病,妇科调经等,或伤科之内伤。
柴胡伍五味子能扶正和解,抗菌消炎,护肝降转氨酶,还治大肠杆菌之感染及泌尿系感染。柴芩瓜蒌清热,柴芍宽胸,柴桂消痞,柴半夏降胃气。
柴胡伍白藓皮、石见穿能清热燥湿、疏郁解毒,治急性支气管炎、肿瘤、泌尿系感染、急慢性肾小球肾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偏热及血沉增快者。
柴胡伍麦芽能疏肝达肾气助孕,用治肝郁不孕症。
柴胡伍甘草能疏满散实,疏肝理气,解毒护肝,用治肝胆系病证、急慢性肝炎、肝硬变、脂肪肝、胆石症及胆囊炎等,症见胸中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食,急躁易怒,善太息。
柴胡伍金钱草能疏利肝胆,用治黄疸,排肝胆结石。
柴胡伍枳壳(枳实)能治黄疸、胸痹、闭经、痛经、内脏下垂及小儿疳积等。
柴胡伍泽泻能升清降浊治泄泻。
柴胡伍玄胡能疏肝理气,活血止痛,用治盆腔炎、输卵管阻塞及子宫内膜异位症等。
柴胡伍附子能温阳疏肝,振奋气机,治肝大、疟疾、胸膜炎之胸腔积液等见阳虚证者。
柴胡伍细辛是治头部因外伤而瘀血的良药。
用大量柴胡(25~60克)能疏通淋巴管,用治丝虫病所引起的淋巴管炎(即象皮腿)(柴胡60克,苍术60克,凤仙花子30克,全蝎9克,蛇蜕30克,牛膝20克,桃仁15克,赤芍15克,红花6克,蟑螂6克等组成方剂)。
老年斑属气滞血瘀者用柴胡,桂枝,陈皮,香附加活血化瘀药物。

6364

主题

1874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3078
 楼主| 发表于 2024-1-31 09:10:50 | 显示全部楼层
名老中医江尔逊:柴胡琐谈

柴胡,《本经》列为上品,为古今医家所习用。

在《伤寒论》、《金匮》中有见柴胡剂之条文,可见仲景以平脉辨证为依据,通过适当配伍,将柴胡广泛运用于治多种疾病,此医家之禅宗也。

然亦有不少医家,认为柴胡有发表、升散、劫阴之弊,惧而不敢用。余临证四十余年,因喜用柴胡,屡遭诘难,纵起沉疴,亦毁誉参半。今日得暇,聊作探本溯源之琐谈,是耶非耶,惟明者裁之。关于柴胡之争议

关于柴胡之争议,以明清时代为甚。张景岳曰:“柴胡之性善泄善散,所以大能走汗,大能泄气”,缪仲醇曰:“柴胡性开而发散。”林北海重刊张司农《治暑全书》序中之“柴胡劫肝阴,葛根竭胃汁”二误,因叶天士在《幼科要略·疟门》及《温热论》中曾引用之,而广传医界。徐灵胎坚决反对叶氏此说,曰:“此说何来?此老终身与柴胡为仇何也!”吴鞠通不仇视柴胡,然因其在《温病条辨》中曾告诫曰:“温病耳聋,病系少阴,与柴胡汤必死”,遂令后人读之不善者,误以柴胡为温病禁药。

另有一批较为开通的医家,其治阴虚证兼郁滞时,往往于大队养阴药中稍佐柴胡。如薛立斋曰:“阴虚水动,用丹溪法不愈者,六味丸加减代之立应。”在其医案中有用滋阴肾气丸(六味丸去萸肉,加生地、归尾、柴胡)肝肾同治,以及加味地黄丸(六味丸加柴胡、五味、生地)治肝肾阴虚诸疾。又如赵献可之用疏肝益肾汤(六味丸加当归、柴胡、白芍)滋水达郁,高鼓峰之用滋水清肝饮(六味丸加柴胡、白芍、当归、枣仁、山栀)治阴虚肝郁,脘胁疼痛等均属“通权达变”一派。由斯视之,关于柴胡一药,竟是众说纷纭,见仁见智,令人如何适从?

关于柴胡之功用

关于柴胡之功用,除《神农本草经》之外,历代本草均皆依据以柴胡为君药的方剂之功用而予以发挥者。较有代表性者,如《名医别录》曰:“除伤寒,心下烦热,诸痰热结实,胸中邪逆,五脏间游气,大肠停积水胀,及湿痹拘挛”,《本草纲目》曰:“治阳气下陷,平肝、胆、三焦、包络相火,及头痛眩晕,目昏赤痛障翳,耳聋鸣,诸疟,及肥气寒热,妇人热入血室,经水不调,小儿痘疹余热,五疳羸热。”《药征》曰:“主治胸胁苦满也,旁治寒热往来,腹中痛,胁下痞硬。”通观以上所论柴胡功用,均从方剂之主治着眼,非单论柴胡一药之功用也。

余临证体验既久,深感欲明瞭柴胡之功用,非勤求古训,精研《本经》不可。
《神农本草经》曰:“柴胡气味苦平无毒,主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此段经文,言简意赅,寓意深长。后世对此阐发较深刻者,当推叶天士(仇柴胡而深研之,亦名医气度耶)。叶氏曰:“柴胡气平味苦,独入足少阳胆经。其主心腹肠胃中结气者,心腹肠胃,五脏六腑也。脏腑共十二经,凡十一脏皆取决于胆。柴胡轻清,升达胆气,胆气条达则十一脏从之宣化。故心腹肠胃中凡有结气者,皆能散之也;其主饮食积聚者,盖饮食入胃,散精于肝,肝之疏散,又借少阳胆为升发之主也。柴胡升达胆气,则肝能散精,而饮食积聚自下矣;少阳经行于半表半里,少阳受邪,邪并于阴则寒,邪并于阳则热,柴胡和解少阳,故主寒热之邪气也;春气一至,万物俱新,柴胡得天地春生之性,入足少阳以生血气,故主推陈致新也。”(见《神农本草经》三家合注)试析叶氏高论。

其阐发重点有二:其一,柴胡之能主寒热邪气者,全在于和解少阳枢机,绝非发汗解表之品,后世将其归为发汗解表药者,误也;其二,柴胡之能推陈致新者,用其能治心腹肠胃中结气和饮食积聚也。若从现代中西医结合,取柴胡疏肝利胆,用于胆道排石及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急性胰腺炎等急腹症之累累成果看,则“推陈致新”之说,尤可信矣。

余查《本经》原文,并未言柴胡有升散劫阴之弊。而临床单用柴胡一味疗病者殊少,尤于阴虚火旺之实,舍它药而独用柴胡者,更未曾闻见。且方剂的疗效,绝不等于各个单味药作用的机械相加,而是通过适当配伍,使七情和合而发挥综合作用的。尤其重要的是,与医者辨证论治质量之高低休戚相关。谚云:“人参杀人无过,大黄救命无功。”世人之不轻赏柴胡者,何异于斯!倘不念思求经旨,着意于细致地平脉辨证,而是“相对斯须,便处汤药”,当然不会驾轻就熟地使用柴胡。试看吴鞠通在告诫温病耳聋须禁用柴胡时写道:“温病耳聋,《灵》、《素》称其必死。岂少阳耳聋,竟至于死耶?经谓肾开窍于耳,脱精者耳聋……若再以小柴胡汤直升少阳,其势必致下竭上厥,不死何待!”这明明是鉴别脱精耳聋与少阳耳聋,示人以辨证论治规范,非谓凡温病均禁用柴胡也。

至于柴胡之升阳作用,亦与配伍密切相关。如补中益气汤为升阳举陷代表方,近代药理实验证实,此方对子宫周围组织有选择性的兴奋作用,对小肠有调节肌张力和增强蠕动的作用,但除去方中的升麻、柴胡后,上述作用即见减弱,且不持久,而如单用升麻、柴胡则根本无此作用。又如龙胆泻肝汤,乃清泻肝火代表方,亦用柴胡,未曾见有升阳之弊。由此可知,若信奉柴胡升阳劫阴之说,当不用而避之,或以它药代之,未免因噎废食矣。

柴胡之禁忌

既然单用柴胡一药治病机会甚少,故探讨其单味药之禁忌无多大临床意义。惟有探讨以柴胡为君药的著名方剂之临床运用禁忌,方能示人以规律准绳。
《伤寒》、《金匮》中以柴胡为君的有七方,如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加芒硝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柴胡桂枝汤、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去半夏加瓜蒌根汤均以小柴胡汤为基础。故探讨小柴胡汤之禁忌便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小柴胡汤之正治,名曰“柴胡证”(临床多指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四大主症)。《伤寒论》规定,“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鄙认为,问题的实质在于这“一证”,到底是“的证”,还是“疑似证”?若是疑似证,小柴胡汤就在禁用之列。例如,《伤寒论》123条:“但欲呕,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汤证。”

今“但欲呕”,虽疑似少阳,然“胸中痛,微溏者,”原非无形邪热客于少阳,而是有形积滞内阻胸腹,故非柴胡证也,不得用小柴胡汤。

《伤寒论》98条:“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本渴而饮水呕者,柴胡不中与也。”

此及误下后出现“胁下满痛”一证,疑似少阳;然文中有“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等症,显为误下致表里杂揉,阴阳同病,非少阳病也。误与柴胡汤,后必下重,饮水即呕,亦非少阳本证之呕,缘误下戕伤胃阳所致,故尔“柴胡不中与也”。
程应旄对此证之误用柴胡汤,感慨唏嘘,曰:“柴胡汤之于少阳,岂可云但见一证便是乎?又岂可云:下之而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乎?”

《伤寒论》149条:“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因但满而不痛者,乃误下损伤脾胃,外邪乘虚内陷,致脾胃升降失职,寒热错杂于中,纵有“呕而发热”之少阳疑似证,柴胡汤亦不中与之也,宜半夏泻心汤,寒热并用,辛开苦降,阴阳并调以开痞。

《温病条辨》中焦篇:“脉左弦,暮热早凉,汗解渴饮,少阳疟偏于热重者,青蒿鳖甲汤主之。”吴氏自注:“青蒿鳖甲汤,用小柴胡法而小变之,却不用小柴胡之药者,小柴胡原为伤寒之方,缘于暑湿,其受邪之源,本自不同。”俗谓疟不离少阳,必以小柴胡汤为主者,稍欠斟酌也。

《温病条辨》下焦篇:“伏暑、湿温胁痛,或咳或不咳,无寒但潮热,或竟寒热如疟状,不可误认柴胡证,香附旋复花汤主之。”吴氏自注:“伏暑,湿温积留支饮,悬于胁下,而成胁痛之证甚多……此因时令之邪,与里水新搏,”乃有形水饮悬于胁下,非无形邪热客于少阳也。故虽“寒热如疟状”,亦断不可误认为柴胡证。

鄙认为,鉴于柴胡之适应范围广,而运用机会多,故尔回顾柴胡之争议,追溯其功用,研讨其禁忌,于临床不无裨益焉。聊以千虑一得为此琐谈,愿作引玉之砖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