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3|回复: 0

医者,意也,病在何处,程度深浅,只有意会,不可言传。

[复制链接]

6274

主题

1810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2648
发表于 2024-1-29 19:36: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关于“医者,意也。”的论述很多。

       早在《内经》中就有明确的提示,《灵枢·本神》云:“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有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故“医者意也”之“意”实际上与、意、志、思、虑、智等思维活动过程有密切的关系。

        东汉著名医学家郭玉日:“医之为言意也⋯ ⋯ 神存于心手之际,可得解而不可得言也。”

        唐代医家许颖宗说:“医者意也,在人思虑⋯ ⋯ 意之所解,口莫能宣。”

       《素问·金匮真言论》云:“谨察五脏六腑,一逆一从,阴阳表里,雌雄之纪,藏之心意,合于心精。”

       《灵枢·九针十二原》也云:“迎之随之,以意加之,神在秋毫,属意病者。”

        清代陆以 《冷庐医话·七情》中说:“盖医者,意也,苟得其意,不必泥其法。所谓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也。”

        以上这些均说明诊察疾病,必须谨慎,要细致地观察人体脏腑、阴阳偏盛。须专心致意,细加考虑,然后做出精确的诊断。关于治疗或补或泻,一定要特别注意,分析病情做到明察秋毫。这一切需要医者高明的医术与对病人高度的责任感。

        举一例说明名医的“意”断高明之处。唐代甘伯宗《名医录》中载的故事《靖公巧使斩蛇丹》说:徐公有个女儿尚未出嫁,面黄肌瘦,好像痨病,连续求医治疗不见好转。听说靖公医术高明,就请来诊治。靖公诊完脉说:“你的女儿是因思虑过度,气郁胸中所致。你先介绍一下发病诱因,再治疗就不会出错了。”徐公告诉靖公, 他女儿受惊,喊叫有蛇进入腹中。再细问原因,原来是徐公的女儿说做梦时梦见把蛇吞入腹中,因而渐成此疾。靖公告诉患者和她父亲:“有蛇进入腹中,用药泻下,病就可痊愈。我有‘斩蛇丹’,能使蛇随泻下排出,但必须让我在病人身旁守护一夜。”夜间,徐公女儿吃了靖公的药, 果然泻下一条死蛇来,病从此就好了。后来有好事者问靖公,靖公悄悄地告诉他:“此非真正的蛇病,其女因梦蛇而忧郁成疾,我是治其‘意’,针对她的心理而进行调治, 并不是治什么蛇病。蛇也不是真正打下来的, 只是给她吃了泻药,以解除她的思想顾虑而已。”

       这种奇巧的治疗故事在古代医学著作和医案中记载得很多:如《古今医案按》中的《吴球巧愈疑疾》;《蓬窗类记》中的《葛可久击案催产》;《复斋日记》中《滑伯仁桐叶催生》;《冷庐医话》中《书生中状元狂喜成疾,巧用‘恐吓喜’以情胜情》;《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 因狂喜而采用“恐胜喜”的方法治愈等等,都是医生治“意”而取得良效的典型医案。

        其实,古代的许多行之有效的治则,如“上病取下”“内病外治 ‘培土抑木”“交通心肾 提壶揭盖” 等等,都有医者治“意”的意思。

       一些不明中医的人经常把“医者,意也”胡解。其实,真正要想在关键的时候能想到治“意”的神奇妙策,则必须熟练掌握中医的五行生克、脏腑经络等基础理论,熟读中医古

典名著和各家医案,开阔思路,发挥联想,这样熟能生巧才能急中生智、随机应变,将医者“意,”法灵活运用。

古代医家“医者意也”之语的提出,正是针对那些不究医理,不重实际,凭主观想象,治病随心所欲者的郑重告诫。它告诫医者,临症之时要用意以求理,不可轻率马虎,稍有不慎,就会铸成大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