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4-1-29 17:41:07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五、李振华
李振华,1922年生于河南省洛宁县一个中医世家,自幼受家庭的熏陶,对中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其曾祖父李大椿精通医术,善用验方治病,效如桴鼓,颇有名气。先生在其祖父的指导下研读《内》《难》《伤寒》《本草》《脉学》诸书,平日侍诊,耳提面命,尽得真传。先生为求深造,于1938年考入北京国医学院,曾从师于孔伯华等中医名流,于1941年毕业并经考试合格,悬壶于天津,时年20岁。尤其擅长治疗脾胃病,承东垣学说,强调后天之本的作用,临证倡燮理中焦、理气宽中之大法。对慢性胃病炎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有着深入的研究。
香砂温中汤
组成:党参12g,白朮10g,茯苓15g,陈皮10g,半夏10g,木香6g,砂仁8g,厚朴10g,干姜10g,川芎10g,丁香5g,炙甘草3g。
主治:适用于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返流性胃炎、十二指肠球炎等病。症见胃脘隐痛、喜暖喜按、遇冷加重、腹胀纳差、暧气泛吐清水、大便溏薄、倦怠乏力、神疲懒言、畏寒肢冷、形体消瘦、舌质淡、舌体胖大、苔薄白、脉沉细无力等,中医辨证属于脾胃气虚、阳虚者。
用法:日一剂,水煎分早晚2次服。
加减:
1、兼肝郁甚者,加香附10g,乌药10g。
2、兼血瘀,加丹参15g,元胡10g。
3、湿盛泄泻者,加薏仁30g,泽泻10g,桂枝5g。
4、湿阻呕恶者,加苍朮10g,藿香15g。
5、食滞不化者,加焦山楂、神曲、麦芽各12g。
6、阻虚甚者,加制附子10g。
7、气虚甚者,加黄芪15~30g。
典型病例
王某,男54岁,干部,1987年4月13日初诊。患者自述10年前因饮食不当致胃脘疼痛,10年来虽经中西药治疗,病情时轻时重,每因饮食失宜、情志不遂则症状加重。1987年10月经胃镜检查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活检:胃黏膜萎缩性胃炎伴轻度肠上皮生化。病人恐惧癌变,前来请李氏诊治。
诊视中见:胃脘隐痛,喜嗳喜按,遇冷痛甚,脘痛时连及两胁,腹胀纳差,肢倦乏力,大便溏薄,日行2~3次,面色萎黄,形体消瘦,舌质淡,舌体胖大,边见齿痕,脉弦细。证属脾胃阳虚,兼肝郁气滞。治宜温中健脾,疏肝和胃。方用香砂温中汤加香附10g,乌药10g,水煎服。
二诊:上方服用18剂,胁痛消失、胃痛大减、纳食增加,仍便溏,日行2次。方中去香附、乌药,加薏仁30g,以增健脾袪湿之力。
三诊:上方又服18剂,大便正常、胃痛消失,仍感身倦乏力、食后腹胀。方中去薏仁,加焦三仙各12g,继服。上方前后共服3月余,精神饮食好,大便正常、诸症消失、面色红润、体重增加。后覆查胃镜及胃黏膜活检,胃黏膜轻度浅表性炎症。一年后追访,知其身体健康,正常生活工作。
十六、张镜人
张镜人教授,名存鉴,1923年6月生于上海市。张氏家世业医,以擅治热病而称着于江南,由明末相传至今。张镜人教授为第12代传人。深研灵素经文,探索仲景奥秘,遍览历代名著,集思广益。学识日进。治热病服膺叶、吴二氏,于染病颇崇景岳、东垣。尝谓治学当厚古而不薄今,师法而不拘方。变化在我,讲究实效。擅长治疗外感热病、慢性胃炎、慢性肾炎、心肌炎后遗症、冠心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安中汤
组成:柴胡6g,炒黄芩9g,炒白朮9g,香扁豆9g,炒白芍9g,炙甘草3g ,苏梗6g,制香附9g,炙延胡9g,八月札15g,炒六曲6g,香谷芽12g。
主治:脘部胀满、疼痛、口苦、食欲减退,或伴嗳气泛酸、脉弦、细弦或濡细、舌苔薄黄腻或白腻、舌质编红。
用法:水煎,分二次,饮后一小时温服。
加减:
1、疼痛较甚,加九香虫6g。
2、胀满不已,加炒枳壳9g。
3、胃脘灼热,加连翘9g(包),或炒知母9g
4、嗳气,加旋覆花9g,代赭石15g。
5、泛酸,瓦楞15g,海螵蛸15g。
6、嘈杂,加炒山药9g。
7、苔腻较厚,加陈佩梗9g。
8、苔红苔剥,去苏梗,加川石斛9g。
9、便溏,加焦楂炭9g。
10、伴腹痛,再加炮姜炭5g,煨木香9g。
11、便结,加全瓜蒌15g,望江南9g。
12、腹胀,加大腹皮9g
13、X线示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加凤凰衣6g,芙蓉叶9g
14、胃黏膜活检病理示肠腺化生,加白花蛇舌草30g。
15、腺体萎缩,加丹参。
十七、俞慎初
止咳定喘汤
组成:蜜麻黄6g,光杏仁5g,炙甘草3g,紫苏子10g,白芥子6g,葶苈子6g(布包),蜜款冬6g,蜜橘红5g,结茯苓10g,清半夏6g。
主治: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或轻度肺气肿。尤对风寒咳喘痰多者有较好的疗效。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加减:
1、若恶寒发热、鼻塞流涕、表证明显者,可酌加荆芥、防风、紫苏叶等。
2、痰黏稠、咯吐不爽者,加桑白皮、浙贝母
3、胸闷不舒者,加瓜蒌、郁金。
4、如痰黄之咳喘者,可加条黄芩、桑白皮、浙贝母等。
典型病例
患者素有哮喘症,多年来经常发作。近日不慎受凉,咳嗽不已,且见喘促气急,胸闷,痰多色白,脉细缓,舌质淡红苔白。证属外邪引动内饮致肺气不喧之喘咳,治直宣肺平喘,止咳袪痰,予止咳定喘汤加味。
处方:蜜麻黄6g,光杏仁5g,炙甘草3g,蜜款冬6g,浙贝母1g,盐陈皮5g,结茯苓1g,清半夏6g,紫苏子1g,白芥子6g,葶苈子6g(另包),水煎服。服5剂后,咳喘明显减轻,仍胸闷,上方加瓜蒌15g,再进5剂后,诸症悉平。
十八、何炎燊
何炎燊,主治医师,汉族,广东省东莞市人。幼从宿儒习古文,考入高中后丧父失学,乃发愤自学中医,21岁以术问世,不久即享盛名。何氏精勤于学,至老不倦,博览群书,学识渊博。他钻研伤寒温病数十年,主张寒温合流、对外感热性病的理于法、方、药都有所创新,并在实践中取得显著疗效。
加减清海丸
组成:熟地24g,山药12g,山萸肉12g,丹皮9g,北沙参15g,阿胶12g,麦冬12g,白朮9g,桑叶9g,白芍15g,石斛12g,龙骨24g,女贞子12g,旱莲草12g。
主治:室女崩漏。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服。服至5~7剂后,崩块之热得减者,去桑叶、丹皮,加龟板、鳖甲、牡蛎。愈后每月经前服4~5剂,病根可除。
典型案例
柴某,学生。因阴道出血淋漓不断,孩提年令有一定的恐惧感,有此症状避而不谈,但经问诊可知,其血色鲜红,心烦想哭、夜间盗汗、手心脚心发烧、腰痛及足跟痛、舌质红、少苔、脉细数。于是处方为:熟地24g,山药12g,山萸肉12g,丹皮9g,秦艽9g,白薇6g,地骨皮9g,白朮9g,石斛12g,麦冬12g,龙骨24g,龟板24g,上服3剂后,已见效果,阴虚症状明显改善,且下血量亦日趋见少。为巩固疗效计,嘱其每月经前按上方服3剂,后追访半年未见覆发。
十九、周信有
周信有教授,汉族,1921年2月19日生于山东省牟平县东汤村。自幼从师习医,刻苦攻读,跟师侍诊。于1941年考取行医执照,悬壶于安东(现辽宁省丹东市),而立之年在安东已名声鹊起。周氏立志钻研、治学严谨,理论联系实际,临证务求实效,对治疗疑难重症有独到经验。近年来,曾潜心对肝病、心、脑血管疾病、血液病的专题研究,取得一定成绩。
消癥利水汤
组成:柴胡9g,茵陈20g,丹参20g,莪朮15g,党参15g,炒白朮20g,炙黄芪20g,淫羊藿20g,醋鳖甲30g,五味子15g,大腹皮20g,猪茯苓各20g,泽泻20g,白茅根20g。
主治:肝硬化代偿失调所出现的水肿臌胀、肝脾肿大。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中晚分3次服。
加减:肝病虚损严重,肝功障碍,絮浊试验、血清蛋白电泳试验异常,可加培补脾肾之品,白朮可增至40g,另加仙茅20g,女贞子20g,鹿角胶9g(烊化)。
经验证明,重用扶正培本、补益脾肾之品,证候和肝功化验、免疫指标都能得到相应改善,说明扶正补虚是降絮浊和提高血清蛋白的关键。当然,虚与瘀是互为因果的,肝病虚损严重、抵抗力低下、微循环障碍,又能因虚致瘀,导致肝脾肿大,形成癥积肿块。故在扶正补虚的同时尚须重用活血袪瘀之品。对此我们一般是轻重药并重,加重丹参、赤芍、莪朮等药之分量。补虚与袪瘀多是综合运用,不过有时有所侧重罢了。
典型病例
李某,男,33岁,靖远电厂职工。1986年4月经诊断为乙型肝炎、早期肝硬化,曾2次因病情恶化出现腹水、吐血住院抢救。1988年元月又因大量吐血和肝硬化腹水住进某医院。经住院治疗3个月之久,病情未见明显好转。病人精神负担沉重、生活无望、焦苦万分,乃出院于1988年4月25日来诊,出院时化验,表面抗原1:128,黄疸指数17单位,麝香草酚浊度21单位,硫酸锌浊度20.4单位,麝香草酚絮状试验(++++),血清总蛋白6.2%,白蛋白2.6%,球蛋白3.6%,谷丙转氨酶325单位,血小板记数3.8万/立方毫升。
证见:两胁痛、胁下癥积(肝脾大)、触痛、腹胀腹水、腹大如鼓、全身浮肿、饮食不进、面色黧黑、牙龈出血、舌质暗淡、小便不利、脉弦涩,诊系肝硬化失代偿期,病情危急。中医辨证为虚瘀交错、血瘀肝硬、脾肾两虚、水津不化、水邪潴留,拟培补脾肾、袪瘀化症、利水消肿。
治用舒肝消积丸,配服消癥利水汤,稍施加减,连续服丸、汤药3个月,腹胀腹水消除,诸症悉减,肝功能已接近正常。又服药治疗半年多,于1989年3月6日化验,除乙肝表面抗原滴度为弱阳性外,肝功能和蛋白电泳、血小板计数已完全恢复正常,脾肿大已回缩,诸症悉除,身体无任何不适。现已上班恢复工作。
二十、刘云鹏
刘云鹏老师,男,生于1910年,湖北省长阳县人,五代中医世家,幼承庭训,20岁悬壶沙市,40年代即被誉为沙市八大名医之一,1951年任湖北省中医委员会委员。1990年被聘为湖北中医学院兼职教授。从事中医临床63年。早年宗叶、吴之学,喜使至宝紫雪辈,起危疾于倾刻,擅长苦泻淡渗法,治湿热之久稽。认为妇科见证,肝郁为多,其治当以疏肝为先,总结出调肝十一法,形成了独特网络。先生以治月经病、妇科血证、不孕症、滑胎、子宫肌瘤、盆腔炎以及急、重、疑难病证见长。主要著作有《妇科治验》一书。
固胎汤
组成:党参30g,炒白朮30g,炒扁豆9g,山药15g,熟地30g,山茱萸9g,炒杜仲9g,枸杞子9g,续断9g,桑寄生15g,炒白芍18g,炙甘草3g。
主治:滑胎(习惯性流产、腰痛、小腹累坠累痛、脉沉弱无力、舌质淡、或有齿痕、苔薄)。
加减:
1、若小腹下坠,加升麻9g,紫胡9g以升阳举陷。
2、小腹掣痛或陈发性加剧者,白芍用至30g,甘草15g以缓急止痛。
3、小腹胀痛,加枳实9g以理气止痛。
4、胎动下血,加阿胶12g,旱莲草15g,棕榈炭9g以固冲止血。
5、口干咽噪、舌红苔黄,去党参加太子参15g。
6、或选用黄芩9g,麦冬12g,石斛12g,玄参12g,以养阴清热安胎。
7、胸闷纳差,加砂仁9g,陈皮9g以芳香和胃。
8、呕恶,选加竹茹9g,陈皮9g,生姜9g以和胃止呕。
9、畏寒肢冷、少腹发凉,加肉桂6g,制附子9g以温阳暖胞。
典型案例
毛某,女,24岁,1986年7月6日初诊。
已妊娠3个月,头晕、睡眠不佳,有时呕吐,阴道流血已六、七天,腰酸腿软,经注射止血药物仙鹤素,口服vitk等未效,某医院妇科诊为先兆流产,舌苔薄白、左脉大、右脉虚数。此脾肾两虚,治宜双补。
方用:党参30g,炒白朮30g,云苓10g,甘草6g,熟地30g,山茱萸9g,黄芩炭10g,补骨脂15g,每日煎服一剂。
于1988年6月因产后便血亦来诊曰:上次腹坠流血等症状服五剂即愈。于1987年1月顺产一女婴很好。
二十一、郑惠伯
郑惠伯主任医师,汉族,1914年10月生于四川省奉节县永安镇,出身中医药世家。
擅长内、妇、儿科,尤以辨治温病急症著称。一生精力主要忙于临床,近10年来参加了《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长江医话》《中医精华浅说》《名医名方录》等著作的编写。
加味四妙勇安汤
组成:当归30g,玄参30g,银花30g,丹参30g,甘草30g。
主治:冠心病、胸痞气短、心痛、脉结代、能治疗肝区刺痛及肾绞痛。
用法:水煎服,一日一剂。
加减:
冠心病:上方加毛冬青、太阳草,以扩张血管;若兼气虚者,加黄芪、生脉散以补益心气。若心血瘀阻甚者,加冠心二号以活血化瘀。
病毒性心肌炎:上方加郁金、板蓝根、草河车以清热解毒活血。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心律失常:上方配合甘麦大枣汤:或百合知母汤:,以养心安神、和中缓急。
典型病例
李某,女,65岁。患冠心病10余年,近年又患高血压、糖尿病、肺结核。近日卒感胸闷,气短、心悸,脉结代、口腔溃疡、舌质光泽无苔。方用:当归、玄参、银花、太子参、玉竹、太阳草各20g,麦冬、五味子各15g,甘草10g。
服上方6剂,脉结代好转,由三至一止,变为二十四至五止,继用上方。三诊脉已不结代,但口渴眩晕,上方加花粉、石斛、天冬。经过三诊,心律基本正常,观察一年半,病情无反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