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泽溥
口疮是口腔粘膜发生小溃疡,局部灼热疼痛的病证.往往反复发作。类似于现代医学所谓的复发性口疮和口疮性口炎。笔者自1994年以来,运用《温病条辨》中的滑石藿香汤治疗口疮42例,疗效显著.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所有病例均是我院门诊病人,其中男性16 例,女性26例;年龄∶23~80岁;病程∶3天~30年。本病的诊断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的口疮诊断依据。临床表现∶口腔粘膜出现单个或多个圆形或椭圆形小溃疡,局部灼热疼痛,或此伏彼起愈后易复发;口内粘腻味苦,脘腹痞闷,泛恶纳差. 口不渴或渴不欲饮,大便不实或坚实难解,小溲色黄;舌质淡红或见胖大、苔白腻或黄腻,脉濡缓。
2 治疗方法
治拟淡渗芳化法,以滑石藿香汤加减。处方∶滑石15g,白通草、厚朴各5g,-猪苓、茯苓皮、藿香梗、陈皮各10g,白蔻仁(后下)3g。滑石性属寒滑,若脾虚便溏者当易薏苡仁15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服药5天为1疗程,然后观察结果。
3 治疗结果
42例经1个疗程治疗后,30例治愈(口腔溃疡愈合,局部无不适感)9例好转(口疮虽然时有复发,但数量减少,程度减轻);3例无效(口疮症状及溃疡无明显变化)。总有效率为92.9%。
4 病案举例
某女,42岁。罹口疮达30年之久,每因饮食生冷或受凉而发病。历年服寒凉之剂,反复发作不辍。就诊时下唇内侧及舌两侧见溃疡数枚,灼痛不已,致使不能进食,说话受限。口苦粘腻,脘闷泛恶,口不渴,大便溏薄,小溲色黄。舌淡红、苔腻而微黄,脉象濡缓。证属湿热蕴滞脾胃,湿胜于热。治宜淡渗芳化。予滑石藿香汤去滑石加薏苡仁。5剂后口腔溃疡愈合,胃脘转舒,诸症消失。嘱忌生冷饮食,慎勿受凉。随访2年,未见复发。
5 ·体会·
口疮的病名首见于《内经》。历代对其病因病机有心脾积热、外感热邪、阴虚火旺、阳虚浮火等各家学说。
·清·叶桂在《温热论》中指出∶“在阳旺之躯,胃湿恒多在阴盛之体,脾湿亦不少,然其化热则一”。笔者通过辨证,发现口疮的证候为湿偏重之脾胃湿热证,诚如明·吴昆《医方考·口病方论》“口糜本于湿热”之说。
关于湿热的治法,明清医家论述颇多·清·李用粹在《证治汇补·湿症》中主张“夫湿胜其热,不可以热治而用寒药.使湿愈重;热胜湿者,不可以湿治而用燥药,使热愈甚也”;吴鞠通则更认为“徒清热则湿不退,徒祛湿则热愈炽”.滑石藿香汤集芳香化浊与淡渗利湿于一方,俾湿重于热之脾胃湿热证湿化热清,口疮得以消除。
明·赵献可《医贯·后天要论》论及脾偶喜温而恶寒,喜燥而恶湿。过食生冷,或感受寒、湿病邪,脾胃健运和降机能失常,湿浊中阻,郁从热化,酿成湿偏重的脾胃湿热,蒸灼口腔粘膜而发生口疮。告诫患者忌食生冷,提防寒、湿的侵袭,是消除临床症状,提高口疮疗效,防范其复发的要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