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0|回复: 0

朱良春经验:双降汤镇肝熄风汤治高血压

[复制链接]

6367

主题

1881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3105
发表于 2024-1-29 10:19: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朱良春老师治疗高血压病经验丰富,疗效卓著。其独到之一乃从气虚和痰瘀着眼,自拟“双降汤”调气血之虚,去痰瘀之实,虚实同治,去瘀降压,降脂降黏。基本方由水蛭、地龙、黄芪、丹参、当归、赤芍、川芎、泽泻、生山楂、稀莶草、甘草组成,随证加减治疗气虚夹痰瘀见证之高血压病,伴高血黏、高血脂者每收著效。

独到之二乃自拟“乌梅甘草汤”合“镇肝熄风汤”加减。基本方由怀牛膝、生赭石、生龙牡、生龟板、乌梅、甘草、生麦芽、茵陈、川楝子、天冬、玄参组成,随证增损,治疗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或肝风内动、气血逆乱并走于上,上实下虚之高血压者亦屡屡奏效。

独到之三乃妙创简便廉验之“降压洗脚汤”。以桑叶30克,桑枝30克,茺蔚子30克,明矾60克,米泔水1000~1500毫升煎汤泡脚,配合以上两法,颇能提高疗效。

祖国医学虽无高血压病名,但根据高血压病的症状表现如头晕、目眩、耳鸣、健忘、失眠、心悸、心烦、头面烘热或脊背升火、神倦、腰膝酸软、下肢浮肿、足胫不温等,属中医“眩晕”、“头痛”、“肝风”、“中风”等病证范围。今选朱师治疗经验和特色,加以浅析以飨同道。

气虚痰瘀证候见,双降汤拟屡效验

朱师指出:“高血压病因病机虽有多种,但总以肝肾阴阳平衡失调、阴虚阳亢为主要关键,临床证实气虚夹痰瘀亦是高血压之主要病机之一。”故朱师自拟“双降汤”,方由水蛭0.5~5克,生黄芪、丹参、生山楂、稀莶草各30克,广地龙、当归、赤芍、川芎各10克,泽泻18克,甘草6克组成,治疗气虚、血瘀、痰浊兼夹之症,此型高血压患者往往伴高血黏、高血脂。盖气虚则血运无力,血流不畅久而成瘀;气虚则运化无能,膏梁厚味变生痰浊,乃致气虚痰瘀互为因果。如脂浊粘附脉络血管,络道狭窄,遂成高血压;脂浊溶于营血遂成高血黏,故变生诸症。

当代临床家邓铁涛老师曾谓“从高血压病的证候表现来看,其受病之脏主要属于肝的病变”。高血压病多因情志失调而发生发展,情志失调则肝气郁结,血脉瘀滞。因肝主疏泄,调气机,畅情志,肝之疏泄功能正常,则气血畅行无阻,血压即可保持正常。若情志失调,肝失疏泄,气机郁滞,一则瘀血内生,二因木郁则土壅,土壅则枢机失转,当升者不升,当降者不降。张锡纯指出“肝气不升则先天之气化不能由肝上达,胃气不降则后天之饮食不能由胃下输”,故痰浊内生。临床所见气虚夹痰瘀即是高血压病常并发心、脑、肾、眼底病变的诱因。如心绞痛、脑血管意外、肾动脉硬化血管病、眼底病等,这些并发症的发生均和气虚兼夹痰瘀密切联系。

气虚兼夹痰瘀是高血压病的重要病机之一,亦被现代医学之病理学研究所证实。从血液流变学和微循环的角度看,高血压病患者存在着血液流变学的浓、粘、聚、凝的异常变化和微循环障碍。临床所见高血压病多发生在男女更年期前后,有病程较长、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的特点,这又和中医学的年老久病,多虚、多痰、多瘀的规律相吻合。因此朱师从气虚夹痰瘀着眼,创“双降汤”治疗高血压、高血黏、高血脂经得起中西医理、法、方、药之推究。

方中用水蛭、地龙破血逐瘀为主药,合丹参、当归、赤芍、川芎活血通脉,生山楂、泽泻、稀莶草降脂泄浊之外,还有去瘀降压之效,重用黄芪补气降压,取其双向调节之妙,补气则血行畅达,补气则可免除破瘀伤正之弊。

更要提及的是黄芪降压和升陷之理,此乃“双向作用”,如何掌握升降之机?邓铁涛老师曾介绍经验说:“黄芪轻用则升压,重用则降压。为什么药理研究只得一个降压的结果?因为动物实验都是在大剂量用药条件下进行研究的。”邓老治低血压,在补中益气汤中仅用生黄芪15克,治气虚夹痰瘀型高血压,黄芪用30克以上。临床研究证明,本方具有改善微循环、增加血流量、改变血液黏稠度、改善脂质代谢等作用,服后既可降压降黏,降脂通脉,防止心脑血栓梗阻,又能减肥轻身。

阳亢肝风证候见,镇肝熄风重酸敛

朱师指出:“镇肝熄风汤并非对所有高血压均有效,其适应证为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或肝风内动,气血逆乱并走于上之上实下虚证。”张锡纯云:“肝木失和,风自肝起,又加肺气不降,肾气不摄,冲气,胃气又复上逆,于斯脏腑之气皆上升太过。”张氏认为其病机乃是多脏腑关系失调之故,与肺胃冲气、肾虚皆有关系,所拟“镇肝熄风汤”决非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和今之时医见高血压则单纯降压不可同日而语。

张锡纯方解云:“重用牛膝以引血下行,此为治标之主药。而复究病之本源,用龙牡、龟板、白芍以镇肝熄风,赭石以降胃降冲,玄参、天冬以清肺气,肺中清肃之气下行,自能镇制肝木。”朱师深究张氏力主酸敛以救欲脱之候,元气之虚,阴阳失和,心火暴甚,本气自病,湿土生痰,水不涵木等治肝独识卓见,结合清代善用乌梅敛肝的刘鸿恩经验,在“镇肝熄风汤”中用乌梅易白芍,因白芍敛肝力微,故重用乌梅以敛肝阳、肝风,使“镇肝熄风汤”添上敛肝熄风之猛将,颇能提高疗效。

朱师治疗中风篇用“镇肝熄风汤”去麦芽、茵陈、川楝子,乃因考虑中风证兼夹痰瘀或肾虚等因。而用“镇肝熄风汤”治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之高血压病,则不去麦芽、茵陈、川楝子,乃因朱师遵张氏之说“盖肝为将军之官,其性刚强,若但用药强制,或转激其反动之力。茵陈为青蒿之嫩者,得初春少阳生发之气,与肝木同气相求,泻肝热兼舒肝郁,实能将顺肝木之性。麦芽为谷之萌芽,生用之亦善将顺肝木之性使不抑郁。川楝子善引肝气下达,又能折其反动之力”。此论乃正合肝阳上亢或肝风内动之高血压病的治疗用药规律,亦是谨守原方之理。

邓铁涛老师谓“治疗高血压,治肝是重要的一环”,朱师指出:“由于高血压的发病机制是以内因为主,其病变主要在肝,因此治肝、调肝,尤其是敛肝是治疗高血压的关键。”临床所用治肝之法如凉肝熄风、镇肝潜阳、滋补肝肾、养血平肝、益气养肝等常用治法,均须不忘敛肝舒脾。肝病宜敛不宜散,宜补不宜伐,正合《内经》治肝之旨。盖乌梅最能补肝且能敛肝,其敛肝奇效是通过敛肝而达到疏肝理气、滋阴养血、补虚祛实、平熄肝阳肝风,既敛虚热,又敛实热。以乌梅易白芍是朱师法宗锡纯而用药独擅。“镇肝熄风汤”去麦芽、茵陈、川楝子治中风和谨守原方治高血压(肝阳上亢或肝风内动型)的用药技巧,均证明朱师对张锡纯之用药法,除继承之外而颇多发挥。

本文摘自《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第3326期

降压速稳方治疗高血压高血脂,专方专用效果好
组方:罗布麻叶30-50克,朱茯神15克,汉防己15克,土青木香20克,地龙15克,草决明20克,夏枯草30克,生白芍30克,明天麻15克,双钩藤15克。

加减法(选加1-2种):

1.头晕头痛、心烦易怒等“阳亢”症:选加石决明、龙齿、牡蛎、磁石等。

2.头晕耳鸣、心慌不寐等“阴虚”症:选加何首乌、桑寄生、熟地、桂圆、五味子等。其中手抖者:加龙齿、牡蛎壳、全虫等。心慌心悸者:加柏子仁、远志、石菖蒲、水飞朱砂等。

3.既头晕头痛、心悸不寐,又视物昏花、腰酸耳鸣等,甚至畏寒肢冷、夜尿频繁等阴阳两虚者,需阴阳双补,宜地黄丸加味。

主治:凡血压增高,表现头晕头痛、不寐多梦、心悸怔忡、容易激动、面热冲火、口干口苦、大便干燥、小便短赤、脉弦有力、舌赤苔少或黄厚微腻等阴虚阳亢。或“肝火”、“肝风”等症,均可用本方加减。

服药对象:一是本组病人多数是中医专家门诊病例,多数先经过西医西药非系统治疗,疗效不显著者。而是病人相信中医中药,服药宜忌均能按医嘱执行。三是病人和医师配合好,双方都能注意精神因素的调节。

疗效:本专方观察高血压患者150人次,90%以上的病例为1-2期高血压患者。这些病人具有典型的“肝阳”、“肝火”亢盛的脉症。单用本方治疗两周以上,降压有效率为90.5%,降压幅度在4-2.66/1.33-4kpa(30-50/10-30mmHg)之间。与西药疗效比较,中药降压幅度小但较持久,很适宜于门诊病人。少数继发性高血压,尤其急进型高血压,疗效欠佳,例数较少,且多采用中西两法治疗,难以评定疗效。

服用本后,血压下降同时,症状改善较好。不像单纯西药降压,血压下降而症状改善较差的不平行状态。也不像某些中药方,服后改善症状理想,而血压不降的另一不平行状态。当然纯理论者认为:血压下降,症状也会相继改善。这种情况是存在的,然而血压与症状不平行的情况,也是客观存在的。本方是笔者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创立的一张有效方剂。在降压和改善症状方面,都有良好的疗效。

值得一提的是,本组检查出44例血脂不同程度的增高,经本方治疗后,均见下降,尤其血浆胆固醇下降明显。甘油三酯、B-脂蛋白也有所下降。这说明本方对脂肪代谢也有影响,提示:对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病变,有协同治疗作用。

本方各药偏于寒凉,适应于肝阴不足、肝阳(火)亢盛、肝风内动病早期,或部分中期类型、相当于现代医学的高血压、脑血管异外等表现肝阳、肝风、肝火亢盛症候者,最为合拍,不仅降压作用良好,而且改善症状也快,疗效尚感满意。

医案举例

病例1:张某,男,54岁,1990年3月5日渝市中医专家门诊就诊。头晕、心烦、易怒、口干、大便秘结、小便黄赤等症。查体:体胖,血压21.34-13.34kpa(160/100mmHg),脉弦细数,舌赤苔薄黄。素有高血脂、高血压病史。近查血浆胆固醇400ml%,甘油三酯270ml%。中医辨证: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治法:滋阴潜阳法。方药:降压速稳专方加:磁石20克,生石膏30克,知母10克,黄芩10克。3-6剂。

二诊:服药6剂,头晕等症减轻,大便通畅,肝阳平抑,血压降至20/12.41kpa(150/94mmHg)。去石膏、知母继服6剂。

三诊:血压降至18.66/121kpa(140/90mmHg),患者头晕消失,二便正常,但仍感觉口干,并感觉气短,脉细乏力,苔厚黄欠气阴两虚兼见。遂于原方加玄参、明参、党参,继续进6剂。

四诊:诸症全消,血压12.41/10.66kpa(140/80mmHg),改用罗布麻叶、生白芍、甘枸杞三药泡茶频饮。

一个月后复查血压稳定在12.41/10.66kpa(140/80mmHg),复查血脂也有所下降,血压、血脂均在正常水平。自觉症状及病理体征基本消失。嘱买罗布麻叶200克,甘枸杞200克,每次各3克泡水当茶饮,以巩固疗效。若发现血压、血脂波动,还可以煎前方汤剂饮用,以稳定血压、血脂在正常范围。还应保持乐观情绪,少进高脂、高糖、高蛋白饮食。

病例2:张某,男,56岁,川籍,教师。1989年10月就诊于渝市中医专家门诊部。患者30岁即患高血压、高血脂症。一贯就诊西医,曾服降压灵、复方降压片、利血平等降压降脂药物,效不理想,首次就诊中医。主诉:头昏、头痛、头胀伴面颊烧热,头额、手心易出汗以及失眠多梦,惊悸等症。检查:脉弦劲有力,舌质偏红,舌苔黄干中裂。血压21.34/14.67kpa(160/110mmHg)。桡动脉、颞动脉稍硬。眼底动脉变细,反光增强,晶体混浊。辩证:心、肝肾阴虚,肝阳浮越。治法:滋阴潜阳,通脉降压。方药:降压速稳方加减。处方:罗布麻叶30克,朱茯神15克,汉防己15克,土青木香20克,地龙15克,草决明30克,夏枯草30克,双钩藤15克,磁石30克(先煎),生龙牡各30克(先煎)。5剂。水煎两汁分3次服。

药后来诊称头昏、头痛明显好转。测血压18.66/12kpa(140/90mmHg)。脉仍弦但缓和,舌苔薄黄。上方去磁石改珍珠母30克继服,服后自感良好。一连服20剂。前来复查,自称诸症悉减,头脑清爽,二便通畅,食、睡俱佳,测血压14.67/9.33kpa(110/70mmHg)。前方去龙牡、珍珠母、夏枯草四药,加泽泻30克,山楂30克,决明子加大为50克,继服,间断服药15剂。配合饮食控制肉、蛋、动物油等高脂肪、高蛋白食物。20天后复查,血压14.67/9.33kpa(110/70mmHg),血脂、空腹血浆胆固醇、甘油三酯等全部都在正常范围内。鼓励患者控制饮食,改泡茶药方如下:罗布麻叶6克,山楂3克,野菊花3克,绿茶1克,以上为1日量,泡茶频饮。

过年余患者因咳嗽来诊,自称一直坚持饮用中药茶,坚持活动,坚持控制饮食,血压正常。体检血脂也在正常范围,人无不适。惟近日患感冒,咳嗽近20天服西药仍未见好,笔者运用脉诊症合参,诊断为燥咳,投清燥救肺汤加减5剂,咳嗽就好,再未来就诊。

按:本方是笔者运用建瓴汤、镇肝熄风汤、天麻钩藤饮、雪羹汤等降血压,但总感觉降压不力,消除症状尚满意。后期从病理药理两方面研究,才真正认识到诊断标准的重要性,更认识到中医中药治疗现代病必须掌握现代病的诊断,按药理研究选药或组方,诊断与疗效相关。笔者从药理研究方面组成降压速稳方,大大提高了中药降压效果,比建瓴汤等方更为理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