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5|回复: 0

手,足、口病的辩证治疗

[复制链接]

6267

主题

1810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2625
发表于 2024-1-27 14:32: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时值清明、谷雨之交,一个2岁半之患儿因手足发出疱疹2天来求治。该患儿2天前无何诱因而见手足出现小疱疹,以为是皮肤感染,乃自用红霉素软膏外搽2次,未见寸效。又以为是皮肤过敏,外搽皮炎平霜。越一日,疱疹越出越多。乃来医院求治。观其皮疹,密布于手腕、足踝以下,掌背均有;少量散布于手腕、足踝以上10cm内。总数达数十个之多。而身体其余部位皮肤光滑,未见1个疱疹。其皮疹呈圆形(略小于一般水痘),质稍硬,疱浆尚清亮,疱疹周围红晕不显著。近日发现有数个类似病例,都伴见口腔病变。察其口,果见右颊粘膜及上腭、舌边共有6个疱疹或溃疡。

此类病人以手、足、口腔出现疱疹为主,现代医学称为“手、足、口病”。中医文献未见明确记载,对其病因病机的认识及治疗方法,亦无前贤经验可鉴。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本病为肠道病毒感染所致,多由柯萨奇病毒A16型引起。在世界各地出现散发或流行发病,1986年始在我国被证实,病发多在夏季,4岁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年长儿及成人也可被感染。传染途径主要为消化道。临床症状多像上述患儿那样在手、足、口先出现斑丘疹,后转为疱疹,伴口痛,纳呆.半数患儿可有低热,而少有其他见症。病情一般于1周痊愈,不留瘢痕或色素沉着,但少数重症病人可引起无菌性脑膜炎、脑炎、瘫痪性疾病。

按祖国医学理论分析,其病邪性质为湿邪(病变以疱疹为主)、热毒(皮肤斑丘疹、可伴发热),且有流行性,故其病因可称为“时行湿毒之邪”。脾主四肢.开窍于口,而发病部位主要在四末、口腔,故病位应以脾为主。

时行湿毒之邪由口入胃,内郁于脾.外发于四末、口腔,故见斑疹、疱疹先后出现。其中湿重于热者.斑疹色淡红,疱疹周围红晕不著,口病较轻.可无发热,舌淡红苔白。若热重于湿.则斑疹色红,疱疹周围红晕显著,口腔肌膜潮红,口病较甚.多有发热.舌红苔黄。

治疗原则以清热解毒利湿为主。湿重于热者,治以清热利湿。上述患儿,即属此类型,按此治法拟方:升麻6g,葛根、藿香各lOg,苡仁、滑石各15g,茯苓、火炭母各12g,佩兰、银花、连翘各8g,甘草5g。
组方特点:
一是所选药物均入脾、胃经,以期能直达病所。
二是清中有透,在清解湿热的同时,使病邪有外透之机。其中升麻、葛根辛凉解热,兼能升举阳气,透疹外出。银花、连翘亦清热而兼透表。
三是清而不寒,慎用黄连、黄芩、石膏等苦寒沉降之品,以免冰伏湿毒之邪。
四是清利其湿,慎用苍术、川朴等温燥之品。化湿用藿香、佩兰,其性平或微温,可作首选。利湿用苡仁、茯苓、滑石。化湿利湿同用,其效更佳。上药进服2剂后,四末之疱疹缩小,其色转暗。口腔疱疹缩小。另有二处溃疡未愈,其色尚赤。乃守上方去滑石,加赤芍8g,嘱以喉风散喷口腔患处。越2天,疱疹基本消失,口腔溃疡明显缩小。按前方去升麻、葛根,加丹皮6g、麦冬10g,继进3剂后诸症悉愈。

若患儿为热重于湿者,治以解毒利湿为主。可以上方去藿香、茯苓,加毛冬青、板蓝根以加强清热之功,其疗效亦不错。

现代尚有一些新发现的病种,前人未有论及。有待我们继续以祖国医学理论加以分析、治疗,不断总结新经验.以利于中医事业的发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