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查看: 548|回复: 2

麻黄的配伍

[复制链接]

5192

主题

6656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778
发表于 2022-4-6 13:51: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麻黄配熟地

麻黄性味辛、苦,温,入肺、膀胱经,有发汗、平喘、利水之效。熟地性味甘、微温,归肝、肾经,养血滋阴,补益精髓。二者相伍出自王洪绪《外科全生集》治疗阴疽的阳和汤(鹿角、肉桂、麻黄、姜炭、熟地、白芥子、生甘草)。

麻黄与熟地 养血滋阴

麻黄平喘,归肺经;熟地补肾纳气,归肾经。一肺一肾,肺肾同补。麻黄辛散,可以去除熟地的滋腻,熟地可以制约麻黄的温燥辛散,二者相伍可以用于久咳 久喘属于肺肾亏虚者。阳和汤具有温阳补虚、散寒通滞作用,虽为阴疽效方,但对于肾督阳虚、寒痰凝滞的咳喘有补虚泻实、上下同治之意。

《国家级名老中医验方大全》记载用熟地30克、麻黄6克配伍肉桂3克、白芥子6克、鹿角片20克、淫羊藿20克、当归10克、紫石英30克、五味子 4克、桃仁10克、皂角3克组成“阳和平喘汤”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肺气肿引起的久咳久喘属于肾督阳虚、痰瘀凝滞证者。《祝谌予临床经验辑要》记载用麻 黄、熟地配伍治疗久嗽久咳和妇女经期哮喘,扩大了临床应用范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192

主题

6656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778
 楼主| 发表于 2023-3-31 16:40:1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用麻黄的临床经验

我认为一个合格的中医首先要熟悉药性,是病用是药,只要药性熟,开的药自然成方,要想开好方,首先要从药性开始。
    徐灵胎说;一病必有一主方,一方必有一主药,这是徐灵胎的临床心得。医家的不传之秘在于量,就像炒菜一样,谁都知道放油盐味精等,但是具体放多少,炒出的菜就不同。日本人学我们的中医,他们学不到的地方就是量,现在有的人动口就讲辨证论治,自己用方即使不是经方为主,也硬要往经方伤寒论上套。正如岳美中先生所说,现在的人动辄讲辨证论治,漫无边际,让人抓不住重心,这是没有真正读懂读遍中医的典籍,还限于一知半解之中,无怪治起病来,心无定见,越治越远,处方用药朝更夕改,寒热杂投,以至于影响疗效。

    目前中医界存在两个倾向,一是不辨证论治,只强调专病专方,一是辨证论治,随症下药,我觉得两者都有所偏,中医治疗一定要辨证论治和专病专药相结合,专病专药不是西医的专利,也是我等中医追求的最高境界,凡是西医有优势的疾病,我觉得现代中医还需要掌握西医知识,比如痢疾,肺结核的治疗西医就比中医强!

    麻黄辛苦温,入肺、膀胱经,有发汗、散寒、平喘、利尿的作用,一般用量2-10克。

    麻黄主要分草麻黄、木贼麻黄和中麻黄等品种,主要产于河北、山西、内蒙等西部地区。

    麻黄的主要成分为**,对血管有收缩作用,对支气管平滑肌有松弛作用,麻黄应用指征可概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肺系疾病,鼻塞,流涕,咳嗽,气喘,胸闷;二是利水消肿,肾炎水肿,全身水肿,关节肿胀,三是全身症状,恶寒发热,无汗,全身痛,四是色脉症像,舌淡苔白,脉浮紧等。

     痲黄宜小量逐渐增加,先煎去沫,(武火沸后文火煎一小时左右),可使麻黄的发汗作用减弱或消失,从而避免伤阴损阳之弊。

     我一般恶寒发热无汗,用麻黄配桂枝,江芥,防风,杏仁,甘草,羌活,前胡等。记住服后一定要盖被捂汗,否则多数不出汗,达不到治疗目的,此时用量用生麻黄为10左右就足够。

     治疗咳喘一般用麻杏石甘汤加虎杖,金荞麦,瓜蒌,条芩,法半夏,鱼腥草,地龙等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辩证为肺热咳喘者效果好。
     治疗哮喘我一般配地龙,北辛,葶苈子,厚朴,白芥子,,苏子,射干,杏仁等。咳喘一般用炙麻黄,剂量8克左右。
     治疗头面和下肢水肿,小便少者我一般用生麻黄配生白术,怀牛膝,茯苓,泽泻,,猪苓,,前仁等效果好,剂量我一般用15克。

     我治疗寒湿痹一般配苍术,桂枝,羌活,防风,制川草乌,细辛等。麻黄常用的方有乌头汤(由乌头,白芍,黄芪,麻黄,川乌组成);加减复方马钱子散(由制马钱子,炒僵蚕,乳香,没药,全虫,川牛膝,苍术,麻黄,甘草),我在本方加制川草乌治疗腰突,关节炎之类效果好。

        麻黄配合附片,细辛治疗心动过速效果好。
        总的来说,麻黄治疗恶寒发热无汗,咳喘,头面和四肢水肿,严禁用于高血压,心动过速,动辄汗出,脉虚者不可用!
        麻黄根纯属止汗之品,我一般很少使用。
        最后有必要声明一点,**有显著的中枢兴奋作用,长期使用引起病态嗜好及耐受性,被纳入我国二类**进行管制,**是制造“{MOD}”的前体,“{MOD}”是国际上监用严重的中枢**之一,所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句颁布了《**管理办法》,对**的生产、购销、出口做出了严格的规定,所以使用本品宜适可而止。凡风寒感冒我一般喜欢用荆防败毒散或九味羌活汤代替麻黄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192

主题

6656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778
 楼主| 发表于 2023-5-25 11:36:24 | 显示全部楼层

麻黄治疮验案2则
  
  湿疮皮损多种,形态各异,总有瘙痒糜烂,流滋结节之症以瘙痒,多形性损害,对称发病和反复发病为特点.病理就........
   
  本病一般分为3型治疗,即脾虚湿盛形,治宜键脾利湿.清热止氧.用除湿胃苓汤加减;湿郁化热型治宜清热利湿,祛风止痒,用龙胆泻肝汤加减;粉丝郁热型治宜疏风清热,利湿止痒.用四物消风散加减.笔者在对证方中加一味麻黄,每每收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1:某男,36岁.司机,03年5月1日初诊.患湿疮历数载而不愈,瘙痒无度.症见轰班,白疹,皮肤增厚,有的呈苔样变,色素改变显著.**遍布,颈项尤多.见肌肤失润.糙如松皮.考虑到双侧为胆经所过部位,且肝与胆相表里.以滋阴熄风,凉血透窍.拟方北沙参,麦冬,当归,紫草各10g.生地,丹皮,玄参各12g.银花15G,枸杞,蝉蜕各9g,川楝子8g,地骨皮,地肤子各8g,麻黄6g,十剂.每剂药用第3煎液外洗.
  二诊瘙痒减轻,疮已结节基底部变白,症情大减.凉血解毒,祛风止痒,生地,丹皮,赤勺各10g,紫草,蒲公英,银花各15G.蝉蜕,蛇床子各10g,地肤子,土伏苓各12g.熟地,白芍各12g,甘草5g,麻黄4g.8剂而愈.
  
  例2:某男,28岁.04年6月3日初诊.患湿疹.诊见皮肤潮红,夹有红班,发展较快,瘙痒难耐.口渴,大便干结.四肢散发,以胸背部较甚.治以清热凉血解毒,开通玄府.拟方生地30g,丹皮10g,白芍,玄参各15g,板蓝根20g,土伏苓15g,苦参10g,麻黄5g,地肤子10,甘草10g,杭菊花10g,防风10g.10剂每剂药用第3煎液外洗.用药一周病愈.
  
  方中在大剂量凉血解毒,祛风止痒的药物中,加入麻黄入肺解表,开毛孔,泻邪热,合<<内经>>所言"汁之则疮已之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