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6|回复: 0

嗅觉障碍的辨证论治(李凡成医案)

[复制链接]

6304

主题

1826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2790
发表于 2024-1-26 21:21: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嗅觉障碍,中医称“不闻香臭”、“鼻聋”,是因邪滞鼻窍或脏腑亏虚,鼻失所养所致,以不同程度的嗅觉减退,或伴有鼻塞不利为主要表现的鼻病。

古代中医文献对不闻香臭常与鼻塞相提并论。一般认为与肺脾心的失调关系密切。如《中藏经》卷上认为属肺风。《诸病源候论》卷29“鼻瓮候”说:“若 风冷伤于脏腑,而邪气乘于太阴之经,其气蕴积于鼻,则津液壅塞,鼻气不宣调,故不知香臭而为鼻瓮也。”《东垣试效方》卷5认为,肺脾虚,清阳不升,邪害空 窍,故鼻不利而不闻香臭;又说:“心主五臭......因胃气失守,寒邪客于面,鼻亦受之,心不能为用而不闻香臭。”明代以后,如《明医杂著》、《医学入 门》等,有认为属郁火干于清道,致鼻窒不闻香臭。

一、病因病理

1、中医认识

(1)郁热熏鼻:肺胃素有蕴热,气血瘀滞,鼻窍失利而不闻香臭。

(2)气虚邪滞鼻窍:脾肺气虚,清阳不升,浊阴上干,鼻窍失利而不闻香臭。

(3)血虚鼻窍失养:心主嗅,又主血脉,心脾两虚,气血不足,鼻窍失养,功能失司而不闻香臭。

2、西医认识

嗅觉障碍在临床上常见者可分为三大类:

(1)阻塞性呼吸性嗅觉减退和失嗅:嗅觉障碍因于鼻塞,鼻腔通畅后,则嗅觉能恢复正常,可见于各种鼻堵塞性病变(见于各种急慢性鼻炎、鼻窦炎、鼻息肉、鼻中隔偏曲、鼻腔异物、鼻腔肿块等)。

(2)末梢感受性嗅觉减退和失嗅:是由于嗅粘膜、嗅神经及其末梢的病变或受病变的侵犯不能感受嗅素(具有气味的微粒),如萎缩性鼻炎、病毒感染、化 学损伤(如腐蚀药、表面麻醉剂、甲醛、吸烟等)、中毒性神经炎、鼻顶部外伤、肿瘤及老年性退变等,均可导致末梢感受性嗅觉减退和失嗅。

(3)中枢性感受性嗅觉减退和丧失:多见于颅脑损伤、基底脑膜炎、脑炎、额叶脓肿与肿瘤、垂体肿瘤、脑血管疾病等患者。有中枢病变的症状和体征,鼻腔检查正常,无嗅觉同一反应。

二、末梢感受性嗅觉减退和失嗅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1.病史:可有萎缩性鼻炎、伤风感冒、化学损伤、鼻顶部外伤等病史。

2.嗅觉不同程度的减退或完全丧失。

3.鼻腔通畅或伴有轻微的鼻塞,但鼻塞解除后,嗅觉无好转或仅微有好转。

4.简易嗅觉检查法可查出嗅觉的有无;定量嗅觉检查可检测患者的嗅阈。对强烈刺激气味有嗅觉同一反应(嗅觉同一反应:即不论是受何种有气味的物质刺激,只知有气味,但不能分辨出是何种物质)。

三、治疗

阻塞性呼吸性嗅觉减退和失嗅的治疗比较容易,只需解除鼻腔堵塞,嗅觉即可恢复;而中枢性感受性嗅觉减退和丧失,则需解善中枢病变。现就末梢感受性嗅觉减退和失嗅的中医治疗作一简介。

(一)辨证论治

1.郁热熏鼻证

主证:嗅觉减退或丧失,或伴有鼻塞,鼻粘膜暗红。口微干,大便结,小便黄,舌质红胖,苔微黄,脉弦缓有力。

治法:清肺胃热,活血通窍。

主药:加味升麻葛根汤((本人经验方:升麻6g,葛根12g,赤芍10g,甘草6g,黄芩10g,桑皮10g,地骨皮10g,生地黄15g,麦冬15g,木通6g,路路通10g)加辛夷10g,郁金10g。

附李凡成医案

陈某,男,23岁,农民。1986年3月12日初诊。 经常性鼻塞二年余,近十个月来并有嗅觉明显减退,香臭难辨,鼻息通畅时亦然。现鼻塞轻微,有时有少许粘黄浊涕,食纳时好时差,二便尚调,无其他不适。刻 诊:两侧鼻腔粘膜暗红,下鼻甲轻度肿大,收缩反应好,经引流,鼻道无脓性分泌物。收缩鼻粘膜五分钟后,闻不出香水气味,闻酒精仅有刺激感。舌质红略胖,苔 白黄微腻,脉弦滑,84次/min,诊为慢性鼻炎,治以清热泻肺,活血通窍。用加味升麻葛根汤加减:桑白皮20g,黄芩、地骨皮、赤芍、茯苓、白芷、路路 通各10g,葛根15g,升麻、石菖蒲、半夏、陈皮、甘草各6g。4月8日二诊:服药五剂后,鼻腔通畅,对香水、菜香、 油气、臭气都能闻到,食欲已隹,按原方续服五剂。1987年4 月回信谓嗅觉完全恢复,鼻腔通畅。

2.气虚邪滞鼻窍证

主证:嗅觉减退或丧失,或伴鼻塞不利,鼻粘膜色淡。并见面色不华,倦怠乏力,纳差,舌质淡胖,苔薄白,脉细缓。

治法:补中益气,升清降浊。

方药:补中益气汤(黄芪15g,党参12g,白术10g,炙甘草6g,陈皮6g,当归10,升麻6g,柴胡6g)加辛夷10g,石菖蒲6g。

各选药:补中益气丸(市售成药)。

附李凡成医案

张某,女,45岁。1986年12月12日初诊。鼻腔、咽部干燥感多年,嗅觉完全丧失山十余年。食纳一般,二便调,全身无明显甚其他不适。查见一般 情况好,双侧鼻腔稍宽大,下鼻甲轻度萎缩,鼻粘膜干燥,左中鼻道及左总鼻道有少许黄痂,无臭气。咽部粘膜干燥少津,无明显萎缩。舌质淡红,脉细缓。诊为鼻 槁(萎缩性鼻炎)、慢喉痹(干燥性咽炎)。 治以补中益气,升清润燥。药用:黄芪、葛根各20g,当归、白术、玄参、麦冬、桔梗、黄芩各10g,升麻、陈皮、炙甘草各6g,五剂。并服鱼肝油丸, 外用复方薄荷油滴鼻。12月18日复诊:鼻、咽干燥感明显好转,嗅觉无改善,无不良反应。续服上方15剂。1987年1月17 日五诊:经服中西药与点鼻后,鼻、咽已无干燥感,嗅觉有恢复,对酒精、大蒜气味、花露水等浓郁的气味可辨知,鼻腔无痂皮,鼻甲仍呈萎缩状。处方:原方加丹 参15g,姜黄10g。共服药20余剂,食物的香味多可闻到,嗅觉恢复基本满意。

3.血虚鼻窍失养证

主证:嗅觉减退或丧失,并见面色不华,倦怠乏力,多梦,时有心悸怔忡,舌质淡或有瘀点,脉细涩。

治法:补益心脾,通窍聪鼻。

方药:归脾汤(黄芪15g,党参12g,当归10g,白术10g,炙甘草6g,茯神10g,远志6g,酸枣仁10g,木香6g,龙眼肉12g)加石菖蒲6g,穿山甲6g。

备选药:柏子养心丸(市售成药)、归脾丸(市售成药)。

附李凡成医案

贾某,女,59岁。1987年4月28日初诊。自诉1976年8月感冒并引起鼻窦炎后,嗅觉丧失至今。近几月鼻窦炎症状加重, 曾服中药补中益气汤合苍耳子散之类方药20余剂,鼻已通畅,无脓涕,但嗅觉不恢复。现对花露水、汽油、煤气、酒精、麻油、菜香、腐臭等各种气味均嗅不出, 偶尔可闻到生大蒜气味(不只是刺激感)。刻下:无鼻塞及鼻涕,面色萎黄不华,倦怠乏力,食欲素差,手足心热,咽喉及鼻腔干燥感,眼睛干涩,时心烦,难入 眠,早上口苦,二便调。有吸烟嗜好。查见双侧鼻腔粘膜色淡微暗,下鼻甲略大欠润,各鼻道无分泌物(一个月前照片有右侧上颌窦炎及额窦炎)。舌淡显暗滞,中 心苔微白黄,脉细缓。诊断为右侧鼻渊(慢性鼻窦炎)、不闻香臭。治拟益气健脾,养心通窍。用归脾汤加减:黄芪、党参、白术、当归、枸杞子、麦冬、枣仁、穿 山甲各10g,薏苡仁15g,陈皮、炙远志、石菖蒲、炙甘草各6g。七剂, 并嘱戒烟。服四剂即已见效,服完七剂,嗅觉满意,为巩固疗效,二6月20 日又服七剂。因未戒烟,于8月2日引起支气管炎发作,嗅觉又完全丧失如故,又按原方共服14剂,并戒烟,嗅觉恢复甚感满意,未再反复。

(二)外治

1、超声雾化:药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每次20min,经鼻吸入。每日1次,15次为1疗程。

2、塞鼻:穿山甲10g辛夷6g冰片0.5g研末,加入凡士林配成20%药膏,再以适当大小纱条若干搅入膏中,取纱条塞于鼻腔顶部,每次保留1h以上,每日1次,15次为一疗程。

(三)其他治疗

1.针灸治疗

⑴体针法:肺胃郁热熏鼻证取印堂、迎香、肺俞、第六、七颈椎旁开五分处。平补平泻法;或攒竹透印堂,针感从局部向额顶扩散,迎香透鼻通,使针感向鼻 根传导,平补平泻法,运针2min,并刺百会、上星、合谷,留针15min;气、血虚证取印堂、迎香、足三里、三阴交。平补平泻法,每天1次。

⑵水针法:取六、七颈椎旁开五分处、肺俞、迎香。药用维生素B1、B12、ATP、川芎嗪、丹参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之类,加2%利多卡因少许,每次注入0.5~1ml,隔日1次,7次为1疗程。

⑶耳针法:取内鼻、皮质下、脑干、肺、心、肾、内分泌,埋针,或用王不留行贴压。

2.单方、验方:白花蛇6条,穿山甲30g研细末,每服1g,每天2次,同时配服六味地黄丸(市售成药),15天为1疗程,连续2~4个疗程。

(四)预防护理

1.戒烟、酒。

2.改善生活与工作环境,加强个人防护,避免长期高温、多灰尘、潮湿、有毒的空气吸入。

3.积极防治鼻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