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3|回复: 0

中医 ---辩证咽喉病痛

[复制链接]

6339

主题

183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2923
发表于 2024-1-26 21:10: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正常咽喉是怎样的?

  正常咽喉淡红润滑。若咽喉部位红赤主肺胃郁热;色深红多主火毒壅盛,搏结于咽喉,为实热证;红而娇嫩主肺肾阴虚火旺;色白干燥湿润,口渴微痛,咽吞津液其痛加重,为气阴不足;咽喉肿闭,其色白而无光彩,脉虚,乃神气外泄、阳气外越之危证;色红而暗滞、漫肿,为痰浊凝聚、气滞血瘀;色淡白多为虚寒之证。

   正常咽喉不肿无痛,吞咽顺利。若新病见咽喉痛痒红肿为风邪外感,咽痛剧烈主里热壅盛;咽痛尿赤、夜寐不宁为心火上炎、心肾不交、咽痛不显或仅不适感主虚证;咽喉干痛,朝轻暮重,为肺肾阴虚、虚火上炎;咽痛颈前明显,多为阴虚所致。

  喉病初期

  疾病初起,咽喉黏膜腐烂、分散浅表,周围色红微肿,为热毒上攻;溃烂连片或洼陷为火毒壅盛,熏灼肌膜;溃烂微肿,其色赤黄、口秽、腹满便结苔黄厚,主胃肠积热上蒸咽喉;久病溃烂,分散浅表,反复发作,主虚火上炎;溃烂日久,疮色灰白,疮面不平,触之质硬,状若翻花,主气血淤结,阴毒内生,难治;肌膜溃烂肿胀,以棉擦之疼痛者,易治;若不知疼痛,乃为死肉,难治。

  乳蛾

  喉侧红肿胀大,形似蚕蛾,局部疼痛,吞咽不利,每现寒热等外感证,称为“风热乳蛾”,乃因肺胃火热上蒸,并风热邪毒博结于咽喉所致;肿于咽之两侧者为“双蛾”,肿于一侧者为“单蛾”,前者较重,后者证;若证见喉核肿大潮红,以物压之每有脓汁从陷窝口溢出,局部或痛或痒,干锨不适,午后诸症明显,称为“虚火乳蛾”,可反复发作,多因肺肾阴虚、虚火上炎而成;若乳蛾常年肿大,不红不痛,名为“石蛾”,易为外邪所感,邪毒常不甚,滞留咽喉,凝结不散。

  喉关痈、里喉痈和颌下痛

  喉关肿胀疼痛,吞咽困难,言语含糊,口涎外溢,甚者所饮之汤水从鼻窍中流出,并现寒热,称为“喉关痈”;在小儿则每起病急,喉痛剧烈,痰涎壅盛,易于阻塞气道儿窒息者,称为“里喉痈”;若喉关肿胀不明显,喉颈部痛剧,下颌肿痛明显,牙关紧,张口及吞咽困难,称为“颌下痛”。此三者均因脾胃积热与风热邪毒搏结,上循咽喉,熏灼肌膜而成。

  缠喉风

  咽喉部肿痛迅速,痰涎壅盛,呼吸困难,言语难出,甚至牙关拘急,神志不清者,称为“缠喉风”。常由喉痛及小儿急喉暗、白喉等病发展而成,多因痰火疫疠之邪壅盛,气血痰火聚集,痹阻于咽喉所致,乃极危证。

  喉疳

  喉部红肿溃烂,呈点状分散,大小不一,白点周围必布有红晕,音哑气急,或作寒热,称为“喉疳”,因外感风热,引动胃火,上攻咽喉,或肾阴不足,虚火上炎所致;亦有因于杨梅结毒所致者,或在上腭,或在喉关,肿烂突起,呈片状或洼陷状,其色黄白不一,出气秽臭,可侵及耳鼻窍等处,最为难治。

  喉疔

  喉关两旁生出疔疮,根深形如靴疔,麻痒剧痛,并现寒热者,称为“喉疔”。疔色红轻者,紫色重,色黑者危。乃因肺胃痰火燔结咽喉而成。

  喉瘤

  喉部生出小瘤,形如龙眼,红丝相裹其外,顶大蒂小,表面光滑,不触不痛,吞咽不利,可致音哑,呼吸困难,甚至窒息,称为“喉瘤”,因于肝肺郁热,气血瘀结而成。

  喉癌

  喉头生出灰白色黄豆大之小蒂,形如菜花,咽部异物感,略高且厚,日后逐渐增大,坚硬疼痛,破溃后流出秽浊液体,腥臭异常,颈项两侧多有肿块,称为“喉菌”,即“喉岩”或“喉癌”,乃因郁怒忧思,过食炙焙,心胃郁火内蕴,气血火毒凝结而成,难治。

  悬雍肿

  悬雍垂粗长,垂至舌根,咽中异物感,寐多鼾声,称为“悬雍肿”,《诸病源侯论》称之为垂倒,因热毒上冲,气滞血瘀而成。

  悬旗风

  口腭中生出紫色血泡,迅速胀大,形似黄豆,或大如桃李,胀痛剧烈,血泡破溃后则现腐烂,疼痛更剧。血泡生于上腭者,称“飞杨喉”;生于悬雍垂下端尖头处者称“悬旗风”。因素嗜辛辣,脾胃积热,上熏口窍而成。

  阴虚喉藓

  咽喉干痛,继而红肿溃烂,泌出黄色污秽,形如苔藓样,咽干声嘶,口气腥臭者,称为“阴虚喉藓”,乃因阴虚火炎,肺金受灼,喉失滋养而成。

  红喉

  咽喉红肿灼痛,吞咽不利,并现寒热表证者,称为“风热喉痹”,又称“红喉”,因风热之邪侵及咽喉,伤及肺卫所致;咽喉淡红不肿,微痛,吞咽不顺,寒热头痛无汗者,称为“风寒喉痹”,较为少见。临床上易寒从热化;若迁延不愈,咽喉痛痒干灼不适,异物感,诸症午后夜间明显,称为“虚火喉痹”,乃因肺肾阴虚火旺,灼伤黏膜而成。

帘珠喉

  咽峡生出粟粒状疱疹,晶莹似珠,紫红或黄白色,破后每溃烂成疮,咽痛流涎,称为“帘珠喉”。又称“风热喉疾”,乃因脾胃积热上犯而成。

疫喉痧

  咽喉及乳蛾红肿疼痛剧烈,肌膜溃烂,汤水难下,颈项胸腹出现痧疹,密如沙集,宛如锦纹,称为“疫喉痧”、烂喉丹痧,即当今之猩红热,极具有传染性,乃外染疫毒,肺胃火热上蒸而成。若出现神昏谵语,声哑气息,滴水难入,泄泻不止,无汗,乃心液亏耗,邪毒内陷心包之逆证。

  杨梅喉藓

  喉部声瘤,肿痛溃烂,肌骨被蚀,腭穿咽腐,吞咽困难,称为“杨梅喉藓”,又称天白蚁,乃因杨梅之毒结于咽喉所致,多为肺肾阴虚,虚火上炎致。

  白喉

  咽痛干燥,喉核上生出白腐,灰白污秽,状若苔膜,呈片状或点状,剥之出血,白膜旋即复生,称为“白喉”,又名“白缠喉”,因阴虚肺燥,外染疫毒所致。此症传染迅速,极易疫毒内陷,阻遏肺气,深入营血心包,为极危症。

  咽喉部肿胀

  咽喉部位高肿漫肿,其色深红,发病迅速为外感邪热或火毒壅盛搏结于咽喉,为实热证;肿胀与疼痛均不明显或朝轻暮重,,多为肺肾阴虚火旺;喉久久漫肿,淡红质硬,疼痛不显,多为痰浊凝聚,质硬而色红暗滞多为阴毒结聚;咽喉肿痛,头项红肿,延及胸前,为毒气攻心之侯。

  咽喉部之伪膜松厚,擦之易去而不易复生,属胃热上犯,证较轻;伪膜坚韧,不易剥脱,强行剥之则出血,剥脱后旋即复生者,此为白喉,属危证,多因疫毒内攻,肺胃热毒伤阴所致。

  咽喉部化脓

  咽喉部位化脓,多见于实热证,虚热少有化脓;咽喉部红肿高突,四周红晕紧束,红肿——热明显,身热不退,提示正在酿脓;若触之有波动感,以物压之柔软凹陷者,为脓成之征象;若肿势散漫不高突,周边无明显界限,其色浅淡,——痛不甚,大多无脓。脓液黄而粘稠主实证;脓液清稀或污秽,长流不止主脾虚湿聚,正虚不能胜邪;脓液易于排出为正气充盛,创面愈合快,脓液难以消除为正气亏虚,溃处愈合慢。

  音哑与暴哑

  声音宏亮,多言语,主外感邪实;声音低微少言,主内伤正虚;声音嘶哑称为“音哑”,发音不出称为失声;新病而哑为暴哑,乃因外邪袭肺,肺气失宣而成,即所谓金实不鸣之实证;久病失声为金破不鸣,因肺肾阴虚,虚火灼肺,津液不能上承声门所致。

  声重

  新病声重粗浊为外感实证;声音重浊,如从瓮中发出者,称为声重,为外感风寒或湿浊困阻,气道不畅所致;音哑形赢多见于痨疾之人;新病语音不清,流出口涎,状若含物,咽喉肿痛,为喉痈已成。

  夺气

  语音低微,不易出喉,气短乏力,懒于言谈,为肺脾大虚;气短不续,言止复言,此为夺气;语言难出,呼吸气粗,喉鸣如拽锯,为痰阻气道之重证;言语蹇涩不清,多因风痰上扰、经脉阻滞而成。

  喉暗

  久病重病之人声音突然嘶哑,为脏气将绝之危象;音哑或失声,咽喉不适为喉暗,有急慢性之分。急喉暗起病急,并见肺卫表证,多因外感风热之邪引动肺胃之热而成;慢喉暗经久不愈,神萎懒言,出音费力,五心烦热,多为肺肾阴虚。

  胎暗

  妇人孕期音哑,呼吸不畅,咽干痛,称为“子暗”“胎暗”,因气血不足,肾水不能上承声门而成,待分娩后即可自愈;分娩后音哑失声,咽喉干燥,称为产后暗,因于心肾不足,咽喉失养;中年以上妇人突然失声,情志不畅,称为脏躁。乃肝气郁结所致。

  梅核气

  咽喉间似有梅核梗阻的感觉,时聚时散,吐之不出,吞之不下,但饮食下咽无梗阻现象,每遇情志不畅则加重,称为“梅核气”,为肝气郁结,痰气阻滞于咽喉所致。

  吞咽困难

  吞咽食物时,咽部饮食不行不畅,甚则梗阻疼痛,或食入作吐,偶然短暂性出现,可由痰热交阻,浊气上泛,胃失和降所致;吞咽梗塞儿痛,食物日渐难进,食入即吐,形瘦便结,因胃津亏耗,食道失于濡润所致;如吞咽困难,进行性加剧,伴声音嘶哑者,须防恶性病变,应及时作进一步探查。

咽干

  咽喉干燥,疼痛微渴,或现身热恶风,为风热袭肺;咽干口燥,易饥嘈杂,为胃阴不足,咽干口燥烦渴喜饮,口泛臭味,为胃火亢盛,上灼口窍;咽不适,微痛,黏膜色白,久久不愈,为气阴不足,咽喉失养;咽喉干痒,咳嗽少痰,为阴虚肺燥;咽干,夜间明显,伴腰膝酸软,为肾阴不足;孕妇或分娩后出现咽喉干燥,出音不利,为气血不足,肾水不能上承咽门;咽干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为瘀血阻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