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6|回复: 0

循筋拨点疗法——交叉络

[复制链接]

6366

主题

1877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3090
发表于 2024-1-11 22:19: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创作者   王家祥

今天给大家主要讲的是斜络, 中医经络分几大系统:有经脉系统,经筋系统,皮部系统,络脉系统。我临床中分五类,浮络,直络,斜络,交叉络,散络。

我曾经学习一个拿闩法,这拿闩法是什么呢?就是腹股沟的肿块,中医叫横痃,也就是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用拿闩法可以立即缓解,有的肿块可以立即消退。

方法:患者取坐式,敞开衣服,暴露背部肌肉。医者使大拇指与其他各指成钳形,作对称劲拿患者背部第四椎与第八椎间、肩胛缝与脊椎中的大板筋。拿时各指先用劲斜捏几下,然后迅速拿取肉里筋膜,拉上弹下,左右各拿1-3下即可。但要松紧适宜,不可用死劲硬拉。此法在伤科杜自明流派中又叫弹筋法。其目的是祛风散寒、疏通经络、调和营卫气血,这个拿闩法,我之前也只是临床运用,不知道其理路是什么,机理是什么, 一次偶然的治疗让我对繆刺的机理忽然感悟。

我在给一个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治疗时发现这么一个情况,这个患者是腰部伴左下肢外侧疼痛两月加重6天来诊的,来诊时左下肢疼痛比较剧烈,需人搀扶,我临床中给腰痛的患者治疗习惯是整个脊柱两旁的骶棘肌(竖脊肌)都要拨一下,目的一是检查有无压痛点或者筋结,二是放松整个脊柱,可以加强治疗效果,这也是我经常讲的,下肢外侧疼痛背部求的一个来源.这个患者我发现右侧肩胛骨内侧的骶棘肌(竖脊肌)有一个明显的筋结点,按压这个点时患者突然大叫,说我按的位置非常疼痛,而且左下肢均感胀痛加剧,不能忍受,头上汗大颗大颗的滴,表情非常痛苦,当我松手后患者说左下肢的胀痛减轻,脑海中忽然想到武术中的左蹬腿、右冲拳 。 武术中讲究的是脚为力之根,左足后蹬右拳出击,其力由左足而至右拳,这一个运动力线在我脑海里清晰的显现出来,这个不是弓步冲拳,弓步冲拳时左腿前,右手出拳,散打中,左腿后右腿前,右出拳。

我们搞手法的,一定要知道,力量从哪里来,是从腿上来的,由腿到腰,由腰到肩,再到肘腕,再发力于手指,我一直要求学生,手法练习先要松,只有身体松,才会有寸劲可言。手法,大家都知道,靠什么取效果,靠的是渗透力,而不是蛮力。我要求学生就是先松,松的目的是什么?是退有还无,再无中生有,退,退什么?就是退掉本身的蛮力,将蛮力转化为绵绵的内劲,刃针一样,理路清楚,法可变,我写的东西,不少搞针刀的都借用去了。


手法,首要就是手感的练习嘛,不松则手感不容易提升的,于是这个患者我沿着这条力线仔细的触摸,发现患者右上方的岗下肌,右肩肩贞穴上方均是一线紧绷的, 沿右肩胛的这个点向下至胸十二旁的骶脊肌亦较左侧僵硬,而再下方的腰部则是左侧僵硬于右侧,特别是髂腰肌,在左腰一外侧的痞根穴亦明显有一个筋结点,左髂脊下的跳跃穴、左大腿外侧的风市穴、小腿阳陵泉均有压痛点,且这一线的肌筋膜均僵硬, 于是我将这右肩至左下肢的这一条线僵硬的筋膜和疼痛点慢慢的揉拨开, 当即患者下地行走自如,感觉疼痛减轻大半,是其这两个月来感觉最轻松的时候, 其后我又选择这几个筋结点针后在针尾加灸,此患者治疗十二次症状消失。针尾加灸,和我的拨筋理路一样,我注重阳气,在巜黄帝内经》中,治疗筋伤疾病,只有一个方法,叫燔针劫刺,燔针,就是温针的一种,火针也是这类,法大家可以变,理路不能变。通过此患者后我每一个腰腿疼痛的患者都要交叉检查一下,发现很大一部分患者在这条力线上都在背部和肩部,亦或者在上肢的一些对应部位可以摸到敏感点,而治疗时沿着这条线的敏感点使用拨法将这些点松开,临床治疗效果明显提升。


经言“直者为经,支而横者为络”,经脉中的络脉是纵横交错的,且络脉有大络、小络之分,那么,缪刺的原话是什么?邪客于皮毛,入舍于孙络,留而不去,闭塞不通,不得入于经,流溢于大络而生奇病也。夫邪客大络者,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与经相干,而布于四末,其气无常处,不入于经俞,命曰缪刺,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与经相干,而布于四,这句大家要好好感悟一下,再结合另外一句话,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亦提到的一句,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这句话大家也要好好感悟。针,是手法的一个延伸,手法,我们的力是透到手指端的针,手持针,力透针尖而已,手法和针法,都注重经络系统,传统中医,手法是以经络穴位为介质的,搞手法必须明确经络理路,手法分几种,但大体不出三种,一是推拿,二是关节复位,现在的正脊也是关节复位的一种而已,三是正骨,这个正骨是骨折复位,现在所谓的正骨,讲的是调小关节,而正骨,首要的是顺筋(包括肌肉、韧带和筋膜),正骨要先顺筋,筋顺骨自平,这句话什么意思?就是要先将浅筋膜,肌肉,深筋膜归到原位,骨错筋必歪,筋歪骨不一定错,所以,正骨要先调筋,中医骨伤有句话,肉不离骨骨难正,骨不随肉肉难开, 正骨先调筋,说的是肉不离骨,骨随肉,讲的是什么?就是正骨啊,这个骨头要顺着松解后的肌肉筋膜去寻找对应的位置,这里又扯远了哈,我这人讲课有一个毛病,讲着讲着就讲歪了,脱离主题,所以大家今后尽量不要在我讲课的时候提问,一提我就歪了。发一个图片吧,制作不好有会制作图片的可以帮我修正一下。




这里大家要注意两点,一个是脊中,一个是痞根,脊中脊中脊柱的中点,这个部位是人体上下交通的枢纽,这是上下平衡点,还有前后左右的平衡。




前后左右以这条中轴为中心,这中轴是百会到会阴的连线,也是佛家和道家讲的中脉,中轴将人体一线贯穿,前后对称,左右对称,脊中,上下对称,这个上下,不单纯头对足,右上对左下,大家千万不要以肢体长短来论,我们要用动态的眼光来看,动态的对称平衡,疾病的形成就是这动态平衡打乱了,我们治疗的目的,就是恢复动态的平衡。脊中,在传统中医中,针灸运用非常广泛,在我们疼痛领域,可以治疗运动性腹痛,,在《针灸大成》中记载脊中穴“主风痫癫邪,黄疸,腹满不能食,五痔便血,温病,积聚,下利,小儿脱肛”;《针灸甲乙经》中记载“腹满不能食,刺脊中” 这个脊中啊,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


以小孩来说,胃口不好的,脊中部位一定是后凸的,胃口好的,这个部位是前凸的,脊中在哪个位置呢?群里有不少搞西医的,在胸十一棘突下,也就是说,胃口不好的,这胸十一、十二椎体是后凸的,今后大家可以多观察,在中医望为第一,你只要看见小孩这个区域后凸,绝对小孩比较消瘦,胃口不好。为什么会这样?胸十一椎体旁边膀胱经的穴位叫什么?胸十二椎体膀胱经的穴位叫什么?十一脾,十二胃,这个区域错位扭曲,必然导致脾胃两个腧穴的扭曲嘛,这两个穴位扭曲就会出现相对应的症状,那么按现代医学来讲,胃的问题。


大家看看交感神经的走向比如胃胀,胃胀,为什么会胃胀?, 一般来说,东西吃多了,或者有气体进入胃部,引起胃蠕动减慢才会胃胀,有一种胃胀,是体位性的,比如,脊柱向前屈就觉得胃部胀满,前屈度数越大,胃部胀满越严重,体位性的,说明一个问题,什么问题呢?胃的下口,在弯腰的时候被堵了, 胃的下口是那里呢?十二指肠交接处,胃的排空主要取决于幽门两侧(胃内和十二指肠内)的压力差,食物在胃的排空过程中引起胃运动,从而产生胃内压,当胃内压大于十二指肠内压时,食物即可由胃排出,反之,十二指肠内容物对胃运动的抑制则减慢胃的排空,这种体位性的胃胀,说明在这个体位,十二指肠会受到抑制,这说明一个什么问题?说明胸十二侧偏会刺激到交感神经丛,在弯腰体位刺激交感神经丛更明显,在弯腰体位就会刺激交感神经的腹腔神经节,腹腔神经节受到刺激,就会导致肠蠕动减慢肠蠕动减慢,胃内容物就不能正常下降,进而形成胃胀。那么,治疗还是解决这个胸十二错位的问题,问题解决症状自然就消失了。痞根,大家也需要注意,不少腰痛和痞根有关系,这痞根刚好也是腰大肌的起点,有的患者下腹部不明原因疼痛的,可能也与这个部位有关系。


这是我腰部三角理路之一,我腰部三角理路还有一个,今天不讲,发一个图片就是。


腰大肌的走向,下腹部疼痛,可能是腰大肌下腹部这段的肌肉收缩所致,不少女性,下腹部疼痛,查妇科没问题,但就是疼痛,多是我说的情况,我遇到多例,松解痞根部位就行,下肢外侧疼痛的,痞根部位多有筋结,松开症状大都会立即改善,结节大的可以用刃针松解,至于西医理路,大家可以看看腰丛神经,这里不再多讲,其实今天讲的,还没有完全将我的交叉络给大家讲明白,希望大家原谅,今后会补充一些,希望我今天讲的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这也是我功德一件。今天就讲这么多吧。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