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7|回复: 0

献出的方剂都是看家效方!文虽长,但全是“真经”(二)

[复制链接]

6232

主题

1802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2494
发表于 2024-1-23 14:51: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源 通玄医道

初次对本方产生兴趣,是见马老师治疗一例慢性尿路感染伴五心发热,主要是手心。李老师是马老师的上级,他爱人反复尿路感染多年,曾诊断慢性肾盂肾炎,经常腰酸,小便不利,同时手心发烧,心烦,但体温正常。李老师本身也懂医,但全是书本知识, 从来不看病,属于纸上谈兵式的。当他和马老师谈起此病,马老师说保证三幅药见效。结果,吃了两副手心就不烧了,小便也通畅了,小肚子也不拘急难受了。李老师和我谈起这个病例的时候,口气颇不以为然,说他并不赞成马老师的治法,虽然病人感觉是好了,但利水药会伤病人的肾阴。这就是李老师的学术特点,他自己从来不治病,但总能在别人治过的病人中找到错误,哪怕是效如桴鼓的病人。

但言者无意,听者有心,我听后就开始留意这个马老师到底运用了什么方子。后来闲来无事和马老师品着茶水吹牛,马老师告诉我,有一个诊所的医生,近来咽中异物感,咽东西不畅快,同时干呕,嗳气,上腹痞满,自己总是怀疑得了食管上不好的病。结果他就用了两副药,症状就彻底好了,病人也不担心食管癌了。这下彻底激起了我的兴趣,经过死磨硬缠最后马老师终于坦白了他两次用的同一个方子。

处方的组成是这样的:柴胡10g,黄芩10g,半夏10g,生地10g,元参10g,麦冬10g,郁金10g,茵陈15g,生鸡内金10g,生山楂10g,木香10g,元胡10g,川楝子10g,甘草6g,木通6g,车前子10g,板蓝根10g,大黄6g(不后下)。手足心热加鳖甲24g。

得到此方后,我对他进行了广泛试验,发现本方能解决大多数问题,近期疗效好的很。如:

用于尿路感染,急慢性肾盂肾炎,以本方原方使用,或加滑石,蒲公英,有效。无心烦热者,特效。伴恶心呕吐者,有效。

用于胆囊炎,胆结石,效果也很好,倒不是能排出多少结石,而是症状很快就好了。

曾治疗一王姓朋友,男,30余岁,右上腹不适,墨菲氏征阳性,使用高脂饮食后加重。B超检查为胆囊炎,胆囊排空减慢。服用本方五剂,症状消失,曾试验饮酒吃肉 后依然没有复发,B超复查,说胆囊排空正常了。他朋友是医院的,转告我,B超医生说难以置信。

某女,18岁,学生,以手心发烧,心烦难忍就诊,诉既往曾有胆囊炎,具体不详。舌红,少苔,脉细。予本方原方加鳖甲。服药四剂,二剂后症状消失,四剂服完,自己感觉正常,未再诊治。

本方治疗胆囊炎,以手心发热,伴恶心,胃脘痞闷者特别好。若辨证无热证,可酌减方中生地,元参,麦冬。

慢性咽炎,类梅核气症状者。梅核气痰郁气结而无热者,当用半夏厚朴汤。但本病诊断为慢性咽炎者,见寒热错杂,或肝郁化火,或郁热伤阴者甚多,再用半夏厚朴汤则不适宜,用本方甚好,加山豆根。本方治疗的慢性咽炎,以咽中异物感,口感舌燥,时有干呕者效果尤其明显。

曾以本方治疗不明原因低热一例,女性,30岁,舌脉基本无异常,自觉发热,每天下午体温37-38度,持续二月余,五心烦热。以本方服用,四剂热退,症状缓解。

曾治一例,是内分泌科的同事找我会诊,说一病人,是糖尿病,晚上身上热的睡不了觉,体温正常。我装模作样号号脉,与本方原方两剂。第二天,同事就告诉我,病人身上一点都不感觉热了,一觉睡到天明。并说他们科一大票病人都要找我开药。

曾经有一年多时间,我用本方加减通治所有疾病,如头痛,胃痛,咳嗽,胁痛等,效果竟然也能达到百分之六七十。后来听人说起“十一脏取决于胆也”这句话时,我立马就反应出来,这理论我早就用上了。

挨着挨着看了楼主您的这个帖子,首先对楼主您的无私奉献精神表示敬佩,凌晨了,楼主您还在回复帖子,辛苦了。其次我特别佩服您中西医结合思想和能力,现在要么中、要么西,而且又下分很多小专业,全科医师博而不精,可能就是像您说的,十分的努力十分的回报,肯扎实苦干,刻苦专研,骑自行车十几公里买2味药的人少了。能学好中医的人,生活一定是很丰富的。哈哈,每次看见好东西被分享出来,我就会想起“予人玫瑰,手留余香”,这是我第一个网络上接触的中医师说的,他和您一样,很懂生活,治病像一门艺术,胆大心细,如履薄冰。

前面说了疏肝滋阴利湿汤的应用,这里简单介绍一下它的组成特点和我对他的理解和认识。本方来自于简明中医学,原来是一首治疗胆囊炎湿热证的方子,原方本来也不是这样,而是另外一个方子,后面有好多的加减法,这些加减法经过马老师的加减应用,再经过我的广泛异病同治实验后,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大家可以看看原书的加减法:

处方:柴胡6克、黄芩10克、郁金10克、车前子10克 、木香10克、川军10克、茵陈18克、半夏10克,水煎服。

加减:热盛,加龙胆草12克、金银花15克、连翘12克:痰湿盛,加苍术10克、陈皮6克、厚朴6克,热邪伤阴,加生地12克、元参10克、鳖甲24克、麦冬10克、板蓝根30克:食欲不振,加山楂10克、鸡内金6克;呕吐,加竹茹10克、黄连6克;痛重,加川楝子10克、延胡索10克;鼻衄,加白茅根15克、大小蓟各15克、藕节15克。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原方是全部采用了的,热甚加的三个药没有加,因为这个痰湿的也没有加,但伤阴的全部加上了。食欲不振的也加上,痛重的也加上了。从原书原方,马老师的加减及我的使用,可以看出处方发展沿革的一个短期缩影。那么,经方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成了现在千变万化的方剂,也就不足为奇了。从这里也可以发现,经方之妙,也不能完全归结为经方本身的妙处,也有我们后世不断发展,不断完善,不断发现新的适应症的功劳。

这个方子,使用起来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由于本身从小柴胡汤脱胎而来,故治疗发热,恶心喜呕,呃逆,痞闷自然就有一定的效果,起作用的关键是柴胡、黄芩、半夏这三个小柴胡汤的核心药。

这个基础上,加了生地,元参,麦冬三个养阴清热药,就特别善于治疗五心烦热,因为柴胡可从少阳透热于外,木通车前子,可从膀胱渗热于下,大黄,茵陈可将湿热排出于大肠,生地,元参,麦冬又善于清血热而生阴津。血分瘀滞者,尚有郁金,元胡活血,故本方治疗五心烦热,可谓特效。因为有五心发热主证的,若是按传统的方法治,都是分为气郁,血瘀,湿热等,在辨证上往往错杂发生,不像本方,兼而取之,但有相得益彰。配伍之妙,确实值得推崇。

这个方子里,用了生地,元参,麦冬,大黄,而去了小柴胡汤里的党参,生姜,或许有人会质疑此方过凉,会导致腹胀,纳呆,腹泻。事实上,这样的情况很难发生,原因是,本方有木香辛温行气而香燥,又重用到10克,就会有很强的行气消胀作用。再加上山楂,鸡内金等健胃药,完全可以抵消玄参生地麦冬的寒润碍胃之性,但清热凉血的作用却不会受到影响。而茵陈大黄合用,有利胆的作用,增加胆汁排泌,也是助消化的。而且本方有木通,车前子,茵陈利湿,利小便而实大便,那么腹泻的副作用也没了。

尤其本方有川楝子,郁金,生鸡内金,生山楂,有很好的行气活血止痛之效,故对于肝胆气滞血瘀问题,往往也能一并解决,故使用本方治疗一证时候,往往其他症状,也顺便痊愈了,甚至包括一些患者来诊时根本没有谈到的症状。唯有如此,患者才更会佩服中药的神奇。

本方中,除了生地,元参,麦冬,板蓝根,如不是治疗发热可以去掉外,其他任何成分均不能随意去掉,否则牵一发而动全身,很可能就完全失效了。如果气虚,可以加党参,太子参,胃寒,也可加生姜,或干姜,大腹胀满,也可用厚朴。如果有感染,热毒,银花,连翘也可用。

有一例子,很能说明问题,我读硕士的时候,有一病人,拿了一胆囊炎的方子,问我的一位上级医师这方子怎么样,上级医师看了,说私人诊所的方子还是不可靠吧,我给你开一个。方子开好了,基本还行,就是没有用大黄,我问为啥不加,医师说,病人不便秘。我当时就说,这方子吃了可能没效。

三天后病人来了,果然说毫无效果。我告诉上级医师,加大黄进去,哪怕有3克,一定有效。后来果然如此。这里必须说明,如果去掉大黄,茵陈,是最容易导致整个方子完全失效的,大黄是方内全部药物起效最后的落脚点,就像考试答完卷子最后交卷那一下。所以,即使病人大便不干,甚至偏稀,大黄也一定要用,量可以少,哪怕2克,也和不用完全不一样。而且大黄不要后下,要同煎,因为大黄这里用的是他的活血和推陈致新共同作用,并不是单独取其泻下。

再说鳖甲,如果有五心发热症状,这个药一定要加上,而且最好用24克。这个属于治疗五心烦热的特效药。听人讲过一个故事,以前有个老中医,快去世了,儿子不争气,不爱学习还抽大烟,没办法,老中医就教了儿子一个秘方,而且无论如何不让泄露出去。女人最容易手心烧,而且烧起来心烦意乱,就找男人的麻烦。而这个儿子,就专门治疗这个病,特效。谁找他去看,他也不要钱,只要给他大烟抽就好了,他用的主药,就是这个鳖甲,还有一味是地骨皮。

总之,由于本方以小柴胡汤为内核,又经过了巧妙的加减,扩大了适应症,增强了速效性,同时兼具大小柴胡汤的特点,故我学到本方后,曾经以此为基本方,加减通治各种病症,竟然也混了二年,而且获得不错口碑。

但后来,我还是放弃了。一方面是觉得这样下去,学术上很难有更大进步。二是这个方子也不是全无缺点,接下来,就说说这方子的不足之处。

首先,这个方子经经方大小柴胡汤一变,又加了增液汤清热养阴。在寒热平衡角度说,仍然偏于寒凉。由于前面说的原因,有茵陈,大黄,木香,鸡内金,山楂,半夏,故短期服用,只能发挥其妙处,寒凉的不利之处是完全表现不出来的。但毕竟辛香温燥之药行速,走而不守,滋阴增液之药行缓,守而不走。故本方初服无不效,但用于长期治疗某些顽固性疾病,就有点不足了,这时候,还是辨证论治好。但开业看病的,谁不希望出手就长脸,所以,总体说,本方还是一首不错的方子。

谈一个治疗化脓性中耳炎的过程,大概是大二的暑假,我回到农村后,村里的一个乡亲来看我,一阵寒暄之后,他老婆让我看病。她是慢性中耳炎,有五六年了,右耳朵流脓,脓液很多,晚上睡觉,几乎要流湿半个枕头,同时伴随着听力下降,头晕。看她的体质,很瘦,面色略苍老,但实际年龄估计就三十到四十岁。舌瘦小,少苔,舌质基本正常。脉沉弦。诊断完了,我许她,十日可愈。其实我心里并没有底,说十日,只是根据我三天换一次方子的话,可以有三次调整方案的机会,自己觉得,三次之中,总的辨证准确一次吧,只要病人有点感觉,就好说了。

综合病人表现,急性感染肯定不是,诊断当属慢性中耳炎无疑,治疗上,结合病人体瘦,面苍,少苔,脉弦,拟诊为肝肾阴虚,书方如下:熟地12克 、元参15克、黄拍10克、知母10克、天花粉12克、旱莲草10克、赤芍10克,蒲公英15克。水煎服。服药三剂,毫无寸效。

考虑是疗程不到,继续予原方三剂,并加双氧水冲洗患耳,洗完后以硼砂、冰片、枯矾研极细末吹耳。第二次处方服一剂,患者来找我,说服药后感腹胀。我说没事,给你加两味药就好了,予厚朴、枳壳各十克,假如剩下的两副药中。这两幅药服完,患者前来,一见面就说,你的药可真灵。我一听大喜过望,以为这下有门了。没想到患者接下来说:“你加的那两味药真灵,吃了就不腹胀了”。

我问:“那耳朵就没点变化?”患者说没有。并且问道:“我已经吃了六副了,我可数着呢,再四副可就好了,要不你别三副三副给我开了,这次直接给我开四副,我吃了就好了”。听得我心里是拔凉拔凉的,这可咋整,照着样子下去, 再四副也是老样子,不行,得另外想辙。我说明天来开药吧,把患者支回了家,自己一个人苦思冥想去了。

晚上一个人在家,把能找到的所以中医书籍翻了一遍,找到了干祖望老中医的一个方子,三子六君汤。组成就是三子养亲汤和六君子汤,本方是从脾虚痰湿论治的,考虑到患者几乎不痛,脓液清稀而量多,服用滋阴清热药后腹胀,觉得这方有戏,就给病人开了三副。病人拿上此方,高高兴兴地回去了。

上方服一剂,病人就兴冲冲地跑来告诉我说,耳朵流脓突然就完全好了,好多年的毛病,一夜之间,消失无踪。我当然也是很高兴了,就告诉他,把剩下的两幅药吃掉。

想不到,剩下的两副药吃完,病人来了,告诉我,脓是不流了,但耳朵疼起来了,一看舌苔,黄而厚。我想这下坏了,补多了,火速给予调胃承气汤两剂,同时嘱患者输青霉素三天。

由于我没有西药,患者就找了当地的赤脚医生,想不到这个赤脚医生没有给他用青霉素,而是给了一种口服抗生素。吃了之后就过敏,全身起了好多疹子。对症处理后,疹子下去了,这个中耳炎也就好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