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3|回复: 0

杨仁旭治疗哮病经验

[复制链接]

6152

主题

1793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2226
发表于 2024-1-20 21:05: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用方心法

哮病多因感受外邪、尘埃、毒气,或饮食、情志等失调,诱动内伏于肺的痰饮,痰气阻塞,使肺气不得宣降,气道挛急。以突然出现呼吸喘促,喉间哮鸣有声为主要表现的肺系发作性疾病。《金匮要略》则称为“上气”。根据哮病的临床表现及其发作特点,西医学的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急性发作期,可参考辨证论治。呼吸系疾病特点是,肺为娇脏、不耐寒热、多以气机升降失常的证候为主,宣肺、肃肺、清肺、泻肺是治疗肺系疾病初发或慢性急发的治疗原则,哮病发作的治疗原则,重在宣肺平喘、化痰行瘀、解毒祛邪。哮必兼喘,久喘正虚,尤其是老年人,病情反复迁延,可致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表现在肺,病位则在肺、脾、肾;病理产物是痰瘀互结,壅塞肺气。由于痰浊、气阻贯穿始终,临床应遵循“攻邪气者,或于温补中宜量加消散”,故缓解期的治疗原则重在补肺健脾、益气温肾以固本,始终治痰,佐以活血化瘀、调畅气机。

二、验案举例

验案1

干某,女,61岁,务农。

首诊(2004年3月5日):反复哮喘3年余,常静脉滴注地塞米松,或服用含有激素的药丸。哮喘今冬复发迄今已2个月,呼吸急促,喉中哮鸣有声,胸闷如塞,咳不甚,痰少咯痰不爽,口渴不思饮,形寒,唇紫绀,一身悉肿,舌质淡,苔白润,脉弦紧。冬令风寒之邪引动宿疾,郁阻于肺,肺失宣肃之常,亟宜温肺散寒,化痰平喘。

处方:射干麻黄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味

射干10g 麻黄10g 半夏15g 细辛10g 款冬花15g 紫菀15g 生姜10g 五味子3g 甘草6g 大枣3g 葶苈子30g

4剂。

本方用射干、麻黄宣肺平喘,豁痰利咽;半夏、细辛、生姜温肺蠲饮降逆;款冬花、紫菀、甘草化痰止咳;五味子收敛肺气;大枣和中且助葶苈子泻肺行水,下气平喘。

二诊(2004年3月9日):药后哮喘平息,胸闷亦舒。动则喉中哮鸣有声,咳不甚,纳呆,唇紫绀,一身肿渐减,舌质淡,苔白润,脉细滑。痰饮郁结,肺气不宣,仍宜温肺散寒,化痰平喘,佐以活血行水。

处方:射干麻黄汤加减

射干10g 麻黄10g 半夏15g 细辛10g 款冬花15g 紫菀15g 生姜10g 甘草6g 赤茯苓30g 苏子15g 川芎15g 桑白皮15g 葶苈子30g

6剂。

本方用赤茯苓益脾助阳,入肺淡渗利窍,而下通膀胱;桑白皮去肺中水气、平喘;苏子下气定喘、止嗽消痰、温中开郁;川芎活血行气开郁;葶苈子泻肺行水,下气平喘。

三诊(2004年3月16日):哮喘未发,水肿消退,食欲渐进,唇紫减轻。仍感胸满、心悸、活动后气紧,喉中哮鸣有声,乏力,腰膝酸软,舌质淡,苔白润,脉沉细。久哮、久喘肺失宜降,波及脾肾,脾虚湿聚为饮,《金匮要略》“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宜温阳化饮,健脾祛痰,降气平喘。

处方:苓桂术甘汤加苏子降气汤化裁

桂枝12g 茯苓20g 苍术15g 苏子15g 半夏15g 当归10g 前胡15g 厚朴15g 陈皮12g 甘草6g

6剂。

饮为阴邪,非温不化,本方桂枝温阳以化饮,茯苓健脾渗湿以化饮,两药相伍一利一温,具有温化渗利之效;《医学入门·咳嗽》“久咳有痰者,燥脾化痰。”故用苍术易白术,健脾燥湿,消痰水;半夏、苏子、厚朴、陈皮、前胡皆能降上逆之气,兼能除痰,气行则痰行,痰气交阻所致内壅则疏解;当归润以和血,甘草甘以缓中。

四诊(2004年3月23日):胸满、心悸消失,已能从事一般农活。时感喉中哮鸣有声,乏力,腰膝酸软,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久哮、久喘肺失宣降,波及脾肾,肾阳虚不能化气行水,治宜温阳补肾,宣肺祛痰,佐以活血化瘀。

处方:肾气丸加味

熟地黄12g 山药15g 山茱萸15g 泽泻15g 茯苓15g 牡丹皮12g 肉桂10g 附子10g 麻黄10g 杏仁15g 苏子12g 川芎15g 葶苈子15g

8剂。

哮必兼喘,久喘正虚,目前是邪少虚多。《难经·八难》“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用肾气丸意在“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补肾助阳,肾气日盛,正气渐充,即可摄纳。由于喘有“夙根”,宿痰伏肺,痰阻于肺,气机郁滞,目前状态虽是本虚为主,但仍是虚实夹杂,治疗应两者兼顾,加用麻黄、杏仁、苏子、川芎、葶苈子以宣肺、泻肺、活血化瘀,达到补虚而不碍痰、阻气,祛邪而不耗伤正气。

按:该患者共服24剂药后,哮喘平息,一身悉肿尽消,运动耐力增加,已能从事农活。

哮病发作的基本病理变化是“夙根伏痰”,遇寒、遇劳引触,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相互搏结,痰阻气闭,痰瘀壅盛,随肺气上逆,阻塞气道,致喘息不止。盖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外合皮毛,为气机升降出入的通道。该患者因肺脏长期受多种外邪侵袭,宣肃功能失常,日久肺气受损,难行“肺朝百脉”之功。肺主呼气,肾主纳气,病势深入,由肺及肾,肾气亦损。肺脾两虚,宗气生化不足,无力推动血行,血行不畅,瘀血内生,阻于血脉,即“久病必瘀”。肺脾肾虚,则“蒸腾气化”、“通调水道”、“运化水湿”之功失职,水饮内停不化,壅滞三焦,甚至溢于肌肤,发为水肿。“虚喘在肾,实喘在肺”。哮病发作是邪实为主。邪者指人身之“本无”,如风、寒、暑、湿、燥、火、饮食,以及尘埃、毒气等。无邪为虚,所谓虚者,指正气虚损以及疲劳过度,病后体衰等。“治内伤复其固有,治外感去其所本无。”肺喜温而恶寒,喜润而恶燥。治疗总则是皆须宣肺,新感则宜清散,久病者宜温化。故用射干麻黄汤、苓桂术甘汤,温肺蠲饮、宣肺平喘、健脾化痰。麻黄为治喘之要药,喘者服麻黄,若汗出,则邪由汗解,若不汗出则小便增多而由下泄。哮必兼喘,久喘正虚,喘止应补正以治本。肾为天之本,五脏之根,精气充则根本得固。但久哮、久喘必本虚标实,由于痰阻于肺,气机郁滞,血行不利,而致痰瘀互阻,“气顺痰自消”、“气行血亦活”,痰浊、气阻贯穿始终,故在肾气丸中,参入麻黄、葶苈子、川芎、苏子等药,舒畅气机十分重要。《景岳全书·喘促》:“喘有夙根,遇寒即发,或遇劳即发者,亦名哮喘。未发时以扶正气为主,既发时以攻邪气为主,扶正气者,须辨阴阳,阴虚者补其阴,阳虚者补其阳。攻邪气者……或于温补中宜量加消散。此等证候,当倦倦以元气为念,必使元气渐充,庶可望其渐愈,若攻之太过,未有不致日甚而危者。”

验案2

李某,男,66岁,干部。

素有咳喘10余年,此次从阿坝来蓉旅游。哮喘发作,持续2天入院,经静脉滴注特布他林、氨茶碱、左氧氟沙星;雾化吸入普米克令舒、万托林等治疗,症状无缓解。视患者喘息胸满,但坐不得卧,喉如曳锯,咳不甚,痰黏浊难咳,面赤唇紫,烦渴思饮,双下肢水肿,小便短赤,大便3日未行,脉滑数,舌质红,苔黄厚。痰热壅盛,肺气闭塞。亟宜清热涤壅,宣肺平喘。

处方: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加葶苈大枣泻肺汤化裁

麻黄12g 杏仁15g 甘草3g 石膏30g 大黄10g 葶苈子30g 桑白皮15g 莱服子30g 川芎15g

3剂。

本方用麻黄为君药,取其宣肺而泄邪热,是“火郁发之”之义。其性温,配辛甘大寒石膏为臣药,使宣肺而不助热,清肺而不留邪,石膏亦生津止渴。杏仁降肺气,助麻黄、石膏清肺平喘。葶苈子、桑白皮泻肺行水,通调水道。肺气壅塞,痰瘀互结,腑气不通,川芎活血行气,莱菔子下气定喘,治痰消食,且能助大黄荡涤积热,以泻壅实。

服药后哮喘平息,小便清畅,大便已解,水肿渐退,但仍咽干口渴,咳嗽痰多难咯。舌质红,苔薄黄,脉大数。肺胃燥热,宜清燥润肺。

处方:沙参麦冬汤

北沙参30g, 玉竹12g 麦冬15g 桑叶15g 生扁豆15g 天花粉15g 贝母15g 瓜蒌20g 甘草3g

3剂。

按:本方是沙参麦冬汤加清润化痰的贝母、瓜蒌以加强清燥润肺之功效。患者共用6剂药后哮喘完全缓解出院。本病案是患者环境改变,劳累引触伏痰,痰从热化,痰、气、瘀互搏,肺气壅塞,则脏气不通,实屑痰热为患,则表现为热哮。热哮当清热宣肺,化痰平喘。《伤寒论》曰:“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主之。”治宗其意,参入清热平喘化痰的葶苈子、桑白皮;参入川芎“气顺痰自消”、“气行血亦活”,《医学统旨》“大抵哮喘……大便秘结,服定喘药不效,而用利导立药而安者”;参入莱菔子、大黄荡涤通便。全方共奏清热涤壅,宣肺平喘之功效。3剂而霍然,随后以清燥润肺而收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