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8|回复: 0

刘爱民教授运用半夏泻心汤治疗皮肤病验案举隅

[复制链接]

6385

主题

1882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3163
发表于 2024-1-19 11:48: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主治寒热错杂之痞证[1]。现代广泛应用于中焦寒热错杂之肠胃疾病,导师刘爱民教授不拘泥于常规,将其广泛运用于皮肤病的治疗,且取得了较好疗效。兹介绍验案四则,供同道参考。

1.痤疮

患者女,32岁,2008年10月30日初诊。额部及面颊部出密集丘疹及粉刺3年,曾多处治疗效不佳。纳欠佳,时恶心,胃中不适,多梦形疲。舌淡白,有齿痕,苔薄白,脉细弱。诊断:痤疮。辨证:上热下寒。方药:黄芩15g,黄连5g,党参15g,干姜9g,陈皮9g,姜半夏10g,桔梗10g,赤芍12g,炒枣仁20g,连翘18g,公英30g,炙甘草9g。10付,水煎服,日2次。二诊:药后皮疹大部消退,舌淡红,苔薄白,脉右弱,左可。中药原方干姜减为6g,去桔梗,加蜈蚣2条。9付。三诊丘疹全部消退,仅剩少许粉刺,舌淡胖,苔薄白,脉右弱。黄芩12g,黄连5g,党参15g,干姜6g,当归12g,砂仁9g,云苓18g,山药15g,公英30g,连翘18g,甘草6g。10付,水煎服。新乡市中医院皮肤科闫爱利

按:痤疮,中医称之为粉刺,七版《中医外科学》将其分为肺经风热、肠胃湿热、痰湿瘀滞3型[2]。但导师在临证中认为其临床证侯复杂,以上3证不能满足临床辨证需要,又增加了脾湿肺热,肝经郁热,阴虚火旺,上热下寒,毒热壅面5型[3],并以此指导临床,每获良效。本例面部出红丘疹及粉刺,是肺经蕴热,而舌淡苔白,纳食不佳,恶心,则又系脾胃虚寒,即上热下寒。此时若单纯苦寒清热,必致脾胃更寒,甚或腹泻,导师选择寒热并用的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上热下寒型痤疮,清上温下,别出心裁,屡收奇效。痤疮上热下寒型的证侯特点为:素体不健,五脏不调,肺有蕴热,而脾胃虚寒。临床主要表现为形体瘦弱,自幼多病,面部丘疹,粉刺,或有脓疱,饮冷则胃痛不适,或大便溏泻,畏寒肢冷。舌淡白或淡红,边有齿印,苔白腻或淡黄腻,脉细弱。本例用半夏泻心汤之黄芩、黄连清上焦热,党参、干姜、姜半夏、陈皮、炙甘草温中健脾,和胃止呕,加连翘、公英解毒散结,桔梗宣肺,炒枣仁养心安神。药证相合,用药精当,故收效迅速。

2.激素依赖性皮炎

患者女,41岁,2010年5月1日初诊。主诉:面部出红色丘疹,红斑,伴鳞屑20余年,痒甚。病史:20余年前无明显原因面部出红色丘疹,红斑,伴脱屑,常用激素膏外搽有效,停用则加重,曾在省内多家大医院诊为“激素依赖性皮炎”,中西医治疗,疗效不佳,迁延至今。现面部淡红斑,脱屑,瘙痒,皮损边界不清,大便溏,日2~3次,月经量少。舌偏淡,苔白腻淡黄,脉弱。诊断: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证属上热下寒,治应清上温下。方用半夏泻心汤合玉屏风散加减:黄芩15g,黄连6g,干姜9g,清半夏10g,生黄芪20g,防风12g,炒白术10g,荆芥9g,白鲜皮20g,炙甘草6g。15付,水煎服,日2次。二诊面部丘疹、红斑均消退,尚有少许脱屑,舌尖红,苔淡黄腻,脉同前。脾胃虚寒已除,中药原方去干姜、白鲜皮,加丹皮12g,15付。三诊皮疹完全消退,舌暗稍红,苔薄黄腻,脉弱。改用黄连7g,清半夏10g,生黄芪 20g,防风12g,云苓 20g,栀子12g,丹皮12g,通草6g,桑叶9g。15付,水煎服,巩固疗效。

按语:激素依赖性皮炎是一种较难治的皮肤病,有关其中医证侯的研究很少,目前治疗多采用凉血清热,祛风止痒之剂。导师认为,本病证侯复杂,绝非单纯苦寒清热之剂所能通治,必须认真辨证论治。本例面部淡红斑,脱屑,瘙痒,按皮损辨证属心肺蕴热,但舌淡,脉弱,便溏,皆是脾胃虚寒之象,形成上热下寒之证。经用半夏泻心汤加玉屏风散加减治疗,20余年之顽疾,短短半月,皮损基本消退,再服半月,皮损完全消退。可见只要辨证精细,用药得当,疗效如桴鼓之应。导师常告诫我们,看到皮损,一定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不可见热清热,否则很容易造成顾此失彼,丢失整体,影响疗效。

3.脂溢性皮炎

患者女,61岁,2010年2月1日初诊。主诉:印堂至鼻旁沟、颏部油性红斑及密集丘疹,痒2月余。病史:2月前始于鼻旁沟出油性红斑,瘙痒,皮损渐扩大,累及颏及印堂,痒,曾在郑州市内各大医院等处用中西药治疗未效,甚至有西医认为其是否是肿瘤的表现。服某省级中医院中药则腹泻、胃痛。现印堂至鼻旁、颏部形成条带状油性红斑及细小丘疹,瘙痒,纳差,食后胃中不适,少寐多梦,耳鸣,平素脾气急,易怒,大便干,2日1次。舌淡,苔腻淡黄满布,脉右沉稍弦,左稍弦。诊断:脂溢性皮炎。证属上热下寒,肝气不调。治宜清上温下,疏肝健脾。方药:黄芩15g,黄连7g,干姜9g,云苓20g,清半夏12g,陈皮9g,柴胡10g,薄荷5g(后下),地肤子20g,甘草6g,党参12g。7付,水煎服,日2次。二诊:药后丘疹消退,红斑减轻变淡,舌淡,苔染,脉沉,胃中较前舒适。原方加生桑皮12g,15付,水煎服。三诊红斑、印堂部基本消退,颏部明显变淡,余处亦缩小,痒止,舌同前,脉右弱,左沉。仍用原方加减,共治疗2月余,皮损完全消退而愈,随访至今未复发。

按语:脂溢性皮炎中医称之为面游风,七版《中医外科学》将其分为风热血燥型和肠胃湿热型[4],该患者皮疹出于鼻旁,口周部,乃足阳明胃经循行部位,局部皮损红,如果仅看皮损很容易将此病人辨为肠胃湿热型,但仔细询问病史及用药史得知其脾胃素虚,在他处服寒凉药已久,且服药后腹泻,再观其舌淡,苔腻淡黄,导师辨证为寒热错杂证。用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健脾和胃,柴胡、薄荷调其肝气。虚寒得温而复,湿热得苦而除,肝气得疏而畅,脾、胃、肝的病态解除,功能恢复,皮损自然消退而愈。导师常说,皮肤病的辨证不能仅看皮损,一定要局部和整体结合,否则常常是皮肤病未效,而脏腑已损。
4.黄褐斑

患者女,31岁,2009年8月18日初诊。主诉:面部出淡褐色斑片5年。病史:患者5年前无明显诱因的面部出淡褐斑,伴胃中不适,口苦,舌淡红而胖,苔黄腻,脉弱。诊断:黄褐斑。辨证:寒热错杂,气血瘀滞。方用半夏泻心汤加减:姜半夏10g,黄连8g,干姜7g,党参12g,陈皮9g,生薏仁20g,当归15g,丹参20g,玫瑰花9g,炙甘草9g。7付,二诊色斑减轻,舌淡红,黄腻苔退去大半,脉同前。原方加减连服60付,色斑基本消退。因月经量少,腰痛,改用下方:当归15g、白芍18g、熟地20g、炒川断12g、怀牛膝15g、川芎12g、云苓30g、川朴9g、生黄芪20g、生薏仁20g、黄连6g、夜交藤15g。水煎服,日2次。又服1个月,色斑完全消退,随访至今未发。

按语:本病中医称之为黧黑斑,多与肝脾肾三脏病变有关,常虚实夹杂,而气血瘀滞是其色斑之直接原因。本例是黄褐斑的较少见证型,足见导师辨证灵活,不泥不拘。患者系寒热错杂于中焦,而气血瘀滞于面部,寒热错杂则气机不利,血行不畅,面生淡褐斑。治疗用半夏泻心汤寒温并用,适当添加活血行瘀之品,脾胃功能恢复,气血通畅,则色斑自然消退。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精髓,导师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多种皮肤病,都取得了较好疗效.他认为,半夏泻心汤的特点主要是寒药和温药并用,起到燮理寒热,使之平衡的作用,与黄连汤仅一味之差。既可治疗中焦寒热错杂证,又可治疗上热下寒证。只要正确把握了病机,均可取得良好的疗效。导师经常告诫我们,临床辨证不可有思维定势,不能看到痤疮就想到用枇杷清肺饮,要广开思路,不拘泥,要根据病人的具体证型选择处方,有是证则用是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