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朱良春用药经验集

[复制链接]

7867

主题

2699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9834
 楼主| 发表于 2024-8-11 09:35:58 | 显示全部楼层
※66、牛蒡子疏散宣透、止咳利咽
牛蒡子味辛苦、性凉,人肺、胃经,具有疏散风热、宣肺透疹之功;又能消肿解毒,擅治风热咳嗽、咽喉肿痛、风疹瘙痒、痈肿疮毒诸疾。牛蒡子的诸种作用,可从其性味及归经中获得理解,味辛能散,味苦能降,性凉解热,故对风热客于上焦,痰热阻于肺胃者甚为适用。此品甚为坚硬,不炒则药性不发,故习惯上炒香捣碎用之。其性滑利,能通大便,风热痰浊阻于上焦而肠腑不通者,用之尤宜。
《本草正义》对牛蒡子的作用颇有妙解:“凡肺邪之宜于透达,而不宜于抑降者,如麻疹初起犹未发泄,早投清降,则恒有遏抑气机,反致内陷之虞。惟牛蒡子则清泄之中,自能透发。且温热之病,大便自通:亦可稍杀其势,故牛蒡子最为麻疹之专药,余如血热发斑,湿热发痦,皆以此物外透其毒,内泄其热.表里兼顾,亦无疑忌,非其他之寒凉清降可比。”“外透其毒,内泄其热”二语,可谓扼牛蒡子功用之要。正因为其善通大便,所以该书又指出:“苟非热盛或脾气不坚实者,投之辄有泄泻,则辛泄苦降,下行之力为多。”热病而望其外透内泄者宜之,虚寒或脾阳素虚者不可妄投。
近代医家张锡纯对牛蒡子的应用颇有发明,不仅用于外感咳嗽,亦用于内伤咳嗽。如“醴泉饮”“治虚劳发热,或喘或嗽,脉数而弱”,药用:生山药、大生地、人参、玄参、生赭石、牛蒡子、天冬、甘草。并谓:“牛蒡子与山药并用,最善止嗽。”盖山药“能补肺补肾兼补脾胃”,“牛蒡子体滑气香,能润肺又能利肺”,并能“降肺气之逆”,二味同用,补散相济,则肺脏自安。正因为牛蒡子体滑而能通大便,张氏用其治痢,可谓特识。如治病已数日,下痢赤白,腹疼,里急后重之“燮理汤”(生山药、金银花、生杭芍、牛蒡子、甘草、黄连、肉桂)方中即用此味。张氏取其“能通大便,自大便以泻寒火之凝结”,即可缓后重之苦,其旨微矣。
朱老之用牛蒡子,于风热外感初起,表气未疏,寒热头痛,咽痒咳嗽之证,恒喜用之。尝与桑叶、杏仁、连翘、薄荷、豆豉、桔梗、荆芥等味同用。临床所见。凡咳嗽咽痒、咯痰不爽者,用牛蒡子后往往咯痰爽利,足证其有滑痰之功。风热邪毒上壅,恒易引起扁桃腙发炎,甚或红肿疼痛,汤水难以下咽,斯时牛蒡子颇堪选用,取其能疏风散肿。常用方药如:桔梗、甘草、牛蒡子、僵蚕、薄荷、玄参、山豆根;痰多加川贝母、瓜蒌皮、橘红。又,风热引起之牙龈肿痛,多与胃经有关,以足阳明胃经循上齿龈,手阳明大肠经循下齿龈之故。牛蒡子在疏解中有苦泄之功,是以在辨证论治方药中用之有效。

7867

主题

2699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9834
 楼主| 发表于 2024-8-11 09:36:12 | 显示全部楼层
※67、柴胡能升能降
柴胡主升,前人书中屡言之,如张洁古《医学启源》云:“柴胡,少阳、厥阴引经药也……引胃气上升,以发散表热”,自其高足李东垣有补中益气汤之制,藉柴胡生发之气,与参、芪、术同用,振清阳而举下陷,故后世强调柴胡为升药者多,对于柴胡又为降药则论者甚鲜。
《神农本草经》谓柴胡“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知其有疏通肠胃的功能,虽未明指其可以通便,亦可于言外得其旨矣。柴胡的通便作用,可从小柴胡汤的适应证中受到启发,《伤寒论》谓:“阳明病,胁下鞭满。不大便
149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溅然汗出而解。”成无己为本条作了下列的注解:“阳明病,腹满不大便,舌上苔黄者.为邪热人腑,可下;若胁下鞭满,虽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为邪未人腑,在表里之间,与小柴胡汤以和解之。”方有执释本方之机制谓:“上焦通,鞭满开也;津液下,大便行也;……胃和则身和汗出而病解。”要之,小柴胡汤所主之便秘,绝非燥屎内结,乃三焦气机不行,津液无以下输所致之“不大便”,小柴胡汤能枢转少阳,疏通三焦,俾气机调畅,津液得下,而大便自通矣。若用柴胡剂以通热结津干之燥屎,殊非所宜。
柴胡能升能降,李东垣早已有说:“欲上升则用根,酒浸;欲中及下降,则生用梢。”根升梢降,这是药物效用的一般规律。朱老认为,柴胡的能升能降作用,并不在东垣所说的生用、制用、用根、用梢上(何况现时药房已无根梢之分),唯在其用量之大小上。用于升提,一般用量为3~10克;用于下降,一般用量为20~30克,以上均指汤剂用量。
据朱老经验,大量柴胡的应用,一是外感热病(感冒、疟疾、肺炎、肠伤寒等)过程中,既非表证之可汗而发之,又非里证之可清可下,而见寒热往来,或发热持续不退,胸胁苦满,大便不通,用之清热通便;二是杂病中常见之肝气郁滞,胁肋胀满,便下不爽,或有便意而不能排出者,用之助其疏泄,即前人所谓“于顽土中疏理滞气”之意,以上证候,虽有外感、内伤之别,但其舌上必有白苔,且多较垢腻,方可任柴胡之疏达,此为辨证之眼目,不可忽之。
孙××,男,38岁,工人。五日前饮食不节,复感外邪,头痛肢楚,恶寒发热,得汗寒解,而发热不挫,39.2℃,朝轻暮重,胸胁苦满,大便不解者已3日。苔白黄而垢腻,脉弦数。可予和解导滞法。
柴胡、青蒿子、晚蚕砂、一枝黄花各15克,全瓜萎20克,炒黄芩、鸡苏散、莱菔子各10克。2剂。
药后得畅便,热即挫解,休息2日而复。

7867

主题

2699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9834
 楼主| 发表于 2024-8-11 09:36:24 | 显示全部楼层
※68、木瓜既涩又通
木瓜昧酸性温,人肝脾经,具有利筋骨、祛湿热、消水肿等多种作用。以其味酸,故能生津止渴,似属收涩之品;然其又具宣通之性,能人脾消胀,入胃宣化湿热,是在宣通中寓有生津之功,作用可谓特殊。木瓜之酸涩作用,古代有一段传奇性的记述,《本草备要》引郑奠一日:“木瓜乃酸涩之品,世用治水肿腹胀,误矣。有大僚舟过金陵,爱其芳馥,购数百颗置之舟中,举舟人皆病溺不得出,医以通利药罔效,迎予视之,闻四面皆木瓜香,笑谓诸人日:彻去此物,溺即出矣,不必用药也。于是尽投江中,顷之,溺皆如旧。”其收涩之性,竞有如此者,殆难置信。
木瓜之应用,或取其酸涩,或取其宣通,与配伍用药很有关系,殊堪重视。宋代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茱萸丸”,“治脚气入腹,腹胀不仁,喘闷欲死”,用吴茱萸、木瓜二味相伍,立意精深。盖足络蕴伏之湿浊上冲,是以腹胀、喘闷诸恙以作,取吴萸下气散寒,木瓜宣通湿浊(借吴萸之辛味以行之)。故可奏功。若以木瓜之酸涩以解之,此方之义,必不可通。清代医家王孟英用木瓜很有巧思,如治“范廉居之室人,患恙,苔腻,口酸,耳鸣,不寐,不饥,神惫,脘痛,头摇,脉至虚弦,按之涩弱”。用当归、白芍、枸杞、木瓜、楝实、半夏、石斛、茯神、竹茹、兰叶、白豆蔻组合成方,王氏谓此方为“养营调气、和胃柔肝”之法。其用木瓜,在于配合白芍、枸杞等以柔肝。又如王氏治“时疫霍乱”,立“蚕矢汤”一方(蚕砂、苡仁、豆卷、通草、黄芩、黄连、山栀、半夏、吴萸、木瓜),方中亦用木瓜,此证乃感受暑湿疫疠之邪,内郁化火,清浊相混,上吐下泻,导致阴津耗失,筋脉失养,转筋挛急,证情危重。其用木瓜,殆取柔肝舒筋,缓解挛急,和胃化浊之功。
朱老擅治痹证,对于湿痹与热痹用木瓜之处颇多,如湿浊留于关节,下肢重着,酸楚疼痛,或下肢浮肿,舌苔白腻,脉濡者,用木瓜必配以温经镇痛之品,药如附子、苍术、独活、木瓜、牛膝、威灵仙、当归等味。若系湿邪化热,湿热痹着,则用苍术、黄柏、威灵仙、木瓜、稀莶草、牛膝、萆薜等味。至于痹证久延,肝阴受损,筋脉失柔,以至周身掣痛,午后低热,舌红少苔,脉细数者,必须大剂滋填,养血柔肝,方可图治,切忌祛风套剂,常选首乌、稀莶草、千地黄、石斛、络石藤、白芍、木瓜、炙甘草、当归、阿胶等味,方中用木瓜,取其柔肝舒筋之用也。

7867

主题

2699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9834
 楼主| 发表于 2024-8-11 09:36:35 | 显示全部楼层
※69、莱菔子功用三辨
(1)辨莱菔子非冲墙倒壁之品
莱菔子,即萝卜子,.为下气、消痰、消食药。韩响《韩氏医通》用莱菔子配伍苏子、芥子组方,名三子养亲汤,治老人咳嗽多痰;朱丹溪《丹溪心法》用莱菔子配伍山楂、神曲、半夏、茯苓、陈皮、连翘,名保和丸,治食积,皆为名方。唯丹溪指出:“莱菔子治痰,有推墙倒壁之功。”朱老认为未免过甚其辞,不足为训。盖莱菔为寻常菜蔬,其子虽辛味过于根,只不过下气之功用稍强而已,何得以“推墙倒壁”目之!附会者则以气虚人不可用,良药之功,几为其所泯,不亦冤哉?朱老指出,善识莱菔子者,当推张锡纯氏。《医学衷中参西录》云其“乃化气之品,非破气之品”,“盖凡理气之药,单服久服,未有不伤气者,而莱菔子炒熟为末,每饭后移时服钱许,借以消食顺气,反不伤气”。转思《韩氏医通》三子养亲汤亦用三子微炒,一击碎,谓代茶水啜用。“推墙倒壁”云乎哉!朱老治痰喘,如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炎、百日咳等,常用此味,一方面是依据传统用法,莱菔子善行气,气顺则痰降,咳喘自安;另一方面是据现代药理研究,证明莱菔子含抗菌物质——莱菔素,对肺炎球菌、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链球菌等均有一定抑制作用。临床用之,颇能应手。此亦吾师融新旧学理于一炉,以追求疗效的学术思想之一斑。(2)辨莱菔子生升熟降之不确
前人又谓莱菔子生用性升,炒用性降,朱老认为,此说又确又不确。生莱菔子味辛较甚,故生擂之水吞服后探吐,可吐风痰、毒物、饮食,此谓之升犹可。而治肺炎、气管炎、痢疾里急后重,腹胀、食积等,亦屡用生者入汤剂之中而效,岂可谓之升乎?至于何以用生者不用熟者?以莱菔素即含在莱菔子油中。经炒焙之后,其作用即削弱故也。(3)辨人参与莱菔子并用无妨
又有谓人参补气,莱菔子破气,故服人参不宜同时服食萝卜及莱菔子者。朱老指出:此庸浅之见,不可从。人参补气,而补益药何止人参;莱菔子善消,而消伐药又何止此一味!即二者同用,也无非补消兼施之理,仲景之枳术汤,就以枳实、白术同用;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即以人参、甘草与厚朴、半夏同用,同一理也。《本草新编》说得好:“或问萝卜子专解人参,一用萝卜子则人参无益矣,此不知萝卜子而并不知人参者也。人参得萝卜子,其功更神,盖人参补气,骤服气必难受,得萝卜子以行其气,则气平而易受。”张锡纯也说服莱菔子“能多进饮食,气分自得其养”。若用以行气开郁,正需要“参、芪、术诸药佐之”。可见二者不能同用之说不能成立。

7867

主题

2699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9834
 楼主| 发表于 2024-8-11 09:36:50 | 显示全部楼层
※70、马齿苋清热活血
马齿苋酸寒无毒,以其叶绿、梗赤、花黄、根白、子黑,故又有“五行草”之称。早在唐宋时期,即用以治疗小儿疳痢(《食疗本草》)、赤痢(《太平圣惠方》),近人用马齿苋预防和治疗细菌性痢疾、肠炎以及小儿单纯性腹泻,疗效颇佳,而其所以有效之故,却少见论述。朱老认为:马齿苋除擅解毒外,兼具清热活血之长,菌痢、肠炎,属于中医湿热痢的范畴,湿热之邪,聚于肠道,气血壅遏不通,故症见腹痛、里急后重、便下赤白。马齿苋既能清热解毒,又能凉血活血,且其性滑利,滑则能通,以缓滞下之苦,正与湿热痢病机相契合,故用之往往有效。反之,脾胃虚寒之泄泻、久痢,用之则其效不佳。
马齿苋之功,并不专在治湿热痢一隅,举凡实热便秘、热淋、血淋(急性肾盂肾炎)、肠痈(急性阑尾炎及腹腔脓肿)、丹毒、疮肿、瘰疬、妇女湿热带下以及消化系恶性肿瘤等疾病,均可用之。此药内服、外治咸宜,外科之丹毒、疮疡、湿疹、肛周脓肿、急性乳腺炎、暑令疮疖等,用鲜药一握,洗净,捣烂外敷,干则易之(1日约6~8次),可收捷效。如同时以马齿苋为主药,作汤剂内服,其效更佳。
车××,女,32岁,工人,患右小腿丹毒,局部皮肤敝红、灼热、疼痛,手不可近。舌红,脉数。亟宜清热解毒,凉血散血。处方:
马齿苋90克,生地黄25克,丹皮10克,赤芍12
克,小蓟、金银花、连翘各15克,生甘草6克。5
剂,1日l剂。
外用马齿苋洗净捣烂,如泥状,敷于患处,用纱布固定,一日五六次换药,一周后即获痊愈。
朱老治疗急性肾盂肾炎,常以马齿苋为主药,伍人石韦、白花蛇舌草、滑石、生地榆、黄柏等;肠痈多用马齿苋伍人红藤、忍冬藤、赤芍、败酱草、制乳香、酒炒大黄、桃仁;急性乳腺炎常用鲜马齿苋与鲜蒲公英相伍,名之“二鲜汤”,其疗效较单用鲜蒲公英为高。
马齿苋人药,用量宜大,一般干者用30~60克,鲜者可用至200克。此药可作一般菜蔬食用,且春夏季于亭院中极易大量采集,实热便秘患者,常用马齿苋作菜,大便即通畅,并且还可防治痔疮和肛裂之疼痛出血。

7867

主题

2699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9834
 楼主| 发表于 2024-8-11 09:37:04 | 显示全部楼层
※71、补阴妙品楮实子
楮实子,为桑科植物楮树或枸树之果实。楮与枸二者同属同类,唯楮为小乔木,枸为灌木,上部之叶不分裂,其他完全相同,入药之功效亦同(见叶橘泉《本草推陈续编》)。甘寒无毒,入肝、脾、肾三经,为“补阴妙品,益髓神膏”(《药性通考》),功能补肝肾,壮腰膝,疗盗汗,退骨蒸,起阳痿,通二便,又能清肝热,退目翳。为虚劳及老弱之要药,乃利水而不伤阴之妙品。杨氏还少丹(地黄、山药、肉苁蓉、杜仲、牛膝、枸杞子、山萸肉、远志、小茴香、巴戟天、五味子、楮实、茯苓、石菖蒲)用之。此方加续断、茯神,去茯苓,则为“打老儿丸”。此二方均为朱老治虚劳常用之方,谓其阴阳兼调,温润和平,而无偏胜之弊。但自宋以后至今,用楮实者颇少。朱老指出:“如此良药,且处处有之者,竟尔废用,实属可惜。”而究其废用之理,一云“久服滑肠”。楮实确含大量之油质,据文献记载,含油量达30%左右。但正因其富含油脂,足以润沃枯朽,且老弱多阴虚肠燥,大便艰涩,用楮实正合“燥者润之”之理,为何不可用之?二云“久服令人成骨软”。此李时珍之言,李氏又引《济生秘览》,以楮实煎汤可治骨梗,便以为软骨之明证。此道听途说之言,不足为训。黄宫绣《本草求真》竟尔谓楮实乃纯阴之品,其所以久服令人骨痿者,乃其性属阴寒,虚则受其益,过者增其害,云云。纯属“纸上妙语”,益阴之药多多,何独楮实一味服之为害乎?任何药物,贵在实践中加以体会,以明其性味、效用,切忌人云亦云,或凭空推理,否则良药之功,竟遭泯灭,实属憾事。

7867

主题

2699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9834
 楼主| 发表于 2024-8-11 09:37:15 | 显示全部楼层
※72、催眠止痒夜交藤
夜交藤即何首乌之藤茎或带叶的藤茎。味甘微苦,性平。朱老认为:在诸多安神药中,以夜交藤催眠作用最佳。盖阳入阴则寐,夜交藤入心肝二经血分,功擅引阳入阴故也。此品善于养血,故用于血虚所致的失眠,最为适宜。因其性平和,其他各种原因所致的失眠,亦可作为佐使药用之。唯其用量宜大,少则不效。朱老处方一般恒用30克,重症失眠则用至60克,每每应手。
章×,男,48岁,教师。患失眠两年余,屡服人参归脾丸、安神健脑液不应,每晚需依赖服安定片,始能维持2~3小时睡眠。心烦不安,胁胀口苦,面红,舌边尖红,脉细数。缘由情志失畅,肝郁化火,劫灼阴血,血不荣心,故彻夜不寐。治宜养心肝之阴,清浮越之热。方用:
细生地、桑椹子各15克,玄参、知母各10克,川黄连6克,白芍、茯神、酸枣仁、麦冬各12克,生甘草3克,夜交藤30克。7剂。
药后,能在不用安定片的情况下睡3小时。药既奏效,毋庸更张。原方夜交藤加至60克,续服12剂。
三诊时患者欣喜来告,每晚已可熟睡五六小时,嘱用上方10剂,蜜丸,每丸重10克,日1丸,夜2丸,以巩固疗效。
夜交藤又有活血、通经、止痒之功。《本草从新》谓其“行经络,通血脉”,《本草纲目》谓其主治“风疮疥癣作痒,煎汤洗浴”。临床上常以之治疗老人身痒,盖高年阴血多虚,血虚生风故痒,夜交藤有养血活血之功,洵为当选之佳品。内服常配生地、红花、徐长卿、银花藤、丹皮等。沐浴时用夜交藤200克煎汤擦身,其效尤佳。

7867

主题

2699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9834
 楼主| 发表于 2024-8-11 09:37:33 | 显示全部楼层
※73、葛根解痉通脉、升举元气
早在《本经》中对葛根的功效就有这样的记载:“气味甘辛平,无毒,主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解诸毒。”《别录》又指出:“疗伤寒中风头痛,解肌发表出汗,开腠理,疗金疮止痛、胁风痛。”汉代张仲景尤善用葛根,《伤寒论》中或用其清热解痉,或用其升清止利,配伍精密,独具匠心。后世更有所发展,如《千金方》载张文仲用其治疗中风等,颇有特色。朱老临证经常使用葛根配伍它药,治疗各种疾病,收效显著。如用葛根与升麻相伍,疗小儿麻疹透发不畅,取其药性轻扬升发,方可透热助疹外出。风药多燥,独葛根能止渴,故对热病津伤者可用生葛根配麦冬、花粉同用,以复津伤等。兹举其几例配伍用药之经验简介如下:
(1)医虚泻、升清降浊
泄泻一症,临证中常分为急、慢性两大类。急性者多以湿胜合并风、寒、热邪所致;慢性者多以湿邪久留,伴见脾胃虚寒、清气在下为多见,治疗常用运脾化湿之法。张景岳说:“泄泻之本,无不由脾胃。”朱老则认为:“久患泄泻,胃土已虚,清气在下,厥阴肝风振动。”故在清肠疏垢中以不伤本元为前提,创“仙桔汤”一方,用于慢性过敏性结肠炎及慢性痢疾经常发作者,屡获佳效。方中力持清肠必兼苏胃,养阴当避滋腻,培土不用温燥,剔垢仅取轻疏的观点,取其甘以理中,酸以制肝,苦以燥湿,温以散寒之意。方虽平淡,实胜于大剂补敛或疏导之品,符合“轻可去实”之意。对顽固性久泻者,必重用葛根,临证中每用即效。究其实质,是因其有升发清阳,鼓舞胃气上行之功。
钟××,女,52岁,1984年10月26日初诊。慢性结肠炎已历两年余,体重减轻十余斤,溏泻日3~5次,夹有不消化食物、粘液,脘腹胀闷,时有嗳气,服土霉素之后腹泻次数略有减少,但停药诸症复见,苔薄白、根微腻,脉细弦。肝脾不调,湿热蕴阻肠间,治宜疏肝调脾,清肠止泻。药用:
仙鹤草、煨葛根各20克,桔梗、煨木香各8克(后下),生白芍、炒白术、白槿花各15克,徐长卿12克,甘草6克。5剂。
二诊(11月3日):药后便溏次数显减,大便渐见成形。前方合拍,效不更方,续以上方进之。连进十余剂。腹泻已止,大便亦转正常,唯稍有饮食失宜,则便溏又作,久泻脾虚,湿滞易停,续进上方10剂。嘱其隔日l剂以资巩固,治疗后观察半年,腹泻一直未发。
(2)疗骨痹。解痉通脉
增生性关节炎是关节退行性变性,继而引起骨质增生的一种进行性关节病变,其中以颈椎增生引起的颈椎综合征较为常见。此病属“骨痹”之范畴,患者以项强、肢麻、眩晕、胸痛等症为苦。朱老对顽固性骨痹,以益肾壮督治其本,蠲痹通络治其标为大法。认为:葛根善治项强,能扩张脑血管及心血管,并有较强的缓解肌肉痉挛的作用,故对颈椎增生者除辨证用药外,必加葛根一药,其用量可加大至30~45克,无任何毒副作用。
何××,男,58岁,教师。宿有颈椎增生病史。颈臂掣痛,左臂手指酸麻不适,口渴欲饮,舌红苔薄少津,脉细弦。此乃骨痹之阴虚者。治宜养阴和络、益肾蠲痹。药用:
葛根30克,川石斛10克,生地黄、骨碎补、鹿衔草、赤芍、白芍各15克,炙全蝎末(分吞)3克,炙僵蚕12克,鸡血藤20克,炙甘草6克。10剂。
药后颈臂麻痛显释,自觉较舒,舌质红已不甚,脉细,前法续服10剂,间日1剂,药未尽剂而瘥。
(3)治消渴.升举元气
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尿有甜味为特征的病证,其病理变化主要是阴虚燥热。朱老认为:消渴一证,初起先宜养肺清心,久则滋肾养脾,升举元气。盖肾为本、肺为标,而中气的盛衰则始终贯穿于全病程。临证常以黄芪为主药,得葛根能升元气,而佐以山药、山萸肉、知母、花粉,大滋真阴,使阳升而阴应,自有云行雨施之妙;用鸡内金、茯苓助肾强脾而生津;用五味、山萸肉取其酸收之性,封固肾关,不使水饮急于下趋,此消渴立法用药之大要也。然临证中须辨证明确,不可执着,因其证之凉热,与其资禀之虚实不同耳。
徐××,女,46岁,工人,1982年1月6日初诊。多饮多尿、多食善饥十余年。腰酸乏力,脘腹作痛,脉弦细,苔薄腻。尿糖(+++),空腹血糖15.68 mmol/L(280毫克%)。证属消渴,治宜滋肾养胃,益气生津。处方:
生黄芪、天花粉各20克,葛根30克,山萸肉、白术各15克,知母、鸡内金各10克,蚕茧6克,茯苓12克。7剂。嘱控制饮食,每日主食量在300克(6两)以内。
二诊(1月14日):药后尿糖(++),腰酸乏力、脘腹痛诸症减轻,大便干燥,小溲量多,饮一溲一。脉细弦,苔白腻。肾虚摄纳不固,约束无权,当滋阴固肾。处方:
制黄精、山萸肉各15克,葛根、天花粉各30克,知母、鸡内金各10克,金樱子12克。蚕茧、麻仁丸(分吞)各6克。14剂。医嘱同前。
三诊(1月29日):尿糖微量,空腹血糖10.4舢m1/L(186毫克%),溲量有所减少,头昏乏力,夜寐欠安,偶有心悸,脘腹痛已消失,脉细弦带数,苔薄尖红。此乃心肾失调,治宜兼顾。处方:
制黄精12克,葛根、天花粉各30克,山萸肉15克,知母10克,蚕茧6克,川连1克,肉桂0.3克,五味子、酸枣仁各10克。14剂。
饮食仍控制如前,服药后尿糖阴性,空腹血糖正常,余症均有明显改善,基本稳定。

7867

主题

2699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9834
 楼主| 发表于 2024-8-11 09:37:53 | 显示全部楼层
※74、地榆护胃抗痨、蠲痹通淋
地榆性微寒,因味苦酸涩,又名酸赭或涩地榆,具解毒医疮之功,故俗呼之为“流注草”,入肺、肝、肾、手足阳明经,是一味常用的凉血止血、清热解毒良品。擅治诸般血证及痔漏、痈肿、湿疹、金疮等,为外敷治疗烧烫伤的著名单方。现代研究证明,本品有较强的收敛止血作用和广谱抗菌作用,故其实际医疗作用,远非上述数点。朱老对本品研究精深,别具匠心,在应用上,治病范围广泛,疗效历历可稽;在炮制上,发现该药生用止血作用较炒炭为优,主张一概生用,不必炒炭;在剂量上,突破常规,一般用10~20克,大量用至30~60克,未见不良反应。而建功尤捷。兹择数端,略述于次。
(1)护膜治胃
地榆外用治水火烫伤效果卓著,为众所皆知,它能控制创面渗出,起到预防和控制感染,消除疼痛,促进新皮生长、创面迅速愈合等作用。朱老于斯触类旁通,巧将本品移用于内科消化性溃疡之胃痛及上消化道出血之呕血黑便。谓地榆不但长于清热凉血、收敛止血。而且对溃疡病的壁龛有护膜疗疡之功,非仅出血时服,尚可作为溃疡病常规治疗药物。治溃疡病他常以之与温中补虚或疏肝和胃之剂并用;治上消化道出血,每随症加入温运脾阳、养血摄血之黄土汤中,或用本品单味即单方地榆汤清泄郁热、凉血止血,屡获佳效。
赵××,男,42岁,干部。胃脘痛已八年余,经常胃痛吞酸,食后两小时许痛作,冬春较剧,便难不爽,三年前经钡餐检查确诊为胃小弯溃疡,去年曾吐血,今又发作,量多盈盂,色紫成块,口干欲饮,苔黄质红,脉弦。证属胃有郁热,迫血妄行,予地榆汤以凉血止血:
生地榆45克,水煎服,2剂。
二诊:药后胃部颇适,吐血渐止,苔黄稍化,质红略淡,脉小弦。前法既合,继进2剂,并用生地榆60克,延胡索、乌贼骨各30克,共研细末,每服3克,每日3次,食前服,以善其后。4个月后钡餐检查,壁龛已愈合。
(2)抗痨散结
痨乃结核病之通称,发于肺者称肺痨,生于颈部为瘰疬,此两者临床最为常见,概因体质虚弱,痨虫传染所致,皆有阴虚火旺之潮热、盗汗征象,前者尚见咳嗽、咯血等肺失清肃,阳络灼伤之症;后者恒呈颈部坚块,破溃成瘘等肝经郁火,痰瘀互结之征。朱老习以生地榆抗痨散结治疗肺痨、瘰疬。乃取其清热解毒、疗疮除瘘之功。他认为本品对上述证候具有较好疗效,《本经》:“止汗”、“除恶肉”,《别录》:“除消渴、补绝伤”、“止脓血,诸瘘、恶疮”,《药品化义》:“解诸热毒痈”,《大明本草》:“吐血鼻衄”等记载,均是有力佐证。现代实验亦证明,本品煎剂对人型结核杆菌有完全抑制作用。朱老在实践中体会到,该药味苦性寒对结核潮热,尤具卓效。
一陈姓肺痨患者,连续发热4个月,迭治未愈,经用生地榆30克,青蒿子、律草各20克,百部15克,甘草5克,一药而热挫,再药而平。
对于浸润型或空洞型肺结核,朱老常采用以地榆为主药的“愈肺丸”(生地榆150克,小蓟、石韦、制黄精各90克一,研极细末,另取生地榆300克煎取浓汁泛丸如绿豆大,每服6克。1日2次),可取得一定疗效。对于颈淋巴结结核,亦每以地榆为主,配合疏肝理气,化痰软坚,散瘀解凝之品而组成的“消瘰汤”[生地榆20克,柴胡4克,赤芍、白芍、炙僵蚕、紫背天葵各12克,小青皮6克,炙蜈蚣(研吞)2克,生牡蛎30克,甘草5克],收效较为满意。
(3)蠲痹清热
地榆治痹,医林鲜见,其实《本经》早有“止痛”,《纲目》亦有浸酒“治风痹”之记载。朱老擅治痹证,对痹痛化热或湿热之痹,因瘀热内阻而见发热缠绵,关节热痛者,恒投生地榆于辨证施治方药中,多配伍草、知母、青蒿子、秦艽、虎杖等清热除蒸、蠲痹通络之品,每可应手,并能使血沉、抗“O”得到较快下降。乃用其敛戢邪热,除痹止痛之功也。或有虑日地榆性寒味涩,恐于痹无益?殊不知本品微寒而不凝,性涩而不滞。止血尚能行血,敛热又可化瘀,《本草选旨》有“以之行血”、“以之治血中之痈”之说,况l晦床治痹每加入大队活血祛风、蠲痹通络剂中,何弊之有?
周××,女,23岁,教师。低热缠绵,两腿酸楚,关节疼痛,五心烦热,腰腿怕冷,已5个月,抗“0”833单位,血沉40毫米/1小时,诊为风湿性关节炎。曾用青霉素治疗罔效,血沉、抗“o”仍未下降,遂来就诊。苔薄腻,质微红,脉细弦。乃湿热流注经隧,痹闭不利,治宜化湿热,通痹着。
生地榆30克,生地黄、荐草、寒水石、徐长卿、生石膏(先煎)各15克,全当归12克,酒炒桑枝30克,肥知母、仙灵脾各10克,桂枝(后下)6克,甘草5克。5剂。
二诊:药后症情好转,腿已温,药既奏效,原方续服10刺。 ,
三诊:精神渐复,低热已平,手心仍烘热,复查血沉18毫米/小时,抗“o”500单位。舌苔微腻,脉细弦。病情逐步缓解,‘湿热亦趋泄化,痹闭已获疏通,阴损尚未悉复,原方损益,以善其后。上方加银柴胡12克,连服25剂而获痊愈。
(4)清利通淋
淋证乃湿热毒邪,注于下焦,膀胱不利使然,依临床表现之不同,主要有热淋、血淋及劳淋之分,与现代医学的泌尿系感染相似。朱老治淋常用生地榆,并视为常规要品,他将这味善治下焦血分湿热之药,扩用于治疗下焦气分淋证,实为一大创获。生地榆所以能治淋者,盖缘其能解毒抗菌消炎,一也;擅人下焦除疾,二也;性涩可缓尿频,三也。本品通中寓涩,祛邪而无伤肾耗阴之弊,诚非其他淡渗清利之品所可比拟。凡遇急性泌感或慢性泌感急性发作,皆相适宜。热淋者,可配合八正散;血淋者,可配合小蓟饮子;劳淋者,可配合知柏地黄汤等,随症活用。朱老通过长期实践,以本品为主制订的“清淋合剂”(生地榆、生槐角、半枝莲、蛇舌草、大青叶各30克,白槿花、飞滑石各15克,生甘草6克。上为1日量,煎成合剂100毫升,1次50毫升,日服2次),疗效明显,具有抑制多种杆菌、球菌的广谱抗菌作用,对常用抗生素治疗无效的病例仍然有效,无任何不良反应,曾系统观察100例,总结成文发表。
沈××,女,39岁,工人。旬前突发小溲频数刺痛。口千腰酸,尿检:红细胞(+++),白细胞(++),蛋白(+),脓球(+)。尿培养:大肠杆茵>10万,苔中黄、边尖红,脉滑数。此湿热蕴注下焦,而肾阴有耗损之征者。径予清淋汤治之。
生地榆、生地黄、生槐角、蛇舌草各30克,白槿花12克,甘草5克。4剂。
二诊:药后尿频急刺痛已缓,尿检亦好转,药既奏效,守方不变,原方6剂。
三诊:症情稳定,上方地榆、蛇舌草、生槐角、生地用量减为15克,继进8剂以巩固之。
四诊:尿培养已转阴,以知柏地黄丸善后之。
以上仅举大概,朱老应用远不止此。总之,地榆是一味很有前途的止血、清热、抗菌、消炎的药物,值得探索,以尽其用。

7867

主题

2699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9834
 楼主| 发表于 2024-8-11 09:38:10 | 显示全部楼层
※75、桑椹子滋补肝肾、养血熄风
桑椹子即桑树之果实,桑树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均产,而以南方各省为多。《神农本草经》载有桑上寄生、桑根白皮、桑叶、桑耳,而独遗桑椹。张路玉《本经逢原》说:《本经》桑根白皮条下之“主伤中,五劳六极赢瘦,崩中,.脉绝,补虚益气”,皆言桑椹之功。李时珍《本草纲目》,亦沿旧例,将桑椹之功,误列于根皮之下,“所以世鲜采用”。如此良药,且采集又易,却不为人所注目,殊为可惜。
桑椹子色紫红,老熟则黑,入肝肾二经,性味甘酸而寒,为滋补肝肾、养阴熄风之要药,朱老指出:举凡肝肾阴虚所致之糖尿病、高血压病以及老人精亏血少之耳鸣、怔忡、不寐、腰酸脚弱、便秘,悉为妙品。诚如《本草经疏》说:“桑椹,甘寒益血而除热,为凉血补血益阴之药。消渴由于内热津液不足,生津故止渴;五脏皆属阴,益阴故利五脏。阴不足则关节之血气不通,血生津满,阴气长盛,则不饥而血气自通;热退阴生,则肝心无火,故魂安而神自清宁。”入药水浸洗净晒干用,汤剂一般用量以15~30克为宜,脾虚泄泻者忌之。鲜者可作水果食用。桑椹子熬膏便于久服,对肝肾阴虚者尤为适宜。制法:在桑椹子成熟季节,采集颜色紫黑、颗粒饱满、干净之果实,清水洗净,然后用纱布作袋。挤取其汁,置砂锅或搪瓷锅中,文火慢熬,加冰糖、蜂蜜收膏,置冰箱中保存,每服一二匙,1日3次,殊有佳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