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4-8-17 13:15:10
|
显示全部楼层
肝经
足厥阴肝经
与足少阳胆经相表里,足厥阴肝经起于足大趾大敦穴,沿足背内侧向上,经过内踝前1寸处(中封穴),上行小腿内侧(经过足太阴脾经的三阴交),至内踝上8寸处交出于足太阴脾经的后面,至膝内侧(曲泉穴)沿大腿内侧中线,进入阴毛中,环绕过生殖器,至小腹,夹胃两旁,属于肝脏,联络胆腑,向上通过横膈,分布于胁肋部,沿喉咙之后,向上进入鼻咽部,连接目系,向上经前额到达巅顶与督脉交会。首穴大敦,末穴期门,左右各14穴。
本经腧穴主治肝胆病症、泌尿生殖系统、神经系统、眼科疾病和本经经脉所过部位的疾病。该经发生病变,主要临床表现为腰痛不可以俯仰,胸胁胀满,少腹疼痛,疝气,巅顶痛,咽干,眩晕,口苦,情志抑郁或易怒。
本经经气不利则巅顶痛,咽干,眩晕;肝主疏泄,肝气郁结,郁而化火则口苦,情志抑郁或易怒。
经脉活跃时间:1-3点,丑时,鸡鸣。肝藏血,中医认为:人卧则血归于肝,人的思维和行动要靠肝血支持,这时不入睡,肝就还在输出能量,就无法完成新陈代谢,易患肝病。
●大敦:大敦,即大树敦,在此意指穴内气血的生发特性。本穴物质为体内肝经外输的温热水液,而本穴又为肝经之穴,时值为春,水液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外出体表后蒸升扩散,表现出春天气息的生发特性,如大树敦在春天生发新枝一般,故名。井穴,输木。
位置:足大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
主治:调理肝肾、熄风开窍、安神定痫。脑血后遗症;心绞痛、冠心病;胃脘痛、少腹痛、癫痫嗜睡;疝气、缩阴、阴中痛、睾丸炎、阴茎痛;血崩、功能性子宫出血、月经不调、子宫脱垂;便秘、尿血、癃闭、遗尿;糖尿病、目眩、冷感症。
保健:镇静及恢复神智的要穴。脚拇趾是肝经的起始处,肝经由此到生殖器、肝脏、脑、眼等依序。因此指压大敦,能头脑清晰、眼睛明亮,缓解焦躁情绪。
备注:艾灸5-10分钟。
●行间:行,行走、流动、离开;间,二者当中。该穴名意指肝经的水湿风气由此顺传而上。本穴物质为大敦穴传来的湿重水气,至本穴后吸热并循肝经向上传输,气血物质遵循其应有的道路而行,故名。荥穴,属火。肝经子穴。
位置:足背侧,第1、2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
主治:清泄肝火、疏肝理气、熄风潜阳。咳嗽、头痛、目眩、目赤肿痛、青盲、雀目、口眼歪斜、结膜炎;肝脏疾病、粘膜炎;月经不调、痛经、崩漏带下、月经过多、闭经、痛经、白带、功能性子宫出血、阴中痛;疝气、遗尿、癃闭、夜尿症、遗精,睾丸炎;肋间神经痛、胸胁胀痛、下肢内侧痛、足跗肿痛、腿抽筋、膝肿、干湿脚气、淋疾;失眠、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中风、癫痫、瘛疭、小儿惊风、宿醉不适、高血压。
保健:治疗因肝气郁结引起的疾病:配合太冲穴,由太冲向行间方向掐揉。
备注:艾条灸5-10分钟。
●太冲:太,大;冲,冲射之状。该穴名意指肝经的水湿风气在此向上冲行。本穴物质为行间穴传来的水湿风气,至本穴后因受热而胀散化为急风冲散穴外,故名。肝经输穴、原穴,属土。
位置:足背侧,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
主治:腹痛腹胀、咳逆纳差、大便困难、溏泻;心绞痛、胸肋胀痛;高血压、头痛头晕、失眠多梦;目赤肿痛、咽痛喉痹、青盲、耳鸣、耳聋;乳痈、月经不调、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收缩不全、遗尿、癃闭、淋病、阴缩、泌尿系感染;疝气、肠炎、颈淋巴结核、肝炎、血小板减少症、四肢关节疼痛、肋间神经痛、下肢痉挛、各种昏迷。
保健:中脘为腑会、胃之募,天枢为大肠腑之募,两穴均位于腹部,足三里为胃之下合穴,“肚腹三里留”,三穴远近配伍,既可调理胃肠腑气,又可运转腹部气机;三阴交调理三阴经之气血;太冲疏肝调畅气机。
若按压太冲穴时有压痛感,那说明肯定有问题。如果没有也不妨多按揉,因为有时麻木、气血不通等也可能导致没有压痛感。用力应以适度微痛为宜,循序而进。位置可以在太冲穴附近,有时也可能在肝经的其他有结节、压痛感的部位,比如说蠡沟穴。切忌用力过大,否则会导致皮下淤血。
备注:可灸。
●中封:中,正中;封,封堵。该穴名意指肝经风气在此势弱缓行并化为凉性水气。本穴物质为太冲穴传来的急劲风气,由于本穴位处足背之转折处,急劲风气行至本穴后因经脉通道的弯曲而受挫,急行的风气变得缓行势弱,如被封堵一般,故名。经穴,属金。
位置:足内踝前一寸,商丘穴与解溪穴连线之间,胫骨前肌腱的内侧凹陷处。
主治:清泄肝胆、通利下焦、舒筋通络。胸腹胀满、肝炎黄疸;小便不利、遗精尿闭、阴茎痛、尿路感染、疝气、腹痛;腰足冷痛、踝关节扭伤、内踝肿痛、下肢痿痹。
备注:艾条灸5-10分钟。
●蠡沟:蠡,瓠瓢,此指穴内物质如瓠瓢浮于水中飘浮不定之状;沟,沟渠,此指穴内物质运行循一定的道路。三阴交穴传来的温湿水气由本穴别走足少阳胆经。本穴物质为三阴交穴分配而来的温湿水气,因其性温,既无上升之力又无沉降之能,温湿水气在天部层次如漂浮不定之状,但由于其温度及所处的天部层次与胆经相近,因此此温湿水气分别飘行于肝胆二经,故名。络穴。
位置:足内踝尖上5寸,胫骨内侧面的中央。
主治:舒肝理气,调经止带。月经不调、崩漏、带下、阴痒、阴挺、子宫内膜炎、子宫脱垂、功能性子宫出血;疝气、小便不利、性功能亢进、遗精、遗尿、尿闭、睾丸肿痛;下肢痿痹、胫部酸痛、足胫酸痛、梅核气、腰背部及膝关节急慢性损伤;精神疾病、脊髓炎、心动过速。
备注:艾条灸5-10分钟。
●中都:中,体内运行;都,先君之旧宗庙,在此指对侧的肝脏。中都指刺激该穴后的经络感传不但可以到达同侧肝经和肝脏,还可到达对侧的肝脏。
位置:足内踝尖上7寸,胫骨内侧面的中央,胫骨后缘处。
主治:疏肝理气,调经止血。腹胀腹痛、胁痛、痢疾泄泻、泄痢、肠炎;月经不调、带下、崩漏、疝气、遗精;产后恶露不尽、盆腔炎、阴暴痛;急性肝炎;膝关节炎症、下肢麻痹疼痛、足软无力、胫痛痿痹、喉炎。
保健:中都穴是肝经和脾经交汇之处,可以治疗肝脾两经之病。由于中都穴具有感传到达两侧肝脏的特点,故可用于治疗肝脏的疾病,舒肝理气,调经止血。
备注:艾条灸5-10分钟。
●膝关:膝,指穴在膝部;关,关卡。该穴名意指肝经的上行之气中滞重水湿在此沉降。本穴物质为中都穴传来的阴湿水气,至本穴后,滞重的水湿无力上行而沉降于下,只有少部分水气吸热后继续上行,本穴如同关卡一般阻挡滞重水湿的上行,故名。
位置:小腿内侧,胫骨内上髁后下方,阴陵泉后1寸,腓肠肌内侧头的上部。
主治:散寒除湿、通关利节。咽喉痛、痛风;膝痛、脚气、鹤膝风、膝膑肿痛、下肢痿痹、髌骨软化症、髌上滑囊炎、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
备注:艾条灸5-10分钟。
●曲泉:曲,隐秘;泉,泉水。该穴名意指肝经的水湿云气在此聚集。本穴物质为膝关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为聚集之状,大量的水湿如隐藏于天部之中,故名。合穴,母穴,属水,可补肝经之虚证。
位置:屈膝,在膝内侧横纹上方凹陷中。
主治:散寒除湿、舒筋活络。子宫脱垂、阴道炎、前列腺炎、遗精、阳萎、白带、产后腹痛、阳痿、月经不调、痛经;小便不利、肾炎;精神疾病、目眩目痛;泄泻痢疾、膨胀纳差;膝膑肿痛、下肢痿痹、膝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衄血、降血压。
保健:曲泉穴是沟通肝肾的要穴。最善治膝关节疼痛,也是降血压的要穴,还能治疗各种温症,不论温寒、温热、风温、温毒均可选用此穴。肝主筋,膝为筋之府,曲泉正位于膝关节部位,所以善治。膝痛曲泉穴必痛,此穴为护膝要穴。
备注:艾条灸10-20分钟。
●阴包:阴,水;包,收。意指肝经的水湿之气在此为云集之状。本穴物质为曲泉穴传来的弱小阴湿水气及足五里穴外渗下行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天地二部水湿皆聚集本穴,本穴如肝经水湿的包收之地,故名。
位置:股骨内上髁上4寸(即曲泉穴上4寸),股内肌与缝匠肌之间。
主治:调经止痛、利尿通淋。月经不调、盆腔炎、遗尿、小便不利;腰腿痛、骶髂关节炎、腰肌劳损、腹股沟淋巴结炎。
备注:艾条灸10-20分钟。
●足五里:五里,指本穴气血的作用范围如五里广。本穴物质为阴廉穴传来的冷降水湿及水湿风气中的脾土尘埃,至本穴后由天部归降地部,覆盖的范围如五里广,故名。
位置:大腿内侧,先取曲骨穴旁开2寸处的气冲穴,再于其直下3寸处取穴。
主治:疏肝理气、清利下焦。少腹胀痛;小便不通、尿潴留、遗尿、阴挺;阴囊湿疹、睾丸肿痛;嗜卧、四肢倦怠、颈疬;股内侧痛。
备注:艾条灸5-10分钟。
●阴廉:阴,指阴性水湿;廉,收廉之意。名意指肝经的水湿风气在此散热吸湿冷缩。阴廉穴物质为急脉穴扩而至的水湿风气,至本穴后此水湿风气散热吸湿冷缩并聚集穴内,阴廉穴如同肝经水湿的收廉之处,故名。
位置:大腿内侧,当气冲直下2寸。
主治:疏肝理气、通经止痛。月经不调、外阴搔痒;股内侧痛,下肢麻痹。
备注:艾条灸5-10分钟。
●急脉:急,急速;脉,脉气。该穴名意指肝经气血在此吸热后化为强劲的风气。本穴物质为阴廉穴吸热上行的弱小阴湿水气,至本穴后,因受冲脉的外散之热,此阴湿水气胀散并化为强劲的风气循肝经而行,故名。
位置:气冲穴外下腹股沟股动脉搏动处,前正中线旁开2.5寸。
主治:疏肝理气、通络止痛。疝气、阴挺、阴茎痛;月经不调;少腹痛、股内侧痛、腿痛。
备注:艾条灸5-10分钟。
●章门:章,大木材也。门,出入的门户也。该穴名意指肝经的强劲风气在此风停气息。本穴物质为急脉穴传来的强劲风气,至本穴后,此强劲风气风停气息,风气如同由此进入门户一般,故名。脾经募穴,八会穴之脏会。足厥阴少阳之会。此穴为脏会穴,统治五脏疾病。
位置:人体的侧腹部,第11肋游离端的下方。
主治:疏肝健脾、化积消滞。腹痛、腹胀、肠鸣、肠炎、泄泻、呕吐;神疲肢倦、胸胁痛、腰脊痛;肝炎、黄疸、肝脾肿大、痞块、小儿疳积、腹膜炎、胸闷肢倦、高血压。
保健:章门穴主要用于治疗脾之虚症和肝之实症效果较好。可以增加胆汁分泌,胆汁分泌多了,消化能力就强了,就能把多余的脂肪消化掉。此穴还是脾经的募穴,募就是聚集的意思,这个穴位可以清肝火补脾。
备注:艾条灸10-20分钟。
●期门:期,期望、约会之意;门,出入的门户。意指天之中部的水湿之气由此输入肝经。本穴为肝经的最上一穴,由于下部的期门穴无物外传而使本穴处于气血物质的空虚状态。但是,本穴又因其位处于人体前正中线及侧正中线的中间位置,既不阴又不阳、既不高亦不低,因而既无热气在此冷降也无经水在此停住,所以,本穴作为肝经募穴,尽管其穴内气血空虚,但却募集不到气血物质,唯有期望等待,故名。肝之募穴;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
位置: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主治:疏肝理气、健脾和胃。胸胁胀满疼痛、呕吐、呃逆、吞酸、腹胀、泄泻、饥不欲食、胸中热;喘咳、奔豚、疟疾、伤寒热入血室、肝病、荨麻疹。胃肠神经官能症、肠炎、胃炎、胆囊炎、肝炎、肝肿大、腹膜炎、胸膜炎、心肌炎、肾炎;心绞痛;胸胁胀满、癃闭遗尿;肋间神经痛;高血压。
保健:刺激期门穴能起到疏肝清热、利胆和胃、降逆止痛的作用,能显著改善消化道症状,促进黄疸消退及肝脏炎症消退,有利于肝功恢复。
按摩此穴位可解酒,促进黄疸消退及肝脏炎症消退,有利于肝功恢复。
备注:艾条灸3-10分钟。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