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十四经证治

[复制链接]

7867

主题

2699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9834
 楼主| 发表于 2024-8-17 13:15:10 | 显示全部楼层

肝经




足厥阴肝经

与足少阳胆经相表里,足厥阴肝经起于足大趾大敦穴,沿足背内侧向上,经过内踝前1寸处(中封穴),上行小腿内侧(经过足太阴脾经的三阴交),至内踝上8寸处交出于足太阴脾经的后面,至膝内侧(曲泉穴)沿大腿内侧中线,进入阴毛中,环绕过生殖器,至小腹,夹胃两旁,属于肝脏,联络胆腑,向上通过横膈,分布于胁肋部,沿喉咙之后,向上进入鼻咽部,连接目系,向上经前额到达巅顶与督脉交会。首穴大敦,末穴期门,左右各14穴。

本经腧穴主治肝胆病症、泌尿生殖系统、神经系统、眼科疾病和本经经脉所过部位的疾病。该经发生病变,主要临床表现为腰痛不可以俯仰,胸胁胀满,少腹疼痛,疝气,巅顶痛,咽干,眩晕,口苦,情志抑郁或易怒。

本经经气不利则巅顶痛,咽干,眩晕;肝主疏泄,肝气郁结,郁而化火则口苦,情志抑郁或易怒。

经脉活跃时间:1-3点,丑时,鸡鸣。肝藏血,中医认为:人卧则血归于肝,人的思维和行动要靠肝血支持,这时不入睡,肝就还在输出能量,就无法完成新陈代谢,易患肝病。

●大敦:大敦,即大树敦,在此意指穴内气血的生发特性。本穴物质为体内肝经外输的温热水液,而本穴又为肝经之穴,时值为春,水液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外出体表后蒸升扩散,表现出春天气息的生发特性,如大树敦在春天生发新枝一般,故名。井穴,输木。

位置:足大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

主治:调理肝肾、熄风开窍、安神定痫。脑血后遗症;心绞痛、冠心病;胃脘痛、少腹痛、癫痫嗜睡;疝气、缩阴、阴中痛、睾丸炎、阴茎痛;血崩、功能性子宫出血、月经不调、子宫脱垂;便秘、尿血、癃闭、遗尿;糖尿病、目眩、冷感症。

保健:镇静及恢复神智的要穴。脚拇趾是肝经的起始处,肝经由此到生殖器、肝脏、脑、眼等依序。因此指压大敦,能头脑清晰、眼睛明亮,缓解焦躁情绪。

备注:艾灸5-10分钟。

●行间:行,行走、流动、离开;间,二者当中。该穴名意指肝经的水湿风气由此顺传而上。本穴物质为大敦穴传来的湿重水气,至本穴后吸热并循肝经向上传输,气血物质遵循其应有的道路而行,故名。荥穴,属火。肝经子穴。

位置:足背侧,第1、2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

主治:清泄肝火、疏肝理气、熄风潜阳。咳嗽、头痛、目眩、目赤肿痛、青盲、雀目、口眼歪斜、结膜炎;肝脏疾病、粘膜炎;月经不调、痛经、崩漏带下、月经过多、闭经、痛经、白带、功能性子宫出血、阴中痛;疝气、遗尿、癃闭、夜尿症、遗精,睾丸炎;肋间神经痛、胸胁胀痛、下肢内侧痛、足跗肿痛、腿抽筋、膝肿、干湿脚气、淋疾;失眠、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中风、癫痫、瘛疭、小儿惊风、宿醉不适、高血压。

保健:治疗因肝气郁结引起的疾病:配合太冲穴,由太冲向行间方向掐揉。

备注:艾条灸5-10分钟。

●太冲:太,大;冲,冲射之状。该穴名意指肝经的水湿风气在此向上冲行。本穴物质为行间穴传来的水湿风气,至本穴后因受热而胀散化为急风冲散穴外,故名。肝经输穴、原穴,属土。

位置:足背侧,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

主治:腹痛腹胀、咳逆纳差、大便困难、溏泻;心绞痛、胸肋胀痛;高血压、头痛头晕、失眠多梦;目赤肿痛、咽痛喉痹、青盲、耳鸣、耳聋;乳痈、月经不调、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收缩不全、遗尿、癃闭、淋病、阴缩、泌尿系感染;疝气、肠炎、颈淋巴结核、肝炎、血小板减少症、四肢关节疼痛、肋间神经痛、下肢痉挛、各种昏迷。

保健:中脘为腑会、胃之募,天枢为大肠腑之募,两穴均位于腹部,足三里为胃之下合穴,“肚腹三里留”,三穴远近配伍,既可调理胃肠腑气,又可运转腹部气机;三阴交调理三阴经之气血;太冲疏肝调畅气机。

若按压太冲穴时有压痛感,那说明肯定有问题。如果没有也不妨多按揉,因为有时麻木、气血不通等也可能导致没有压痛感。用力应以适度微痛为宜,循序而进。位置可以在太冲穴附近,有时也可能在肝经的其他有结节、压痛感的部位,比如说蠡沟穴。切忌用力过大,否则会导致皮下淤血。

备注:可灸。

●中封:中,正中;封,封堵。该穴名意指肝经风气在此势弱缓行并化为凉性水气。本穴物质为太冲穴传来的急劲风气,由于本穴位处足背之转折处,急劲风气行至本穴后因经脉通道的弯曲而受挫,急行的风气变得缓行势弱,如被封堵一般,故名。经穴,属金。

位置:足内踝前一寸,商丘穴与解溪穴连线之间,胫骨前肌腱的内侧凹陷处。

主治:清泄肝胆、通利下焦、舒筋通络。胸腹胀满、肝炎黄疸;小便不利、遗精尿闭、阴茎痛、尿路感染、疝气、腹痛;腰足冷痛、踝关节扭伤、内踝肿痛、下肢痿痹。

备注:艾条灸5-10分钟。

●蠡沟:蠡,瓠瓢,此指穴内物质如瓠瓢浮于水中飘浮不定之状;沟,沟渠,此指穴内物质运行循一定的道路。三阴交穴传来的温湿水气由本穴别走足少阳胆经。本穴物质为三阴交穴分配而来的温湿水气,因其性温,既无上升之力又无沉降之能,温湿水气在天部层次如漂浮不定之状,但由于其温度及所处的天部层次与胆经相近,因此此温湿水气分别飘行于肝胆二经,故名。络穴。

位置:足内踝尖上5寸,胫骨内侧面的中央。

主治:舒肝理气,调经止带。月经不调、崩漏、带下、阴痒、阴挺、子宫内膜炎、子宫脱垂、功能性子宫出血;疝气、小便不利、性功能亢进、遗精、遗尿、尿闭、睾丸肿痛;下肢痿痹、胫部酸痛、足胫酸痛、梅核气、腰背部及膝关节急慢性损伤;精神疾病、脊髓炎、心动过速。

备注:艾条灸5-10分钟。

●中都:中,体内运行;都,先君之旧宗庙,在此指对侧的肝脏。中都指刺激该穴后的经络感传不但可以到达同侧肝经和肝脏,还可到达对侧的肝脏。

位置:足内踝尖上7寸,胫骨内侧面的中央,胫骨后缘处。

主治:疏肝理气,调经止血。腹胀腹痛、胁痛、痢疾泄泻、泄痢、肠炎;月经不调、带下、崩漏、疝气、遗精;产后恶露不尽、盆腔炎、阴暴痛;急性肝炎;膝关节炎症、下肢麻痹疼痛、足软无力、胫痛痿痹、喉炎。

保健:中都穴是肝经和脾经交汇之处,可以治疗肝脾两经之病。由于中都穴具有感传到达两侧肝脏的特点,故可用于治疗肝脏的疾病,舒肝理气,调经止血。

备注:艾条灸5-10分钟。

●膝关:膝,指穴在膝部;关,关卡。该穴名意指肝经的上行之气中滞重水湿在此沉降。本穴物质为中都穴传来的阴湿水气,至本穴后,滞重的水湿无力上行而沉降于下,只有少部分水气吸热后继续上行,本穴如同关卡一般阻挡滞重水湿的上行,故名。

位置:小腿内侧,胫骨内上髁后下方,阴陵泉后1寸,腓肠肌内侧头的上部。

主治:散寒除湿、通关利节。咽喉痛、痛风;膝痛、脚气、鹤膝风、膝膑肿痛、下肢痿痹、髌骨软化症、髌上滑囊炎、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

备注:艾条灸5-10分钟。

●曲泉:曲,隐秘;泉,泉水。该穴名意指肝经的水湿云气在此聚集。本穴物质为膝关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为聚集之状,大量的水湿如隐藏于天部之中,故名。合穴,母穴,属水,可补肝经之虚证。

位置:屈膝,在膝内侧横纹上方凹陷中。

主治:散寒除湿、舒筋活络。子宫脱垂、阴道炎、前列腺炎、遗精、阳萎、白带、产后腹痛、阳痿、月经不调、痛经;小便不利、肾炎;精神疾病、目眩目痛;泄泻痢疾、膨胀纳差;膝膑肿痛、下肢痿痹、膝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衄血、降血压。

保健:曲泉穴是沟通肝肾的要穴。最善治膝关节疼痛,也是降血压的要穴,还能治疗各种温症,不论温寒、温热、风温、温毒均可选用此穴。肝主筋,膝为筋之府,曲泉正位于膝关节部位,所以善治。膝痛曲泉穴必痛,此穴为护膝要穴。

备注:艾条灸10-20分钟。

●阴包:阴,水;包,收。意指肝经的水湿之气在此为云集之状。本穴物质为曲泉穴传来的弱小阴湿水气及足五里穴外渗下行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天地二部水湿皆聚集本穴,本穴如肝经水湿的包收之地,故名。

位置:股骨内上髁上4寸(即曲泉穴上4寸),股内肌与缝匠肌之间。

主治:调经止痛、利尿通淋。月经不调、盆腔炎、遗尿、小便不利;腰腿痛、骶髂关节炎、腰肌劳损、腹股沟淋巴结炎。

备注:艾条灸10-20分钟。

●足五里:五里,指本穴气血的作用范围如五里广。本穴物质为阴廉穴传来的冷降水湿及水湿风气中的脾土尘埃,至本穴后由天部归降地部,覆盖的范围如五里广,故名。

位置:大腿内侧,先取曲骨穴旁开2寸处的气冲穴,再于其直下3寸处取穴。

主治:疏肝理气、清利下焦。少腹胀痛;小便不通、尿潴留、遗尿、阴挺;阴囊湿疹、睾丸肿痛;嗜卧、四肢倦怠、颈疬;股内侧痛。

备注:艾条灸5-10分钟。

●阴廉:阴,指阴性水湿;廉,收廉之意。名意指肝经的水湿风气在此散热吸湿冷缩。阴廉穴物质为急脉穴扩而至的水湿风气,至本穴后此水湿风气散热吸湿冷缩并聚集穴内,阴廉穴如同肝经水湿的收廉之处,故名。

位置:大腿内侧,当气冲直下2寸。

主治:疏肝理气、通经止痛。月经不调、外阴搔痒;股内侧痛,下肢麻痹。

备注:艾条灸5-10分钟。

●急脉:急,急速;脉,脉气。该穴名意指肝经气血在此吸热后化为强劲的风气。本穴物质为阴廉穴吸热上行的弱小阴湿水气,至本穴后,因受冲脉的外散之热,此阴湿水气胀散并化为强劲的风气循肝经而行,故名。

位置:气冲穴外下腹股沟股动脉搏动处,前正中线旁开2.5寸。

主治:疏肝理气、通络止痛。疝气、阴挺、阴茎痛;月经不调;少腹痛、股内侧痛、腿痛。

备注:艾条灸5-10分钟。

●章门:章,大木材也。门,出入的门户也。该穴名意指肝经的强劲风气在此风停气息。本穴物质为急脉穴传来的强劲风气,至本穴后,此强劲风气风停气息,风气如同由此进入门户一般,故名。脾经募穴,八会穴之脏会。足厥阴少阳之会。此穴为脏会穴,统治五脏疾病。

位置:人体的侧腹部,第11肋游离端的下方。

主治:疏肝健脾、化积消滞。腹痛、腹胀、肠鸣、肠炎、泄泻、呕吐;神疲肢倦、胸胁痛、腰脊痛;肝炎、黄疸、肝脾肿大、痞块、小儿疳积、腹膜炎、胸闷肢倦、高血压。

保健:章门穴主要用于治疗脾之虚症和肝之实症效果较好。可以增加胆汁分泌,胆汁分泌多了,消化能力就强了,就能把多余的脂肪消化掉。此穴还是脾经的募穴,募就是聚集的意思,这个穴位可以清肝火补脾。

备注:艾条灸10-20分钟。

●期门:期,期望、约会之意;门,出入的门户。意指天之中部的水湿之气由此输入肝经。本穴为肝经的最上一穴,由于下部的期门穴无物外传而使本穴处于气血物质的空虚状态。但是,本穴又因其位处于人体前正中线及侧正中线的中间位置,既不阴又不阳、既不高亦不低,因而既无热气在此冷降也无经水在此停住,所以,本穴作为肝经募穴,尽管其穴内气血空虚,但却募集不到气血物质,唯有期望等待,故名。肝之募穴;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

位置: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主治:疏肝理气、健脾和胃。胸胁胀满疼痛、呕吐、呃逆、吞酸、腹胀、泄泻、饥不欲食、胸中热;喘咳、奔豚、疟疾、伤寒热入血室、肝病、荨麻疹。胃肠神经官能症、肠炎、胃炎、胆囊炎、肝炎、肝肿大、腹膜炎、胸膜炎、心肌炎、肾炎;心绞痛;胸胁胀满、癃闭遗尿;肋间神经痛;高血压。

保健:刺激期门穴能起到疏肝清热、利胆和胃、降逆止痛的作用,能显著改善消化道症状,促进黄疸消退及肝脏炎症消退,有利于肝功恢复。

按摩此穴位可解酒,促进黄疸消退及肝脏炎症消退,有利于肝功恢复。

备注:艾条灸3-10分钟。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7867

主题

2699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9834
 楼主| 发表于 2024-8-17 13:17:23 | 显示全部楼层

胆经




足少阳胆经

与足厥阴肝经相表里,循行路线起于眼外角(瞳子髎),向上达额角部,下行至耳后(风池穴),由颈侧,经肩,进入锁骨上 窝。直行脉再走到腋下,沿胸腹侧面,在髋关节与眼外角支脉会合,然后沿下肢外侧中线下行。经外踝前,沿足背到足第四趾外侧端(窍阴穴)。有三分支;一支从耳(风池穴)穿过耳中,经耳前到眼角外;一支从外眼角分出,下走大迎穴,与手少阳三焦经会合于目眶下,下经颊车和颈部进入锁骨上窝,继续下行胸中,穿过膈肌,络肝属胆,沿胁肋到耻骨上缘阴毛边际(气冲穴),横入髋关节(环跳穴);一支从足背(临泣穴)分出,沿第1~2跖骨间到大拇指甲后(大敦穴),交与足厥阴肝经。首穴瞳子髎、末穴足窍阴,左右各44穴。

本经所主病候:外经:偏头痛,颔痛,目痛,腋下肿,瘰疠,沿胸、胁、肋、髋、膝外侧、小腿外侧等经脉所过部位的疼痛,汗出振寒,疟疾。

内脏:胁下痛,口苦,嗳气,呕吐。

足少阳胆经主治头面疾患、神志疾患、妇科疾病。主治侧头、眼、耳、鼻、喉、胸胁等部位病症,肝胆、神经系统疾病,发热病,以及本经所过部位的病证。

经络活跃时间:23-1点,子时,夜半。中医认为肝之余气,泄于胆,聚而成精。胆为中正之官,五脏六腑取决于胆,胆汁需要新陈代谢,这时一定要入睡,才能完成代谢,如这时不睡,易患胆结石。

●瞳子髎:瞳子,指眼珠中的黑色部分,为肾水所主之处,此指穴内物质为肾水特征的寒湿水气;髎,孔隙。该穴名意指穴外天部的寒湿水气在此汇集后冷降归地。本穴为胆经头面部的第一穴,胆及其所属经脉主半表半里,在上焦主降,在下焦主升,本穴的气血物质即是汇集头面部的寒湿水气后从天部冷降至地部,冷降的水滴细小如从孔隙中散落一般,故名。手太阳,手、足少阳之会。

位置:面部,眼睛外侧一厘米处。

主治:疏散风热、明目止痛。角膜炎、目赤、目痛、怕光羞明、迎风流泪、远视不明、白内障、近视、视网膜出血、视神经萎缩;头痛、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去除眼角皱纹。

备注:禁灸。

●听会:听会者即耳能听闻声音,此指穴内的天部气血为空虚之状,无物阻隔声音的传递也。本穴物质为瞳子髎穴下传的天部寒湿水气,至本穴后,此气吸附了更多的天部寒湿水气并化雨冷降于地,天部气血因而变得虚静,如远处声音听亦能明,故名。

位置:面部,耳屏间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突的后缘,张口有凹陷处。

主治:清降寒浊。耳鸣耳聋、中耳炎;流脓、齿痛、下颌脱臼、口眼歪斜、面痛、头痛、腮腺炎、下颌关节炎、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

保健:保五官健康,常按摩听会穴。

备注:艾条灸5-10分钟。

●上关:上,上行;关,关卡。该穴名意指胆经的清阳之气由此上行。本穴物质为听会穴吸热上行的弱小水气,在上行本穴的过程中,外部的寒湿水气亦如加入其中,至本穴后清阳之气吸热上行,滞重水湿则冷缩降地,本穴如同气血上行天部的关卡一般,故名。手少阳、足阳明之会。

位置:耳前,下关直下,当颧弓的上缘凹陷处。

主治:祛风镇惊,聪耳利齿。头痛、耳鸣耳聋、中耳炎、口眼歪斜、面痛、齿痛、惊痫、瘛疭、颞颌关节功能紊乱症。

备注:艾条灸5-10分钟。

●颌厌:颔,下巴,为任脉及足阳明经所过之处,此指足阳明的气血;厌,厌倦。该穴名意指胆经气血在此以风行之状输向头之各部。本穴物质为上关穴传来的弱小水气,行至本穴后,水气吸热胀散化风而行并由此输向头之各部,足阳明经头维穴输供头部的精微物质因而受到损害,本穴气血为足阳明所厌恶,故名。手少阳、足阳明之会。

位置:鬓发上,头维与悬颅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结膜炎、目外眦痛;耳鸣、偏头痛、三叉神经痛、眩晕、癫痫、面神经麻痹、牙痛。

备注:艾条灸5-10分钟。

●悬颅:悬,吊挂;颅,古指头盖骨,此指穴内气血为寒湿水气。意指胆经的天部之气在此散热后吸附水湿。本穴物质为颔厌穴传来的温热风气,至本穴后散热冷缩并吸附天部中的寒湿水气,穴内气血如同天部中的水湿云层一般,故名。手足少阳、阳明三脉交会。

位置:头部鬓发上,当头维穴与曲鬓穴弧形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祛风明目,清热消肿。精力不集中、偏头痛、目外眦痛、面肿、齿痛、鼻衄、中风偏瘫、颤振。

备注:艾条灸5-10分钟。

●悬厘:悬,吊挂;厘,治理。意指胆经气血在此降浊分清。本穴物质为悬颅穴冷降下传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滞重的寒湿水气进一步下行,小部分清气则由本穴外输头之各部,本穴对天部的水湿风气有治理的作用,故名。手足少阳、阳明之会。

位置:头部鬓发上,头维与曲鬓弧形连线的上四分之三与下四分之一交点处。

主治:疏通经络、清热散风。偏头痛、面肿、耳鸣、上齿痛、目外眦痛、癫痫、三叉神经痛、神经衰弱、中风偏瘫、颤振。

备注:艾条灸5-10分钟。

●曲鬓:曲,隐秘;鬓,鬓发,既为肾气所主之物又为血之余,此指穴内气血为水湿而性温热。该穴名意指胆经经气在此化雨而降。本穴物质为悬厘穴传来的天部寒湿水气,在本穴的变化为化雨而降,所降之雨虽与天部气血相比而为寒湿,但仍为温热之性,故名。足太阳、少阳之会。

位置:头部,当耳前鬓角发际后缘的垂线与耳尖水平线交点处。

主治:偏头痛、项强不得顾、目赤肿痛、颔颊肿、牙关紧闭、齿痛、呕吐、中耳炎、颞颔关节痛。

备注:艾条灸5-10分钟。

●率谷:率,古指捕鸟的网或带领,用网捕鸟时网是从上罩下,此指胆经的气血在此开始由阳变阴;谷,两山所夹空隙。该穴名意指胆经的水湿之气在此吸 热后化为阳气而上行天之上部。本穴物质为曲鬓穴传来的弱小凉湿水气,吸热上行至本穴后达到了其所能上行的最高点,水湿之气开始吸湿并发生冷降的变化,如捕鸟之网从高处落下一般,故名。足太阳、少阳之会。

位置:头部,耳尖直上入发际1.5寸,角孙直上方。

主治:疏风活络、镇惊止痛。偏头痛、血管神性头痛、眩晕;神经性耳鸣耳聋、结膜炎。小儿惊风、呕吐;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顶骨部疼痛、胃炎。

备注:艾条灸5-10分钟。

●天冲:天,天部气血;冲,气血运行为冲射之状。该穴名意指胆经经气吸热后胀散并由本穴冲射于天之各部。本穴物质为率谷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因受穴外传入之热,水湿之气胀散并冲射于胆经之外的天部,故名。足太阳、少阳之会之会。

位置:头部,耳根后缘直上入发际2寸,率谷穴后0.5寸。

主治:祛风定惊、清热散结。头痛、眩晕、三叉神经痛、听力减退、耳聋耳鸣、瘿气、癫痫、惊恐、齿龈肿痛、遗传性共济失调、震颤性麻痹。

备注:艾条灸5-10分钟。

●浮白:浮,飘浮;白,肺之色,此指穴内气血为肺金之性的温热水湿云系。该穴名意指胆经的阳热风气在此化为温热之性的水湿云系。本穴物质为天冲穴传来的阳热风气,至本穴后风气势弱缓行,散热吸湿后化为肺金之性的温热水气,如同云气飘浮于天部,故名。足太阳、少阳之会。

位置:头部,当耳后乳突的后上方,天冲穴与完骨穴的弧形连线的中三分之一与上三分之一交点处。

主治:清热除湿、散风止痛、疏肝利胆、散风通经。项强痛、头痛、耳鸣、耳聋、瘿气、臂痛不举、足痿不行。

保健:专治熬夜失眠造成的白发。

备注:艾条灸5-10分钟。

●头窍阴:头,指穴处的部位在头部;窍,孔穴、空窍;阴,指穴内物质为阴湿水气。意指胆经气血在此化为天之下部的滞重水湿云气。本穴物质为浮白穴下传的水湿云气,在下行本穴的过程中,水湿云气不断散热吸湿,至本穴后则化为天之下部的滞重水湿云气,天之上部如同空窍一般,故名。足少阳、太阳之会。

位置:头部,耳后乳突的后上方,天冲穴与完骨的弧形连线的中三分之一与下三分之一交点处。

主治:开窍聪耳、平肝镇痛。宿醉、眩晕、头痛、颈项痛、耳鸣耳聋、口苦。

备注:艾条灸5-10分钟。

●完骨:完,完全、全部;骨,肾主之水。该穴名意指胆经气血在此完全冷降为地部水液。本穴物质为头窍阴穴传来的寒湿水气,至本穴后天部的寒湿水气全部冷降为地部的水液,故名。足太阳、少阳之会。

位置:头部,耳后乳突的后下方凹陷处,与风府相平。

主治:宁神祛风、止痛明目、清热。头痛、颈项强痛、口眼歪斜、颊肿、喉痹、龋齿、面神经麻痹、腮腺炎、扁桃体炎、三叉神经痛、癫痫、疟疾、失眠。

保健:落枕的特效穴道。落枕穴在手背上。在手背上食指和中指的骨之间,用手指朝手腕方向触摸,从骨和骨变狭的手指尽头之处起,大约一指宽的距离上,一压,有强烈压痛之处,就是落枕穴。

备注:禁灸。

●本神:本,人之根本,气,此指穴内物质为天部之气;神,在天为风也指穴内物质的运行为风气的横向运动。本神名意指头之天部的冷凝水湿在此汇合后循胆经传输。本穴因其位处头角上部,为人之外侧,在人体坐标系中它和头顶的百会穴一样皆处最高最外位置(本神与百会二穴如同二座不同的山之山顶)。由于胆经无循经传来的气血交于本穴,穴内气血处于空虚之状,穴外天部的冷凝水湿因而汇入穴内,穴内气血纯为天部之气,且其运行为横向下传阳白穴,故名。足太阳、阳维之会。

位置:头部,前发际上0.5寸,神庭旁开3寸。

主治:头痛目眩、癫痫、颈项强痛、胸胁痛、半身不遂、血管(神经)性头痛、脑血管病、神经衰弱、小儿惊风、小儿大脑发育不全。

备注:艾条灸5-10分钟。

●阳白:阳,天部,气;白,明亮清白。该穴名意指胆经的湿冷水气在此吸热后胀散。本穴物质为本神穴传来的天部湿冷水气,由于在下行的过程中不断吸热,水湿之气还未进入本穴就己受热胀散化为阳热风气并传输于头之各部,穴内的天部层次变得明亮清白,故名。足少阳、阳维之会。

位置:前额部,瞳孔直上,眉上1寸。

主治:清头明目、祛风泄热。目眩、目痛、外眦疼痛、雀目、目赤肿痛、眼睑下垂、眼睛疾患、眶上神经痛、眼睛疲劳、前额痛、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面瘫、口眼歪斜、头痛;抗老除皱、痤疮。

备注:艾条灸5-10分钟。

●头临泣:头,指本穴在头部,有别于足临泣之穴;临,居高位而朝向低位,此指穴内气血的运行变化为由上而下。泣,泪水。该穴名意指胆经经气在此冷降为寒湿水气并由天部降落地部。穴内水湿从天部滴落于地部。本穴物质为阳白穴上传的阳热风气,至本穴后散热吸湿而化为寒湿的降水云气,雨滴由天部降于地部,如泪滴从上落下,故名。足太阳、足少阳、阳维之会。

位置:头部,瞳孔直上入前发际0.5寸,神庭穴与头维穴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降浊升清、安神定志、聪耳明目。头痛、目眩、近视、眶上神经痛、流泪、鼻塞、耳聋、小儿惊痫、癫痫。

备注:艾条灸5-10分钟。

●目窗:目,肝之所主,此指穴内物质为肝木之性的风气;窗,气体交换的通道。该穴名意指胆经气血在此吸热后化为阳热风气。本穴物质为头临泣穴传至的弱小水湿之气,至本穴后,因受穴外所传之热,弱小的水湿之气吸热胀散并化为阳热风气传于穴外,故名。足少阳、阳维之会。

位置:头部,前发际上1.5寸,头正中线旁开2.25寸。

主治:明目开窍、祛风定惊。头痛、目眩、目赤肿痛、远视、近视、鼻塞、小儿惊痫、面目浮肿。

备注:艾条灸5-10分钟。

●正营:正,正当;营,军队驻扎的营地,建设、营救。该穴名意指胆经的阳热风气在此散热缩合并化为天部的阳气。本穴物质为目窗穴传来的阳热风气,至本穴后,阳热风气散热缩合并化为阳气,阳热风气没有因冷缩而变为寒湿之气,本穴起到了正当维持天部气血运行变化的作用,故名。足少阳、阳维之会。

位置:头部,前发际上2.5寸,头正中线旁开2.25寸。

主治:平肝明目、舒筋活络、吸湿降浊、疏风止痛、平肝熄风。头痛、头晕、目眩、唇吻强急、齿痛、鼻炎。

备注:艾条灸5-10分钟。

●承灵:承,承受;灵,神灵,天部之气。该穴名意指头之天部的寒湿水气由此汇入胆经。本穴物质为正营穴传来的天部阳气,至本穴后,此气散热并吸湿冷降,头之天部的寒湿之气亦随之汇入穴内,本穴如有承受天部寒湿水气的作用,故名。足少阳、阳维之会。

位置:头部,前发际上4寸,头正中线旁开2.25寸。

主治:祛风通窍。头晕眩晕、目痛、鼻渊、鼻血、鼻窒、鼻炎、多涕;脑风头痛、恶见风寒、耳鸣、项强。

备注:艾条灸5-10分钟。

●脑空:脑,首,首为阳、尾为阴,此指穴内的天之上部;空,空虚。该穴名意指胆经经气在此冷降归地,天部气血为空虚之状。本穴物质为承灵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水湿之气化雨冷降归于地部,穴内的天部层次气血为空虚之状,故名。足少阳、阳维之会。

位置:头部,枕外隆凸的上缘外侧,头正中线旁开2.25寸,平脑户穴。

主治:头痛、颈项强痛、目眩、目赤肿痛、鼻痛、耳聋、癫痫、惊悸、热病。

备注:艾条灸5-10分钟。

●风池:风,指穴内物质为天部的风气;池,屯居水液之器,指穴内物质富含水湿。风池名意指有经气血在此化为阳热风气。本穴物质为脑空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因受外部之热,水湿之气胀散并化为阳热风气输散于头颈各部,故名。足少阳阳维之会。

位置:后脑勺、后枕部两侧入发际一寸的凹陷中。

主治:壮阳益气。眩晕、偏头痛、口眼歪斜;目赤肿痛、迎风流泪、夜盲症、眼睛疲劳、雪盲,视神经萎缩、消除黑眼圈、眼部减压;鼻渊、鼻出血;耳聋;颈部僵硬、肩膀酸痛、颈项强痛;中风、疟疾、瘿气、落枕、荨麻疹、丹毒、神经衰弱,癫痫、高血压、甲状腺肿、失眠、伤风感冒、宿醉。

保健:风池穴对鼻炎的治疗作用很不错的。

风池穴是治疗头面部五官疾病的重要穴位,因此除了眼睛疾病以外,对鼻炎、耳鸣、咽痛等有一定作用;还常用于防治颈椎病,特别是颈肩部肌肉僵 硬、落枕,或伴有头晕头痛者;此外,上下摩擦风池穴有祛风散寒的作用,能有效防治发烧感冒等呼吸系统疾病。

备注:艾条灸5-10分钟。

●肩井:肩,穴在肩部;井,地部孔隙。肩井穴名意指胆经的地部水液由此流入地之地部。本穴物质为胆经上部经脉下行而至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经水由本穴的地部孔隙流入地之地部,故名。手足少阳、阳维之会。

位置:肩上,前直乳中,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肩部最高处。

主治:祛风清热、活络消肿。眼睛疲劳、耳鸣;乳痈、滞产、产后血晕、功能性子宫出血、胞衣不下、提高性功能;头酸痛、头重脚轻、牙痛、肺炎、扁桃体炎、高血压、落枕;肩酸痛、颈项痛、手臂不举,肩周炎、肩软组织损伤、上肢痛、半身不遂、瘫痪、四肢厥冷、中风不语、诸虚百损。

保健:乳腺炎特效穴。孕妇禁。血压高或心脑血管疾病的人不可久按重按。

备注:艾条灸5-10分钟。

●渊腋:渊,深渊;腋,指穴位所在的部位为腋部。渊腋名意指胆经的地部经水在此循胸侧肋部从上落下。本穴内物质为肩井穴溢流而至的地部经水,至 本穴后,水液在地球重力场的作用下由胸侧上部直落腰侧下部,经水如同落入无底深渊一般,故名。

位置:侧胸部,举臂,腋中线上,腋下3寸,第4肋间隙中。

主治:宽胸止痛、清热降逆、消肿通径、化痰散结。胸满、上肢麻痹、肋痛、腋下肿、臂痛不举等、肋间神经痛、肋软骨炎、腋淋巴结核、胸膜炎。

备注:艾条灸5-10分钟。

●辄筋:辄,古指车箱左右板上端向外翻出的平板,其作用是防止车轮之泥水的飞溅,此指胆经气血在此的变化为冷降下行;筋,肝胆所主的风气,此指穴内气血为水湿风气。辄筋名意指胆经的湿冷水气在此吸湿后冷降归地。本穴物质为渊腋穴传来的湿冷水气,至本穴后,因散热吸湿而从天部降至地部,气血的变化如同飞溅的泥水被挡下一般,故名。

位置:侧胸部,渊腋前1寸,平乳头,第四肋间隙中。

主治:降逆平喘、疏肝和胃、理气止痛。胸肋痛、腋下淋巴结炎、腋肿、肋间神经痛、肩臂痛、喘息、胃炎、乳痛、呕吐、吞酸。

备注:艾条灸5-10分钟。

●日月:日,太阳穴,阳;月,月亮,阴。意指胆经气血在此位于天之人部。本穴物质一为辄筋穴传来的弱小寒湿水气,所处为半表半里的天之人部,即是天部之气的阴阳寒热分界之处,故名。募穴。足太阴、少阳之会。

位置:腹部,乳头直下,第7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主治:胁肋痛、呕吐、吞酸、呃逆、黄疸、胃痛、腹胀、胆囊炎、肝脏疾患。

保健:日月穴就是治疗胆囊炎的特效穴,除了日月穴以外,还能用阳陵穴来治疗胆囊炎,因为它是胆的下合穴。

备注:艾条灸5-10分钟。

●京门:京,国都,人与物的聚集、集散之所,此指穴内物质所处为地之上部门。京门名意指天之下部的寒冷水气在此聚集。本穴物质为日月 穴传来的冷降水气,至本穴后,水湿之气进一步散热冷降而成为天之下部的寒冷降水云系,本穴如同地之上部水湿云气的聚散之所,故名。肾经募穴。

位置:侧腰部,章门穴后1.8寸,当十二肋骨游离端的下方。

主治:温阳益肾、健脾通淋。腹胀腹痛、肠鸣泄泻、里急、洞泄、水道不通、溺黄;腰痛、骨痹痛引背、肋间神经痛;肾炎。

备注:艾条灸5-15分钟。

●带脉:带,腰部的环带区域;脉,经脉中的气血。带脉名意指胆经的地部经水在此环腰带而行。本穴物质为京门穴传来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由地部环腰而行,气血所过路径如人之腰带,故名。足少阳胆经、带脉二经交会穴。

位置:侧腹部,第11肋骨游离端下方垂线与脐水平线的交点上,肝经章门穴下1.8寸处。

主治:温补肝肾,通调气血,排毒养颜。经闭、月经不调、赤白带下、子宫内膜炎、附件炎、盆腔炎、腹痛、腰胁痛、疝气、带状疱疹。

保健:敲带脉穴对于恢复带脉的约束能力、减除腰腹部的脂肪,作用是无与伦比的。经常敲带脉,对于通便、养颜非常有好处,而且还可以造就迷人小蛮腰。

备注:艾条灸5-15分钟。

●五枢:五,代指东南西北中五方;枢,门户的转轴,有开合功能,此指气血物质在本穴有出入的变化。名意指气血物质由此出入带脉。本穴物质虽为带脉穴传来的地部经水,但它并不一定循带脉下走维道穴,气血的流行出入受人体重力场及地球重力场二方面的作用影响,它因人体所处的体位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运行特征。当人体直立时,穴内的地部经水由本穴输向人体各部,而当人体平躺时它则循带脉向脊背后侧而行,本穴如同带脉气血外出五方及五方气血进入带脉的门户,故名。足少阳、带脉二经之会。

位置:侧腹部,当髂前上棘的前方,横平脐下3寸处。

主治:调理下焦、调经止带、清肝泻热、益肾调经。小腹痛、腹胀、子宫脱垂、子宫内膜炎、白带下、腰间痛、睾丸炎、疝气、便秘。

备注:艾条灸10-20分钟。

●维道:维,系物的大绳或维持之意;道,道路。意指带脉气血在此又继续循胆经路线运行。本穴物质为五枢穴传来的地部经水,胆经气血在京门、五枢、维道此三穴实际上是借带脉道路而行,至本穴后才交于胆经的居髎穴,本穴如有维持胆经气血运行的连贯作用,故名。足少阳、带脉交会穴。

位置:侧腹部,髂前上棘的前下方,五枢穴(横平脐下3寸)前下0.5寸。

主治:利水消肿、调经止带、健脾和胃。腹胀、少腹痛;腰胯痛;月经不调、阴挺、阴道炎、赤白带下、子宫脱垂、水肿、睾丸炎、疝气。

备注:艾条灸10-20分钟。

●居髎:居,住所、居室,此为停下之意;髎,孔隙。居髎名意指胆经气血在此屯居并由本穴的地部孔隙注入地之地部。本穴物质为维道穴传来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屯居穴周并由本穴的地部孔隙流入地之地部,故名。阳蹻、足少阳之会。

位置:髋部,髂前上棘与股骨大转子最凸点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 益肾强健、舒筋活络。 疝气、瘫痪、足痿、腰腿麻痛、下肢痿痹等腰腿病、腰骶髋及周围软组织疾患。

备注:艾条灸10-20分钟。

●环跳:环,一种园形而中间有孔的玉器或一串连环中的一节,此指穴内物质为天部肺金特性的凉湿之气;跳,跳动也,阳之健,指穴内阳气健盛。环跳名意指胆经水湿在此大量气化为天部阳气。本穴物质为居髎穴传来的地部水湿,至本穴后,水湿渗入穴内丰满的肌肉之中并气化为天部的阳气,穴内阳气健盛使人在如,故名。足少阳、太阳之会。

位置:股外侧部,侧卧屈股,当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三分之一与中三分之一交点处。

主治:强健腰膝、益气壮阳、舒经活络、活血止痛。腰痛、背痛;坐骨神经痛、半身不遂、下肢痿痹、腰跨疼痛、挫闪腰疼、遍身风疹、膝踝肿痛不能转侧、腰骶髋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等。

备注:艾条灸10-20分钟。

●风市:风,风气;市,集市。该穴名意指胆经经气在此散热冷缩后化为水湿风气。本穴物质为环跳穴传来的天部凉湿水气,至本穴后,凉湿水气进一步散热缩合而变为天部的水湿云气,水湿云气由本穴的天部层次横向向外传输,本穴如同风气的集散之的,故名。

位置:大腿外侧部的中线上,腘横纹上7寸;直立,手下垂于体侧,中指尖所到处即是。

主治:祛风化湿、通经活络。半身不遂、下肢麻木、痿痹、中风、瘫痪、脚气、遍身瘙痒;排除大腿多余水分,使大腿变苗条。

备注:艾条灸10-15分钟。

●中渎:中,与外相对,指穴之内部;渎,水流冲涮而成的小沟渠。该穴名意指胆经经气化雨冷降后在此形成地部的小沟渠。本穴物质为风市穴传来的水湿云气,至本穴后化雨冷降为地部经水,经水循胆经向下流躺时形成小沟渠之状,故名。

位置:大腿外侧,腘横纹上5寸,股外侧肌与肱二头肌之间,即于风市穴直下2寸处。

主治:祛风散寒、舒筋活络。下肢麻痹、半身不遂、坐骨神经痛、膝关节炎、腓肠肌痉挛、腿膝痛、痿痹不仁、中风后遗症;胆结石、胆囊炎、胆绞痛。

保健:胆囊有问题的人,按这个中渎穴很疼,每天坚持敲打,就可缓解胆结石、胆囊炎、胆绞痛的症状。

备注:艾条灸10-15分钟。

●膝阳关:膝,指本穴所在为膝部;阳,阳气;关,关卡。该穴名意指胆经的地部经水由此向下飞落。本穴物质为中渎穴传来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经水向膝之下部飞落而下,飞落而下的经水飞溅出大量的水湿之气并充盛于穴周内外,致使膝以下胆经各穴生发的阳气上行至此时受到格阻,胆经下部经脉的阳气至此后不得上行,故名。

位置:正坐屈膝时,在膝盖外侧凹陷点处。

主治:祛风止痛、清热降温。膝肿痛、腘筋挛急、小腿麻木、膝关节炎、下肢瘫痪、坐骨神经痛、股外侧皮神经麻痹、脚气。

备注:艾条灸10-15分钟。

●阳陵泉:阳,阳气;陵,土堆;泉,源源不断。该穴名意指胆经的地部经水在此大量气化。本穴物质为膝阳关穴飞落下传的经水及胆经膝下部经脉上行而至的阳热之气,二气交会后,随胆经上扬的脾土尘埃吸湿后沉降于地,胆经上部经脉落下的经水亦渗入脾土之中,脾土固化于穴周,脾土中的水湿则大量气化,本穴如同脾土尘埃的堆积之场和脾气的生发之地,故名。合穴,属土。

位置:膝盖斜下方,小腿外侧之腓骨小头稍前凹陷中。

主治:胆囊炎、胆结石,胆绞痛、胆道蛔虫症;消化不良、胃溃疡;肋间神经痛;肩周炎、落枕、腰扭伤、腰痛、腰腿疲劳;膝关节炎及周围软组织疾病、膝盖疼痛、下肢瘫痪、关节筋迟缓或痉挛肿痛、抽筋、麻痹、坐骨神经痛、踝扭伤,臀部肌肉注射后疼痛;脚麻痹、肝炎、习惯性便秘、高血压。

保健:筋会阳陵泉,故阳陵泉是治疗筋病的要穴,特别是下肢筋病,具有舒筋和壮筋的作用。

备注:艾条灸10-20分钟。

●阳交:阳,阳气;交,交会。名意指胆经吸热上行的天部阳气在此交会。本穴物质为外丘穴传来的湿热风气,至本穴后,此气吸热胀散上至于天之天部而成为阳气,与膀胱经飞扬穴扬散于天之天部的阳气相交会,故名。阳维脉之郄穴。

位置:小腿外侧,外踝尖上7寸,腓骨后缘。

主治:舒筋活络、理气降浊。面肿、癫疾、惊狂、胸胁胀满疼痛、膝股痛、下肢痿痹、坐骨神经痛。

备注:艾条灸10-15分钟。

●外丘:外,胆经之外;丘,土丘。名意指随胆经风气上扬的脾土尘埃由此飘扬于胆经之外。本穴物质为光明穴传来的阳热风气,至本穴后,阳热风气势弱缓行并吸热冷降,随阳热风气上扬的脾土尘埃则飘散于胆经之外,故名。郄穴。

位置:小腿外侧,外踝尖上7寸,腓骨前缘,平阳交穴。

主治:舒筋活络、传递风气。头项痛、胸胁痛、腿痛、坐骨神经痛、下肢麻痹、脚气、胆囊炎、肝炎、癫疾。

备注:艾条灸10-15分钟。

●光明:光明,光彻明亮。本穴物质为阳辅穴传来的湿热风气,上至本穴后,此气吸热而变为纯阳之气,天部的水湿尽散并变得光彻明亮,故名。络穴。

位置: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5寸,腓骨前缘。

主治:近视、白内障、目痛、夜盲、视神经萎缩、视物不明;颊肿、偏头痛、乳部胀痛、膝痛、小腿酸痛、下肢痿痹、癫痫。

保健:点揉光明穴时以有酸胀感为佳,经常如此操作,能有效防治老花眼。

备注:艾条灸10-15分钟。

●阳辅:阳,阳气;辅,辅佐。阳辅名意指胆经的水湿之气在此吸热上行。本穴物质为悬钟穴外散而来的湿冷水气,至本穴后因受外界之热而升温上行,本穴如辅佐胆经气血向上蒸升的作用,故名。经穴,属火。

位置:小腿外侧,外踝尖上4寸,腓骨前缘稍前方。

主治:舒筋活络、清热散风。偏头痛、目外眦痛、胸胁痛、腋下肿痛、下肢外侧痛、腰腿痛、坐骨神经痛、下肢麻痹、半身不遂、膝关节炎;颈淋巴结炎、颈淋巴结核;肾功能不佳、肾炎、高血压、瘰疬、脚气。

备注:艾条灸10-15分钟。

●悬钟:悬,吊挂,指空中;钟,古指编钟,为一种乐器,其声混厚响亮。意指胆经上部经脉的下行经水在此飞落而下。本穴物质为胆经上部经脉下行而至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经水由上飞落而下,如瀑布发出巨响一般,故名。

位置:小腿外侧,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

主治:舒筋活络、清热生气、舒肝益肾。脑血管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偏头痛、颈椎病、颈项强急、落枕;半身不遂、腰腿疼痛、下肢瘫痪、坐骨神经痛、小儿舞蹈病;痴呆、中风、胸腹胀满、脚气。

保健:髓会悬钟,脑为髓海,统治脑病。

备注:艾条灸10-15分钟。

●丘墟:丘,土堆或土坡;墟,故城遗址或废墟。丘墟名意指在胆经的风气作用下,地部的脾土为空虚之状。本穴物质为悬钟穴降行而至的水湿风气,在风气的吹刮下穴内脾土为空虚之状,只有皮骨而无脾土(肌肉),故名。原穴。

位置:足背,外踝前下方,趾长伸肌腱的外侧,距跟关节间凹陷处。

主治:舒筋活络、疏肝利胆、消肿止痛。偏头痛、目赤肿痛、目生翳膜、颈项痛、腋下肿、胸胁痛、下肢痿痹、外踝肿痛;中风偏瘫、疟疾、疝气、清晰头脑、稳定情绪。

保健:按摩丘墟穴可以清晰头脑、使自己情绪稳定,能承受不幸等心理压力。

备注:艾条灸10-15分钟。

●足临泣:足,指穴在足部;临,居高临下之意;泣,泪。该穴名意指胆经的水湿风气在此化雨冷降。本穴物质为丘墟穴传来的水湿风气,至本穴后水湿风气化雨冷降,气血的运行变化如泪滴从上滴落一般,故名。输穴,属木,足少阳带脉穴之会。

位置:足背外侧,第四趾、小趾跖骨夹缝中。

主治:清头目、利胸胁、祛风泻火。头痛、目外眦痛、目眩、眼疾、齿痛;足跗肿痛、中风偏瘫,痹痛不仁、腿疼、腰痛、肌肉痉挛;乳腺炎、乳腺增生、月经不调、高血压、肠结石、胆囊炎、神经官能症、疟疾、失眠、呼吸困难。

保健:一面缓缓吐气一面轻轻按摩,左右各按多次就能去除疼痛。按摩临泣穴还可以去除穿高跟鞋的倦累感。

备注:艾条灸10-15分钟。

●地五会:地,地部;五,五脏六腑;会,交会。意指天、地二部的寒湿水气在此交会。本穴所处为足背外侧陷者中,胆经上部经脉足临泣穴传来的气 血又为天部的寒湿风气及地部的寒冷水湿,穴外天部的飘散阳气至此后因本穴气血的寒冷收引而化雨冷降穴内,穴外地部的溢流水液也汇入本穴,本穴如同五脏六腑 的气血汇合而成,且气血为地部经水,故名。

位置:足背外侧,足4趾本节的后方,第4、5趾骨之间,小趾伸肌腱的内侧缘。

主治:散风清热、舒肝消肿,通经活络。早期乳腺炎、乳痈;头痛、目赤痛、耳鸣耳聋、胸满、胁痛、腋肿、跗肿。

保健:经言本穴“不可灸,灸之令人瘦,不出三年死”者,乃本穴功用即是沉降各经脉气血中的阴浊,今若灸之则阴浊不降,穴内物质灸则热胀,胀而生风,阴浊之物随风气乱行于人体各部,为气乱,故不可灸。

备注:禁灸。

●侠溪:侠,通夹,被夹于中间之;溪,地部流行的经水。该穴名意指胆经经水在此循地部渠道回流井穴。本穴物质为地五会穴传来的地部经水,本穴只是对其起了一个循经传输的作用,地部的经水没有流失,如被夹于渠道之中下传足窍阴穴,故名。荥穴,属水。

位置:足背部,第四、五趾缝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主治:消肿止痛、传导水液、清肝胆热、平肝熄风。头痛眩晕、颔痛、目外眦赤痛、颊肿、耳鸣耳聋;小腹肿痛、胸胁痛、胸胁支满、膝股痛、足跗肿痛、足趾麻木、惊悸、狂疾;乳痈肿溃、高血压、热病。

备注:艾条灸10-15分钟。

●足窍阴:足,指穴在足部;窍,空窍;阴,指穴内物质为阴性水液。意指胆经经水由此回流体内的空窍之处。本穴为胆经体内与体表经脉的交会点,由于胆经体表经脉的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所处为高位,因而循本穴的地部孔隙回流体内,故名。井穴,属金。

位置:足第4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

主治:疏肝解郁、通经活络。偏头痛、目眩目痛、耳聋耳鸣、失眠多梦、高血压、肋间神经痛、胆道蛔虫症。

备注:艾条灸5-10分钟。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7867

主题

2699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9834
 楼主| 发表于 2024-8-17 13:19:35 | 显示全部楼层

肾经




足少阴肾经

与足太阳膀胱经相表里,起于小趾之下,斜走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踹内,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首穴涌泉,末穴俞府,左右各27穴。

主治泌尿生殖系统、神经精神方面病症、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循环系统某些病症,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的病症。如月经不调、阴挺、遗精、小便不利、水肿、便秘、泄泻,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病变。

经脉活跃时间:17-19点,酉时,日入。肾藏生殖之精和五脏六腑之精,肾为先天之根,主骨生髓,开窍于耳,前后二阴,纳气,其华在发。人体经过申时泻火排毒,肾在酉时进入贮藏精华的阶段。

●涌泉:涌,外涌而出;泉,泉水。名意指体内肾经的经水由此外涌而出体表。本穴全身最下部的俞穴,也是肾经经脉的第一穴,它联通肾经的体内体表经脉,肾经体内经脉中的高温高压的水液由此外涌而出体表,故名。井穴,属木。

位置: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足底第2、3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

主治:滋阴熄风、醒脑开窍。神经衰弱、失眠、多眠症、更年期障碍、精力减退、倦怠、癔病癫痫;膀胱炎、小便不利、大便难、遗尿、尿潴留;肾病、高血压、糖尿病;神经性头痛、头晕眼花、过敏性鼻炎、咽喉痛、耳聋耳鸣。

保健:急救穴之一。轻轻点按涌泉穴能通过经络传递作用,调节植物神经系统,帮你扩张血管、促进皮肤血液循环、加快毒素排出、降低血液粘稠度。活跃肾经内气、固本培元、延年益寿、散热生气,有使肾精充足,耳聪目明,发育正常,精力充沛,性功能强盛,腰膝壮实不软,行走有力等。

备注:可灸。

●然谷:然,燃;谷,两山所夹空隙。该穴名意指肾经外涌的地部经水在此大量气化。本穴物质为肾经涌泉穴传来的地部经水,性温热,至本穴后水液大量气化水湿,经水如同被燃烧蒸发一般,故名。荥穴,属火。

位置:足内侧缘,足舟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际,公孙后1寸。

主治:益气固肾、清热利湿。咽喉肿痛、咳血、扁桃体炎、咽喉炎;月经不调、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阳痿、阴挺、阴痒、遗精、膀胱炎;糖尿病、破伤风、足跗肿痛、消渴。

保健:然谷穴是增强脾胃功能、促进食物更好消化的一个穴。推拿然谷,可以让人很快产生饥饿感,同时还能治疗过度饮食后的不适,具有双向调节的功能。

备注:艾条灸5-10分钟。

●太溪:太,大;溪,溪流。太溪名意指肾经水液在此形成较大的溪水。本穴物质为然谷穴传来的冷降之水,至本穴后,冷降水液形成了较为宽大的浅溪,故名。输穴,原穴,属土。

位置:足内侧,内踝后方,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滋阴益肾、壮阳强腰。头痛目眩;耳聋耳鸣;气喘、支气管炎、咳嗽、肺气肿;慢性喉炎、口腔炎、牙痛、咽喉肿痛;胸痛咳血;消渴;月经不调、乳腺炎;前列腺炎、肥大、遗精、阳痿、小便频数、增强性功能;肾脏病、膀胱炎;关节炎、风湿痛、腰肌劳损、腰脊痛、下肢厥冷瘫痪、内踝肿痛、手脚冰凉、手脚无力;失眠、健忘;祛斑祛痘、眼袋浮肿、黑眼圈。

保健:人体第一大补穴。太溪穴是肾经的原穴;原穴能够激发、调动身体的原动力;是肾经的大补穴,还是全身的大补穴。足三里穴是强身大穴,足三里偏重于补后天,太溪穴偏重于补先天。

治小儿惊痫麻痹的特效穴,小儿病多有先天肾气不足之象,本穴可调补肾气。

经常足跟痛是肾虚。应多揉太溪穴,顺着太溪穴把肾经的气血引过去。痛就是有淤血,停在那里不动造成局部不通,不通则痛。把淤血冲散,自然就不痛。揉太溪穴就是帮助冲散淤血。
经常咽喉干,喝水也不管用,没有唾液,这是肾阴不足。揉太溪穴就能补上肾阴。太溪穴是原穴,原穴的意思是既补肾阴,又补肾阳。
女性来月经的时候肚子痛,揉太溪穴很管用。

备注:艾条灸5-10分钟。

●大钟:大,巨大;钟,古指编钟,为一种乐器,其声混厚洪亮。意指肾经经水在此如瀑布从高处落下。本穴物质为太溪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在本穴的运行为从高处流落低处,如瀑布落下一般,声如洪钟,故名。络穴。

位置:足内侧,内踝后下方,跟腱附着部的内侧前方凹陷处。

主治:益肾平喘,调理二便。神经衰弱、精神病、痴呆、癔病;尿潴留、便秘、淋病;哮喘、口腔炎、食道狭窄、咽痛、咳血;足跟痛、疟疾。

备注:艾条灸5-10分钟。

●水泉:水,水液;泉,水潭。该穴名意指肾经水液在此聚集形成水潭。本穴物质为大钟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在本穴聚集后如同水潭,故名。郄穴。

位置:足内侧,内踝后下方,太溪直下1寸,跟骨结节的内侧凹陷处。

主治:清热益肾,通经活络。月经不调、痛经、经闭、阴挺、子宫脱垂、子宫内膜炎;小便不利、膀胱痉挛;目视昏花,急性足跟痛。

保健:治疗小便不利,小便不利就是刚上完厕所,两分钟又想上,每次就撒一点。这是典型的肾气不足,医院通常诊断为泌尿系统感染,按摩水泉能使尿液通畅,一通畅体内的毒就能排出去,其功效就在于专门消水肿。

郄穴都治急性病。肾经急性病如泌尿系统感染、膀胱炎、前列腺痛等。
足跟痛,这是因为肾经上的穴都跟骨头痛有关系。但要注意这里的足跟痛也是急性的,比如刚爬完山以后,足跟、脚踝酸痛,不妨揉一下这个穴位,立刻就能缓解。如果长期足跟痛,那就需要改揉大钟穴或太溪穴。

备注:艾条灸5-10分钟。

●照海:照,照射;海,大水。该穴名意指肾经经水在此大量蒸发。本穴物质为水泉穴传来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比水形成为一个较大水域,水域平静如镜,较多地接收受天部照射的热能而大量蒸发水液,故名。八脉交会穴。

位置:足内侧,内踝尖下方一寸凹陷处。

主治:滋阴清热,调经止痛。急性扁桃体炎、慢性咽喉炎、咽喉干燥、目赤肿痛;神经衰弱、癔病、癫痫、失眠、惊恐不宁;子宫脱垂、月经不调、痛经、赤白带下、功能性子宫出血、阴挺、阴痒、尿道炎、小便频数;便秘、疝气;脚气、下肢痿痹、肾炎。

保健:说话多的人容易嗓子疼,甚至引起咽炎。喝水配合按摩能缓解嗓子疼。

备注:艾条温灸5-10分钟。

●复溜:复,再;溜,悄悄地散失。意指肾经的水湿之气在此再次吸热蒸发上行。本穴物质为照海穴传输来的寒湿水气,上行至本穴后因其此再次吸收天部之热而蒸升,气血的散失如溜走一般,故名。经穴,属金。

位置:小腿内侧,太溪穴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

主治:补肾益阴,温阳利水。腹胀肠鸣、痢疾、泄泻、便秘;耳鸣耳聋、青盲、暴盲、近视眼;痔疮出血、尿路感染、尿道炎、肾炎、睾丸炎、遗精;脑炎、脊髓炎、腹膜炎;功用性子宫出血;糖尿病、软腭麻木、腰部肌肉损害;脚气、腿肿;更年期综合征、精力衰退;盗汗。

保健:每次按摩3分钟,相当于服用一天六味地黄丸的效果。

备注:艾条灸5-20分钟。

●交信:交,交流、交换;信,信息。交信名意指肾经经气由此交于三队交穴。本穴物质为复溜穴传来的水湿之气,因其吸热扬散而质轻,因此从本穴外走脾经气血所在的天部层次,故名。

位置:小腿内侧,太溪穴直上2寸,复溜穴前0.5寸,胫骨内侧缘的后方。

主治:益肾调经,调理二便。月经不调、痛经、带下、闭经、崩漏、阴痒,阴挺;腹痛、腹泻、大便难、小便不利、尿路感染、水肿;肾炎、睾丸炎、睾丸肿痛、疝气、膝股腘内侧痛。

备注:艾条灸5-10分钟。

●筑宾:筑,通祝,为庆祝之意;宾,宾客。该穴名意指足三阴经气血混和重组后的凉湿水气由此交于肾经。本穴物质为三阴交穴传来的凉湿水气(足三阴经气血在三阴交穴混和后既无热燥之性亦无寒冷之性),性同肺金之气,由此传入肾经后为肾经所喜庆,本穴受此气血如待宾客,故名。阴维脉郄穴。

位置:小腿内侧,太溪穴与阴谷穴的连线上,太溪穴上5寸,腓肠肌肌腹的内下方。

主治:益肾宁心、理气止痛、清热利湿、化痰安神。癫痫、精神分裂症;呕吐、小儿脐疝;腹痛;腓肠肌痉挛、小腿内侧痛;痛经;睾丸炎;胃炎、肾炎、盆腔炎、膀胱炎。

备注:艾条灸5-10分钟。

●阴谷:阴,阴性水湿;谷,肉之大会,两山所夹空隙。阴谷名意指肾经的水湿之气在此汇合并形成大范围的水湿云气常本穴物质为筑宾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行至本穴后聚集为水湿云气,水湿云气性寒冷,故名。合穴,属水。

位置:膝后区,腘横纹上,半腱肌肌腱外侧缘。

主治:益肾调经、理气止痛。小便不利、尿路感染、尿潴留、阳痿、遗精、阴囊湿痒;崩漏、带下、阴痒;疝气、膝痛;胃肠炎;癫痫。

保健:阴谷穴为人体足少阴肾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可以利尿通膀胱,治疗不育,男子的阳痿早泄,阴囊湿疹;女士的阴道瘙痒,指压该穴,对于治疗多汗症非常有效。

备注:艾条灸5-10分钟。

●横骨:横,指穴内物质为横向移动的风气;骨,指穴内物质中富含骨所主的水液。该穴名意指肾经的水湿云气在此横向外传。本穴物质为阴谷穴横行传至的冷湿水气,至本穴后,因吸热胀散并横向传于穴外,外传的风气中富含水湿,故名。冲脉、足少阴之会。

位置:下腹部,脐中下5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主治:理气健脾、清热调经。小便不利、遗尿、尿闭、尿失禁;遗精、阳痿、睾丸肿痛、睾丸炎;附件炎、盆腔炎、子宫内膜炎;疝气。

备注:艾条灸5-20分钟。

●大赫:大,大也、盛;赫,红如火烧十分显燿。名意指体内冲脉的高温高湿之气由本穴而出肾经。本穴物质为体内冲脉外出的高温高压水湿之气,因此高温而如火烧一般显燿,因其高腰而气强劲盛大,故名。冲脉、足少阴会穴。

位置:人体脐下4寸,旁开0.5寸。

主治:增强性器官活力、提高性功能、遗精、阳痿早泄;膀胱炎、尿道炎、阴部痛、子宫脱垂、带下、月经不调、盆腔炎、痛经;泄泻、痢疾。

备注:艾条灸5-20分钟。

●气穴:本穴物质为大赫穴传来的高温高压水气,至本穴后,快速强劲的高温高压水气势弱缓行并扩散为温热之性的气态物,故而。冲脉、足少阴之会。

位置:腹正中线脐下3寸;旁开0.5寸处。

主治:补益肾气、调理下焦。月经不调、白带;小便不通、泄泻、痢疾、尿路感染;阳痿;腰部疼痛、腰脊痛;肠炎。

备注:艾条灸5-20分钟。

●四满:四,四面八方;满,充斥、充满。该穴名意指肾经冲脉气血在此散热冷凝、充斥穴内各个空间。本穴物质为气穴传来的热性水气,水气上行至此后热散冷凝化为雾状水滴并充满穴周,故名。冲脉足少阴之会。

位置:下腹部,脐中下2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主治:月经不调、崩漏、带下、不孕、产后恶露不净;遗精、前列腺炎;膀胱炎、遗尿、小腹痛、便秘、疝气、水肿;两胁疼痛。

备注:艾条灸5-10分钟。

●中注:中,与外相对,指里部;注,注入。该穴名意指肾经冲脉的冷降经水由此注入体内。本穴物质为四满穴传来水津湿气,至本穴后则散热冷降为地部经水并由本穴的地部孔隙注入体内,故名。冲脉、足少阴之会。

位置:下腹部,脐中下1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主治:月经不调、附件炎、卵巢炎、输卵管炎;腰腹疼痛、腰脊痛;便秘、泄泻、小便淋沥;睾丸炎;肠炎;结膜炎。

备注:艾条灸5-10分钟。

●肓俞:肓,心下膈膜,此指穴内物质为膏脂之类。该穴名意指胞宫中的膏脂之物由此外输体表。本穴物质为来自胞宫中的膏脂之物,膏脂之物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外输体表,故名。冲脉、足少阳之会。

位置:腹中部,脐中旁开0.5寸。

主治:通便止泻、理气止痛。腹胀腹痛、呕吐、泄泻、便秘、痢疾;膀胱炎、尿道炎、疝气、小便淋沥;月经不调;腰脊痛。

保健:腰腹赘肉由气血运行不畅、新陈代谢缓慢引起脂肪堆积于腰腹而形成的。采用指压肓俞等腹部穴位,可加快胃肠蠕动,帮助排气、散热、排便,加速新陈代谢,消除脂肪;运动可紧实腰腹线条,达到平腹及美化腰腹线条的目的。

备注:艾条灸5-20分钟。

●商曲:商,漏刻;曲,隐秘。该穴名意指肾经冲脉气血在此吸热后缓慢上行。本穴物质为肓俞以下各穴上行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散热冷缩,少部分水气吸热后特经上行,如从漏刻中传出不易被人觉察,故名。

位置:上腹部,脐中上2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主治:消积止痛、健脾和胃。腹胀腹痛、腹中积聚、胃痉挛、胃火、胃下垂、胃炎、消化不良、肠炎、便秘、食欲不振、泄泻。

备注:艾条灸5-20分钟。

●石关:石,肾所主的水;关,关卡。该穴名意指肾经冲脉气血在此冷降为地部水液。本穴物质为商曲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散热冷降为地部水液,地部水液不能循肾经上行,故名。

位置:上腹部,脐中上3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主治:胃炎、消化道溃疡、肠炎、腹痛、呕吐、便秘、产后腹痛、不孕。

备注:艾条灸5-10分钟。

●阴都:阴,阴凉水湿也。都,都市也。该穴名意指肾经冲脉的上行水气在此集散。本穴物质为石关穴吸热上行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为云集之状,穴外气血不断地聚集本穴同时又不断地向外疏散,本穴如有都市的聚散作用,故名。

位置:上腹部,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主治: 消化不良、胃痛、胃炎、胃溃疡;腹胀肠鸣、呕吐、泄泻、便秘;月经不调、不孕。
备注:艾条灸5-10分钟。

●腹通谷:腹,指本穴位于腹部;通,通道、通孔。谷,两山间的凹陷处。该穴名意指肾经冲脉气血在此散热冷降为经水后注入地之地部。本穴物质为阴都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散热冷降而成为地部经水,经水由本穴的地部孔隙注入地之地部,故名。

位置:上腹部,脐中上5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主治:健脾和胃,宽胸安神。心痛心悸;腹胀腹痛、呕吐、暴喑、消化不良、胃炎、胃溃疡。

备注:艾条灸5-10分钟。

●幽门:幽,深长、隐秘或阴暗的通道。该穴名意指肾经冲脉的寒湿水气在此吸热后极少部分循经上行。本穴物质为腹通谷穴传来的寒湿水气,因其性寒湿滞重,至本穴后,在外部传入之热的作用下只有极少部分水湿循经上行,肾经冲脉气血从此由寒湿之性转而变温热之性,故名。

位置:上腹部,脐中上6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主治:降逆和胃、利咽。胃炎、胃痉挛、胃下垂、幽门狭窄;腹痛、腹胀、呕吐、善哕,消化不良、泄泻、痢疾;胸胁背相引痛、肋间神经痛。

备注:艾条灸5-10分钟。

●步廊:步,步行;廊,走廊。该穴名意指肾经上传的湿冷水气在此吸热后化风上行。本穴物质为幽门穴传来的寒湿水气,至本穴后,水气吸热胀散化风而行,风气吹刮地部的脾土微粒滚动向上,如人在走廊中行走一般,故名。

位置:胸部,第5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

主治:宽胸利气、降逆。咳嗽气喘、支气管炎;胸胁支满、胸痛、乳痈;肋间神经痛、胃炎;惊悸、怔忡;鼻塞。

备注:艾条灸5-10分钟。

●神封:神,与鬼相对,指穴内的物质为天部之气;封,封堵。该穴名意指肾经吸热上行至此的经气在此散热冷缩。本穴物质为步廊穴传来的水湿风气,至本穴后,水湿风气势弱缓行并散热冷缩,大部分冷缩之气不能循经上行,如被封堵一般,故名。

位置:胸部,第4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膻中旁开2寸。

主治:通乳消痈、降逆平喘。咳嗽气喘;胸胁支满、呕吐、不嗜食、乳痈、肋间神经痛;贲门痉挛、心动过速、肋软骨炎。

备注:艾条灸5-10分钟。

●灵墟:灵,神灵,与鬼相对,所指为天部之气;墟,土丘或故城遗址,指穴内物质空虚荒无。本穴物质为神封穴传来的极少水气,至本穴后因受热而蒸升于上,穴内气血如同废墟一般,故名。

位置:胸部,第3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

主治:宽胸利气。支气管炎、咳嗽气喘、痰多;胸满、胸胁胀痛、呕吐;乳痈、乳腺炎;肋软骨炎、肋间神经痛。

备注:艾条灸5-10分钟。

●神藏:神,与鬼相对,所指为天部之气;藏,收藏,指气血物质由穴外汇入穴内。本穴为肾经之穴,所处为肾经的北方寒湿之地,由于肾经部经脉无物传至本穴,经穴之外天部的冷缩水气因之汇入穴内,本穴如同神气的收藏之地,故名。 

位置:人体的胸部,第二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

主治:收敛神气,安神定志、宽胸利气。咳嗽气喘、胸膜炎;呕吐、咳逆、胸痛;心绞痛;肋软骨炎、肋间神经痛。

备注:艾条灸5-10分钟。

●彧中:彧,茂盛的样子;中,与外相对,指穴之内部。名意指肾经的寒湿水气在此吸热后化为充盛的阳气。本穴物质为神藏穴上传的水气,至本穴后,水气吸热而化为充盛于穴内的阳气,肾经气血在此重又恢复其茂盛之状,故名。

位置:胸部,第1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

主治:利气平喘。咳嗽气喘、呕吐、胸痛、不嗜食;胸膜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肋间神经痛、肋软骨炎、

备注:艾条灸5-10分钟。

●俞府:俞,输;府,体内脏腑。该穴名意指肾经气血由此回归体内。本穴是肾经体内经脉与体表经脉在人体上部的交会点,或中穴传来的湿热水气在本穴散热冷凝归降地部后由本穴的地部孔隙注入肾经的体内经脉,气血的流注方向是体内脏腑,故名。

位置:胸部,锁骨下缘,前正中线旁开2寸。

主治:止咳平喘、和胃降逆。咳嗽气喘、呕吐、胸痛、不嗜食;胸膜炎、支气管炎、哮喘、呼吸困难。

保健:脚心发凉,必是气血循环不畅造成的,用力点按俞府穴,几分钟后就会觉得脚心发热。
饿了不想吃饭,或者总感觉倒不上来气,觉得老打嗝儿,就是老有逆气。这些都是肾不纳气造成的。需要及时把气血调上来。经常按揉俞府穴,就可以调动肾经的气血到上边来。

备注:艾条灸5-20分钟。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7867

主题

2699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9834
 楼主| 发表于 2024-8-17 13:22:16 | 显示全部楼层

膀胱经




足太阳膀胱经

循行部位起于目内眦(睛明穴),上达额部,左右交会于头顶部(百会穴)。本经脉分支从头顶部分出,到耳上角部。直行本脉从头顶部分别向后行至枕骨处,进入颅腔,络脑,回出分别下行到项部(天柱穴),下行交会于大椎穴,再分左右沿肩胛内侧,脊柱两旁,到达腰部,进入脊柱两旁的肌肉,深入体腔,络肾,属膀胱。本经脉一分支从腰部分出,沿脊柱两旁下行,穿过臀部,从大腿后侧外缘下行至腘窝中。另一分支从项分出下行,经肩胛内侧,从附分穴挟脊下行至髀枢,经大腿后侧至腘窝中与前一支脉会合,然后下行穿过腓肠肌,出走于足外踝后,沿足背外侧缘至小趾外侧端,交于足少阴肾经。首穴睛明,末穴至阴,共计134穴。

本经主治泌尿生殖系统、神经精神方面、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病症和热性病,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的病症。

外经:头、项痛、头、项强痛、眼痛多泪、鼻塞、流涕、鼻血、痔疮,经脉所过的背、腰、骶、大腿后侧、腘窝、腓肠肌等处疼痛,足小趾不能运用,疟疾。
内脏:癫狂,小便淋沥、短赤、尿失禁。

经脉活跃时间:下午15-17点。膀胱贮藏水液和津液,循环水液并将多余部分排出体外,津液在体内循环。若膀胱有热,可致膀胱咳,咳而遗尿。

●睛明:睛,指穴所在部位及穴内气血的主要作用对象为眼睛;明,光明。意指眼睛接受膀胱经的气血而变得光明。其气血来源为体内膀胱经的上行气血,乃体内膀胱经吸热上行的气态物所化之液,即血。膀胱经之血由本穴提供于眼睛,眼睛受血而能视,变得明亮清澈,故名。手足太阳、足阳明、阴蹻、阳蹻之会。

位置:眼部内侧,内眼角稍上方凹陷处。

主治:泄热明目、祛风通络。目赤肿痛、迎风流泪、视物不明、目眩、近视、夜盲、色盲、目翳、结膜炎、睑缘炎、眼睛疲劳、眼部疾病、黑眼圈;急性腰痛、颈肌肉僵硬;偏头痛、三叉神经痛、提神醒脑。

保健:只要简单的按摩本穴一两分钟,就可以明显的缓解眼部疲劳,此外,攒竹穴、四白穴、太阳穴、承泣穴、鱼腰穴等眼部重要穴道一起配合来做,效果会更佳。

如有血肿、皮损、怀疑骨折的病人都不要按摩。另外,有骨质疏松的病人按摩时不要过力。

备注:禁灸。

●攒竹:攒,聚集;竹,山林之竹。意指膀胱经湿冷水气由此吸热上行。本穴物质为睛明穴上传而来的水湿之气,因其性寒而为吸热上行,与睛明穴内提供的水湿之气相比,由本穴上行的水湿之气量小,如同捆扎聚集的竹杆小头一般(小头为上部、为去部,大头为下部、为来部),故名。

位置:面部,眉毛内侧边缘凹陷处。

主治:口眼歪斜、目视不明、流泪、目赤肿痛、眼睑动、眼睑下垂、眼睛充血、眼睛疲劳、假性近视、慢性结膜炎;头痛、眉棱骨痛、急性腰扭伤。

保健:打嗝用大拇指按压用力双侧的眉头,按压下去几秒钟再松开反,反复几次即可停止。

备注:禁灸。

●眉冲:眉,眼框上的毛发,其色黑,此指穴内的气血物质为寒冷的水湿之气;冲,冲射。该穴名意指膀胱经气血在此吸热向上冲行。本穴气血为攒竹穴传来的水湿之气,上行至本穴后散热冷缩,受外部所传之热寒冷水气复又胀散,胀散之气则循膀胱经向上冲行,故名。

位置:头部,攒竹穴直上入发际0.5寸,神庭穴与曲差穴连线之间。

主治:散风清热、镇痉宁神。头痛、眩晕、目赤、鼻塞、鼻血、鼻窦炎、结膜炎、目视不明、癫痫、三叉神经痛。

保健:如果遇到鼻子不通或者头疼、晕眩,可以用手按揉眉冲穴,促进气血流通,缓解不适。经常按揉眉冲穴还可以开通神窍、安宁心绪、调理头部疾病。

备注:艾条灸5-15分钟。

●曲差:曲,隐秘;差,派遗也=。该穴名意指膀胱经气血由此输送头之各部。本穴物质为眉冲穴传来的水湿之气,在本穴的变化为进一步的吸热胀散并输送头之各部,但因其气血水湿成份少如若有若无之状,故名。

位置: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旁开1.5寸。

主治:清热明目、安神利窍。头痛、眩晕、鼻炎、鼻窦炎、鼻塞、鼻衄、目视不明、结膜炎、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

保健:过度疲劳而导致的头晕眼花、眼睛看东西越来越模糊,经常按摩曲差穴,有很好的调理和治疗的作用。

备注:艾条灸5-10分钟。

●五处:五,东南西北中五方;处,处所。该穴名意指本穴气血来自头之各部。本穴气血本应由曲差穴提供,但因曲差穴的气血受热后散于膀胱经之外,基本无物传入本穴,穴外头之各部的气血因而汇入穴内,故名。

位置:头部,在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旁开1.5寸。曲差穴上0.5寸。

主治:宁神止痛。头痛、目眩、癫痫、三叉神经痛、结膜炎。

备注:禁灸,穴的气血空虚即为正常态,若施以火灸,则穴内陆部的水湿气化充斥穴内,穴内正常的空虚态即被破坏,故不可灸。

●承光:承,受;光,亮,阳,热。该穴名意指膀胱经气血在此进一步受热胀散。本穴物质为五处穴传来的凉湿水气,至本穴后进一步受热胀散,如受之以热一般,故名。

位置: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2.5寸,旁开1.5寸。

主治:清热明目、疏风散热、祛风通窍。头痛眩晕、目视不明、角膜白斑;鼻塞、鼻息肉、鼻炎、内耳眩晕、面神经麻痹、癫痫、热病。

备注:禁灸,承光穴气血由五处穴提供,水湿成份比五处穴更少,施灸只能熬干承光穴内陆部之水,所灸之热则内传于颅脑并使之受损,故禁灸。

●通天:通天穴气血来自承光穴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此水湿之气所处为天之下部,与头部的阳气不在同一层次,经由本穴吸热后才上行至与头部阳气相同的天部层次,故名。

位置: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4寸,旁开1.5寸。

主治:清热除湿。头痛眩晕、鼻塞、鼻渊、鼻衄、鼻窦炎、三叉神经痛。

备注:艾条灸5-10分钟。

●络却:络,联络;却,退却、拒绝。名意指头部气血由此汇入膀胱经。本穴气血由于通天穴基本上无物传来而处于空虚之状,穴内气血是由穴外头部传入的寒湿之气而非阳热之气,本穴既有聚集头部气血的作用但同时又拒绝接受外部的阳热之气,故名。

位置: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5.5寸,旁开1.5寸。

主治:头晕、眩晕、癫狂、精神病;目视不明、耳鸣、白内障。

备注:禁灸。

●玉枕:玉,金性、器物,肺金之气;枕,头与枕接触之部位,言穴所在的位置也。该穴名意指膀胱经气血在此化为凉湿水气。本穴物质为络却穴传来的寒湿水气与天柱穴传来的强劲风气,至本穴后汇合而成天部的凉湿水气,其性表现出肺金的秋凉特征,故名。

位置:后头部,后发际正中直上2.5寸,旁开1.3寸凹陷处。

主治:升清降浊、通经活络。头痛、枕神经痛、目眩、视神经炎、目痛、青光眼;鼻塞、嗅觉减退;脱发掉发。

保健:经常按摩玉枕穴可以固肾补肾元,同时还能醒脑,防治头痛疾病。

备注:艾条灸5-10分钟。

●天柱:天,一指穴内物质为天部阳气,二指穴内气血作用于人的头颈天部;柱,支柱,支承重物的坚实之物,在此喻意穴内气血饱满坚实。该穴名意指膀胱经的气血在此为坚实饱满之状。本穴气血乃汇聚膀胱经背部各俞穴上行的阳气所成,其气强劲,充盈头颈交接之处,颈项受其气乃可承受头部重量,如头之支柱一般,故名。

位置:项部大筋外缘之后发际凹陷中,后发际正中旁开1.3寸。

主治:清头明目、强筋骨。头痛、项强、目眩、落枕、颈椎酸痛、肩周炎、肩背病、鼻塞、癫痫、热病、高血压、提高性欲、提神醒脑、缓解眼睛疲劳。

保健:治疗忧郁症最有效的是指压颈部左右2厘米处的天柱穴。指压足三里穴对治疗忧郁症也很有效。

备注:艾条灸5-15分钟。

●大杼:大,大,多;杼,古指织布的梭子。名意指膀胱经水湿之气在此吸热快速上行。大杼穴物质为膀胱经背俞各穴吸热上行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虽散热冷缩为水湿成份较多的凉湿水气,但在本穴的变化为进一步的吸热胀散并化为上行的强劲风气,上行之气中水湿如同织布的梭子般向上穿梭,故名。足太阳、手太阳之会。八会穴之骨会。

位置:背部,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强筋骨,清邪热。头痛感冒、发热咳嗽、支气管炎、哮喘;颈项拘急、颈椎病、增生性脊椎炎、风湿性关节炎、膝关节骨质增生、肩背痛。

保健:骨会大杼,统治一切骨病,尤其对于上半身颈项、脊椎骨病更为适宜,有壮骨补虚之效。

备注:艾条灸10-15分钟。

●风门:风,言穴内的气血物质主要为风气也。门,出入的门户也。风门名意指膀胱经气血在此化风上行。本穴物质为膀胱经背俞各穴上行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吸热胀散化风上行,故名。督脉、足太阳之会。

位置:背部,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宣肺解表、益气固表。头痛发热、伤风咳嗽、胸背痛、项强。

保健:风门穴在第二椎下两旁,为风邪出入之门户,主治风疾,是临床驱风最常用的穴位之一。强力按压此穴位,能促进组织的发达,使身心一面作用旺盛,—面控制体内钙与磷的代谢。进而增加对滤过性病毒的抵抗力。

风门穴与大杼穴,肺俞穴三穴合用来调理呼吸系统的疾病,按压这组穴位可以预防和缓解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咽炎、气管炎、支气管炎。因为此三穴都属于膀胱经,并且此三对穴位所对应的正好是肺的功能区,按压它们可以应对呼吸道疾病。

备注:艾条灸5-15分钟。

●肺俞:肺俞名意指肺脏的湿热水气由此外输膀胱经。肺之背俞穴,因其内应肺脏,是肺气转输、输注之处,为治疗肺脏疾病的重要腧穴,故名。

位置:背部,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调肺补气、补虚清热。咳嗽气喘、咳痰、肺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结核;咳血、鼻塞、骨蒸、潮热、盗汗、荨麻诊、皮肤瘙痒症、瘾疹、肺经及呼吸道疾病。

保健:肺俞穴是治疗肺脏疾病的要穴,除善于治疗肺系疾患如感冒、咳嗽、气喘等外,还可用于治疗颈肩疼痛等局部病证。

咳黄痰且流浓鼻涕是风热咳嗽,用皮肤针敲打,风热敲出血来。

咳白色痰且痰比较清稀、流清鼻涕是风寒咳嗽,风寒轻敲红为止。

备注:艾条灸5-15分钟。

●厥阴俞:厥,通阙,阙乃古代宫癜、陵墓等的卫外建筑,指厥阴经气血为心血的气化之气。厥阴俞名意指心室外卫心包中的干热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心包之背俞穴。

位置:背部,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主治:宽胸理气,活血止痛。咳嗽、呕吐、胸闷;心跳过速、心律不齐、心肌炎、心绞痛、风湿性心脏病;克服懦弱性格、神经衰弱、失眠、肋间神经痛。

保健:外泄心包之热,指压该穴,可以治疗疾病性气喘、止咳;还能使胸部伸张,使怯弱性格者缓解紧张,降低自我防卫意识,从而增加自信,克服掉懦弱的性格。

备注:艾条灸5-15分钟。

●心俞:心,心室;俞,输。名意指心室中的高温湿热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心之背俞穴。

位置:背部,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宽胸理气、宁心安神、通调气血。冠心病、心绞痛、风湿性心脏病、心房纤颤、心动过速、心悸、心烦;失眠健忘、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癫痫、神经官能症;肋间神经痛、咳嗽吐血、恶心呕吐、头痛、晕车、胸痛、胃出血、食道狭窄、背部软组织损伤;

保健:当心阴虚时,可以灸心俞穴,症状消失或者明显缓解之后可以停止,因为心脉调整后进入良性循环,可以借助自我调节获得健康。素质较好的青壮年,偶然出现健忘或精神恍惚等亚健康症状的,如果长期失眠健康,精神迟钝,或者病症虽暂时出现,但却很严重,可以加配神门穴,以增强疗效。
年老体弱者属于“真虚”,大多伴有食欲不振,形体疲惫,面色萎黄,腰酸腿软等症状,应灸心俞穴来安神定志,加补益脾的穴位,如脾俞,肾俞,气海。

备注:艾条灸5-20分钟。

●督俞:督,督脉,阳气;俞,输。督俞名意指督脉的阳气由此输向膀胱经。本穴为膀胱经接受督脉阳气之处,故名。

位置:背部,第6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理气止痛,强心通脉。心绞痛、心肌炎、心内外膜炎、冠心病、心跳过速;腹痛、肠鸣、胃炎、膈肌痉挛、气喘;乳腺炎、皮肤瘙痒、银屑病。

备注:艾条温灸10-15分钟。

●膈俞:膈,心之下、脾之上,膈膜;俞,输。膈俞名意指膈膜中的气血物质由本穴外输膀胱经。本穴物质来自心之下、脾之上的膈膜之中,故名。八会穴之血会。

位置:背部,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理气宽胸,活血通脉。神经性呕吐、胃炎、胃溃疡、肝炎、肠炎、肠出血、胃痛;厌食、食道癌、胃癌、食道狭窄、淋巴结结核、胸膜炎;哮喘、咳嗽、支气管炎;面色青黄、眼袋、皮肤粗糙;贫血、慢性出血性疾患、膈肌痉挛、荨麻疹、小儿营养不良;功能性子宫出血。

保健:血会膈俞,统治一切血症,养血活血生血,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还兼具养血生血,健脾补心之力,常与脾俞相伍以治疗气血不足,心脾两虚的病证。

备注:艾条灸5-15分钟。

●肝俞:肝俞名意指肝脏的水湿风气由此外输膀胱经。肝之背俞穴。

位置:背部,第九胸椎凸骨下,左右旁开1.5寸。筋缩旁开1.5寸。

主治:疏肝利胆、理气明目。急慢性肝炎、胆囊炎、慢性胃炎、胃扩张、胃痉挛、胃出血、肠出血、黄疸;目赤痛、眼睑下垂,结膜炎、青光眼、夜盲症、视网膜炎;偏头痛、神经衰弱、精神病肋间神经痛;淋巴结结核、胆石症、月经不调。

保健:乳腺增生症。乳腺增生病表现为乳房肿胀、乳房肿块、月经前加重,并多伴有胸闷、心烦、易怒等症状。中医认为,肝经循行经过乳房,而乳腺增生症的发生与肝郁气滞关系密切。故针刺肝俞、期门等穴可起到疏肝解郁、散结止痛之功效。

抑郁症以情绪低落、睡眠障碍、兴趣减退等为主要表现,针刺心俞、肝俞、脾俞、肾俞等背俞穴,可起到健脾养心、疏肝解郁、安神定志的作用。

备注:艾条灸10-15分钟。

●胆俞:胆俞名意指胆腑的阳热风气由此外输膀胱经。胆之背俞。

位置:背部,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主治:疏肝利胆、清热化湿。胆囊炎、胆石症、急慢性肝炎、胃炎、消化道溃疡、黄疸、口苦、呕吐,肺痨、惊悸,胸腹胀满、骨蒸潮热;坐骨神经痛、肋间神经痛、风湿性关节炎。

备注:艾条灸5-15分钟。

●脾俞:脾俞名意指脾脏的湿热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脾之背俞。

位置: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利湿升清、健脾和胃、益气壮阳。消化不良、消化性溃疡、胃溃疡、胃炎、胃痉挛、胃下垂、胃扩张、胃出血;肾下垂、肾炎;肝炎、肝脾肿大、黄疸;脘腹胀痛、胸胁支满、呕吐噎膈,神经性呕吐,肠炎、泄泻、鼓胀、痢疾;贫血、慢性出血性疾病、月经不调、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糖尿病、小儿夜盲、荨麻疹、背痛。

保健:治疗糖尿病灸脾俞穴,采用艾条悬起灸,每次10-20分钟。每日一次或者隔日一次。10次为一个疗程,每月一个疗程即可。

刺激脾俞穴,可以提升脾脏的功能,起到健脾益气的作用,使脾运化水湿功能正常,将身体多余的水分转输到肺肾,通过肺肾的气化功能,化为汗液和尿液排泄出体外,令湿浊消散,诸症解除。

备注:艾条灸10-15分钟。

●胃俞:该穴名意指胃腑的湿热水气由此外输膀胱经。胃之背俞穴。

位置:背部,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和胃健脾,理中降逆。胃脘痛、翻胃、胃炎、胃溃疡、胃扩张、胃下垂、胃痉挛、消化性溃疡;恶心呕吐、腹胀腹泻、肠鸣痢疾、鼓胀、肠炎、胰腺炎;胸胁痛、肝炎、糖尿病、失眠。

保健:按摩此穴可增强胃的功能,从而更好地保证食物消化吸收的顺利完成,有效的配合治疗由于胃肠功能引起的身体消瘦等消化系统病征。

备注:艾条温灸10-15分钟。

●三焦俞:三焦俞名意指三焦腑的水湿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三焦之背俞穴。

位置:腰背部,第1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调理三焦、利水强腰。腹胀肠鸣、呕吐、泄痢、胃炎、胃痉挛、消化不良、肠炎;肾炎、尿潴留、遗精、水肿、鼓胀、黄疸、遗尿、癃闭、腰脊强痛、腰肌劳损;发烧、精力减退、糖尿病、腹水、失眠、神经衰弱、延长性欲时间。

保健:三焦俞穴对治疗青春痘十分有效。艾灸每天一次,连续刺激一个星期就会出现效果。

备注:艾条灸10-15分钟。

●肾俞:肾脏的寒湿水气由此外输膀胱经。肾之背俞穴。

位置:腰背部,第二腰椎下旁开1.5寸,和肚脐眼平齐正好是第二腰椎。

主治:调补肾气、通利腰脊。遗尿、遗精、阳痿;肾脏病、肾炎、肾绞痛、性功能障碍;月经不调、白带;水肿、耳鸣、耳聋;腰痛、腰部软组织损伤;高血压、低血压、精力减退。

保健:肾俞穴不能重敲击。特别是有肾病肾积水的患者,敲击会加重病情的。

备注:艾条灸10-20分钟。

●气海俞:脐下的气海穴,指气血来源于生气之海的腰腹内部。气海穴俞穴名意指腰腹内部的温热水气由此外输膀胱经。本穴物质为来自于腰腹内部的湿热水气,所对应的部位为脐下的气海穴,故名。

位置:腰部,第3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调和气血、强壮腰脊。腰痛、下肢瘫痪、腰骶神经根炎、腰肌劳损、 肠鸣腹胀、月经不调、痛经、痔漏下血、痛经、性功能障碍。

保健:按摩、轻捶此穴可益气补血。

备注:艾条灸10-20分钟。

●大肠俞:名意指大肠腑中的水湿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大肠之背俞穴。

位置:腰部,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约与髂嵴高点相平。

主治:理气降逆,调和肠胃。腰脊痛、骶髂关节炎、骶棘肌痉挛、坐骨神经痛;肠炎、肠鸣、痢疾,便秘、小儿消化不良、腹痛、腹胀、肠梗阻、肠出血;阑尾炎、遗尿、肾炎、淋病。

备注:艾条灸10-15分钟。

●关元俞:脐下关穴元穴,指气血来源于与关元对应的小腹内部。名意指小腹内部的湿热水气由此外输膀胱经。本穴物质为来自于小腹内部的湿热水气,所对应的部位为脐下的关元穴,故名。

位置:腰部,第5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培补元气,调理下焦。腰痛、腰肌劳损、腹胀、痢疾、肠炎、膀胱炎、阳痿、遗尿、慢性盆腔炎、小便频数或不利、消渴、泄泻。

保健:指压关元俞穴位,可以延长性欲时间,提高男性勃起功能。按摩关元俞穴的同时,配合按摩三焦俞穴,会发挥更好的疗效,延长性欲时间。

备注:艾条灸10-20分钟。

●小肠俞:小肠俞名意指小肠腑的湿热之气由此外俞膀胱经。小肠之背俞穴。

位置:骶部,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一骶后孔。

主治:小腹胀痛、腰骶疼痛、髂骶关节炎;腹泻痢疾、肠炎;盆腔炎、带下;遗精、遗尿、尿血、尿痛、疝气。

保健:此穴和大肠俞穴配合可以明显改善男性早泄状况。

备注:艾条灸5-15分钟。

●膀胱俞:膀胱俞名意指膀胱腑中的寒湿水气由此外输膀胱经。膀胱之背俞。

位置:骶部,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2骶后孔。

主治:利膀胱、强腰脊。肾炎、腹泻、肠炎、夜尿症、遗尿、小便不利、便秘、痢疾、膀胱炎;坐骨神经痛、腰脊强痛。

备注:艾条灸5-15分钟。

●中膂俞:中,指体内;膂,脊骨。名意指脊骨中的气化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本穴位在脊背下部,脊骨为肾之所主,内藏水液,水液气化后由此外输膀胱经,故名。

位置:骶部,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三骶后孔。

主治:强健腰膝、清利湿热、益气壮阳。腹泻、痢疾、疝气、坐骨神经痛、腰骶痛、腰肌劳损、肠炎。

备注:艾条灸5-15分钟。

● 白环俞:白,肺之色,气。环,古指环状且中间有孔的玉器,此指穴内气血为肺金之性的凉湿之气。名意指臀部肌肉层中的气化之气由本穴外输膀胱经。

位置:于骶部,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4骶后孔。

主治:调理经带、益肾固精。腰髋痛、腰骶痛、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遗精,疝气;遗尿、尿潴留、肛门诸肌痉挛;白带、血崩、月经不调、大小便不利、子宫内膜炎;小儿麻痹后遗症。

备注:艾条灸10-15分钟。

●上髎:该穴名意指膀胱经的地部经水由此从体表流入体内。本穴物质为膀胱经上部经脉下行的地部水液,至本穴后,由本穴的地部孔隙从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故名。

位置:骶部,髂后上棘与中线之间,适对第1骶后孔处。

主治:调理下焦,通经活络。大小便不利、外阴湿疹、遗精、阳痿;阴挺、带下、月经不调、子宫脱垂、子宫内膜炎、盆腔炎、卵巢炎;腰痛,腰骶关节炎,膝关节炎;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小儿麻痹后遗症;痔疮、睾丸炎、便秘、尿潴留;催产、引产。

备注:艾条灸10-15分钟。

●次髎:该穴名意指膀胱经的地部经水由此从体表流入体内。本穴物质为膀胱经上部经脉下行的地部水液,至本穴后,由本穴的地部孔隙从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故名。

位置:骶部,髂后上棘内下方,适对第2骶后孔处。

主治:补益下焦,强腰利湿。腰痛、腰骶神经痛、腰骶关节炎、坐骨神经痛、下肢痿痹;疝气、遗精、小便不利;月经不调、痛经、盆腔炎、子宫内膜炎、催产、引产;性功能障碍、泌尿系感染。

备注:艾条灸10-15分钟。

●中髎:名意指膀胱经的地部经水由此从体表流入体内。本穴物质为膀胱经上部经脉下行的地部水液,至本穴的地部孔隙从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故名。

位置:骶部,次髎下内方,适对第3骶后孔处。

主治:疏导水液,健脾除湿。腰骶痛、便秘、泄泻、月经不调、带下、小便不利、性功能障碍、泌尿感染。

备注:艾条灸10-15分钟。

●下髎:下中髎穴名意指膀胱经的地部经水由此从体表流入体内。本穴物质为膀胱经上部经脉下行的地部水液,至本穴后,由本穴的地部孔隙从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故名。

位置:骶部,中髎下内方,适对第4骶后孔处。

主治:疏导水液、健脾除湿。腰骶痛、下肢瘫痪;月经不调、带下、盆腔炎、子宫内膜炎、腹痛、便秘、疝痛、阴痒、小便不利、泌尿系感染、性功能障碍。

备注:艾条灸10-15分钟。

●会阳:会,会合、交会;阳,阳气。意指膀胱经经气由此会合督脉阳气。本穴物质为下髎穴传来的地部剩余经水,其量也小,至本穴后吸热气化为天部之气,此气与督脉外传的阳气会合后循膀胱经散热下行,穴内气血的变化特点是天部的阳气相会,故名。

位置:骶部,尾骨端旁开0.5寸。

主治:清热利湿、理气升阳。泄泻、阳痿、痔疮、便血、痢疾、带下、坐骨神经痛、淋病、阴部神经性皮炎。

备注:艾条灸10-15分钟。

●承扶:承,承担、承托;扶,扶助。承扶名意指膀胱经的地部经水在此大量蒸发外散。本穴物质为膀胱经下行的地部经水和经水中夹带的 脾土微粒,由于膀胱经经水在上、次、中、下髎穴四穴处大部分流落于地之地部,至本穴后气血物质实已变为经水与脾土微粒的混合物。气血物质在本穴的变化为吸 热气化,水湿气化上行于天部,脾土微粒则固化于穴周,固化的脾土物质质干坚硬,能很好地承托并阻止随膀胱经经水流失的脾土,故名。

位置:臀部横纹线的中央下方。

主治: 通便消痔、舒筋活络。坐骨神经痛、腰骶臀股部疼痛、腰骶神经根炎、腰背疼痛、下肢瘫痪、痔疮、小便不利、臀部下垂、提高性欲、缩阴、提臀、胞宫寒冷。

保健:主导生殖器官的神经从此处经过,经常按压可以强化阴道的收缩力,增加对性的感受力,治疗性冷淡。

备注:艾条灸10-15分钟。

●殷门:殷,盛大、众多、富足。意指膀胱经的地部水湿在此大量气化。本穴物质为承扶穴脾土中外渗而至的地部水湿,至本穴后,水湿分散于穴周各部并大量气化,气血物质如充盛之状,故名。

位置:大腿后面,承扶与委中的连线上,承扶下6寸。

主治:舒筋通络、强膝状腰。腰脊疼痛、腰部扭挫伤、腰肌劳损、急性腰扭伤、坐骨神经痛、下肢麻痹、股部炎症。

保健:治疗腰背疼及腰椎间盘突出症敲打殷门穴效果显著,立竿见影。

备注:艾条灸10-15分钟。

●浮郄:浮,阳气。浮郄名意指膀胱经经气在此各至天之天部。本穴物质为委阳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因吸热而上至天之天部,但因膀胱经气血性本寒湿,即使吸热其所上行天之天部的气态物也少,如从孔隙中上行一般,故名。

位置:腘横纹外侧端,委阳穴上1寸,股二头肌腱的内侧。

主治:清热降温、舒筋通络。急性胃肠炎、尿潴留、便秘、股腘部疼痛、髌骨软化症,腓肠肌痉挛、髀枢不仁、霍乱转筋、下肢麻痹。

备注:艾条灸10-15分钟。

●委阳:委,堆积;阳,阳气。名意指膀胱经的天部阳气在此聚集。本穴物质为委中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因吸热而化为天部阳气,阳气在本穴为聚集之状,故名。三焦之合穴。

位置:腘横纹外侧端,股二头肌腱的内侧。

主治:益气补阳、通利三焦、舒筋活络。腰脊强痛、腰肌劳损、腓肠肌痉挛、下肢挛痛、腿足挛痛、腹满、水肿、小便不利、泌尿系感染。

备注:艾条灸10-15分钟。

●委中:委,堆积;中,指穴内气血所在为天人地三部的中部。该穴名意指膀胱经的湿热水气在此聚集。本穴物质为膀胱经膝下部各穴上行的水湿之气,为吸热后的上行之气,在本穴为聚集之状,故名。膀胱经合穴。

位置:腘横纹中点,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腱中间。

主治:舒筋活络、散瘀活血、清热解毒。腰背痛、下肢痿痹、风湿性膝关节炎、小腿抽筋、脖子酸痛、臀部疼痛、膝盖疼痛等腰及下肢病证、坐骨神经痛、急性腰扭伤;脑血管病后遗症、癫痫;腹痛、急性吐泻、急性胃肠炎;小便不利、遗尿、尿潴留;丹毒、湿疹、风疹、荨麻疹、牛皮癣、疖疮;提高性欲、丰胸美乳、中暑。

保健:腰背委中求。委中穴对我们的腰酸背痛、急性腰扭伤治疗效果非常好。除委中穴外,承山穴和昆仑穴也是治疗腰背疼痛的常用穴位,进行正确地按摩,也能很好地解除腰背的酸痛。

生殖器官的神经延伸到这里,用手指轻轻抚压穴位,能提高女性的性亢奋度,同时对缓和紧张情绪引起的性欲下降特别有效。

备注:艾条灸10-15分钟。

●附分:附,随带、附带;分,分开、分出。附分名意指膀胱经的气血物质在此形成一条经脉的附属分支。手足太阳之交会穴。

位置:背部,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主治:舒筋活络、疏风散邪。颈项强痛、颈部肌肉痉挛、颈椎病、肘臂麻木、肩背拘紧、肋间神经痛、感冒、肺炎。

备注:艾条灸5-10分钟。

●魄户:魄,肺之精,气。意指本穴出入的气血为来自肺脏的阳热之气。本穴物质和肺俞穴一样,皆为来自肺脏的外输之气,但因本穴与肺俞穴相比处于更外更高处,气血物质为比肺俞穴更为干燥的阳热之气,属于肺之精气,故名。

位置:背部,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主治:理气降逆、舒筋活络、止咳平喘、疏风宣肺。肩背痛、颈项强痛、肋间神经痛、肩背上臂部疼痛或麻木、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咳嗽、气喘、肺结核、肺不张、肺痨、胸膜炎、虚劳、感冒。

备注:艾条灸5-15分钟。

●膏肓俞:膏,膏脂、油脂;肓,心脏与膈膜之间。膏肓名意指膜中的脂类物质由此外输膀胱经。穴外输膀胱经的气血物质为心脏与膈膜之间的膏脂(此膏肓由五谷精微所化),故名。

位置:背部,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主治:补虚益损、调理肺气。肺结核、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咳嗽;阳痿、遗精;完谷不化、慢性胃炎、胃出血、神经衰弱、胸膜炎、乳腺炎、贫血、健忘、肩膀肌肉僵硬、酸痛。

保健:本穴为各种慢性虚损性疾病的常用穴,常灸此穴有强身保健、预防疾病的作用。

备注:艾条灸10-20分钟。

●神堂:神,心神,心气;堂,古指宫室的前面部分,前为堂、后为室,堂为阳、室为阴。该穴名意指心室的阳热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位置:背部,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主治:宽胸理气、宁心安神。脊骨疼痛、胸闷、胸腹胀满、咳嗽、气喘。

备注:艾条灸5-15分钟。

●譩譆:压按本穴病者呼出之声也,无它意。本穴物质为督脉外传的阳热之气,而督脉的阳热之气由五脏六腑的精微物质所生化,本穴所受的纯阳之气也即是五脏六腑的纯阳之气。

位置:背部,第六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主治:宣肺理气、通络止痛。肩背痛、肋间神经痛、腋神经痛、腰背肌痉挛、热病、感冒、咳嗽、气喘、疟疾、心包炎、膈肌痉挛。

●膈关:膈,心之下、脾之上。膈关名意指膈膜中的阳气由此上输膀胱经。

位置:背部,当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主治:宽胸理气、和胃降逆。胸闷、嗳气、呕吐、呃逆、噎膈、脊背疼痛、肋间神经痛、膈肌痉挛、胃出血、肠炎。

备注:艾条灸5-15分钟。

●魂门:魂,肝之神,阳热风气。名意指肝脏的阳热风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位置:背部,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主治:疏肝理气、降逆和胃。胸胁胀痛、背痛、肋间神经痛;急慢性肝炎、胃炎、胃痉挛、食道狭窄、消化不良、呕吐、泄泻、胆囊炎、癔病、心内膜炎、胸膜炎、肌肉风湿病。

保健:坚持长期按揉魂门穴,对胸胁胀满、背痛、饮食不下、消化不良、呕吐及肠鸣,泄泻等疾患疗效显著,对于肋间神经痛、癔病、烦躁及肝胆疾病也有不错的调理和改善效果。

备注:艾条灸5-15分钟。

●阳纲:阳,阳气;纲,网上之总绳。意指胆腑的阳气由此外输膀胱经。阳纲穴与胆俞穴相对,气血物质皆来自胆腑,胆腑气血处半表半里,而本穴又在背外之侧,穴内物质为胆腑外输的阳热风气,此阳热风气即是脏腑外输的阳气汇聚而成,有对体内外输的阳气抓总提纲作用,故名。

位置:背部,第10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主治:疏肝利胆、健脾化湿。胃炎、消化不良、胃痉挛;肝炎、黄疸;胆囊炎、心内膜炎、腹痛、消渴、泄泻、肠鸣、风湿病、蛔虫性腹痛。

备注:艾条灸5-15分钟。

●意舍:意,脾之神,脾气;舍,来源。意舍名意指脾脏的热燥阳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位置: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主治:健脾化湿、和胃利胆。消化不良、胃扩张、恶心呕吐、腹胀肠鸣、泄泻、肠炎、肝炎、食道狭窄、腹直肌痉挛、胸膜炎、糖尿病、进行性肌营养不良。

备注:艾条灸5-15分钟。

●胃仓:胃,胃腑;仓,存贮聚散之所。意指胃腑的湿热阳气由此外输膀胱经。本穴物质为来自于胃腑的湿热阳气,至本穴后,因受人体重力场的作用,湿重而热的阳气既不能上行又不能下行,湿热阳气屯留于本穴之中,故名。

位置:背部,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主治:和胃健脾,消食导滞。胃痉挛、胃炎、胃脘痛、溃疡病、饮食不下、腹胀、水肿、肠炎、习惯性便秘、小儿食积、背脊疼痛、乳腺炎。

备注:艾条灸10-20分钟。

●肓门:肓,心下膈膜,指穴内调节的物质对象为膏肓穴外传的膏脂之物也。盲门名意指天部气血中夹带的膏脂物质在此冷降。本穴与膏肓穴相对应,膏肓穴为膏脂之物的输出之处,而本穴则为膏脂之物的回落之处,故名。

位置:腰部,第1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

主治:理气和胃、清热消肿。胃痉挛、胃炎、溃疡病、腹痛、便秘、乳腺炎。

备注:艾条灸10-20分钟。

●志室:志,肾之精,肾气;室,房屋之内间,与堂相对,堂在前、室在后,亦指穴内气血为肾脏外输寒湿水气。该穴名意指肾脏的寒湿水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位置:腰部,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

主治:益肾固精、清热利湿、强壮腰膝。耳鸣聋、头晕目眩、腰脊强痛、阴中肿痛、阳痿、遗精、前列腺、肾炎、膀胱炎、小便不利、尿道炎、性功能障碍。

保健:指按摩志室穴穴位,不但可以去除现有的脂肪、腹部赘肉,还可以强化夫妻性生活,对治疗遗精、阳痿早泄、阴囊湿疹、腰痛都有很好的功效。

备注:艾条灸10-20分钟。

●胞肓:胞,包裹胎儿的膜质囊也;肓,心下膈膜。胞肓名意指胞宫中的膏脂之物由此外输膀胱经。本穴物质为来自胞宫中的膏脂之物,它与心下膈膜中外输的膏脂之物同性,故名。

位置:臀部,平第2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

主治:通利二便、补肾强腰。膀胱炎、睾丸炎、尿道炎、大小便不利;腹胀、肠鸣、便秘;坐骨神经痛、腰脊强痛。

备注:艾条灸5-10分钟。

●秩边:秩,古指官吏的俸禄,此指穴内物质为肺金之气。本穴所在为膀胱经,五行之水当值为官,其俸禄者金气。边,旁,侧。秩边名意指臀部外散的水湿之气由此传于膀胱经。本穴物质为来自腰臀部肌肉层中气化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散热冷缩并循膀胱经而行,冷降之气补充了膀胱经的地部经水,故名。

位置:臀部,平第4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

主治:舒经活络、强健腰膝。便秘、小便不利、痔疮、急性腰扭伤、腰骶痛、坐骨神经痛、下肢痿痹、中风偏瘫、阴痛、梨状肌综合征。

备注:艾条灸5-15分钟。

●合阳:合,会和、会集;阳,阳热之气。该穴名意指膀胱经吸热上行的阳热之气在此聚集。本穴物质为膀胱经膝下部各穴上行的阳气聚集而成,故名。

位置:小腿后面,委中穴与承山穴的连线上,委中穴下2寸。

主治:舒筋通络、调经止带、强健腰膝。功能性子宫出血、月经不调、子宫内膜炎;睾丸炎、前列腺炎;腰脊强痛、下肢痿痹、脑血管病后遗症、肠出血、疝痛、腓肠肌痉挛。

保健:点合阳治腰腿痛,采用的是“左病右取,右病左取”的交叉取穴法,哪边腰痛,就点对侧合阳。

备注:艾条灸5-10分钟。

●承筋:承,承受;筋,肝所主的风。意指膀胱经的上行阳气在此化风而行。本穴物质为膀胱经足下部各穴上行的阳热之气,至本穴后为风行之状,故名。

位置:小腿后面,委中穴与承山穴连线上,委中下5寸。

主治:舒筋活络、强健腰膝、清泄肠热。便秘、痔疾、小腿痛、下肢麻痹、坐骨神经痛、腰背痛、腰腿拘急疼痛、急性腰扭伤。

备注:艾条灸5-20分钟。

●承山:承,承受、承托;山,土石之大堆,此指穴内物质为脾土。意指随膀胱经经水下行的脾土微粒在此固化。本穴物质为随膀胱经经水上行而来的脾土与水液的混合物,行至本穴后,水液气化而干燥的脾土微粒则沉降穴周,沉降的脾土堆积如大山之状,故名。

位置:小腿背面正中线上,委中与昆仑穴之间,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的尖角凹陷处。

主治:理气止痛、舒筋活络。坐骨神经痛、膝盖劳累、腰背痛、腰腿痛、小腿肚抽筋、脚部劳累、便秘、脱肛、痔疮。

保健:腿部转筋,小腿痉挛,肛门疾患的常用效穴。

备注:艾条灸5-15分钟。

●飞扬:飞,指穴内物质为天部之气也;扬,指穴内物质扬而上行也。意指膀胱经气血在此吸热上行。本穴物质为膀胱经跗阳至至阴各穴吸热上行的水湿之气,在本穴的变化为进一步的吸热蒸升,故名。足太阳经络穴。

位置:小腿后外侧,外踝后,昆仑穴直上七寸,承山穴外下方1寸处。

主治:清热安神、舒筋活络。头痛、目眩、颈项痛、腰膝酸痛、癫痫、脚气、风湿性关节炎、痔疮、膀胱炎。

备注:艾条灸穴5-20分钟。

●跗阳:跗,脚背;阳,阳气。该穴名意指足少阳、足阳明二经的阳气在此带动足太阳经的气血上行。膀胱经足部上行的阳气至本穴后散热而化为湿冷的水气,由于有足少阳、足阳有二经上行的阳气为其补充热量,足太阳膀胱经的水湿之气才得以继续上行。本穴水湿之气的上行是依靠足背上行的阳气才得以上行的,故名。阳跷脉郄穴。

位置:小腿后面,外踝后,昆仑穴直上3寸。

主治:退热散风、舒筋活络。头重头痛、腰骶痛、急性腰扭伤,下肢瘫痪,腓肠肌痉挛、外踝肿痛、脚腿痛、脚气、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

备注:艾条灸5-10分钟。

●昆仑:昆仑,广漠无艮。昆仑名意指膀胱经的水湿之气在此吸热上行。本穴物质为膀胱经经水的气化之气,性寒湿,由于足少阳、足阳明二经的外散之热作用,寒湿水气吸热后亦上行并充斥于天之天部,穴内的各个层次都有气血物存在,如广漠无艮之状,故名。经穴,属火。

位置:足外踝后方,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清热安神、舒经活络。头痛目眩、项强、鼻衄、眼疾、高血压、腰痛、坐骨神经痛、肩背拘急、怕冷症、脚跟肿痛、踝关节炎癫痫、肠结石、难产。

备注:艾条灸5-10分钟。孕妇禁,经期禁。

●仆参:仆参者奴仆参拜。仆参名意指膀胱经的水湿之气在此有少部分吸热上行。本穴所在为傍胱经,穴内物质为寒湿水气,水为主,火为仆,穴外传来的火热之气仅能使较少部分的水湿之气气化上行于天,火热之气相对于本穴的寒湿水气来说就如奴仆一般,故名。足太阳、阳蹻之会。

位置:足部外侧,外踝后下方,昆仑穴直下,跟骨外侧,赤白肉际处。

主治:强壮腰膝、舒筋活络。脚气、足跟痛、腰痛、下肢痿痹、膝关节炎、踝关节炎、癫痫。

备注:艾条灸5-10分钟。

●申脉:申,八卦中属金,此指穴内物质为肺金特性的凉湿之气;脉,脉气。该穴名意指膀胱经的气血在此变为凉湿之性。本穴物质为来自膀胱经金门穴以下各穴上行的天部之气,其性偏热(相对于膀胱经而言),与肺经气血同性,故名。足太阳阳跷脉之会。十三鬼穴之鬼路。

位置:足部外侧,外踝直下方凹陷中。

主治:清热安神、补阳益气、疏导水湿。失眠、头痛、眩晕、腰腿痛、足踝关节痛、下肢痿痹、目赤肿痛、祛寒症、增进耐性。
备注:艾条灸5-20分钟。

●金门:金,肺性之气。金门名意指膀胱经气血在此变为温热之性。本穴物质为膀胱经下部经脉上行的阳气,性温热,与肺金之气同性,故名。郄穴。

位置:足外侧部,外踝前缘直下,骰骨下缘处。

主治:疏导水湿、补阳益气。头痛、眩晕、腰痛、腰膝痛、小儿惊风、下肢痿痹、外踝痛。

备注:艾条灸5-10分钟。

●京骨:京,古指人工筑起的高丘或圆形的大谷仓。骨,水。京骨名意指膀胱经的湿冷水气在此聚集。本穴物质为膀胱经吸热蒸升的水湿之气,性寒凉,在本穴为聚集之状,如同储存谷物的大仓,故名。原穴。

位置:足外侧部,第5跖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际处。

主治:清热止痉,明目舒筋。头痛、目翳、项强、癫痫、腰痛、踝关节痛。

备注:艾条灸5-10分钟。

●束骨:束,捆、束缚。束骨名意指膀胱经的寒湿水气在此聚集不能上行。本穴物质为膀胱经上部经脉下行的寒湿水气和下部经脉上行的阳气,二气交会后聚集穴内既不能升亦不能降,如被束缚一般,故名。输穴,属木。

位置:足外侧,足小趾本节(第5跖趾关节)的后方,赤白肉际处。

主治:疏经活络、散风清热、清利头目。头痛、目眩、项强、落枕、癫痫、腰腿痛、腓肠肌痉挛。

备注:艾条灸5-10分钟。

●足通谷:通,通道、通行;谷,肉之大会,两山中间的空旷之处。足通谷名意指膀光经经气在此冷降归地。本穴物质一为膀胱经上部经脉下行的寒湿水气,二为至阴穴上传于此的天部湿热水气,二气交会后的运行变化主要是散热缩合冷降,冷降之水循膀胱经回流至阴穴,故名。荥穴,属水。

位置:足外侧,足小趾本节(第5跖趾关节)的前方,赤白肉际处。

主治:清热安神,清头明目。头痛、目眩、哮喘、项强、颈椎病、鼻衄、精神病、癫痫、慢性胃炎、功能性子宫出血。

备注:艾条灸5-10分钟。

●至阴:至,极;阴,寒,水。至阴名意指体内膀胱经的寒湿水气由此外输体表。本穴物质为来自体内膀胱经的寒湿水气,它位于人体的最下部,是人体寒湿水气到达的极寒之地,故名。井穴,属金。

位置:足小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

主治:开窍苏厥、散热生气、理气活血、正胎催产、清头明目。头痛、昏厥、目痛、眼结膜充血、角膜白斑、鼻塞、鼻血;胞衣不下、胎位不正、难产、滞产;月经不调、脑溢血、脑血管病后遗症;尿潴留、遗精。

保健:至阴是足太阳经井穴,引产下行,为催产之经验效穴。艾灸治疗胎位不正的最佳时机为第30至34周。

备注:艾条灸10-20分钟。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