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阴虚是中医内科心系病的一种证候,以下是其详细介绍:
病因
劳神过度:长期思虑劳神,暗耗心阴,如长期从事脑力工作、过度操心等。
久病体虚:久病不愈,耗伤气血,进而导致心阴不足。
情志不畅:长期情绪抑郁、焦虑、愤怒等,易动气动火,耗伤心阴。
温热火邪:外感温热病邪,或体内有火邪,灼伤阴液,导致心阴亏损。
肾阴不足:肾阴亏虚,不能上济心阴,导致心阴不足。
症状
精神心理方面:心悸心烦,心中悸动不安,烦躁易怒,失眠多梦,睡后易醒,容易受惊,神志不宁,或有健忘等。
阴虚内热症状:手足心热,潮热盗汗,两颧潮红,口燥咽干,形体消瘦,舌红少苔乏津,脉细数。
其他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口舌生疮、面色深红等症状,女性患者可能出现经期不调、更年期综合征等症状。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结合病史、情志等因素进行综合判断。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四诊,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象、脉象等,如舌红少苔、脉细数等阴虚之象,以及心悸、失眠等心脏症状,可做出诊断。
鉴别诊断:需与心血虚鉴别,二者均有心悸、失眠多梦症状,但心血虚兼有眩晕、健忘、面色苍白或萎黄、口唇爪甲色淡、脉细弱等;心阴虚兼见潮热、盗汗、五心烦热、颧红、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等。
治疗
中药治疗:以滋阴养心为主要治法,常用方剂如天王补心丹、柏子养心丸、生脉散等,常用中药有生地、玄参、麦冬、天冬、人参、茯苓、五味子、当归、丹参、柏子仁、酸枣仁、远志等。
针灸治疗:针刺厥阴俞、心俞、膻中、内关等穴位,采用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留针 15-20 分钟,捻转 3-5 次。
饮食调理:多食用具有滋阴养心功效的食物,如百合、银耳、麦冬、玉竹、莲子、枸杞子、雪梨等,避免食用辛辣、燥热、刺激性食物。
生活调摄: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情绪过激,保持心情舒畅和平和;进行适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瑜伽等,但要避免过度劳累 。
心阳虚是中医术语,以下是其详细介绍:
病因
心气不足发展而来:心气长期亏虚,病情逐渐加重,可发展为心阳虚。
外邪侵袭:寒湿、痰饮等阴邪侵袭人体,阻抑心阳,导致心阳不振。
素体阳虚:患者本身阳气虚弱,心阳也随之不振。
思虑伤神:长期思虑过度,耗伤心气,进而损伤心阳。
久病失养:患有慢性疾病,长期不愈,气血耗损,心阳得不到滋养。
症状
心血管系统症状:心悸怔忡,即心跳异常,自觉心慌不安,活动后加重;心胸憋闷或疼痛,心阳不足致血脉运行不畅,不通则痛。
阳虚症状:畏寒肢冷,四肢冰凉,怕冷明显;自汗,因阳气不足,卫外不固,津液外泄。
精神症状:精神萎靡,神思衰弱,反应迟钝,嗜睡,意识和思维活动减弱。
其他症状:面色苍白或青紫,舌淡胖或紫暗,苔白滑,脉象沉弱或结代。
治疗
中药治疗:以温补心阳为主要治法,常用方剂如桂枝甘草汤合人参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参附汤等,根据具体症状加减用药。
针灸治疗:选取内关、神门、心俞等穴位进行针刺或艾灸,以温通心阳,调理心气。
饮食与生活调理
饮食:宜富有营养、易消化,低脂肪,高维生素、高蛋白,如羊肉、狗肉、桂圆等具有温补心阳作用的食物。避免食用苦寒、生冷、辛辣、油腻的食物。
生活习惯:注意保暖,避免受寒;适量运动,增强体质;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激动;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睡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