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61|回复: 1

经方大师曹颖甫,12岁学医,35岁中举,51岁行医,终成一代名医

[复制链接]

7867

主题

2699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9834
发表于 2024-7-3 08:33: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生活中想必有不少人对中医很感兴趣,但是想学中医就想得非常多了,怕自己不是科班出身,学不好,又担心遇不到好老师,没人教,又怕自己年纪大了,想学已经晚了……

其实历史上有很多名医可都是自学成才的,还有这么一位大器晚成的中医名家,他就是曹颖甫,他在51岁才开始行医,51岁可能已经是很多人心目中安享晚年,不学艺的年龄了,但是在曹颖甫一生中这才是绽放光芒的起点。

现在提起曹颖甫可能很多人不清楚,但是在晚清和民国时期却是大名鼎鼎的人物,他的学生们称他是经方大家,在当时上海他开的诊所有很多人慕名前来看病。

上海的中医专门学校都纷纷聘请他来讲学,大家熟知的著名老中医秦伯末都是跟随他学的医术。

曹颖甫、名家达,号鹏南,别号叫作拙巢老人。他于1866年出生于江阴司马街的一个名门望族,从小过继给伯父曹秉生当养子。

这个曹秉生可不简单,不但通四书五经,善读书,还懂医术。曹颖甫12岁的时候就在伯父的熏陶下,对中医产生浓厚的兴趣,每到读书之余就爱翻看医书。

在当时以科举为重,曹颖甫到了35岁才中举,可是还没高兴太久,他的养父病逝,此时科学制度也被废止了。曹颖甫连遭打击后,开始与钱性方、朱翔云、冯箴若等人经常讨论医学经旨,每日研读《伤寒论》《金匮要略》全文。

在学习中医这段时间内,他尝试用经方治好了他母亲的很多病,看着当时的乱世,人民生活贫困,无钱求医治病,小病往往拖成了大病,于是他产生了救世之志。

于是他沉下心来,之后的十几年他都一直在闭关修炼,埋头苦读,自学中医,终于让他从一位中医的业余爱好者学成了一代中医经方大师,让他所学的伤寒论在临床实践中大放光彩。

曹颖甫51岁时,在上海南市小西门正式悬壶济世,因为他收费很低,给病人开的处方也常只开一二贴,用药虽少,效果却好,凭借精湛的医术迅速在上海有了很高的名气。

在淞沪会战爆发后,曹颖甫回到家乡江阴躲避战火,没想到江阴也很快陷落,曹颖甫对日军的暴行深恶痛绝,严词拒绝了日军让他担任维持会长的邀请。

1937年,一日有日兵追逐一名女子,女子无奈到他院中躲避,曹颖甫听到动静出来,严厉呵斥日兵,挡住日兵,让过女子,惹恼了日兵,向他腹部猛刺了一刀后扬长而去,年迈的曹老于是罹难。

从曹老的经历我们可以看到,只要专注地学习中医,认真实践,那么自学也是可以成才的,这和有没有名家传授,是不是专家无关。曹老研究仲景学说主要都是靠自学,最终成为一代名医,他的成长经历可谓是大器晚成,很值得学中医的人借鉴。

后来他的弟子将他的临床经历编写成了《经方实验录》。后来人们将此书和曹颖甫写的《伤寒发微》、《金匮发微》一起称为曹氏三书。

7867

主题

2699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9834
 楼主| 发表于 2024-7-3 08:34:36 | 显示全部楼层
名医曹颖甫:医虽小道,苟不悉心研究,焉能生死人而肉白骨?

曹颖甫(1866-1937),名家达,江苏江阴人,我国近代著名的经方家。

在中医学发展的危难之际,他敢于直言,不随俗流,大力提倡研究重视实证实践的仲景医学。

他对医学科学的热爱和求真求实的治学态度,他对于经方应用的大胆实践,坚定地捍卫了中医学术的科学性,在近代中医学术发展史上写下了重要的一页。

所谓经方,是指中医经典著作--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方剂,这些方剂是历代相传的经验方,也称之为古方。

曹颖甫先生一生研究经方,运用经方,是一位纯粹的经方家。

他为什么要推崇经方呢?

第一、为了中医学术的发展。

曹颖甫先生对发展中医学术具有强烈的责任感。

他生活的那个年代,正是西医学大量传入我国,中医学面临严峻挑战的年代。

金元以来的中医学,忽视实证,偏重哲学推理,以致学术失范芜杂,影响了中医的临床疗效,加上西方科学思潮的仲击,中医学徘徊不前,甚至引起了关系中医存废的轩然大波。

如何保存井发展中医学术?这是摆在当时中医界面前的亟须解决的问题。

疗效,是中医学术的生命。与当时许多有识之士一样,曹颖甫先生从中医学自身发展的特点出发,鲜明地提出复兴仲景医学的学术思想。

因为仲景方药疗效确实可靠,用仲景方药,“莫不随时取效,其应如响”。在经方运用的实践中,曹颖甫先生认识到:

经方,这是中医学的立命之本;发展中医学术,离开了经方,那就是空谈。

在数十年的医学生涯中,曹颖甫先生不图名利,不畏流言,不随俗流,以振兴中医学术的责任感,大力倡导仲景方药,表现了一位真正中医学家的胸怀和卓识,同时也受到同道的敬重。

他的学术思想在当时即影响较大,从游者甚众,许多人后来均以擅用经方大剂出名,时有“曹派”之称,如章次公、丁仲英、姜佐景、王慎轩等均为学生中之佼佼者。

第二、为了维护医学科学的良好形象。

近代中医的形象并不高大,许多医生视医术为谋生之术,唯利是图,失却了作为医生灵魂的医疗道德,再加上长期以来积淀的喜补畏攻、喜轻避重、只议药不议病的社会心理,使庸俗的医风。

医术流行,破坏了中医学的整体形象。鲁迅先生就曾尖锐的讥讽过那些庸医用配对的蟋蟀。经霜的芦根。破鼓的皮等治疗鼓胀病的所谓医术。

那时的中医界出现了所谓的“轻灵派”,所用之药大都是薄荷、牛蒡、桑叶、菊花、木蝴蝶、路路通、丝瓜络、荷叶筋等所谓轻灵之品。

这种情况,就如明末思想家顾炎武先生所批判的那样,“古之时庸医杀人,今之时庸医不杀人亦不活人,使其人在不死不活之间,其病日深,而卒至于死”。

用经方,对证则效,不对证则不仅无效相反有害,来不得半点马虎,容不得含混,是检验一个医生医疗技术的极好标准。

故经方为庸医所不容,而真正的中医临床家则必擅用经方。

曹颖甫先生经常告诫门人:“医虽小道,生死之所出入,苟不悉心研究,焉能生死人而肉白骨?”表现了他作为医生的强烈的责任心。

他治病从不推诿,从其学生所撰写的小传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先生之临险证也,明知其难治,犹必殚精竭虑,为之立方而后安。曰:毋有方而不用,宁不效而受谤。又曰:必求其生而不可得,则死者与我皆无遗憾也”(《经方实验录·曹颖甫先生小传》)。

可见,为了解除病人的痛苦,曹颖甫先生将个人的名利声誉是置之度外的。他是一个真正的学者。

第三、为了开展经方的科学研究。

曹颖甫先生不仅是一位医生,而且有严谨的科研思想。

他提倡经方,还因为经方有极高的科研价值。

经方组成严谨,只要对证,疗效十分显著,但要用好经方,要求医生必须有严格的逻辑思维和科研的意识。

正如曹颖甫先生所说:“今人之所谓宗仲景者名而已矣,实则因陋就简,胆识不足以知病,毅力不足以处方,真能宗仲景之说,用仲景之方者,曾几人哉?”(《伤寒发微·丁仲英序》)。

他用经方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抓方证。

方证是用经方的指征和证据,按此证用此方,必定有效。

所以,经方的方证,“并非如一般中医误解之所谓证,更非西医所谓对症疗法之症”(《经方实验录·凡例》),有特有的定义。

抓方证,就能治今病,他说“仲师之法,今古咸宜”,就是说用经方不受某方治西医某病的限制,古方可以治今病。

二是少加减。

从曹颖甫先生的医案可见,其处方大都依据仲景原方不变,如果确需加减,也根据仲景用药规律,从不乱为加减。

三是重视剂量。

每案都有药物剂量,因为疗效与药物用量的关系是众所周知的,但过去的医案常常有方而无量,或有法而无方,忽略用量,使读者多有揣测之苦。

四是重视验证。

他说他记录临床验案,“以考验实用为主要”,书中附以治验,非以自炫,而是作为证据。

他的医案,名《经方实验录》,实验,即临床验证的意思。

由上可见,曹颖甫先生使用经方的思路符合近代严格的逻辑思维,与以往“医者意也”的用药思想是有所区别的。

第四,为了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

曹颖甫先生在上海期间,常在慈善机构进行诊疗活动,所治的病人大多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劳苦群众,如工人、平民、裁缝、小商贩等。

使用经方,相当经济,因为经方所用的药物都是一般常用药,并不贵重,再加其用药配仍严谨,药味少而精,所以药价便宜,病人能接受。

而且经方疗效好,一般1剂知, 2剂已,不需要长期服药。

所以,总的治疗费用是较低的,平民百姓能承受得起。

综上所述,曹颖甫先生是一位具有强烈事业心和责任感,善于独立思考,敢于创新,贴近大众,具有近代科学思想的学者型的中医。

推广经方,是他一生的事业,也是他医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和对后世医学的贡献之处。

研究曹颖甫先生的学术思想,不是为了发思古之幽情,而是为了当今振兴中医的大业。

应当看到,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中医药事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势,中医队伍不断壮大,中医的特色和优势得到发扬,中医院作为中医临床阵地和人才培养基地,得到长足的发展。

但是,随着人民群众医疗保健需要的日益增长,对中医药在如何发挥简便验廉的优势上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也对中医临床人员的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这个时候,学习曹颖甫先生的学术思想,提出推广使用经方,有着积极的意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