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拼音注音 Qiáo Mài
别名 花麦、三角麦
来源 蓼科荞麦属植物荞麦Fagopyrum esculentum Moench.[F. sagittatum Gilib; Polygonum fagopyrum L.],以种子、茎、叶入药。秋季采收,晒干。
归经 入脾、胃、大肠经。
性味 甘、平,寒。
功能主治 茎叶:降压,止血。适用于高血压,毛细血管脆弱性出血,防治中风,视网膜出血,肺出血。
种子:健胃,收敛。用于止虚汗。炒香研末,外用收敛止汗,消炎。
各家论述
1.《纲目》:荞麦,最降气宽肠,故能炼肠胃滓滞,而治浊、带。泄痢腹痛上气之疾。气盛有湿热者宜之。若脾胃虚寒人食之,则大脱元气而落须眉,非所宜矣。孟诜云益气力者,殆未然也。按杨起《简便方》云,肚腹微微作痛,出即泻,泻亦不多,日夜数行者,用荞麦面一味作饭,连食三四次即愈。予壮年患此两月,瘦怯尤甚,用消食化气药,俱不效,一僧授此而愈,转用皆效,此可征其炼积滞之功矣。《普济》治小儿天吊及历节风方中,亦用之。
2.《本草求真》:荞麦,味甘性寒,能降气宽肠,消积去秽,凡白带、白浊、泄痢、痘疮溃烂、汤火灼伤、气盛湿热等症,是其所宜。且炒焦热水冲服,以治绞肠痧腹痛;醋调涂之,以治小儿丹毒赤肿亦妙;盖以味甘入肠,性寒泻热,气动而降,能使五脏滓滞,皆炼而去也。若使脾胃虚弱,不堪服食,食则令人头晕。
3.《随息居饮食谱》:荞麦,罗面煮食,开胃宽肠,益气力,御风寒,炼滓秽,磨积滞,与芦菔同食良。以性有微毒而发痼疾,芦菔能制之也。
4. 孟诜:实肠胃,益气力,续精神,能炼五脏滓秽。
5.《纲目》:降气宽肠,磨积滞,消热肿风痛,除白浊白带,脾积泄泻。
6.《本草备要》:解酒积。
7.《安徽药材》:治淋病。
8.《中国药植图鉴》:可收敛冷汗。
复方
①治绞肠痧痛:养麦面一撮。炒黄,水烹服。(《简便单方》)
②治禁口痢疾:荞麦面每服二钱。砂糖水调下。(《坦仙皆效方》)
③治男子白浊,女子赤白带下:荍麦炒焦为末,鸡子白和,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盐汤下,日三服。(《纲目》济生丹)
④治小儿油丹亦肿:荞麦面醋和敷之。(《兵部手集方》)
⑤治痘疹溃烂,脓汁淋漓,疼痛者:荞麦,磨取细面,痘疮破者,以此敷之;溃烂者,以此遍扑之。(《痘疹世医心法》荞麦粉)
⑥治汤火烧:荞麦面炒黄色,以井华水调敷。(《奇效良方》)
⑦治蛇盘瘰疬,围接项上:荞麦(炒,去壳)、海藻、白僵蚕(炒,去丝)等分。为末,白梅浸汤,取肉减半,和丸绿豆大。每服六、七十丸,食后临卧米饮下,日五服。其毒当从大便泄去。若与淡菜连服尤好,淡菜生于海藻上,亦治此也。忌豆腐、鸡、羊、酒、面。(《纲目》)
⑧治脚鸡眼:以荸荠汁同荞麦调敷脚鸡眼。三日,鸡眼疔即拔出。(《本草撮要》)
⑨治疮头黑凹:荞麦面煮食之,即发起。(《仁斋直指方》)
⑩治痈疽发背,一切肿毒:荍麦面、硫黄各二两。为末,井华水和作讲晒收。每用一饼,磨水敷之,痛则令不痛,不痛则令痛。(《仁斋直指方》)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