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培教授系第 3 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 承工作指导老师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从事 中医临床 、教学 、科研工作 50 余载 ,对消化系统疾病研 究颇深 ,对儿科疾病也有独到见解 . 李培教授认 为 小 儿多发性抽动症的病理基础是脾虚肝旺;病位涉及五 脏 ,本于肝 ,发于肺 ;主要病理因素是风 、痰 、热 ;治疗时 主张辨证论治 , 注重抑肝扶脾 、涤痰息风以正本 澄 源 , 同时不忘固 护 肺 脏 、宣 肺 疏 风 以 轻 解 其 表 , 给 邪 以 出 路 , 临床疗效确切 . 笔者有幸跟师学习 ,现将李培教授 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临床经验介绍如下 .
1 病因病机
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主要病因是先 天 禀 赋 不 足 、 情志不遂 、饮食因素 、外感六淫 . 李培教授认为外感六 淫是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诱发条件 ,脾虚肝旺是其发 病基础 ,发病与五脏相关 ,病发于肺 ,本于肝 , 主要病理 因素是风 、痰 、热 .
1 .1 风邪袭肺 , 外风引动 风为百病之长 , 常兼他邪 而伤人 ,风性主动 ,风胜则动 ,凡致病善动不居 ,动摇不 定 ,常见肌肉抽搐 、震颤 、麻痹 ;风性轻扬 ,易上犯头 目 , “伤于风者 , 上 先 受 之 ”, 故 风 邪 致 病 常 见 各 种 头 面 症 状 . « 杂病源流犀烛»有云 : “风邪袭人 ,不论何处感受 , 必内归于肺 .”[11] 小儿稚阴稚阳 ,肺脏娇嫩 ,肺主皮毛 , 卫外不固 , 风邪易从腠理外侵 ,外风引动内风 ,合而致病 . 肺开窍于鼻 ,外风犯肺 ,首见鼻窍不利 , 出现吸鼻 、 皱鼻 ; 咽 喉 是 肺 的 门 户 , 感 受 外 邪 , 肺 失 宣 降 , 气 滞 痰 聚 ,易 致 发 声 异 常 , 出 现 咳 嗽 、咽 痒 等 , 常 伴 随 呼 吸 道 感染 .
1 .2 肝阳偏亢 ,肝风 内动 « 素问 ● 至真要大论»云 :“诸风掉眩 , 皆属于肝 .”小儿肝常有余 ,肝气偏盛 ,肝阳 易旺 ,肝风易动 . 外感邪气 ,易从火化 ;或五志过极 , 阳 亢风动 ;肝属木 ,喜条达舒畅 ,若情志不遂 , 肝 气 郁 滞 , 可郁 而 化 火 生 风 . 肝 主 藏 血 , 濡 养 筋 脉 , 且 肝 在 体 为 筋 ,开窍于 目 ,肝风内动则手足抽搐 、眨眼 、努嘴等 , 常 伴有 性 情 急 躁 、抑 郁 、焦 虑 等 不 良 情 绪 . 李 培 教 授 认 为 , 由于家长 过 分 溺 爱 等 因 素 , 小 儿 心 理 承 受 能 力 较 弱 ,加之学习压力较重 ,久之则性情乖戾 ,生活中稍有 不适则易情志不舒 ,引动肝风 ,风扰则动 .
1 .3 脾虚生痰 ,痰热风动 李培教授认为本病迁延难 愈 ,症状多变 ,属于怪病顽疾 . 脾为生痰之 源 , 怪 病 多 由痰作祟 . 痰饮随气流行 , 内至五脏六腑 ,外至四肢百 骸 、肌肤腠理 ,致病广泛 ,变化多端 . 脾为胃行其津液 , “饮入于胃 ,游溢精气 ,上输于脾 ;脾气散精 ,上归于肺 ,通调水道 ,下输膀胱 ,水经四布 ,五经并行 ”(« 素问 ● 经脉别论») . 脾主运化 ,小儿脾常不足 ,运化之力尚不充 盛 ,易致水饮代谢失司 ;加之饮食不节 , 嗜食肥甘厚味 , 加重脾 虚 , 酿 痰 生 湿 , 痰 湿 交 结 , 上 犯 咽 喉 , 则 咽 喉 不 利 , 口作怪叫 ; 痰浊上扰 ,蒙蔽清窍 ,神志不清 , 可见狂 语 、秽语 . 脾主肌肉 ,脾为后天本源 ,若脾胃虚弱 ,气血 生化乏源 ,筋肉失于濡养 ,则见肌肉抽动 . “诸躁狂越 , 皆属于火 .”小儿阳常有余 ,疾病传变迅速 ,外邪易入里 化热 ;痰湿久居 ,则湿热交结中焦 ; 湿土生 痰 , 痰 生 热 , 热生风 ;且肝有余 ,若情志不遂 ,五志过极化火 , 引动肝 风 ,肝风内动 ,则掣颤不已 . 土虚则木乘 , “岁 土 不 及 , 风乃大行 ,化气不 令 , 草 木 茂 荣 , 飘 扬 而 甚…… 肌 肉闰
酸 ,善怒 ”(« 素问 ● 气交变大论») . 脾虚气血不足 , 肝血不充 ,筋脉失荣 ,则筋肉 、肢体震颤 、抽搐 ; 脾虚则肝 木乘而 侮 之 , 则 脾 更 虚 , 相 乘 相 侮 , 肝 脾 不 调 , 肝 风 内 盛 ,本病因而发之 ,故脾虚肝旺贯穿整个疾病过程 .
2 治法
2 .1 追本溯源 ,抑肝扶脾 ,涤痰息风 明 ● 王肯堂« 杂病证治准绳»云 : “脾虚肝乘之而瘛也 ,故宜实土泻肝木 之剂 .”[12] 李培教授认为本病总属脾虚肝旺 ,治疗大法 为抑肝扶脾以治本 ,涤痰息风以治标 ,达到阴阳平调之效 ,使诸症自除 . 见肝之病 ,知肝传脾 , 当先实脾 ,其病 本于肝 , 随病程渐进 , 注重泻肝实脾 , 以四逆散合四君 子汤(柴胡 、白芍 、甘草 、党参 、白术 、茯苓) 为主方 ,治标 则以二陈汤(半夏 、陈皮 、茯苓 、甘草) 化痰燥湿 . 四 逆 散出 自« 伤寒论» ,其中柴胡味苦平 , 甘草味甘平 , 二药 相伍 ,助肝之用 ,补脾土 ,疏肝木 , 畅中焦之气 , 白芍 、甘 草相伍 ,酸甘化阴以生津血 ,泄郁结 , 畅气道 ,还能缓急 止痛 ,适用于四肢痉挛抽搐引起的疼痛 , 四药升降 、散 收相辅相成 ,共奏调和肝脾 、疏肝解郁之功 . 四君子汤 升降相因 ,党参升脾胃之气 ,茯苓降中焦水湿 ,健脾益 气 ,脾 气 健 旺 则 运 化 复 常 , 痰 湿 不 生 , 气 血 化 生 充 盛 . 二陈汤功擅化痰兼调理气机 ,气运和健,津液和调 , 痰 无以生 . 三方合用 ,共奏培土抑木 、息风涤痰之功 . 肝 风过盛者 ,加用防风 、钩藤 、蒺藜等平肝 息 风 ,僵 蚕 、蝉 蜕息风止痉 ,僵蚕化痰散结 ,蝉蜕疏风清热 、利咽开音 、 退翳 .
2 .2 不忘给邪 出路 , 宣肺疏风 ,轻解肺卫 李培教授 认为本病初期多见发声性抽动 . 肺经从咽喉 , 横 出 腋 下 ,下循臑内 ,行少阴 . 咽喉为肺之门户 , 喉 向 上 通 于 鼻 ,为肺司呼吸 、理清浊气之出入 ,肺气推动有力则喉 能发声 . 小儿肺常不足 , 风邪致病 , 首犯 肺 卫 , 卫 外 不 固 ,肺失宣降 . 外风侵袭 ,邪气攻于咽喉则可见发声抽动 . « 素问 ● 至真要大论»云 : “诸气在泉 ,风淫于内 ,治以辛凉 , 佐 以 苦 甘 …… 热 淫 于 内 , 治 以 咸 寒 , 佐 以 甘 苦 .”肺主一身之气 ,肺气宣降得宜 , 咽喉 通 畅 , 分 散 痰 消 ,则抽动自除 . 李培教授临证常用银翘马勃散 加 减 以疏风宣肺 ,使外风得清 , 内风得止 . 银翘马勃散出 自 吴鞠通« 温病条辨» ,原文曰 : “湿温喉阻咽痛 ,银翘马勃 散主之 .”方中金银花 、连翘清热解毒 ,疏 散 肺 经 之 热 , 牛蒡子疏风利咽 ,射干消痰利咽 , 马勃清利咽喉 , 为治 喉痹之专药 . 诸药合用 ,共奏解毒利咽之功 ,可以缓解 咽痛 、喉如痰梗 、咽痒等症状 .
2 .3 重视饮食调护 、心理疏导 中医认为药食同源 , 临床上注重对患者的饮食调护 . 李培教授认为 咖 啡 、 浓茶等兴奋性食物 , 以及海鲜 、牛羊肉等热性食物会使 多发性抽动症患儿症状加重 ,应当禁食 ;肥甘厚味之品 滋腻碍胃 , 易酿生痰湿 ,亦当忌食 ; 同时建议患儿多食 用粗粮 、豆类 、粥类 、蔬菜等 . 此外 ,小儿精神及心理状 况与疾病发展密切相关 ,故心理调控在小儿多发性抽 动症的治疗中至关重要 . 李培教授认为应首先开导家长 ,使其充分认识疾病 ,改变其固有认知 ,减少紧张感 ; 其次应对患儿进行心理疏导 ,让患儿认识并了解疾病 , 增强对疾病痊愈的信心 ,积极配合治疗 ,减少自卑 、焦 虑情绪 . 此外 ,家长可在日常生活中营造轻松 、舒适的 环境 ,并对患儿进行行为训练和干预 , 降低发病频率 .
3 典型医案
患儿 ,男 ,4 岁 5 个 月 余 , 2021 年 2 月 2 日 初 诊 . 主诉 :反复蹙眉 、眨 眼 、咽 痒 3 个 月 余 . 现 病 史 : 患 儿 3 个月前 无 明 显 诱 因 出 现 不 自 主 蹙 眉 、眨 眼 , 腹 部 肌 肉闰动 ,喉中似有痰而难咯 出 , 反 复 咽 痒 ; 患 儿 家 属 未 予重视 , 院外未行特殊处理 ,今为求进一步治疗来我院 门诊就诊 . 患儿平素性情乖戾 ,好动 ,偏食 ,少食蔬菜 , 嗜食甜食 、肥甘厚味 . 刻下症 :反复不自主腹部肌肉闰 动 、眨眼 、蹙 眉 、咽 痒 , 汗 出 , 夜 间 尤 甚 , 汗 液 黏 腻 . 查 体 :体型瘦小 ,舌红苔黄 ,脉滑数 . 西医诊断 :小儿多发 性抽动症 . 中医诊断 : 慢惊风 . 辨 证 : 肺 气 失 宣 , 痰 湿 阻滞 . 治法 :宣肺疏风 , 祛痰利咽 . 方 药 : 银 翘 马 勃 散 合泻黄散加减 . 处方 :川银花 5 g,连翘 5 g,射干 5 g, 牛蒡子 5 g,陈皮 5 g,法半夏 5 g,茯苓 5 g,苦杏仁 5 g (后下) ,僵蚕 10 g,蝉蜕 10 g,甘草片 3 g,生石膏 10 g (先煎) ,栀子 10 g,藿香 5 g,防风 5 g. 6 剂 ,每 日 1 剂 , 水煎取汁 300 mL,分 3 次口服 .
2021 年 2 月 12 日二诊 : 患儿腹部肌肉闰动减轻 , 汗出 、眨 眼 、蹙 眉 、咽 喉 部 不 适 感 稍 缓 解 , 前 方 加 白 芍 10 g,钩藤 5 g(后下) . 6 剂 ,煎服法同前 .
2021 年 2 月 24 日三诊 : 患儿夜间盗汗症状消失 , 上述抽动症状基本消失 ,平素偏食 , 纳食不佳 ,查体见 舌红 ,苔薄白 . 治法 :疏肝平肝 ,益气健脾 . 方药 : 四逆 散合四君子汤加减 . 处方 :北柴胡 5 g,白芍 6 g,炙甘草 3 g,党参片 10 g,麸炒白术 8 g,茯苓 8 g,法半夏 6 g,陈 皮 5 g,射干 5 g,钩 藤 6 g(后 下) , 防 风 5 g,蒺 藜 6 g. 6 剂 ,煎服法同前 . 后期随访时得知 ,患儿服药后症状 基本消失 ,遂停药 .
按语 :根据本案患儿初诊时的 症 状 、体 征 , 可 诊 断 为小儿多发性抽动症之肺气失宣 ,痰湿阻滞证 . 治 疗 以疏风宣肺 、祛痰利咽为法 . 风邪犯肺 ,肺 失 清 肃 , 外 风引 动 内 风 , 致 肝 风 内 动 , 气 机 失 调 , 而 致 小 儿 抽 动 . 患儿兼 有 盗 汗 、汗 液 黏 腻 等 症 状 , 舌 质 红 , 苔 黄 , 脉 滑 数 ,且平素嗜食甜食 、肥甘厚味 , 可见此处汗多为湿热 所致 ,故李培教授予以银翘马勃散合泻黄散加减治疗 ,其中泻黄散 可 泻 脾 胃 伏 火 , 方 中 石 膏 、栀 子 泄 脾 胃 之 热,防风疏散伏热,藿香化湿和中 ,僵蚕 息 风 止 痉 . 二 诊时患儿咽喉不利缓解 ,酌加白芍柔肝养血 、钩藤息风 止痉 , 以增强息风平肝之效 . 三诊时患儿抽动症 状 基 本消失 ,考虑其平素纳食差 ,偏食 ,脾胃尚虚 ,遂予四逆 散合四君子汤加减补脾平肝以治本 , 同时予以防风祛 外风 、平内风 ,蒺藜祛风平肝 . 在本案治 疗 中 , 李 培 教 授处方用药以调理肝 、脾为主 ,心 、肺 、脾 、肝同调 ,兼顾 风 、痰 、热邪 ;不同时期处方用药各有侧重 ,前期注重祛 除外风 ,后期以平抑内风为主 ,可资借鉴 .
4 小结
小儿多发性抽动症是儿科常见病和 多 发 病 之 一 , 对儿童正常学习 、生活 、健康成长带来诸多不利 . 李培 教授治疗本病注重抑肝扶脾 、平肝息风以正本澄源 , 同 时固护肺脏 、宣肺疏风以轻解其表 , 给邪出路 , 临床上 每获良效 . 此外 ,李培教授强调心理调护在本病 治 疗 中的重要性 ,指出家长要积极配合治疗 ,要理解 、关心 、 鼓励患儿 ,不能一味责骂 ,多与患儿交流 、沟通 ,保护患 儿自尊心 ,并合理安排日常作息 ,使患儿劳逸结合 , 避 免过度紧张 ,为其创造一个轻松积极的成长环境 , 防患 于未然 ,从根本上减少本病的发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