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5|回复: 0

肠痈有名的方子,红藤饮,清热解毒还化瘀!

[复制链接]

7867

主题

2699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9834
发表于 2025-3-20 20:45: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说起红藤饮,让我想起一个动荡的故事。那时候我还是一位小医生,一次上夜班的时候,凌晨3点,一位阑尾炎的患者  因为对抗生素过敏,同时又有凝血功能障碍,不适宜做阑尾炎手术,一时陷入治疗困境。一位医生想起,古代针对这类情况,是如何救治的。我就提出,《金匮要略》中有一个红藤饮,是治疗肠痈比较有名的方子。对症开了红藤饮,三剂汤药后再检查,白细胞指数回归正常。

红藤饮为什么会成为治疗肠痈的代表方,与它红藤与败酱草这两味药密切相关。

红藤饮肇始于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首载“肠痈方”,是以红藤配伍败酱草做一个基础配伍。

清代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对红藤饮逐渐完善,明确剂量配比:红藤30g、败酱草15g、牡丹皮9g

到了现代,也在逐渐革新,例如国医大师颜德馨就加入虎杖、蒲公英,增强抗菌消炎功效。

中医理论中肠痈是如何形成的?

主要病机为“湿热瘀滞肠道”。大多起始于饮食不节,肉食油腻摄入锅过多,脾胃虚弱或食物过多脾胃消化不了,就会湿热蕴结,湿泄粘腻,阻碍气血运行,气滞血瘀,血肉腐败,最后成痈。这与现代医学的“肠道菌群失调-黏膜屏障损伤-局部感染”理论高度契合。

方中最主要药物就是红藤。

红藤是一味清热解毒药物,可直接起到消炎作用。我们上文讲,肠痈不但有热毒壅盛,还有瘀血阻滞,红藤既能清热解毒,又能活血化瘀,两个功效兼有。所以红藤单味也可成方,比如如酒煎红藤饮。

在六十年代中,余得族前辈邹云翔先生(生前任南京中医学院院长)编校的《中医验方交流集》,记载治盲肠炎一方,其文曰:“红藤一两,黄酒两茶杯煎服。此方是三年前偶然得之,因乡人患盲肠炎,……听说有此灵方,就照方三、四服,结果得全生命而愈,近两年患此病者,都是服用红藤一两、酒水各半煎服,确实有效,已治过四个病人,都是痊愈。”

它一大特点,就是煎煮方式为酒煎,酒能行药势,透经络,行瘀滞,去脓肿。红藤相须为用,相得益彰。

另外一个败酱草,经常和红藤配伍在一起,既能清热解毒,又能活血化瘀止痛。红藤在清热解毒的方面,要逊色一点,稍次于败酱草,但是活血化瘀,败酱草又不如红藤,所以两个药在两种功效方面,互有优势,配伍在一起也是优势互补。

牡丹皮是一个清热凉血药,因为它入血分,还有活血化瘀、止血功效,非常适合痰热互结,并且有瘀血的情况。

大黄就是一个泻下药,可以泻下清热,但是对于非常急性的,用泻下药有点铤而走险,要辩证的用。

注意:

1、虚寒型腹痛(喜温喜按)禁用

2、 妊娠期禁用(丹皮、大黄可能引发宫缩)

3、服药24小时疼痛未缓解,必须影像学检查排除穿孔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