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脾阳虚是指脾阳气不足,推动激发脾运化食物水液和统摄血液,温煦全身脏腑形体官窍,促进气血津液的化生和运行输布功能减退,虚寒内生的病理变化 。以下是其详细介绍:
病因
饮食因素:过食生冷,如冰淇淋、冷饮、生鱼片等,或过度食用苦寒食物及药物,损伤脾阳。
外感寒邪:长期生活在寒冷环境中,或在寒冷季节不注意保暖,寒邪直中太阴,损伤脾阳。
久病体虚:久病不愈,耗伤人体正气,导致脾气虚弱,进而发展为脾阳虚。
劳逸过度:长期过度劳累,或过度安逸,均可损伤脾胃之气,导致脾阳不足。
肾阳不足:肾为先天之本,肾阳是一身阳气之根本,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火不生土,导致脾阳亏虚。
症状
消化系统症状:食欲不振,食后腹胀,大便溏稀,甚至完谷不化,即大便中有较多未消化的食物。
虚寒症状:腹痛绵绵,喜温喜按,得温则舒,遇寒加剧,畏寒怕冷,四肢不温,面色苍白或萎黄,口淡不渴,舌淡胖或有齿痕,舌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
水液代谢失常症状:肢体浮肿,小便不利或小便频数、量多且质清。
妇科症状:妇女可见带下清稀量多。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如食少、腹胀、腹痛、便溏、畏寒怕冷、四肢不温等,结合舌象、脉象,以及病史等进行综合判断。
鉴别诊断:
脾气虚:脾气虚与脾阳虚在性质上虽属同类,但程度上有轻重的不同,气虚轻而阳虚重,阳虚多由气虚逐渐发展而成。脾气虚只是由于脾运不健,消化吸收功能减弱,以致水谷精微输布和气血生化能力不足,临床表现以饮食减少、腹胀、大便稀溏、倦卧、乏力、神疲等症状为主。
脾肾阳虚:脾肾阳虚多因先天禀赋不足,肾阳虚衰不能温养脾阳而由肾及脾,或因脾阳之虚不能充养肾阳,而由脾及肾,终使脾肾阳气俱伤。其病机特点,一是消化吸收机能障碍,二是水湿停聚,三是性机能的减退,故既有脾阳虚又有肾阳不足的复合证候,如形寒肢冷,腹胀,饮食减少,久泻久痢,或下利清谷,或五更泄泻,小便不利,全身水肿,腰膝酸冷,阳萎遗精,或妇女宫寒不孕等。
治疗
中药治疗:以健脾温阳为主要治法,常用方剂如理中丸、附子理中丸、小建中汤、实脾饮等。
针灸治疗:可针刺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关元等穴位,以温阳健脾。
推拿按摩:通过按摩腹部、背部等部位,以促进胃肠蠕动,增强脾胃功能,同时可起到温阳散寒的作用。
饮食与生活调理
饮食调理: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多食温热性食物,如羊肉、鸡肉、牛肉、核桃、桂圆、红枣等,避免食用生冷、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生活习惯:注意保暖,尤其是腹部和下肢,避免受寒。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适度运动,如散步、太极拳、气功等,可促进阳气的运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