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是关于大肠阳虚的详细介绍:
病因
素体阳虚:天生体质阳气不足,脏腑功能相对较弱,大肠阳气亦虚。
过食生冷:长期大量食用生冷食物,如冷饮、生鱼片、凉拌菜等,损伤脾胃及大肠阳气。
久病伤阳:患有慢性疾病,如久泻、久痢、慢性肠炎等,不断耗损人体阳气,累及大肠。
劳倦过度:长期过度劳累,耗伤正气,导致脾胃虚弱,进而影响大肠阳气的充养。
症状
消化系统症状:
腹痛:多为腹部隐痛,疼痛部位常位于脐周或下腹部,喜温喜按,得温痛减。
腹泻:大便清稀,甚至如水样,排便次数增多,常伴有腹痛、腹胀等不适。
便秘:阳气不足,大肠传导无力,糟粕排出困难,出现大便干结或排便困难,也可能出现大便先干后稀的情况。
里急后重:肠道蠕动功能紊乱,直肠受到刺激,产生排便不尽感,伴有强烈便意,但每次排便量少。
脱肛:大肠阳气虚衰,固摄失司,肛门括约肌松弛,加之脏器下垂,排便时或便后可出现肛门肿物脱出,需手动推回。
全身症状:畏寒肢冷,腰膝酸软,神疲乏力,面色苍白或萎黄,舌淡苔白,脉沉迟或细弱。
治疗
中药治疗:以温阳散寒、健脾益气为主要治法,常用方剂如附子理中丸、补中益气汤、真人养脏汤等。
针灸推拿:可针刺足三里、天枢、上巨虚、关元、神阙等穴位,并用补法,配合艾灸;推拿可选用一指推、摩、按、揉、拿等手法,取穴中脘、气海、关元、天枢、足三里、脾俞、胃俞、大肠俞、长强等。
饮食调养:多吃温热、易消化的食物,如羊肉、狗肉、生姜、花椒等,避免食用生冷、油腻、刺激性食物。
生活调摄:注意保暖,尤其是腹部和下肢;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太极拳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