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名:麻杏石甘汤(《伤寒论》)
组成:麻黄10g,杏仁10g,石膏24g,炙甘草5g
用法:水煎,去滓,分三次,温服。
主治:热饮壅肺,喘咳气粗,发热,口渴或不渴,有汗或无汗,苔黄有津,脉象滑数。
证析:喘咳气粗,是本方主证;风寒束表,入里化热,或风热之邪,自上而受,是此证病因;热饮壅肺,肺失宣降,是此证病机;发热口渴,苔黄脉数,是肺热辨证依据。风寒束表,虽经发汗,邪仍未解,从皮毛经腠理内舍于肺,肺卫宣降之机受阻,气郁化热,津凝为饮,热饮壅肺,遂呈喘咳。何以知其属热?从身热口渴,苔黄脉数知之。何以知其属饮?从苔黄有津,或见腻苔知之。审察舌苔可窥津液盈虚,此证苔黄有津,显是饮邪为患而非热盛津伤。
病机:热饮壅肺,肺失宣降。
治法:宣肺涤饮,清热降逆法。
方义:水饮与热邪壅肺而成喘咳,法当宣肺降逆,清热涤饮。热去饮蠲,气得宣降,喘逆自平。本方用麻黄疏泄表邪以消除病因,宣降肺气以恢复功能,津气并调以疏通腠理,使邪去而肺功可复,气宣而水津得布,气降而水道通调,津行而肺无所滞,一药三用,故是主药。然而肺宣降失常以致气郁化热,辛温的麻黄显然与病性不符,配入石膏之寒以清郁热,才符肺热病理。麻黄、石膏并非各行其是,又有相须相制关系。麻黄因受石膏监制,始能减弱其发汗力量,充分发挥宣肺降逆与行水涤饮效力;石膏得麻黄之辛散为助,才能更好发泄肌腠,与胸中蕴结郁热,二药相须相制,相反相成,所以石膏也是主药。辅以杏仁辛开苦泄,协助麻黄宣降肺气,增强平喘之功。佐炙甘草之甘以缓急,亦有助于平喘;其和中作用又可防止石膏寒凉害胃,有利无弊。此方药仅四味而疗效显著,是常用名方之一。
应用:
1、气喘兼见苔黄有津,脉象滑数,即可使用本方。
2、小儿小便频数失调,兼见肺气不宣之喘咳证象者,投以此方可望获效。这是根据肺为水之上源,主通调水道的理论施治,充分利用了麻黄宣肺和利水两大作用。也是下病治上的典型例子。可与甘草干姜汤、春泽汤等治小便失调的机理合参。
3、哮喘久不止,不拘老小,均可使用,并治小儿奶哮。本方加半夏、瓜蒌、陈皮、枳实、生姜。水煎热服。
4、本方有显著的解热定喘作用,可用于大叶性肺炎、支气管肺炎、支气管哮喘,以及小儿麻疹合并肺炎等。如喘甚者,可与泻白、散合用。热盛者,加金银花、连翘、栀子、黄芩、黄连、七叶一枝花、鱼腥草等,增强清热解毒功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