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强(山东省莱芜市中医医院,271100)
癌痛是癌症患者的主要症状。中医治疗多从肝、脾、肾出发,采用健脾益气、疏肝理气、补肾温阳之法,并配合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清热解毒等。笔者在肿瘤临床工作中发现,诸多癌痛与心关系密切,在治疗上从心论治多可取得良效。
《内经·至真要大论》云:“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此意是指诸多疼痛、瘙痒、疮疡等症状大都与心有关系。既然癌痛是诸痛中之一种,可考虑从心论治。唐·王冰认为“心寂则痛微,心躁则痛甚,百端之起皆由心生”,指出了心神之躁寂与疼痛的关系,痛生于心也。
疼痛是主观感受,是身体局部或整体的感受。疼痛不仅是躯体受到有害刺激的结果,心理因素(抑郁、焦虑、愤怒等)也能加重患者的疼痛程度。众多的心理研究已经证实心理因素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关,其过程为心理因素异常→机体免疫功能下降→癌痛发生、发展。正是因为心理因素易导致癌性疼痛的产生、发展和加剧,在WHO推荐的癌症三级止痛阶梯治疗中把抗惊厥、抗抑郁、抗焦虑治疗贯穿于癌痛治疗的始终。
癌痛从心论治应包括两个方面: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本文着重讨论其药物治疗。
笔者认为癌痛与心关系密切,宜辨证论治。伴有心阳虚者,宜温心阳、益心气,应用桂枝加附子汤或养心汤;心阴(血)虚者,宜滋阴养心安神,应用天王补心丹、四物汤;痰火内扰者,宜清心豁痰泻火,应用矇石滚痰丸;饮遏心阳者,宜化痰除饮,应用茯苓甘草汤、导痰汤。如心脾两虚者,治宜补益心脾;心肾不交者,治宜交通心肾;心肺气虚者,治宜补益心肺,如此等等。这是临床应用的常法,也是中医治疗癌痛的关键。笔者通过临床实践认识到,在辨证治疗的基础上,宁心安神药的应用最为重要。即使痛症患者并无明显的情志表现,应用此法也每收良效。临床常用的宁心安神药有:宁心安神、理气解郁的合欢花、合欢皮;宁心定惊、情热解毒的朱砂、磁石;镇心安神、清热养阴之珍珠母、柏子仁、酸枣仁;养心安神、益气补血之灵芝、酸枣仁;清心安神、散瘀利水之茯神、琥珀、远志等;活血养心安神、通络化瘀之夜交藤等。
典型病例
魏某,男,56岁,1998年5月15日初诊。患者右胁痛15天,针刺样固定不移,日夜不止,烦躁不安,失眠多梦,纳差咽干,舌暗红,苔黄厚、脉弦滑。CT诊断为肝癌。前医运用化瘀血、祛湿邪、软坚解毒诸法治之,收效甚微。余诊其烦躁不安、失眠多梦,在前方的基础上加用宁心安神之药,方用茜草15g,旋覆花(包)6g,郁金9g,桃仁12g,当归尾15g,大黄10g,穿山甲10g,柴胡12g,白芍25g,地鳖虫10g,薏苡仁30g,苍术、白术各12g,半支莲30g,茯神12g,琥珀3g,远志9g。在化瘀、软坚散结基础上加用琥珀、茯神、远志以清心安神,散瘀利水。服2剂胁痛即减,继用5剂胁痛已不明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