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73|回复: 1

麻黄汤使用经验

[复制链接]

7867

主题

2699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9834
发表于 2024-8-16 08:26: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麻黄汤出自伤寒论,专门治疗寒疫,太阳病伤寒主方。提到麻黄有些人以为麻黄治疗咳喘,其实错误的,或者不正确,在伤寒论当中麻黄主要散寒解表治疼痛,配合桂枝力量尤其雄厚,导致温病学派不敢用麻黄,要用甚至几分。

伤寒论方

18、麻黄汤 4味 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方解:方以麻黄为主药而得名。麻黄辛温,开膝理,透毛窍;桂枝辛温,通阳助卫。麻黄得桂枝有很强的发汗作用,所以麻黄汤只能用于无汗的伤寒表实证。麻黄宣肺,杏仁降气,麻黄配杏仁,治肺失宣降的咳嗽煎药法:麻黄去节,先煮去上沫,后纳桂枝、杏仁、炙甘草,浓煎次,温服。药后调护除不须吸粥外,余如桂枝汤法。

2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青龙试注:太阳病是个大病,包括一切外感,仲景又分伤寒中风温病湿病等;这里描述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可见一身尽痛,还伴有症状恶风无汗,喘,麻黄汤主之。人们常说麻黄汤发汗散寒治疗风寒感冒就是指麻黄汤而言!

36、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青龙试注:看到阳明大家就以为阳明是热证,何来发汗治法。其实阳明也有寒证,所以汗法也是正确。总之内热不甚,可以选用麻黄汤发汗散寒。

37、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青龙试注:大概意思是太阳伤寒十多天了,病人表证不明显,喜卧有胸肋满痛,可以用小柴胡汤;如果还有表证虽然喜卧脉浮,还得解表用麻黄汤。

46、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

青龙按:太阳病七八天了,仍然跟初期太阳伤寒一样身疼痛发热无汗脉浮紧,这是表证未解,还得发汗,不要拘泥时间比较长了不可发汗,可以麻黄汤;药后出现鼻子出血,不要紧张,出血就好了。

这个用了发汗剂临床常见患者鼻子出血,尤其孩子多。我已经见过好几例了。另外“阳气重”什么意思?成无己,尤在泾认为邪气“郁而化热,变为血热”。柯韵伯等解释“阳络受伤”,至于什么原因也不得而知。而现在教材解释为“阳邪郁遏”(五版)、“阳气郁遏较重”(新世纪版),更是难于让人信服、因为“阳邪”是什么?是否就是热邪,此种说法比较含糊。阳气郁遏又怎么可能造成衄血。这里再说一下,邪气是否随衄而解,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若衄血不多,且血后病情随之减轻,脉静身和,为邪去向愈之兆;若衄血量多,且衄后身热不退,或身热夜重,心烦不寐,舌绛苔燥,脉细数者,又为热入营血之象,故不可盲目信从“衄乃解”之言,临床仔细分别,如果热入营血必须清热凉血解毒,以免贻误战机造成伤害!

51、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52、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青龙试注:以上两条根据脉象判断用麻黄汤。

55、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青龙试注:虽然衄血,但是表证未解,所以还得麻黄汤。

4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232、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

235、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

麻黄汤临床实战现代研究

(1)普通感冒、流感:属风寒表实证,症见发热恶寒、头痛鼻塞、无汗、脉浮紧等。尤其是西北、东北高寒地区,用以治疗风寒外感,伤寒表实证,每每取效。

(2)肾炎水肿:属阳水兼风寒表实证者,如南京中医学院肾炎研究组用本方治疗肾炎,服后大都表现为小便增多。

(3)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病,属于风寒表实证者。

(4)小儿麻疹内陷:如叶橘泉用本方和二仙汤(黄芩、白芍)治小儿麻疹内陷,见点后忽退隐,高热无汗而喘,有并发肺炎倾向者,用本方麻疹复显,喘息自平。(聂惠民,伤寒论与临证.广东科技出版社,1993.71)

(5)小儿外感:李氏报道用麻黄汤治疗小儿外感发热,体温在38℃以上者167例。其中发热恶寒型84例,发热恶热型70例,发热不恶寒型13例。疗效:以服药2天内体温降至正常,主症消失为痊愈。结果服药1~3次,当天痊愈者91例,服药4~6次痊愈65例,无效11例。总治愈率94%。(李风林.麻黄汤治疗小儿发热167例疗效观察,新中医,1985(9):28)

(6)急性乳腺炎:杨氏报道,根据辨证论治原则,对一例乳腺炎辨证为属风寒袭表,卫阳遏郁,太阳经气流行不畅,故服麻黄汤以解表散寒,宣肺平喘,获效。(杨君柳.麻黄汤治愈急性乳腺炎一例,江西中医药,1980(4):27)

(7)产后发热:吕氏报道,用麻黄汤加味(处方:麻黄9克,杏仁9克,桂枝9克,藿香12克,白芷12克,甘草6克,生姜3片)治疗一产后不久,感受风寒,出现恶寒头痛,鼻塞咳嗽,涕泪交加,四肢酸痛,胸闷呕恶,苔白滑,脉浮紧的患者,服2剂诸症悉除。(吕东升,麻黄汤治验.河南中医1982(56):51)

(8)银屑病:夏氏报道,用麻黄汤合四物汤加减治疗儿童银屑病10例,疗效满意。一般服药4~49剂,平均服19剂。其中2例痊愈,5例基本痊愈,2例显著进步,1例进步。(夏少农、麻黄汤合四物汤加减治疗儿童银屑病10例报告.浙江中医杂志,1965(2):28)

(9)五官科疾病:急性鼻炎、慢性鼻炎急性发作时,以轻微的表寒证,有鼻塞,流清涕,脉浮,作为用药指征。尤以示元劳效为佳,但对虚弱儿应注意药量或加味用之。治疗外耳道肿时,主要用于早期具有恶风寒,发热,(陈宝田.经方的临床应用.广东科技出版社,1985.)

(10)实验研究:研究证明其有如下药理作用:①发汗解热作用:麻黄汤为辛温解表重剂,实验表明其组成药麻黄、桂枝、甘草全方都有解热作用。②镇咳、祛痰及平喘作用:实验表明本方中麻黄、杏仁均有显著的平喘镇咳作用,甘草能祛痰止咳,桂枝也有镇咳作用。③抗过敏及抗炎作用:麻黄有显著的抗过敏作用,桂枝在嗜异性抗体反应中也表现出抑制补体活性的效果。甘草甜素能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而阻止过敏介质释放,抑制速发型超敏反应。实验还表明,麻黄、桂枝、甘草均有显著的抗炎作用。(邓文龙,中医方剂的药理与应用,重庆出版190.1~5)

名家医案赏析

赵守真风寒失音医案:汪某以养鸭为业,残冬寒风凛别,雨雪交加,整日随鸭群蝶躞奔波,不胜其劳。某晚归时,感觉不适,饮冷茶一大钟,午夜恶寒发热,咳嗽声嘶,既而语言失音。曾煎服姜汤冲杉木炭末数钟,声亦不扬。晨间,其父伴来就诊,代述失音原委。因知寒袭肺金,闭塞空窍,故咳嗽声哑。按脉浮紧,舌上无苔,身疼无汗,乃太阳表实证。其声暗者,非金破不鸣,是金实不鸣也*《素问·咳论》云:“皮毛者,肺之合也。”又《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云:“形寒寒饮则伤肺。”由于贼风外袭,玄府阻闭,饮冷固邪,痰滞清道,治节失职之所致。治宜开毛窍宣肺气,不必治其暗。表邪解,肺气和,声自扬也。疏麻黄场与之;麻黄9克,桂枝、杏仁各6克,甘草3克。服后,复温取汗,换衣两次。翌日外邪解,声音略扬,咳仍有痰,胸微胀。又于前方去桂枝,减麻黄为4.5克,加贝母、桔梗各6克,白蔻3克,细辛1.5克,以温肺化痰。续进2帖,遂不咳,声音复常。

按语:《灵枢·忧恚无言》说:“人卒然元音者,寒气客于厌,则厌不能发,发不能下,致其开阖不致,故无音。”今患者外感风寒,复饮冷茶,寒饮相博,阻塞肺窍会厌,故致音哑,所谓“金实不鸣”也。故以麻黄汤宣通肺气开散“金实”,候邪气外解,则会厌动利,音声能发。

痛经(膜样痛经)
彭艺丛医案:李某,女,30岁,1990年2月15日初诊。痛经10余年,逐年加重,行经前1—3天,小腹呈阵发性剧痛或胀痛,难以忍受,直至经行2—3天排出膜样物后疼痛方减。伴有乳房及胁肋胀痛,西医诊断为膜样痈经。刻下经期将至,腹痛剧烈,患者以头撞壁,心情不佳,少腹胀,脉弦迟,舌黯苔白,尺肤欠温。检视前医之方,多是归、芍、桃、红之类以活血化痰者;又有逍遥散之类舒肝解郁者。问知患者素小腹冷胀,肢冷畏寒,白带多而清稀,经色黯有块,经期感寒则腹痛增剧,少腹温慰则略减。

此寒结太阳之府膀胱是也,宜麻黄汤加味治之:麻黄l0克,桂枝l2克,杏仁l0克,炙甘草6克,水蛭4克(焙干研末冲服),3剂,水煎冷服。

服药1剂,痛减经行。3剂服讫,经畅无痛。嘱常服附子理中丸,并于每次经行前服3剂麻黄扬,调理半年病愈,至今未见复发。
     
按语:本案痛经,为寒与血凝,结聚于太阳膀耽之府。前医化痰、行气之不效者,未散寒之故也。用麻黄汤以散太阳府寒,寒去则经通,经通则痛止。于此诚信仲景之方,不我欺也。

十一、难产

舒氏医案:偶医一产妇,发动六日,子已出胞,头已向下,而竞不产。医用催生诸方,又用催生之灵符,又求灵神炉丹,俱无效。延余视之,其身壮热,无汗,头项腰背强痛,此寒伤太阳之营也,法主麻黄汤,作一大剂投之,使温覆,少顷,得汗,热退身安,乃索食,食讫,豁然而生。此治其病,而产自顺,上工之法也。
  
按语:麻黄汤内服有催生之妙,可能与本方散寒利营之功有关,用于表寒不解,营卫闭塞不畅难产。待录此案以供临床参考

十二、暴发赤眼(急性结膜炎)

许世瑞医案:张某某,女,47岁,1983年4月1日来诊。于2日前突患“急性结膜炎”而来诊治,到见双目红赤而黯,微痒不灼痛,脸浮而苍,微发寒热,口和不渴,头昏胀,二便自调。观其舌正苔滑,切其脉缓而滑。

此风寒客于太阳目系之候,当发之,治以麻黄汤加味:生麻黄12克,桂枝3克克,炙甘草6克,杏仁12克,细辛12  川芎10克,水煎服。2剂后,目赤退去大半,余症亦减,4剂后病疹。
  
按语:暴发赤眼,热证为多,而本案口不渴,二便调,舌苔滑,脉缓滑,微有寒热,乃风寒客于太阳经脉之候。《灵枢·经脉别论》云:“小肠手太阳之脉,……其支者,从缺盆循颈颊,至目锐毗。“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眺。”风寒上客,循经结聚于目,发为本病。用麻黄汤以散风寒之邪,经脉邪去,眼疾自愈。

本人验案扁桃腺肿大化脓

小男孩十二岁,他感冒了大人也不知道,到了晚上回来才晓得发热38度,咽痛。A女士咨询问我吃点啥药。我说咽痛可能风热,晚上煎药不便,就让他吃点银翘,氨酚烷胺吧。

第二天咽痛还有,晚上虽然退热,但是早晨又热38度多,接近39度。不行再吃点看看吧。又加了阿莫西林。到了下午,还发热,咽痛,没有好转迹象。这时候我才重视,让喝汤药吧。

询问除了发热,还有怕冷,无汗,咽痛,身关节微痛,看了舌照,舌淡不太红。考虑是风寒。我想风寒用麻黄汤吧。


开了麻黄10克,桂枝10克,杏仁10克,桔梗15克,甘草6克,一剂。


嘱咐这药分三次喝。每隔两小时服用一次,汗出停服。

第二天我担心出汗太多,因此早起微信询问,说喝了两次,大概三分之二,汗出较多,有些口干,身痛消失,发热退了不少,量一下还是37.8,有些低热。咽痛差不多跟昨天一样也没有加重也为减轻。

考虑低热不退,已经用过汗法,不宜再用麻黄汤了。还有小孩他面色偏黄,考虑正气不足,给予小柴胡加减:

柴胡15克,黄芩10克,半夏10克,沙参15克,葛根20克,连翘15克,桔梗10克,甘草6克,生姜3片,大枣5枚。一剂。三次口服。

昨天询问,发热退,咽痛也去大半。我知问题不大,停药注意饮食观察。

咽痛发热一般属于温病,开始我就这样考虑,没有看舌,也没有号脉大意用银翘,效果不佳。后根据无汗怕冷,面黄,身微痛,考虑风寒束表,因此大胆麻黄汤加桔梗利咽喉。汗出热未退尽。这种咽痛考虑寒邪郁热,不能清热解毒,前边用了银翘也无效。麻黄汤加减汗后,再改小柴胡加减收尾,这种临床还是少见,大家不要刻意模仿。注意咽痛一定辨别清楚才能麻黄汤加减。

7867

主题

2699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9834
 楼主| 发表于 2024-8-16 08:26:42 | 显示全部楼层

凉药阴柔,隐害不觉!阳药刚暴,显患立见!

导读:麻黄汤好不好用,效果如何?或许有很多人都无从评判,因为我们受到太多或来自医书或来自前辈们关于麻黄汤禁忌言论的束缚,以致不敢用、不会用、不想去用。>

那么,张仲景时代的活人良方,于当今人的体质、病症而言真的猛于虎吗?

中医名家们有话告诉你!

经方麻黄汤使用恰当效如桴鼓。那么,如何驾驭好良方,免使“以其峻猛而束之高阁”?>

已故著名中医家刘渡舟曾提到:“现在还有人对我说‘你还给学生讲麻黄汤么?你用过麻黄汤吗’?其言外之意让人啼笑皆非。”>

此处“言外之意”,即问话者认为现在早已无麻黄汤的用武之地,刘老也不会用过此方。如果还给学生讲,是在纸上谈兵。而刘老的“啼笑皆非”则是认为问话之人不曾“识得麻黄汤证”。>

为何现今不能广泛使用?近代著名医家祝味菊在《伤寒质难·第十四篇》中道出了原因:“凉药阴柔,隐害不觉;阳药刚暴,显患立见……譬如水火,水寒火热,犹药之有温凉也……水能死人,而人不知畏;火有殊功,而狎之者鲜。”>

麻桂剂属于典型“阳药”,如果用错,会“如君子之过,路人尽知”,医者避之属于“人之常情”。但同时说明麻黄汤犹如烈马,驾驭得当才可作用非凡。>

麻黄汤的使用在《伤寒论》中就提出了诸多“不可”,后世注家多认为“不可”是使用禁忌,而祝味菊却云“夫暴性之药,配置得宜,亦可化暴为良……脉虚血少,兼滋则麻黄可发”。>

流传年深月久,麻黄汤禁忌越多,如“热证不能用麻黄汤”,“盛夏不得用麻黄汤”,“江南不宜用麻黄汤”,“虚人不可用麻黄汤”等。议方时设置太多障碍,难怪临证时百无一用。>

以下数案讲的正是麻黄汤在“禁地”如何使用。>

1、章次公:有麻黄汤证,就一定要用麻黄汤方。即使有所谓诸多“禁忌”,也要“守方”不移

《经方杂谈》中有章次公治疗曹颖甫夫人“坚决”使用麻黄汤的记载:“……盖被卧,恶寒甚,覆以重衾,亦不能温。口角生疮,而目红,又似热证。腹中和,脉息浮紧有力。温覆已久,汗仍不出,身仍无热。

当以天时炎暑,但予:麻黄二钱,桂枝二钱,杏仁三钱,甘草一钱。服后,温覆一时,不动声色。再作一剂,麻桂均改为三钱,仍不效。更予一剂,如是续作续投,计天明至中午,连进四剂,了无所出。

计无所出,乃请章次公来商。次公按脉察证,曰:先生胆量,何其小也?曰:如之何?曰:当予麻桂各五钱,甘杏如前。服后,果热作,汗大出……”曹颖甫已在半日内给其夫人服下4剂麻黄汤,没有动静。但章次公“按脉察证”,继续处方以麻黄汤,麻桂加量,果然“不满半小时”即知。>

2、许叔微:临床遇麻黄汤证,条件成熟马上用,条件不成熟时创造条件也要用>

宋代伤寒大家许叔微在《普济本事方》卷第八中的病案,就是创造条件,等候时机成熟再用的范例。>

“昔有乡人丘生者病伤寒,予为诊视,发热头疼烦渴,脉虽浮数无力,尺以下迟而弱……虽属麻黄证,而尺迟弱……未可发汗。予与建中汤加当归黄芪令饮。翌日脉尚尔,其家煎迫,日夜督发汗药,言几不逊矣。予忍之,但只用建中调营而已。至五日尺部方应,遂投麻黄汤,啜第二服,发狂,须臾稍定,略睡,已得汗矣……”。>

最初就有“麻黄证”,但“尺迟弱”,如果马上发汗,得到的结果是“暂时得安,亏损五脏,以促寿限”,故许叔微认为“须顾其表里虚实,待其时日”。>

也就是说,用药须识“次第”,治疗不仅要看眼下的效果,更要关注患者整体、长久的健康。>

作为伤寒大家,许叔微用了5天时间“建中调营”,虽“其家煎迫,日夜督发汗药,言几不逊”,也不乱“次第”,直到“尺部方应”,才“投麻黄汤”。>

可见,只要识得“麻黄汤证”,即使有诸多“禁忌”,也要“守方”不移,并且要敢于“加量”、“促其间”;只要识得“麻黄汤证”在,暂时不能用,可待条件成熟,一切措施都是为最后使用麻黄汤打基础,这也叫“守方”不移。>

3、曹颖甫、张锡纯:麻黄汤证并见其他证候,挡在“守方”基础上的临阵“活法”>

上面两例提到的是麻黄汤原方的使用,实际临床中用到更多的是麻黄汤方的加减,此为“守方”基础上的临阵“活法”。近代中医大家曹颖甫和张锡纯于此提供了诸多成功范例。>

《经方实验录》载“予友沈镜芙之房客某君,十二月起,即患伤寒。因贫无力延医,延至一月之久……察其脉,浮紧,头痛,恶寒,发热不甚,据云初得病时即如是。因予:麻黄二钱,桂枝二钱,杏仁三钱,甘草一钱。又因其病久胃气弱也,嘱自加生姜三片,红枣两枚,急煎热服,盖被而卧。果一刻后,其疾若失。>

按:每年冬季气候严寒之日,患伤寒者特多,我率以麻黄汤一剂愈之,谁说江南无正伤寒哉?”>

加“生姜三片,红枣两枚”是曹先生的临证“活法”,与许叔微的“建中调营”有异曲同工之妙。>

《医学衷中参西录》里为麻黄汤契合“今病”提供了更多“活法”。如“若其热不复还表而内陷益深,其热必将日增,此即太阳转阳明之病也……用麻黄汤时,必加知母数钱以解其内陷之热……其寒润之性入肺中化合而为汗……”;>

“其人阳分虚者,又当于麻黄汤中加补气之药以助之出汗……诊其脉六部皆无……于麻黄汤原方中加生黄芪一两,服药后六脉皆出,周身得微汗,病遂愈。”;>

“阴分素亏,脉近六至,且甚弦细……恐不可用麻黄强发其汗……加生怀山药、北沙参各六钱。嘱其煎汤服后,若至两点钟不出汗,宜服西药阿斯匹林二分许以助其出汗。后果如此服之,周身得汗而愈矣。”这里甚至还加用了西药。>

又“小便色黄……加知母八钱,滑石六钱”等。>

一言以蔽之,用麻黄汤当“宜因时、因地、因人细为斟酌”。>

《伤寒论》中诸“不可”只是强调以引起重视之意,应理解为慎用、缓用、不可贸然使用、创造条件才可用,绝非禁忌。>

综上所述,麻黄汤在当今不仅有其用武之地,通过用心体会还能发现并不难用,大可不必视“麻桂如蛇蝎终生不敢一用”。方虽“峻猛”,恰合“良医以活人”之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