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62|回复: 1

​三生饮《中医治法与方剂》

[复制链接]

7867

主题

2699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9834
发表于 2024-8-13 15:14: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三生饮(《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生南星8g 生川乌3g 生附子3g 木香1g

【用法】上细切,姜15片,加水久煎,至不麻口为度,去滓,温服。

【主治】卒中,昏不知人,口眼喁斜,半身不遂,喉中痰鸣,六脉沉伏。亦治痰厥、气厥、眩晕。

【证析】昏不知人,半身不遂,喉中痰鸣,是本方主证;风邪中经,经脉挛急,痰气壅闭,是此证病机。就其致病原因而言,属于寒风外袭所致;就其病变部位而言,喁僻不遂是经脉收引现象,经脉是由肝主之膜构成,故是肝经病变;再就基础物质的盈虚通滞而言,是津气壅闭现象。其病变机理是:寒风外中——心包经脉因寒而收引,津气因寒而凝闭——脏腑经络卒然不得贯通——以致昏不知人,口眼喁斜,半身不遂,喉中痰鸣。

【病机】寒风中经,经脉挛急,痰壅气闭。

【治法】温经解痉,祛痰理气法。

【方义】经脉因寒而收引,津气因寒而凝闭,当务之急,在于散寒邪而舒经脉,通津气以开壅闭。方中南星有祛痰解痉两大功效,重用此药,旨在缓解挛急,涤除痰涎;配辛热的川乌,气雄的附子,一散外人之寒,一复自身阳气;佐少许木香,通其气闭;重用生姜辛散寒邪,兼杀南星、川乌、附子毒性,合而用之,令寒散脉舒,津气通调,诸证庶几可解。

使用此方必须注意两点:

①所治卒中昏不知人,半身不遂,仅限于外中寒风,经脉挛急机理。若系肝风内动,血溢于脑,不可投此。

②川乌毒性很大,生用须防中毒。此方川乌仅3g,再经细切以后加水久煮至不麻口为度,毒性已为高温破坏,可以放心使用。如果用量偏重,又不细切,煎煮时间不够,就有中毒危险。

【应用】

1.本方仅宜于寒痰阻络,经脉挛急的中风闭证。原著指出:“口开手散,眼合遗尿,声如鼾睡者,并难治疗。”

2.痰厥猝然倒仆,不省人事,喉中痰鸣,声如拽锯,称为痰厥。本方有温经祛痰作用,用于此证,可谓合拍。

3.气厥因事激怒,盛气不得宣泄,逆气上行,忽然倒仆昏迷,不省人事,牙关紧急,手足拘挛者,谓之气中,亦即所谓气厥,宜用苏合香丸温通开闭。此方虽有乌附温散寒凝,木香畅其气机,若与苏合丸比较,温通幵闭功力相去甚远,用于气厥未必合适。若系因寒引起气机陡闭,脑络痉挛,又当别论。

4.眩晕形成眩晕的机理甚多,气虚、血虚、阴虚、痰饮均可致眩。因痰而眩,亦当分辨寒热,此方所治,当以寒痰为宜。

【歌括】

三生饮内用生姜,乌附南星合木香,

温经祛痰功偏擅,寒痰阻络服之康。

7867

主题

2699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9834
 楼主| 发表于 2024-8-13 15:15:48 | 显示全部楼层

解析名方:三生饮,简单5味药,却拯救了很多中风患者!

三生饮出自《简易方》,其方由生南星一两,生川乌、生附子各半两,木香二钱组成。我所常用的剂量是:生南星10克,木香3克,生川乌6克,生附子6克,生姜五片,久煎两小时。

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说法,此方:“主治卒中,昏不知人,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咽喉作声,痰气上壅。无问外感风寒,内伤喜怒,或六脉沉伏,或指下浮盛,并宜服之。兼治痰厥、气厥,及气虚眩晕,大有神效。”

一、中风急救

明代御医薛己认为,此方“乃行经络、治寒痰之药,有斩关夺旗之功,每服必用人参两许,驾驱其邪而补助真气,否则不惟无益,适足以取败矣。”

薛氏自己有一个应用三生饮的医案,非常精彩。其案曰:“车驾王用之,卒中昏溃,口眼㖞斜,痰气上涌,咽喉有声,六脉沉伏。此真气虚而风邪所乘,以三生饮一两,加人参一两,煎服即苏”。

清代名医柯琴对此案给予了高度评价:“此取三物之大辛大热者,且不炮不制,更佐以木香,乘其至刚至锐之气而用之,非专以治风,兼以治寒也。然“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但知勇于攻邪,若正气虚而不支,能无倒戈之患乎?必用人参两许以驾驭其邪,此薛己真知确见,立于不败之地,而收万全之效者也。今之畏事者,用乌、附分数,必制熟而后敢用,更以芩、连监制之,乌能挽回如是之危证哉?!”

薛己在三生饮中加人参一两,甚是高明,人参能大补元气,这也是治病求本之意。

我临床常用三生饮治疗中风急症,病人表现为昏迷、痰气上涌、六脉沉伏。这属于中风中脏腑之阴闭证,三生饮加人参确能取得显效,甚至能迅速帮助病人苏醒过来。另外,我常于此方中加防风20克和蜂蜜一小勺,防风和蜂蜜皆能缓解三味生药的毒药,虽然稍有掣肘之嫌,但取其平稳之意——愿与临床中医人分享我的经验。

二、暴泻急救

清代著名医家龙之章撰有《蠢子医》一书,其书中记载了一例暴泻用三生饮的医案:“我尝治一老医70多,鸡鸣肾泻有沉病。已经屡次用参芪,忽得暴泻似筒脱。吃饭即泻饭,吃药即泻药。强力支持犹能行,向我一揖请斟酌。我为诊脉犹未毕,衣带裤子又湿着。我用洋参一两余,三生饮子姜桂多。伊言此药能吃么?我言此是补脾之圣药。病到惫极无能为,非得此药无奈何。遂饮此药一大杯,立见起色无蹉跎。我用此药有妙诀,多加甘草便平和。”

患者素有肾泻,又得急性泄泻,病情危重。《灵枢》云:“肠中寒,则肠鸣飨泻”。患者在肾泻的基础上,感受寒邪,肠胃受损,饮食不化,下迫大肠,故暴泻如从竹筒中脱出。辨证属脾肾阳虚,治疗重用西洋参和三生饮加味,方中洋参大补元气,补脾止泻,乌、附、南星温肾阳而除寒湿,生姜和脾胃而制三生之毒,肉桂温命门兼助脾阳。诸药既是“补脾圣药”,又是“温肾要药”。龙氏认为,凡应用本方,多加甘草,可使三味生药的毒性平和,实乃经验之谈。

我没有应用三生饮治疗暴泻的经验,但读龙氏之文,甚是开拓眼界,知道此方当灵活应用,不必拘泥于只治疗中风急症。

三、我对于三生饮的理解

三生饮最可用于治疗中风脱证。脱证的病机分析:

一则,其人必有脏腑虚寒,此为体质因素。因为脏腑虚寒,元气不足,才会虚阳上越,出现中风;

二则,其人或暴中新寒,寒则伤阳,导致阳虚阴盛。多是阴盛于下,阳越于上,水冻冰凝,真阳衰败,阴阳隔绝,病热危急;

三则,中风脱证,其表现为:手撒、眼合、口张、声粗如鼾、遗尿或遗屎。分析:脾主四肢,手撒则脾绝;肝开窍于目,眼合则肝绝;心开窍于舌,口张则心绝;肺开窍于鼻,声粗如鼾则肺绝;肾开窍于二阴,遗尿遗屎则肾绝。更有两目直视、摇头上窜、面赤如妆、汗出如珠者,皆为脱绝之证。

四则,面对脱症,首当急急温补元气,丝毫不能迟缓。救急之法,当用大剂参附汤灌之,冀能阳气返回,犹可得生。另外,亦可重灸关元,兼用大剂艾柱重灸,或用数根艾条捆在一起急灸,取其火力迅猛,能回阳抑阴。艾灸的作用甚大,能“壮固根蒂,保护形躯,熏蒸本原,却除百病,蠲五脏之痛患,保一身之康宁。”其效如此之大,非重用不可。若痰涎壅盛者,需用三生饮灌之,庶可救回十中之二三。

清代医家程国鹏亦认为,薛己用三生饮是非常正确的,因为三生饮能为“行经络、治寒痰之良药,斩关夺旗之神剂”。程氏亦主张每服必用人参两许驾驭而行,庶可驱外邪而补真气。提示攻补兼施为治疗寒痰厥逆之候的正法。

我的经验是,当面临急危重症时,一定要沉着冷静,切勿慌张。再者,要相信,中医完全可以治疗急危重症,然后仔细斟酌,遣方用药,必会收取显效。最后,该打120时,绝不要迟疑。西医抢救的同时,亦要配合用上中医,这需要取得病人家属的支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